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引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擅长:临床擅长胆汁淤积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药物肝、胆囊炎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临床擅长胆汁淤积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药物肝、胆囊炎的诊治。展开
  • 如何预防遗传代谢性肝病

    遗传代谢性肝病可通过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评估生育风险、进行产前诊断;孕期要营养均衡、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开展新生儿筛查尽早诊断干预;儿童和成人要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儿童需合理饮食、保证睡眠、谨慎用药,成人要均衡饮食、控制体重、避免酗酒、定期体检及加强有家族史者的健康监测来预防。 一、遗传咨询与产前诊断 遗传咨询:对于有遗传代谢性肝病家族史的夫妇,应进行遗传咨询。遗传咨询师会详细评估家族中疾病的遗传模式,比如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还是X连锁遗传等。以肝豆状核变性为例,其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夫妇双方若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每次怀孕胎儿有25%的概率患病、50%的概率为携带者、25%的概率完全正常。通过遗传咨询让夫妇了解生育风险,从而做出合理的生育决策。 产前诊断:在明确遗传方式的基础上,可进行产前诊断。例如对于一些已知致病基因的遗传代谢性肝病,在妊娠中期通过羊水穿刺获取胎儿细胞,检测相关致病基因;或者在孕早期通过绒毛取样进行基因检测等。通过产前诊断可以在孕期早期发现胎儿是否患有遗传代谢性肝病,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对于高龄孕妇等高危人群,更应重视产前诊断,因为随着年龄增加,胎儿发生遗传疾病的风险可能升高。 二、孕期保健 营养均衡:孕妇在孕期要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等,某些遗传代谢性肝病与维生素代谢相关)、矿物质等。例如,叶酸对于胎儿的正常发育至关重要,缺乏叶酸可能增加一些出生缺陷的风险,而部分遗传代谢性肝病可能与叶酸代谢相关通路异常有关,所以孕妇应确保叶酸的充足摄入,多食用绿叶蔬菜、豆类等富含叶酸的食物。同时要避免过度摄入某些可能对胎儿肝脏代谢有不良影响的物质,如某些含有特殊添加剂的食物等。 避免有害物质接触:孕妇应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化学毒物(如苯、甲醛等)、放射性物质等。这些有害物质可能会影响胎儿肝脏的正常发育,增加遗传代谢性肝病发生的风险。例如,长期接触苯的孕妇,其胎儿发生肝脏相关遗传代谢异常的概率可能会增加。孕妇应尽量远离有化学毒物污染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避免接触不明来源的有毒物质。 三、新生儿筛查 开展新生儿遗传代谢性肝病筛查:许多地区都开展了新生儿遗传代谢性肝病的筛查项目。通过采集新生儿足跟血,检测相关代谢指标。例如对于尿素循环障碍等遗传代谢性肝病,可通过检测血液中相关氨基酸、尿素等代谢产物的水平来进行筛查。一旦筛查发现异常,可尽早进行诊断和干预,比如对于某些先天性酪氨酸血症患儿,早期发现后通过饮食控制等措施可以延缓疾病进展,改善预后。新生儿筛查是预防遗传代谢性肝病导致严重后果的重要环节,应确保所有新生儿都能及时进行筛查。 四、健康生活方式养成(针对儿童及成人) 儿童:对于儿童,家长要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保证儿童合理的饮食结构,避免过度肥胖,因为肥胖可能会增加代谢相关肝脏疾病的风险,而部分遗传代谢性肝病也与代谢紊乱有关。让儿童多摄入新鲜的蔬菜水果,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同时要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可能影响机体的代谢调节功能。此外,要避免儿童接触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等,在儿童患病需要用药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肝脏代谢有影响,尤其是有遗传代谢性肝病家族史的儿童更应谨慎用药。 成人:成人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控制体重,避免长期大量饮酒,因为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肝脏代谢功能,增加肝脏疾病尤其是与代谢相关的肝脏疾病的发生风险。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肝功能、代谢相关指标等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肝脏代谢异常情况并及时干预。对于有遗传代谢性肝病家族史的成人,更应加强健康监测,如有异常症状(如乏力、黄疸、肝区不适等)应及时就医检查。

    2025-09-30 13:45:14
  • 肝功能全套检查包括哪些

    肝功能全套检查包含血清酶类、蛋白代谢相关指标、胆红素代谢相关指标等项目。血清酶类中ALT、AST等升高与多种肝病等有关;蛋白代谢相关指标里白蛋白降低与多种疾病相关,球蛋白升高与慢性炎症等有关;胆红素代谢相关指标中总胆红素等升高与各种黄疸性疾病有关,且不同人群(儿童、新生儿等)有其各自特点。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当肝细胞受损时,ALT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中ALT水平升高。各种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等都可能引起ALT升高。一般来说,ALT的正常参考值因检测方法不同略有差异,通常在5~40U/L左右。对于儿童,由于其生理特点与成人有别,ALT的正常范围可能相对成人稍高,但也会遵循一定的参考区间范围。在生活方式方面,剧烈运动后可能会暂时导致ALT轻度升高,不过通常休息后可恢复正常。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脏、骨骼肌等组织中,AST有两种同工酶,即胞浆型(c-AST)和线粒体型(m-AST)。AST升高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肝炎、肝硬化等疾病。AST的正常参考值一般在8~40U/L左右,其临床意义与ALT类似,但AST/ALT的比值在肝病鉴别中有一定价值,如急性肝炎时AST/ALT比值通常<1,而肝硬化、肝癌时AST/ALT比值常>1。对于儿童,AST的参考区间也有其自身特点,需结合儿童的年龄等因素综合判断。 碱性磷酸酶(ALP):广泛分布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其中以骨、肝、乳腺、小肠、肾脏含量较多。在儿童生长期,骨骼发育活跃,ALP会生理性升高。病理性升高可见于胆道梗阻、肝炎、肝硬化、骨病等。ALP的正常参考值因年龄不同有差异,成人一般在40~150U/L,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参考值不同,如儿童(2~10岁)正常参考值可能在35~125U/L左右。 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主要存在于肾、肝、胰等组织中,血清中的GGT主要来自肝脏。GGT升高常见于胆道梗阻性疾病、肝炎、肝硬化、药物性肝损伤等。正常参考值成人一般在7~45U/L,儿童的GGT参考值也会因年龄而有所不同。 蛋白代谢相关指标 白蛋白(ALB):由肝脏合成,是血浆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质,具有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等功能。白蛋白降低常见于肝脏疾病(如肝硬化、重型肝炎等)、营养不良、慢性消耗性疾病等。白蛋白的正常参考值成人一般在40~55g/L,儿童由于生长发育的需要,白蛋白的合成和代谢与成人有所不同,其正常参考值范围也不同,婴儿白蛋白正常参考值在28~44g/L,儿童在35~50g/L左右。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可能会出现白蛋白降低。 球蛋白(GLB):包括免疫球蛋白等多种蛋白质,球蛋白升高常见于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骨髓瘤等。球蛋白的正常参考值一般在20~30g/L,白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A/G)正常参考值为1.5~2.5:1。当肝脏病变导致白蛋白合成减少或球蛋白升高时,A/G比值会降低,如肝硬化患者常出现A/G比值倒置。 胆红素代谢相关指标 总胆红素(TBil):包括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TBil升高常见于各种黄疸性疾病,如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TBil的正常参考值一般在3.4~17.1μmol/L,其中直接胆红素正常参考值在0~6.8μmol/L,间接胆红素正常参考值在1.7~10.2μmol/L。溶血性黄疸时,IBil显著升高;肝细胞性黄疸时,TBil、DBil、IBil均升高;阻塞性黄疸时,DBil显著升高。对于新生儿,由于其胆红素代谢的特殊性,生理性黄疸是常见现象,但也需警惕病理性黄疸的可能,病理性黄疸时总胆红素等指标会超出正常范围。

    2025-09-30 13:44:44
  • 什么是自身免疫性肝病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肝脏慢性炎症性疾病,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肝脏病理学检查诊断,药物治疗因类型而异,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治疗有特殊注意事项。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分类及特点 自身免疫性肝炎: 多见于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发病机制主要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肝细胞的自身抗体,如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等。临床表现多样,轻者可无明显症状,较重者可有乏力、黄疸、腹痛、皮肤瘙痒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发现血清转氨酶升高、免疫球蛋白升高,尤其是γ-球蛋白明显升高,自身抗体阳性等。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主要影响中年女性。其发病与机体免疫系统攻击胆管上皮细胞有关,导致胆管进行性破坏。早期症状不典型,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乏力、瘙痒、黄疸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碱性磷酸酶、谷氨酰转肽酶明显升高,抗线粒体抗体阳性是其重要的血清学特征。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男性多见。病因与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主要病理改变是胆管的炎症和纤维化,导致胆管狭窄。临床表现有乏力、黄疸、腹痛等,实验室检查可见碱性磷酸酶升高,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胰胆管造影)可发现胆管呈串珠样改变等特征。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 临床表现:不同类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有各自相对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但需综合判断。 实验室检查: 自身抗体检测:如自身免疫性肝炎相关抗体、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抗线粒体抗体、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相关抗体等,不同抗体的检测有助于疾病的分型诊断。 生化指标:包括转氨酶、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免疫球蛋白等指标的检测,自身免疫性肝炎常伴有转氨酶显著升高,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以碱性磷酸酶及γ-谷氨酰转肽酶升高为主,免疫球蛋白尤其是γ-球蛋白在自身免疫性肝炎中常明显升高。 肝脏病理学检查:肝组织活检是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的重要手段,通过观察肝组织的炎症、坏死、纤维化等病理改变,结合免疫组化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治疗 药物治疗: 自身免疫性肝炎主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糖皮质激素联合硫唑嘌呤等药物,通过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来减轻肝脏炎症。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主要使用熊去氧胆酸进行治疗,它可以改善胆汁淤积,延缓病情进展。对于病情较重或对熊去氧胆酸反应不佳的患者,可能会使用其他免疫调节剂等药物。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并发症进行处理,如出现胆管狭窄可考虑内镜或手术治疗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病在儿童中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严格根据儿童的体重、年龄等进行调整,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激素分泌,导致生长迟缓等,需定期监测儿童的身高、体重等生长指标。 老年患者:老年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使用免疫抑制剂时,需评估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感染风险等。因为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在使用免疫抑制剂过程中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 妊娠期患者:对于育龄期女性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妊娠期的管理较为复杂。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在妊娠期需要密切监测病情,根据病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部分药物在妊娠期使用需要权衡利弊,因为一些免疫抑制剂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而病情控制不佳又可能影响母亲和胎儿的健康。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妊娠期也需要密切观察,监测肝功能等指标,分娩后可能需要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2025-09-30 13:44:04
  • 肝大是怎么回事严重吗

    肝大是肝脏大小超出正常范围,有感染性(如病毒性肝炎、肝脓肿)和非感染性(如脂肪肝、自身免疫性肝炎、药物或毒物中毒)等常见原因,其严重程度需结合病因等综合判断,检查方法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肝功能、病原学)、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处理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妊娠期女性肝大需特殊考虑。 一、肝大的定义及常见原因 肝大是指肝脏的大小超出了正常范围。其常见原因众多,从病因角度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因素。感染性因素方面,病毒感染是常见情况,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引起的病毒性肝炎,病毒在肝脏内复制繁殖,会导致肝细胞炎症、肿胀,进而引起肝大;细菌感染如肝脓肿,细菌感染肝脏后引发局部炎症、化脓等反应,也可使肝脏体积增大。非感染性因素中,代谢性疾病是重要原因之一,像脂肪肝,多与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糖尿病等有关,过多的脂肪在肝脏内堆积,导致肝脏体积增大;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导致肝大,例如自身免疫性肝炎,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肝脏组织,引起肝脏炎症、肿大;此外,药物或毒物中毒也可能造成肝大,某些药物在体内代谢过程中可能对肝脏产生毒性作用,损伤肝细胞,导致肝大。 二、肝大的严重程度判断 肝大本身的严重程度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结合具体病因、病情进展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如果是由轻度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大,在及时有效的治疗下,病情可能得到控制,肝脏大小有望恢复正常,这种情况相对不严重;但如果是由严重的肝硬化、肝癌等疾病导致的肝大,则往往病情较为严重,预后通常较差。例如,肝癌引起的肝大,肿瘤会不断生长侵犯肝脏组织,可导致肝功能严重受损,出现黄疸、腹水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另外,对于一些遗传性代谢性疾病导致的肝大,如果未能及时干预,随着病情进展,也会逐渐出现严重的肝脏功能衰竭等问题。 三、肝大相关的检查及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触诊腹部来初步判断肝脏的大小、质地等情况。正常肝脏在肋下一般不能触及,若能触及则提示可能存在肝大,但还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 2.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的检测。如果这些指标出现异常,提示肝细胞可能受到损伤,有助于判断肝脏的功能状态以及肝大可能的病因。例如,病毒性肝炎患者往往会出现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明显升高。 病原学检查:对于怀疑有病毒性肝炎引起肝大的患者,需要进行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检测,以明确是否存在病毒感染及感染的具体类型。 3.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是诊断肝大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可清晰显示肝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还能发现肝脏内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等,价格相对低廉且无创伤。 CT及MRI检查:对于一些超声检查难以明确的情况,CT或MRI检查可以更精确地判断肝脏的结构、病变的部位和性质等,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肝大的原因。 四、肝大的处理原则 首先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大,根据病毒类型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对于脂肪肝导致的肝大,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饮食、增加运动,积极治疗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自身免疫性肝炎引起的肝大则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同时,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比如肝功能受损时给予保肝药物辅助治疗等。在整个处理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肝脏功能、肝脏大小等指标的变化,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肝大,要格外谨慎,因为儿童的肝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措施,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肝脏有较大损伤的药物等;对于妊娠期女性出现肝大,需要综合考虑妊娠情况和肝脏病变情况,谨慎权衡治疗方案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

    2025-09-30 13:43:35
  • 总胆红素28属于肝功能异常吗

    总胆红素28μmol/L超出成人正常范围(3.4-17.1μmol/L),属肝功能异常,其升高常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溶血性黄疸(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胆汁淤积性黄疸(如胆总管结石)等情况,不同人群(儿童、老年、女性、男性)有特殊考虑,需结合具体情况排查病因并处理。 一、总胆红素升高的常见原因及相关肝功能情况 1.肝细胞性黄疸相关情况 各种导致肝细胞损伤的疾病都可能引起总胆红素升高。例如病毒性肝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感染人体后,会侵袭肝细胞,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功能。在肝功能检查中,除了总胆红素升高,还可能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肝细胞酶学指标的升高。 药物性肝损伤也是常见原因,某些药物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可能会对肝细胞造成损害,导致总胆红素升高,同时相关肝功能指标会出现异常变化。 2.溶血性黄疸相关情况 当发生溶血性疾病时,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大量红细胞被破坏,释放出大量胆红素,超过了肝细胞的处理能力,从而导致总胆红素升高。此时,肝功能中的间接胆红素升高较为明显,而直接胆红素可能正常或轻度升高,同时可能伴有乳酸脱氢酶升高等溶血相关指标的异常。 3.胆汁淤积性黄疸相关情况 胆道梗阻可引起胆汁淤积性黄疸,导致总胆红素升高。例如胆总管结石,结石阻塞胆管,使胆汁排出受阻,胆红素反流入血。此时直接胆红素升高显著,同时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等胆汁淤积相关指标会明显升高。 二、不同人群总胆红素28时的特殊考虑 1.儿童人群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足月儿总胆红素一般不超过221μmol/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如果是新生儿总胆红素达到28μmol/L,需要考虑是否为病理性黄疸的早期表现。对于低体重儿等特殊新生儿,其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更弱,需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变化,因为胆红素过高可能会透过血-脑屏障引起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儿童期其他原因引起的总胆红素升高,如感染等导致的肝细胞损伤,儿童的免疫系统和肝脏发育情况与成人不同,感染因素对儿童肝功能的影响可能更为迅速,需要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处理,以保护儿童的肝功能正常发育。 2.老年人群 老年人肝脏功能本身有所减退,代谢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当总胆红素为28μmol/L时,需要更全面地评估其肝功能情况。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如慢性肝病、心功能不全等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例如,老年人心功能不全时,可能会导致肝脏淤血,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处理,进而使总胆红素升高。同时,老年人用药较多,需要注意药物对肝脏的潜在损伤,因为药物性肝损伤在老年人中也较为常见,需要仔细排查用药史。 3.女性人群 女性在孕期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的肝功能变化,总胆红素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一般不会超过正常范围过多。如果非孕期女性总胆红素为28μmol/L,需要考虑是否与月经周期、内分泌变化等因素有关,同时也要排查是否存在肝胆系统的疾病。例如,女性胆囊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胆囊炎发作时可能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导致总胆红素升高,需要结合超声等检查进一步明确。 4.男性人群 男性总胆红素28μmol/L时,需要考虑日常的生活方式因素,如长期大量饮酒的男性,酒精对肝脏的损伤较为常见,酒精性肝病可能会导致总胆红素升高。同时,一些职业因素,如长期接触有毒化学物质的男性,也可能会影响肝功能,导致总胆红素异常。 总胆红素28μmol/L属于肝功能异常,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性别、病史、生活方式等进一步排查病因,进行相应的检查和诊断,以明确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并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

    2025-09-30 13:43:2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