钟志强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擅长:糖尿病与肥胖的微创手术治疗,各类胃肠道良恶性肿瘤的腔镜治疗,直肠肛门疾病的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钟志强,副主任医师,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从事普外科工作十余年,擅长糖尿病与肥胖的微创手术治疗,各类胃肠道良恶性肿瘤的腔镜治疗,直肠肛门疾病的治疗。展开
个人擅长
糖尿病与肥胖的微创手术治疗,各类胃肠道良恶性肿瘤的腔镜治疗,直肠肛门疾病的治疗。展开
  • 怎样预防身上不长脂肪瘤

    预防脂肪瘤需保持均衡饮食增膳食纤维减高油高脂高糖食物,坚持适度有氧运动加速代谢,维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降低风险,有家族史者定期体检早期发现相关异常。 一、保持健康饮食结构 均衡饮食是预防脂肪瘤的重要基础。应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这类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维持正常代谢。同时,减少高油、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取,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奶油蛋糕等,研究显示长期高油高脂饮食会干扰脂肪代谢平衡,增加脂肪瘤形成风险,每日油脂摄入量建议控制在合理范围(成人每日烹调油摄入量约25~30克)。 二、坚持适度运动锻炼 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可有效预防脂肪瘤。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约4~6公里/小时)、慢跑、游泳等。运动能加速身体新陈代谢,促进脂肪分解与消耗,维持脂肪代谢的正常运转,降低脂肪异常堆积引发脂肪瘤的可能性。不同年龄段人群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运动方式,例如儿童可选择跳绳、骑自行车等趣味性运动,成年人可结合工作生活节奏安排运动时间。 三、维持规律作息习惯 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对预防脂肪瘤至关重要。成年人每天应确保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内分泌系统及代谢调节功能,导致脂肪代谢紊乱,增加脂肪瘤发生几率。儿童期更需培养良好作息,充足睡眠有助于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及代谢系统的健康构建,青少年每日睡眠时间建议保持在9~11小时。 四、控制体重与体型 将体重指数(BMI)维持在18.5~23.9的正常范围是预防脂肪瘤的关键。肥胖是脂肪瘤的危险因素之一,体重超标会使体内脂肪异常堆积,破坏正常脂肪代谢秩序。通过合理饮食搭配运动来控制体重,例如根据个人基础代谢率和活动量制定科学的饮食计划,避免过度进食导致体重超标。对于有家族脂肪瘤遗传史的人群,更需严格把控体重,因为遗传因素结合肥胖等因素会显著增加脂肪瘤发病风险。 五、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尤其对于有家族脂肪瘤病史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如超声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脂肪瘤相关异常情况。通过定期体检可及时了解身体脂肪代谢及相关组织状况,一旦发现异常能尽早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将脂肪瘤的发生风险降至最低。特殊人群如孕期女性,虽因激素变化等因素脂肪代谢可能出现一定波动,但仍可通过定期产检监测身体状况,维持健康生活方式来降低脂肪瘤发生可能。

    2025-10-22 11:39:26
  • 疝气手术几天能下床

    疝气手术患者下床时间因手术方式和人群而异,传统开放手术成年患者术后1-2天可下床,腹腔镜手术成年患者术后当天或1天可下床;老年患者传统开放手术需2-3天甚至更长,腹腔镜手术老年患者1-2天但需谨慎;儿童疝气手术多腹腔镜,术后当天或1天可下床,下床活动需综合多因素循序渐进,以舒适无不适为准且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1.传统开放疝气手术 对于采用传统开放手术方式的成年疝气患者,一般术后1-2天可根据自身恢复情况下床活动。术后第1天可在医护人员或家属协助下,短时间坐起,逐步适应身体状态。术后第2天可尝试在床边站立、缓慢行走,此时要注意保护手术部位,避免腹压突然增加。这是因为传统开放手术创伤相对稍大,身体需要一定时间来初步恢复,让机体适应活动带来的变化,但具体下床时间也会因患者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比如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营养情况等都会影响恢复速度。 2.腹腔镜疝气手术 腹腔镜疝气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创伤较小。一般术后当天或术后第1天即可下床活动。术后患者清醒后,若身体状况允许,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就可在床上进行简单翻身等活动,术后第1天往往就能下床在床边轻微活动。这是由于腹腔镜手术对机体的创伤小,患者恢复相对较快,身体对活动的耐受能力恢复得更早。 特殊人群疝气手术下床时间 1.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恢复能力较差。一般传统开放疝气手术的老年患者可能需要2-3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下床活动,而腹腔镜疝气手术的老年患者也多在术后1-2天,但要格外谨慎。因为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下床活动需要更密切地监测生命体征等情况。要缓慢增加活动量,下床时需有人搀扶,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同时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保障身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来促进恢复。 2.儿童患者 儿童疝气手术多采用腹腔镜手术方式,一般术后当天或术后第1天就可在医护人员协助下下床活动,但活动量要小。儿童身体恢复快,但由于其自我保护意识差,在活动时需要家长更加留意,避免其剧烈活动导致手术部位受到影响。要确保儿童在舒适、安全的状态下逐步增加活动范围,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让其以轻松的状态配合恢复过程。 疝气手术患者下床活动时间需综合手术方式、患者自身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下床活动要循序渐进,以患者自身感觉舒适、无明显疼痛等不适为度,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2025-10-22 11:37:40
  • 没有打破伤风有什么症状

    没有打破伤风后可能感染破伤风,有潜伏期(一般无明显症状)、前驱期(乏力、头晕等)、发作期(肌肉痉挛如咀嚼肌先受影响,还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感染后有特殊情况,出现相关症状需立即就医,因其病死率高,早期诊治重要。 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不一,往往与伤口所在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及机体免疫状态有关,通常为7~8天,但也可短至24小时或长达数月、数年。在潜伏期一般无明显症状。 前驱期:一般持续1~2天,患者常有乏力、头晕、头痛、咀嚼无力、局部肌肉发紧、扯痛、反射亢进等症状。 发作期: 肌肉痉挛:最先受影响的肌群是咀嚼肌,随后顺序为面部表情肌、颈、背、腹、四肢肌,最后为膈肌。患者开始感到咀嚼不便,张口困难,随后牙关紧闭;面部表情肌痉挛可出现苦笑面容;颈项肌痉挛时出现颈项强直;背腹肌痉挛时,因背部肌群较为有力,躯干因而扭曲成弓状,结合颈、四肢的屈膝、弯肘、半握拳等痉挛姿态,形成“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膈肌痉挛可导致患者呼吸暂停,甚至出现面色发绀、窒息等表现。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可出现大汗、血压波动、心率加快、心律失常等症状,这是由于破伤风毒素影响了交感神经,导致其功能紊乱所致。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打破伤风的风险可能因伤口情况而异,比如儿童玩耍时易有擦伤等小伤口,若未及时处理且未接种破伤风疫苗,感染后症状可能与成人相似,但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儿童是否有咀嚼困难、哭闹不安等异常表现。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破伤风毒素对其影响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肌肉痉挛等情况,需格外警惕。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低,若发生伤口未接种破伤风疫苗感染破伤风,症状可能发展较为隐匿,但一旦发作,肌肉痉挛等情况可能对其呼吸、循环等系统造成更严重的影响,因为老年人本身呼吸功能、心功能等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衰退,更容易出现呼吸暂停、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较差,若有伤口未打破伤风疫苗感染破伤风,感染可能更容易扩散,且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破伤风梭菌的生长繁殖,患者的症状可能更严重,同时糖尿病患者本身的基础疾病可能会干扰破伤风治疗过程中的血糖等指标的控制,增加治疗难度。 没有打破伤风后出现上述相关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因为破伤风是一种极为严重的疾病,病死率较高,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2025-10-22 11:36:08
  • 阑尾粪石严重吗需要治疗吗

    阑尾粪石严重性视情况而定,小粪石暂观察,大粪石堵塞可致炎症等问题;有症状时,无症状可观察,有症状轻者可保守治疗(用抗生素控感染但有风险),大多需手术切除阑尾,早期手术效果好,阑尾化脓穿孔后手术难度增、并发症风险升,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定治疗方案。 一、阑尾粪石的严重性评估 阑尾粪石是指阑尾腔内由粪块、异物等形成的固体物质。其严重性取决于多种因素。一般来说,较小的阑尾粪石可能暂时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但如果粪石较大,堵塞阑尾腔,就可能导致一系列问题。例如,粪石堵塞阑尾腔后,会使阑尾腔内的分泌物无法排出,导致阑尾腔压力升高,影响阑尾的血液循环,容易引发阑尾炎症。如果炎症不能及时控制,可能会发展为化脓、坏疽甚至穿孔等严重情况。据相关研究统计,约有70%-80%的急性阑尾炎是由阑尾粪石堵塞引起的。 二、是否需要治疗及治疗方式 1.无症状的阑尾粪石:如果阑尾粪石较小且患者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这种情况下可以暂时观察。但需要密切关注自身情况,因为部分患者可能在未来出现症状。例如,一些体检偶然发现阑尾粪石的人群,如果没有腹痛、发热等表现,可以定期进行腹部超声等检查,监测阑尾粪石的变化情况。 2.有症状的阑尾粪石 保守治疗:对于一些症状较轻、炎症不太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保守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但保守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因为炎症可能无法完全控制,病情可能会反复。例如,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儿童或者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保守治疗需要更加谨慎,因为他们的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炎症容易扩散。 手术治疗:大多数情况下,一旦确诊阑尾粪石引起了明显的症状,如剧烈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手术方式通常是阑尾切除术。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手术的风险和术后恢复也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需要更加精细操作,术后要注意伤口的护理和营养支持;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前需要对基础疾病进行良好的控制,以降低手术风险。一般来说,早期手术治疗效果较好,术后恢复相对顺利;如果阑尾已经出现化脓、穿孔等情况,手术难度会增加,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会相应升高。 总之,阑尾粪石是否严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025-10-22 11:34:42
  • 玻璃扎伤得破伤风几率

    玻璃扎伤后得破伤风的几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伤口的缺氧程度(如深浅、是否有异物残留)、清洁程度(污染情况)以及既往破伤风疫苗接种情况(全程规范接种则几率低,未规范或接种史不详则几率高),不同人群风险也有差异,不能给出固定几率数值,需综合上述因素评估。 一、伤口的缺氧程度 1.伤口深浅 较深的玻璃扎伤形成的伤口更易形成缺氧环境。例如,深度达到肌肉层甚至更深的玻璃扎伤,伤口内部氧气含量低,适合破伤风梭菌生长繁殖。一般来说,伤口越深,与外界空气接触越少,破伤风梭菌越容易滋生,得破伤风的几率相对越高。 浅的玻璃擦伤等,伤口暴露在空气中,氧气充足,不利于破伤风梭菌生长,得破伤风的几率较低。 2.伤口是否有异物残留 如果玻璃扎伤后有玻璃碎片等异物残留于伤口内,会进一步加重伤口的缺氧状态,同时异物还可能成为细菌滋生的“庇护所”,显著增加得破伤风的几率。比如,有较大玻璃碎片嵌入的伤口,破伤风梭菌更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中定植并繁殖。 二、伤口的清洁程度 1.污染情况 被泥土、粪便等污染的玻璃扎伤伤口,其中可能含有大量破伤风梭菌或其他利于其生长的物质,得破伤风的几率会大大增加。例如,被路边泥土污染的玻璃扎伤,泥土中的破伤风梭菌可能会进入伤口并引发感染。 相对清洁的玻璃扎伤伤口,破伤风梭菌滋生的机会减少,得破伤风几率相对较低。 三、既往破伤风疫苗接种情况 1.全程规范接种 如果伤者既往按照规范完成了破伤风疫苗全程接种,体内存在足够的抗体,那么玻璃扎伤后得破伤风的几率会显著降低。例如,完成了基础免疫(通常是3针百白破疫苗)且加强针接种规范的人群,体内抗体能有效抵御破伤风梭菌感染。 2.未规范接种或接种史不详 对于未规范接种破伤风疫苗或接种史不清楚的人,玻璃扎伤后得破伤风的几率相对较高。尤其是从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人,一旦发生较深、污染重的玻璃扎伤,感染破伤风的风险明显增加。 不同人群中,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若发生玻璃扎伤且未规范接种疫苗,得破伤风几率相对更高;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反应相对较弱,若有玻璃扎伤且疫苗接种不规范,也面临较高风险。而生活中从事可能接触尖锐物体工作且疫苗接种规范的人群,玻璃扎伤后得破伤风几率相对较低。总体而言,不能简单给出玻璃扎伤得破伤风的具体固定几率数值,而是要综合上述多种因素来评估。

    2025-10-22 11:33:2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