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引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擅长:临床擅长胆汁淤积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药物肝、胆囊炎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临床擅长胆汁淤积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药物肝、胆囊炎的诊治。展开
  • 肝病的早期症状表现有什么

    肝病早期有多种症状表现,全身症状包括乏力、消瘦;消化道症状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黄疸相关症状为皮肤巩膜黄染;肝区症状是肝区不适或隐痛;还有出血倾向、尿液颜色改变等情况。 一、全身症状 乏力: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当肝脏受损时,代谢功能紊乱,能量产生不足,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即使经过充分休息也难以缓解。例如,一些慢性肝病患者早期会持续出现身体疲倦、没有力气的情况,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乏力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原本能快速奔跑玩耍的孩子变得容易疲劳、不爱活动;老年人则可能在日常简单活动后就感觉疲惫不堪。 消瘦:肝脏功能异常会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患者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摄入的营养不足,同时机体分解代谢增加,导致体重逐渐下降、消瘦。对于有基础疾病或本身营养状况不佳的人群,这种消瘦情况可能更为明显。比如患有慢性乙肝的中青年患者,若病情处于早期,可能会在没有刻意减肥的情况下出现体重减轻。 二、消化道症状 食欲减退:肝脏分泌胆汁有助于脂肪的消化,肝病早期肝脏功能受影响,胆汁分泌不足或胆汁排泄障碍,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尤其是对脂肪的消化,患者会出现食欲减退,对油腻食物更敏感,看到油腻食物可能会产生恶心、反感的感觉。不同性别在这方面可能没有显著差异,但女性可能因关注身材等因素对食欲减退更为敏感。例如,年轻女性原本喜欢吃火锅等油腻食物,患病早期可能突然不想吃了。 恶心、呕吐:肝病导致胃肠道淤血,消化功能紊乱,或者肝脏疾病引起的毒素积累刺激胃肠道,可引起恶心、呕吐症状。儿童若患肝病早期出现恶心呕吐,可能会影响进食和营养摄入,需要特别关注其水电解质平衡;老年人出现恶心呕吐则要警惕是否是肝病导致的,同时要注意其身体的耐受情况,防止因呕吐导致脱水等并发症。 腹胀:肝脏疾病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腹水等情况时可导致腹胀。比如肝硬化早期可能出现门静脉高压,引起胃肠道淤血水肿,导致腹胀,且这种腹胀可能在进食后加重。 三、黄疸相关症状 皮肤、巩膜黄染: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发生障碍时,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巩膜黄染。早期可能只是轻度的眼白泛黄,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逐渐加重,皮肤也会出现黄染。不同肤色的人群黄疸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肤色较深的人可能需要更仔细观察眼白等部位是否发黄来早期发现肝病。新生儿若出现肝病早期黄疸,需要及时排查,因为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尚未完善,黄疸可能对其神经系统等产生影响。 四、肝区症状 肝区不适或隐痛: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但肝脏包膜含有痛觉神经,当肝脏肿大牵拉包膜时,患者可感到肝区(右上腹)不适或隐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胀痛、钝痛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比如长期饮酒的人,本身肝脏就可能有一定损伤基础,出现肝区隐痛时更要警惕肝病;有乙肝病史的人群,即使处于早期,肝区出现隐痛也需要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检查。 五、其他症状 出血倾向:肝脏合成凝血因子,肝病早期肝脏合成功能受影响,可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倾向。老年人本身凝血功能可能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若同时有肝病早期出血倾向,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出血情况,需要特别注意避免外伤等;儿童出现出血倾向则要考虑是否为先天性肝病等情况,需及时诊断处理。 尿液颜色改变:尿液颜色加深,如浓茶色,这是因为胆红素代谢异常,经尿液排出增多。当发现尿液颜色异常加深时,要考虑肝病的可能,尤其是同时伴有上述其他症状时。

    2025-09-30 13:15:32
  • 亚急性肝衰竭怎么诊断

    亚急性肝衰竭的诊断需综合临床症状与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肝活检病理检查等。临床要关注症状表现与病史,实验室检查包括肝功能、肝炎病毒学、自身抗体、凝血功能等,影像学有腹部超声、CT或MRI,肝活检见典型病理改变,诊断中要考虑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 一、临床症状与病史采集 1.症状表现:亚急性肝衰竭患者通常会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进展中可能出现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71μmol/L或每日上升≥17.1μmol/L)、凝血功能障碍(国际标准化比值INR≥1.5或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等表现,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可能因基础健康状况不同而在症状出现的速度和严重程度上有差异,比如儿童可能更容易出现精神萎靡等表现。有相关基础肝病病史(如乙肝、丙肝等病毒性肝炎病史,自身免疫性肝病病史等)或近期有服用肝毒性药物、接触肝毒性物质等情况的患者需重点关注。 2.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既往有无肝病相关病史,近期用药情况,是否接触过可能损伤肝脏的物质等,生活方式方面如是否长期大量饮酒等也需要了解,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与亚急性肝衰竭的发生相关。 二、实验室检查 1.肝功能检查:除了上述提到的血清总胆红素、INR、PTA外,还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指标,一般ALT、AST可不同程度升高,但在病情严重时可能出现酶胆分离现象。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肝功能指标范围略有差异,比如儿童的肝功能指标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依据儿童相应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来判断。 2.肝炎病毒学检查:对于怀疑由病毒性肝炎引起的亚急性肝衰竭,需要进行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肝炎病毒学检测,以明确是否存在病毒性肝炎感染及其类型,这对于病因诊断和后续治疗有重要意义。 3.自身抗体检查:如果考虑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的亚急性肝衰竭,需要检测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自身抗体的阳性率和临床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4.凝血功能相关检查:除了INR和PTA外,还可检查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纤维蛋白原降低等也提示凝血功能严重障碍,这对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出血风险等非常重要。 三、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亚急性肝衰竭时可能出现肝脏不同程度缩小等改变,通过超声还可以排除是否存在胆道梗阻等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的肝脏超声表现略有差异,儿童肝脏超声检查需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和对结果的准确解读。 2.CT或MRI检查:有助于更清晰地观察肝脏的形态、结构等,对于鉴别诊断肝占位性病变等有重要价值,CT检查有一定辐射,在儿童等特殊人群中需要权衡辐射风险与诊断价值,MRI检查相对更安全,但检查时间可能较长,需要患者配合。 四、肝活检病理检查 1.病理表现:肝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亚急性肝衰竭的重要依据之一,可见肝细胞大片坏死、肝小叶结构紊乱等典型病理改变,通过病理检查还可以进一步明确病因,如是否为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肝损伤等病理类型表现。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进行肝活检需要充分评估风险,操作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因为儿童肝脏相对脆弱,肝活检有一定出血等风险。 通过以上临床症状与病史采集、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必要的肝活检病理检查等综合手段来诊断亚急性肝衰竭,在整个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以确保准确诊断。

    2025-09-30 13:14:12
  • 如何定义肝损伤

    肝损伤是多种致病因素致肝脏结构功能改变按病因分药物性病毒性酒精性自身免疫性等诊断相关指标有血清学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胆红素及影像学超声CTMRI还有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不同人群有儿童肝损伤与遗传代谢病病毒感染等相关女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发生率高有基础病史人群肝损伤易复发加重生活方式中酗酒不合理用药肥胖易致肝损伤。 一、肝损伤的定义及病因分类 肝损伤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肝脏,致使肝脏的正常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的病理状态。按病因可分为以下几类: 药物性肝损伤:某些药物在治疗过程中,通过直接毒性作用、免疫反应等机制损伤肝细胞,常见能引起肝损伤的药物有抗结核药、部分抗生素等。 病毒性肝损伤:由肝炎病毒感染引发,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病毒在肝内复制繁殖,激发机体免疫反应攻击肝细胞,导致炎症坏死等病理改变。 酒精性肝损伤:长期大量饮酒,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等对肝细胞产生毒性,引起肝细胞脂肪变性、坏死及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发展为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 自身免疫性肝损伤: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紊乱,错误地将肝脏自身组织当作外来抗原进行攻击,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免疫系统持续攻击肝细胞,造成肝脏慢性炎症损伤。 二、诊断相关指标及意义 血清学指标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胞质中,肝细胞受损时,ALT迅速释放入血,其升高常提示肝细胞有明显损伤,是反映肝细胞炎症坏死的敏感指标之一。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在心肌、肝脏等组织中均有分布,肝细胞损伤时AST也会升高,若AST/ALT比值异常(如比值升高),可能提示肝细胞线粒体受损等情况。 胆红素: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等升高,提示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或排泄功能障碍,常见于肝细胞性黄疸等情况,反映胆红素代谢异常与肝细胞损伤程度相关。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观察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如脂肪肝时超声表现为肝脏回声增强、细密,肝硬化时可见肝脏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回声不均匀等改变。 CT或MRI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肝脏的细微结构变化,辅助判断是否存在肝脏占位、肝硬化、肝内血管病变等情况,对肝损伤的病因诊断有一定价值。 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肝损伤诊断的金标准,通过肝穿刺获取肝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肝细胞坏死程度、炎症浸润情况、纤维组织增生等病理改变,可明确肝损伤的具体类型和严重程度。 三、不同人群肝损伤特点及相关因素 儿童肝损伤:可能与遗传代谢性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等)、病毒感染(如EB病毒感染可引发肝损害)等因素相关,儿童肝脏相对娇嫩,对某些药物、毒素的耐受能力较成人差,需格外关注其用药安全,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 女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在女性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如自身免疫性肝炎多见于育龄女性,可能与女性激素等因素影响免疫系统有关;同时,女性在用药时需考虑激素水平等对药物代谢及肝损伤风险的影响。 有基础病史人群:若本身有慢性肝病(如慢性乙型肝炎)病史,肝损伤易复发或加重,需定期监测肝功能等指标,规范治疗基础肝病,避免因其他诱因(如再次服用肝毒性药物、过度劳累等)导致肝损伤加重。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酗酒者发生酒精性肝损伤风险显著增加;不合理用药(如自行滥用药物、不遵医嘱用药等)也易引发药物性肝损伤;肥胖人群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导致肝损伤的概率升高,需通过健康生活方式来降低肝损伤风险。

    2025-09-30 13:13:51
  • 肝功能五项能查出什么

    谷丙转氨酶主要在肝细胞浆,肝细胞受损等致其升高;谷草转氨酶在肝细胞线粒体等,多种肝病等致其升高且AST/ALT比值有意义;总胆红素包括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反映肝细胞损伤等,不同人群黄疸情况不同;直接胆红素升高见于阻塞性等黄疸;间接胆红素升高见于溶血性疾病等,不同人群有不同影响。 一、谷丙转氨酶(ALT) 意义: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当肝细胞受损时,ALT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ALT水平升高。各种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脂肪肝等肝脏疾病均可引起ALT升高,此外,心肌梗死、骨骼肌疾病等也可能导致其轻度升高。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一般来说,成人ALT正常参考值为5~40U/L,儿童可能相对略高。对于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需警惕酒精性肝病导致的ALT变化;对于有病毒性肝炎病史的人群,ALT监测有助于评估病情活动情况。 二、谷草转氨酶(AST) 意义: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心肌细胞中含量也较为丰富。AST升高常见于各种肝病,如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心肌梗死时AST也会显著升高,此外,骨骼肌疾病、皮肌炎等也可能导致AST升高。AST与ALT的比值也有一定临床意义,如在肝炎时,AST/ALT比值小于1,而在肝硬化、肝癌时,AST/ALT比值常大于1。不同年龄段人群AST正常参考值范围与ALT类似,成人AST正常参考值为8~40U/L。对于有心脏基础疾病的人群,需关注AST变化,因为心肌损伤可能导致其升高;对于老年人,由于肝脏和心脏功能可能有所减退,监测AST时更要结合整体健康状况综合判断。 三、总胆红素(TBil) 意义:包括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是反映肝细胞损伤、胆红素代谢及胆汁淤积的重要指标。总胆红素升高可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黄疸,如肝细胞性黄疸(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贫血)、阻塞性黄疸(如胆道结石、肿瘤等引起的胆道梗阻)。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生理性黄疸较为常见,若胆红素过高可能导致核黄疸等严重并发症,需密切监测。不同年龄段新生儿的胆红素正常范围不同,足月儿生理性黄疸一般不超过221μmol/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对于孕妇,肝胆疾病可能影响自身及胎儿健康,需关注胆红素变化;对于有胆道疾病家族史的人群,要警惕阻塞性黄疸的可能。 四、直接胆红素(DBil) 意义:直接胆红素是经肝细胞处理后,由胆道排出的胆红素,其升高主要见于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当胆道梗阻时,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血清直接胆红素升高;肝细胞受损时,摄取、结合胆红素功能障碍,也会使直接胆红素升高。在新生儿黄疸中,直接胆红素升高提示可能存在病理性黄疸,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病因。对于有胆道手术史的人群,需警惕胆道再梗阻导致的直接胆红素升高;对于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也可能出现直接胆红素异常升高的情况。 五、间接胆红素(IBil) 意义:间接胆红素是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主要来源于红细胞破坏释放的血红蛋白。间接胆红素升高常见于溶血性疾病,如先天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也可见于肝细胞性黄疸。不同人群间接胆红素正常参考值与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相关,成人间接胆红素正常参考值为1.7~13.7μmol/L。对于有贫血症状的人群,若同时伴有间接胆红素升高,需考虑溶血性贫血的可能;对于新生儿,间接胆红素过高可能透过血-脑屏障引起胆红素脑病,应积极处理。

    2025-09-30 13:13:50
  • 肝硬化腹水的临床表现

    肝硬化腹水患者有多种症状表现,腹水相关有腹部膨隆、腹胀感;全身表现有乏力、消瘦;其他相关有呼吸困难、尿量减少;体征表现有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压痛、腹壁静脉曲张,还有黄疸、肝脾肿大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有一定差异但核心表现相似。 腹部膨隆:肝硬化腹水患者最常见的体征之一是腹部逐渐膨隆,这是因为腹腔内积聚了过多的液体。随着腹水的增多,腹部外形会像蛙腹一样,仰卧时腹部两侧膨出如蛙腹状,坐位时下腹两侧膨出更为明显。这种腹部膨隆的程度与腹水量有关,一般来说,当腹水量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被察觉。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患者由于腹部相对柔软,可能膨隆表现相对更易被发现。 腹胀感:患者常伴有腹胀不适,尤其是在进食后腹胀感可能会加重。腹胀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患者可能只是轻微的腹胀,而有些患者则会感到明显的腹部胀满,影响日常的进食、活动等。对于有肝硬化病史的患者,出现腹胀时应警惕腹水的可能。 全身表现 乏力:由于肝硬化导致肝脏功能受损,机体代谢功能紊乱,患者常感到乏力。这种乏力感较为常见,且程度可轻可重。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本身基础体力就相对较弱,加上肝硬化腹水的影响,乏力感可能会更明显。女性患者在同样病情下,可能因体力相对男性较弱,乏力表现也可能更突出。 消瘦:长期的肝硬化腹水会影响患者的营养吸收,导致患者出现消瘦。患者体重逐渐下降,肌肉量减少,身体变得虚弱。对于儿童患者,长期的肝硬化腹水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体重增长缓慢甚至低于同龄儿童的正常水平。 其他相关表现 呼吸困难:当腹水较多时,可能会压迫膈肌,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尤其是大量腹水的患者,呼吸困难可能较为明显,表现为呼吸急促、不能平卧等。这种情况在年龄较大、心肺功能本身存在一定基础问题的患者中可能更为突出。对于女性患者,由于胸廓结构与男性不同,可能在同等腹水量下,呼吸困难的表现可能会有一定差异。 尿量减少:肝硬化腹水患者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血流量不足,会导致尿量减少。患者每天的尿量明显少于正常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尿量减少可能会影响其体内的水盐平衡,需要密切关注。 体征表现 腹部体征 移动性浊音阳性:这是腹水较典型的体征之一。医生通过叩诊腹部,可以发现当患者仰卧时,腹部两侧呈浊音,而中腹部呈鼓音;当患者侧卧时,低侧腹部浊音区扩大,高侧腹部转为鼓音,这种现象即为移动性浊音阳性。一般来说,当腹水量达到1000ml以上时,移动性浊音才会呈阳性。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只要腹水量达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现移动性浊音阳性。 腹部压痛:部分患者可能会有腹部压痛,但一般压痛程度较轻。如果合并有腹膜炎等并发症时,压痛会较为明显。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腹部压痛的察觉可能需要更细致的观察。 腹壁静脉曲张:肝硬化门脉高压时,可出现腹壁静脉曲张,血流方向以脐为中心向四周放射,外观呈海蛇头样。这种体征在一些病程较长的肝硬化腹水患者中较为常见,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更易出现这种表现。 其他体征 黄疸:如果肝硬化患者同时合并有肝细胞损害较重或胆管梗阻等情况,可能会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黄疸的表现可能相似,但儿童患者出现黄疸时需要特别注意其病因与成人可能存在差异。 肝脾肿大:早期肝硬化患者肝脏可能肿大,质地变硬;晚期则肝脏可能缩小。脾脏多呈肿大状态。对于儿童患者,肝脾肿大的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2025-09-30 13:13:3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