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引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擅长:临床擅长胆汁淤积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药物肝、胆囊炎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临床擅长胆汁淤积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药物肝、胆囊炎的诊治。展开
  • 肝肾功能检查能不空腹吗

    肝肾功能检查通常建议空腹进行,但部分特殊人群在医生评估后可非空腹检查,特殊情况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分析检查结果。 一般情况:大部分肝功能项目建议空腹检查。例如血清转氨酶、胆红素、蛋白质等指标,进食后尤其是高脂饮食可能会影响其结果。因为进食后胃肠道消化吸收过程会引起血液中一些成分的变化,进而干扰肝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准确性。一般要求空腹8-12小时后采血,这样能避免食物因素对结果的干扰,确保检测结果能真实反映肝脏的功能状态。 特殊人群: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如长期空腹血糖低的患者,若空腹检查可能会导致身体不适,在这种情况下,可在医生评估后,适当少量进食清淡食物(如少量无糖的清粥等)后进行肝功能检查,但需告知医生进食情况,以便对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肾功能检查 一般情况:血肌酐、尿素氮等肾功能指标一般也建议空腹检查。进食后血液中的一些物质代谢会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肾功能指标的检测。同样需要空腹8-12小时采血,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从而准确评估肾脏的滤过等功能情况。 特殊人群:对于患有严重胃肠道疾病,长时间无法进食导致空腹检查可能会加重身体不适的患者,在医生评估后可以考虑非空腹状态下进行肾功能检查,但同样需要向医生说明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的检查结果以及患者的整体状况来分析判断肾功能情况。例如一些长期恶心呕吐导致进食困难的患者,非空腹检查肾功能时,医生会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其他临床表现等多方面因素来解读肾功能检查结果。 总的来说,肝肾功能检查通常建议空腹进行,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患者存在特殊身体状况不允许严格空腹时,可在医生评估后进行相应的检查,并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对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

    2025-09-30 09:37:46
  • 甲胎蛋白正常值范围

    正常成人血清甲胎蛋白参考值一般≤二十五微克每升,孕妇孕期甲胎蛋白妊娠三个月后上升七至八个月达高峰一般不超过四百微克每升分娩后三周左右恢复正常,新生儿出生时甲胎蛋白水平较高约四十至四百微克每升生后二至三个月接近成人正常水平,肝脏疾病患者甲胎蛋白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三百微克每升肝癌患者甲胎蛋白通常明显升高大于四百微克每升且持续升高需结合临床等综合判断甲胎蛋白值解读需结合具体临床情况异常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结合病史症状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一、正常成人血清甲胎蛋白正常值范围 正常成人血清中甲胎蛋白(AFP)的参考值一般为≤25μg/L,不同检测方法可能略有差异,临床通常以此作为初步判断指标。 二、特殊人群甲胎蛋白值特点 (一)孕妇 孕期甲胎蛋白会升高,妊娠3个月后开始上升,7-8个月达高峰,一般不超过400μg/L,分娩后3周左右恢复至正常水平(≤25μg/L)。这是因为胎儿的肝细胞会合成甲胎蛋白,随孕期进展进入母体血液循环所致。 (二)新生儿 出生时甲胎蛋白水平较高,约为40-400μg/L,出生后会逐渐下降,通常生后2-3个月时接近成人正常水平(≤25μg/L)。这是新生儿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现象。 (三)肝脏疾病患者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活动期等肝脏疾病患者,甲胎蛋白可能轻度升高,一般不超过300μg/L,多随肝脏炎症的控制而恢复正常。 肝癌患者甲胎蛋白通常明显升高,常>400μg/L且持续升高,此时需高度警惕肝癌的可能,但需结合影像学等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需注意,甲胎蛋白值的解读需结合具体临床情况,若检测结果异常,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结合病史、症状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2025-09-30 09:37:03
  •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高的原因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高可能由肝脏疾病、心脏疾病、其他疾病、药物、饮酒、感染、剧烈运动、饮食等原因引起,发现偏高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同时注意避免饮酒、剧烈运动、服用药物等。 1.肝脏疾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伤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会释放入血,导致血清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常见的肝脏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2.心脏疾病:心肌梗死、心肌炎等心脏疾病也可能导致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3.其他疾病:除了肝脏和心脏疾病,其他一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如肾脏疾病、胰腺疾病、骨骼肌疾病等。 4.药物: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结核药、降脂药等,可能会导致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5.饮酒:长期或大量饮酒可能导致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6.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可能导致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7.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可能会升高。 8.饮食:高脂肪、高糖饮食可能导致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 需要注意的是,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高并不一定意味着患有上述疾病,还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如果发现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偏高,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就医前应避免饮酒、剧烈运动、服用药物等,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此外,对于患有肝脏疾病、心脏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09-30 09:36:29
  • 肝硬化的检查

    肝硬化的常见检查方法包括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等,具体检查项目需根据患者情况决定,检查前需注意休息,检查后应遵医嘱治疗和随访。 1.血液检查: 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等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的功能状态,帮助医生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凝血功能检查:肝硬化患者可能会出现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小板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患者的出血风险。 病毒标志物检查:如果患者有病毒性肝炎病史,需要进行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检查,以了解病毒复制情况。 2.影像学检查: B超:可以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回声等情况,帮助医生发现肝脏的病变。 CT或MRI: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结构和病变,对于诊断肝硬化及其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肝纤维化指标:如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等,可以反映肝脏纤维化的程度。 3.内镜检查: 胃镜:可以观察食管和胃底静脉曲张的情况,评估出血风险。 肠镜:可以检查结肠和直肠的病变。 4.其他检查: 肝穿刺活检:是诊断肝硬化的“金标准”,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无法明确诊断时进行。 基因检测:对于某些类型的肝硬化,如丙型肝炎肝硬化,基因检测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病毒的基因型,指导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肝硬化的检查方法很多,具体选择哪种检查方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等综合判断,制定个性化的检查方案。此外,肝硬化患者在检查前应注意休息,避免饮酒和服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检查后应遵医嘱进行治疗和随访,定期复查相关指标,以监测病情的变化。

    2025-09-30 09:36:08
  • 多囊肝是怎么引起的

    多囊肝的发生机制包括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相关机制,遗传因素中约80%多囊肝与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相关,由PKD1基因和PKD2基因等突变致上皮细胞异常增殖分泌液体等形成囊肿且具家族聚集性;非遗传因素相关机制有上皮细胞异常增殖致形成囊肿,及液体分泌与吸收失衡致囊腔内液体积聚使囊肿增大,年龄、激素水平等可能影响相关机制。 非遗传因素相关机制 上皮细胞异常增殖 正常情况下,肝脏上皮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但在一些未知因素影响下,上皮细胞的增殖调控机制出现紊乱,导致上皮细胞过度增殖,进而形成囊肿。例如,可能涉及一些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异常表达或功能异常,促使上皮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形成多个小的囊腔结构,随着时间推移,囊腔不断积聚液体而逐渐增大成为多囊肝中的囊肿。这种情况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都可能发生,比如长期接触某些可能影响细胞增殖的环境因素(如化学物质等)的人群,患病风险可能会增加,但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液体分泌与吸收失衡 肝脏内存在一些管道系统等结构来调节液体的分泌和吸收。当囊肿上皮细胞分泌液体的功能增强,而液体的吸收机制出现障碍时,就会导致囊腔内液体不断积聚,使得囊肿逐渐增大。上皮细胞可能通过一些离子通道、水通道蛋白等结构来调控液体的分泌,若这些结构出现功能异常,就会打破液体分泌与吸收的平衡。这种情况与年龄有一定关系,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的功能逐渐出现一定程度的衰退,可能会影响液体调节相关机制的正常运行,从而增加多囊肝的发病风险。对于女性来说,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也会对这种液体分泌吸收平衡产生一定影响,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2025-09-30 09:35:5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