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引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擅长:临床擅长胆汁淤积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药物肝、胆囊炎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临床擅长胆汁淤积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药物肝、胆囊炎的诊治。展开
  • 如何诊断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进行。病史采集要了解基础肝病情况和近期诱因;临床表现有神经精神症状及扑翼样震颤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氨测定、肝功能检查、脑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有头部CT或MRI;主要依据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体侧支循环、精神神经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查结果诊断,还需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精神症状。 近期诱因询问:了解近期是否有消化道出血、大量放腹水、高蛋白饮食、感染、使用镇静催眠药等诱因,这些诱因常常会诱发肝性脑病。比如消化道出血后,血液在肠道被分解产生大量氨等含氮物质,可加重肝性脑病;大量放腹水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等,诱发肝性脑病。 临床表现观察 神经精神症状: 前驱期:患者可能出现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失常,如欣快激动或淡漠少言,衣冠不整或随地便溺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表现为学习能力下降等。 昏迷前期:以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为主。定向力和理解力减退,对时间、地点、人物的概念混乱,不能完成简单的计算和智力构图,言语不清、书写障碍、举止反常等。 昏睡期:患者处于昏睡状态,但可被唤醒,醒时尚可应答,但常有神志不清和幻觉。 昏迷期:神志完全丧失,不能唤醒。浅昏迷时,对疼痛刺激有反应,腱反射和肌张力亢进;深昏迷时,各种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瞳孔散大等。 扑翼样震颤:是肝性脑病较为特征性的神经系统体征,患者两臂平伸,手指分开时,出现双手向外侧偏斜,手掌抖动。但要注意,儿童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发育特点,扑翼样震颤可能不典型或表现不同。 实验室检查 血氨测定:慢性肝性脑病尤其是门体分流性脑病患者多有血氨升高,但急性肝性脑病患者血氨可以正常。血氨升高是因为肝脏对氨的代谢清除不足,导致血氨增高,氨可透过血-脑屏障,干扰大脑能量代谢。 肝功能检查:可见血清胆红素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反映肝脏的合成、代谢、解毒等功能严重受损。不同年龄患者肝功能指标可能有正常范围的差异,比如儿童的肝功能指标与成人有一定不同,需要参考儿童相应的正常范围。 脑电图检查:典型的改变为节律变慢,出现普遍性每秒4-7次的θ波,有的可出现每秒1-3次的δ波。脑电图检查对于肝性脑病的诊断和病情监测有一定价值,尤其在昏迷患者的监测中。 影像学检查 头部CT或MRI:急性肝性脑病患者头部CT可能无明显异常,慢性肝性脑病患者可发现脑水肿等改变。头部MRI对于早期发现脑部病变可能更敏感,尤其是在评估脑部结构和代谢改变方面。不同年龄患者的脑部影像学表现可能因发育差异等有所不同,比如儿童的脑部结构与成人不同,在解读影像学结果时需要考虑年龄因素。 诊断标准 主要依据患者有严重肝病和(或)广泛门体侧支循环,出现精神神经症状、体征,结合血氨升高、脑电图异常、头部影像学改变等可诊断肝性脑病。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神经精神症状,如代谢性脑病(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脑血管意外、颅内肿瘤等。例如,当患者有肝硬化病史,出现精神症状,血氨升高,排除了其他可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后,可诊断为肝性脑病。

    2025-09-30 12:30:25
  • 亚急性肝衰竭怎么检查

    亚急性肝衰竭的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肝活检。实验室检查有肝功能检查(血清胆红素、转氨酶、白蛋白、凝血功能)和病原学检查(病毒性肝炎标志物、其他病原体检查);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CT检查、磁共振成像;肝活检是重要手段,可明确相关情况但为有创检查需谨慎。 血清胆红素:通常呈进行性升高,总胆红素常大于171μmol/L,且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反映肝细胞损伤及胆红素代谢障碍情况,不同年龄阶段正常血清胆红素范围不同,新生儿及儿童有其自身正常参考区间,成人正常总胆红素一般在3.4-17.1μmol/L,亚急性肝衰竭时明显异常升高。 转氨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早期可升高,后期可能出现酶胆分离现象,即ALT、AST迅速下降,而胆红素持续升高,这是肝细胞大量坏死的表现,不同年龄段正常转氨酶水平有差异,儿童的转氨酶水平与成人有所不同,但都能反映肝细胞受损程度。 白蛋白:血清白蛋白降低,因为肝细胞合成白蛋白功能受损,白蛋白正常水平成人一般在40-55g/L,儿童也有相应正常范围,其降低程度与肝衰竭严重程度相关。 凝血功能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降低,PTA是评估肝衰竭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正常PTA大于70%,PTA小于40%是肝细胞大量坏死的重要指标,不同年龄人群PTA正常范围有别,儿童的凝血功能指标也有自身特点。 病原学检查: 病毒性肝炎标志物:检测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相关抗原、抗体及核酸等,以明确是否由病毒性肝炎引起亚急性肝衰竭,不同病毒性肝炎有各自的感染途径、发病特点及实验室诊断特点,例如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母婴传播、血液传播等,其标志物检测对于病因诊断至关重要。 其他病原体检查:如细菌、真菌等感染相关检查,可通过血培养、病原体核酸检测等方法,排查是否存在其他病原体感染导致肝衰竭,不同病原体感染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点,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感染病原体的种类和表现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亚急性肝衰竭时可能出现肝脏体积缩小、实质回声不均匀等改变,对于儿童,超声检查相对简便、无创,能初步了解肝脏大体情况,但受患儿配合程度等因素影响。 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肝脏的形态、结构,有助于发现肝脏有无占位性病变、有无肝硬化等基础病变,对于亚急性肝衰竭的病因排查及病情评估有一定价值,儿童进行CT检查时需注意辐射剂量的控制,根据体重等因素合理调整。 磁共振成像(MRI):对肝脏病变的检出敏感性较高,能提供更详细的肝脏组织信息,对于一些不典型的病因诊断有帮助,如肝脏血管病变等,儿童进行MRI检查时需根据具体情况评估是否适合,确保检查安全。 肝活检 肝活检是诊断亚急性肝衰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获取肝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肝细胞坏死程度、炎症活动度及有无纤维化等情况,有助于明确病因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但属于有创检查,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操作时需更加谨慎,充分评估风险和收益。

    2025-09-30 12:30:09
  •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可引发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等多种病症,上消化道出血由门静脉高压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及凝血功能障碍等引起,各年龄段、性别患者均可能发生;肝性脑病因肝脏对有毒物质代谢清除能力下降致毒性物质积聚干扰大脑功能,肝功能差、有并发症等患者易诱发;感染是因患者免疫力低下、库普弗细胞功能受损,年龄大、营养差等患者风险高;肝肾综合征见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病情重的易发生;电解质紊乱与腹水治疗用利尿剂及肝脏对激素灭活功能减退等有关,长期大量用利尿剂、饮食不均衡等患者易出现。 一、上消化道出血 发生机制: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时,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这些曲张的静脉管壁薄、弹性差,易破裂出血;同时,肝硬化还可引起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进一步增加出血风险。 人群影响:任何年龄、性别患有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都可能发生,长期有乙型肝炎病史、生活中存在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更易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从而增加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病史方面,有较长时间乙型肝炎病史且未得到有效控制发展为肝硬化的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几率相对较高。 二、肝性脑病 发生机制:肝硬化时肝脏对氨等有毒物质的代谢清除能力下降,血氨等毒性物质积聚,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干扰大脑的正常功能,引发肝性脑病。 人群影响:各年龄段患有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均可能发生,尤其是肝功能较差、存在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患者更易诱发肝性脑病。性别上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高蛋白饮食等可能加重肝性脑病风险,病史方面,肝硬化病史较长、病情较重的患者发生肝性脑病的可能性更大。 三、感染 发生机制:肝硬化患者免疫力低下,肝脏库普弗细胞功能受损,易发生各种感染,如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由于肠道细菌易位,进入腹腔引起感染;还可能发生肺部感染等其他部位感染。 人群影响:任何年龄、性别患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都有感染风险,年龄较大、营养状况差、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免疫力更低下,感染风险更高。生活方式中不注意卫生等可能增加感染机会,病史方面,肝硬化病情较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较高的患者感染几率相对更高。 四、肝肾综合征 发生机制:肝硬化失代偿期时,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血管收缩,肾皮质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肝肾综合征。 人群影响:主要见于患有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年龄较大、病情较重的患者更易发生。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脱水等情况可能诱发肝肾综合征,病史方面,肝硬化病程较长、肝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发生肝肾综合征的可能性大。 五、电解质紊乱 发生机制:肝硬化患者常伴有腹水,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利尿剂等可能导致钾、钠等电解质丢失或失衡;同时,肝脏对激素的灭活功能减退,也会影响电解质代谢。 人群影响:各年龄段、性别患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患者均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尤其是长期大量使用利尿剂、饮食摄入不均衡的患者更易发生。生活方式中不合理的饮食和用药情况易引发电解质紊乱,病史方面,肝硬化病情复杂、治疗过程中用药较多的患者电解质紊乱风险较高。

    2025-09-30 12:29:47
  • 人体的肝脏在什么位置

    肝脏位于人体右上腹部横膈膜下方,其解剖位置与体表投影具有明确特征,与相邻器官存在紧密解剖关系,在临床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中具有重要定位价值,同时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肥胖人群的肝脏位置存在特殊考量。 一、肝脏的解剖位置与体表投影 1.1肝脏的腹腔内定位 肝脏位于人体右上腹部,横膈膜下方,右侧紧贴肋骨下缘,左侧延伸至左季肋区。其上界与右肺下叶、膈肌相邻,下界在成人中通常与右肋弓下缘平齐,但在深吸气时可下降2~3cm。肝脏的右侧部分被肋骨保护,左侧部分因无骨骼遮挡,在体表投影中更易触及。 1.2体表定位的解剖标志 在临床体格检查中,肝脏的体表投影可通过以下标志确定:前正中线至右锁骨中线的距离为肝脏长轴的垂直范围,上界约在第5肋间隙水平,下界在右侧肋弓下缘与剑突下3~5cm之间。儿童因肝脏体积相对较大,下界可能低于肋弓下缘2~3cm,需结合年龄调整判断标准。 二、肝脏与相邻器官的解剖关系 2.1肝脏与消化系统的空间关联 肝脏通过肝门与胆囊、胆总管相连,其下方紧邻十二指肠上部和右肾。肝脏分泌的胆汁经胆管系统排入十二指肠,参与脂肪消化。肝脏的左叶与胃底和食管下端相邻,右叶与结肠肝曲接触,这些解剖关系决定了肝脏病变可能引发的消化系统症状,如右上腹疼痛向肩背部放射。 2.2肝脏与循环系统的结构联系 肝脏通过肝静脉与下腔静脉直接相连,接受来自胃肠道、脾脏和胰腺的静脉血。门静脉系统将营养物质和毒素输送至肝脏进行代谢,这一解剖特征使肝脏成为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肝脏病变可能影响门静脉压力,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并发症。 三、肝脏位置的临床意义 3.1体格检查中的定位价值 在腹部触诊中,医生通过深吸气时肝脏下移的特性,可判断肝脏是否肿大。正常肝脏在肋缘下不应触及,若触及需考虑肝炎、脂肪肝或肿瘤等疾病。肝脏位置的固定性使其成为腹部手术的重要解剖标志,如肝切除术需精确定位肝门结构。 3.2影像学检查的定位依据 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均以肝脏的解剖位置为基准进行扫描定位。肝脏的右叶因体积较大,是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肿瘤的高发部位,其位置特征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肝脏与膈肌的毗邻关系在胸部X线片中也可提供诊断线索,如膈肌抬高可能提示肝脏肿大。 四、特殊人群的肝脏位置考量 4.1儿童肝脏位置的年龄差异 新生儿肝脏体积占腹腔比例较大,下界可达肋弓下缘2~3cm,随年龄增长逐渐上移。儿童肝脏质地柔软,触诊时需轻柔操作,避免因按压导致肝包膜损伤。儿童肝脏疾病如先天性胆道闭锁,需通过肝脏位置和质地变化进行早期诊断。 4.2孕妇肝脏位置的生理变化 妊娠期子宫增大可能将肝脏向上推挤,导致肝区不适。孕妇肝脏代谢负担加重,需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肝脏位置可能因胆汁淤积而出现触痛,需与妊娠期生理性肝区不适相鉴别。 4.3肥胖人群的肝脏定位挑战 腹型肥胖者因脂肪堆积可能掩盖肝脏边界,导致触诊不准确。超声检查时,肥胖患者的肝脏图像质量可能下降,需采用低频探头或调整扫描深度。肥胖相关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的肝脏体积可能增大,但位置通常保持正常。

    2025-09-30 12:29:15
  • 肝脏如何检查

    肝脏检查包括血液、影像学及肝穿刺活检。血液检查有肝功能和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分别反映肝细胞损伤、胆红素代谢及是否感染肝炎病毒情况;影像学检查有腹部超声、CT、MRI,各有特点及适用人群注意事项;肝穿刺活检用于其他检查难明确病变性质时,有适应证及操作注意事项,如凝血功能异常者不宜等。 一、血液检查 1.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等指标。ALT和AST主要反映肝细胞损伤情况,正常情况下数值较低,当肝细胞受损时会升高;总胆红素等反映胆红素代谢情况,若数值异常可能提示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等问题。不同年龄人群数值参考范围略有差异,儿童的肝功能指标参考范围与成人不同,需依据儿童特定标准判断。对于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肝功能检查更需关注,因为饮酒可能损伤肝细胞导致相关指标异常。 2.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查:如乙肝五项(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HBsAb、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HBeAb、乙肝核心抗体HBcAb)、丙肝抗体等。通过检测这些标志物可判断是否感染肝炎病毒及感染状态,例如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提示感染乙肝病毒。对于有输血史、与乙肝丙肝患者密切接触等高危行为人群,需定期进行此类检查。 二、影像学检查 1.腹部超声检查:是肝脏检查常用方法。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能发现肝脏是否有占位性病变(如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癌等)。检查前需空腹,以保证胆囊、胆管充盈良好,同时不影响对肝脏的观察。对于肥胖人群,可能因腹部脂肪厚影响超声图像质量,需要医生调整检查方法或结合其他检查。孕妇进行腹部超声检查时需谨慎,要考虑超声对胎儿的影响,一般在必要情况下才进行,且会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2.CT检查:能更清晰显示肝脏病变的细节,对于超声发现的可疑病变进一步评估,可判断病变的位置、大小、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增强CT还能通过对比剂观察病变的血供情况,有助于鉴别良恶性病变。但CT检查有一定辐射,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儿童进行CT检查时要权衡辐射风险与诊断需求,孕妇除非紧急情况一般不首选CT检查。 3.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肝脏病变的诊断价值较高,尤其是对于一些超声、CT不易鉴别的病变。MRI无辐射,软组织分辨率高,能多方位成像。在检查时需注意患者体内是否有金属植入物等禁忌证。对于肾功能不全需使用对比剂进行MRI增强检查的患者,要特别关注对比剂的使用风险,因为对比剂可能加重肾功能损害。 三、肝穿刺活检 1.适应证:当通过其他检查无法明确肝脏病变性质时,如怀疑肝脏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不明原因的肝炎等情况。 2.操作及注意事项:肝穿刺活检是有创检查,操作时需在超声或CT引导下进行,以确保准确性和安全性。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腹痛、出血等情况。对于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不能进行该检查,老年人若存在凝血功能减退等情况,在检查前需评估凝血状态并采取相应纠正措施,儿童一般不轻易进行肝穿刺活检,因为风险相对较高。

    2025-09-30 12:28:2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