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引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擅长:临床擅长胆汁淤积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药物肝、胆囊炎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临床擅长胆汁淤积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药物肝、胆囊炎的诊治。展开
  • 妊娠期肝功能异常的饮食要怎么调理

    妊娠期肝功能异常孕妇需保证营养均衡,摄入优质蛋白、合理碳水、丰富维生素;控制脂肪摄入,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食物;遵循少食多餐;避免食用加重肝脏负担的辛辣、刺激、酒精、加工食品;特殊人群要关注自身状况、定期产检,结合自身情况调整饮食,保持良好心态。 一、保证营养均衡 妊娠期肝功能异常的孕妇需确保摄入充足且均衡的营养。要保证优质蛋白质的供给,可选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及豆制品等。例如,每100克瘦肉中约含20克左右蛋白质,鱼类的蛋白质含量也较为丰富且易于消化吸收,适当摄入能为机体提供修复肝细胞等所需的物质基础。同时,应保证碳水化合物的合理摄入,像大米、面粉等主食,每日可摄入200-300克左右,为身体提供能量来源。还需摄入丰富的维生素,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的重要来源,每日应保证蔬菜摄入300-500克,水果200-300克,其中富含的维生素C等对肝脏的代谢等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比如橙子每100克约含33毫克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等功效。 二、控制脂肪摄入 要适当控制脂肪的摄入量,避免食用过多油腻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因为过多的脂肪摄入可能会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一般来说,每日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50-60克左右为宜,可选择一些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如橄榄油、深海鱼类等,橄榄油中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对肝脏健康有一定益处。 三、遵循少食多餐原则 妊娠期肝功能异常的孕妇可采用少食多餐的进食方式,每日可分为5-6餐。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减轻胃肠道的负担,同时保证身体持续获得能量供应,避免一次进食过多增加肝脏等器官的代谢压力。例如,可在两餐之间适当增加一些小零食,如无糖的酸奶、全麦饼干等,但要注意控制量,避免摄入过多热量。 四、避免食用加重肝脏负担的食物 应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刺激胃肠道,间接影响肝脏的功能。同时,要限制饮酒,酒精主要在肝脏代谢,妊娠期饮酒会严重损害肝脏,必须绝对禁止。另外,一些加工食品如腌制食品等,往往含有较多的添加剂、防腐剂以及高盐等,也应尽量避免食用,因为这些都可能加重肝脏的代谢和解毒负担。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妊娠期肝功能异常的孕妇,要特别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定期进行产检,密切监测肝功能等相关指标的变化。在饮食调理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的体重增长情况等合理调整饮食量和饮食结构。如果同时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妊娠期糖尿病等,还需要在控制肝功能异常饮食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饮食以控制血糖水平,例如在碳水化合物的选择上更多地倾向于选择低升糖指数的食物等,确保母婴健康。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因为不良情绪也可能对肝脏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2025-09-30 11:45:48
  •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症状

    急性黄疸型肝炎有多种表现,包括皮肤巩膜黄染(先巩膜后全身,程度因病情而异,儿童易察觉,老年人可能不典型)、尿色改变(呈浓茶色或酱油色);消化道症状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全身症状有乏力(休息难缓解)、部分发热(低热或中度,需与其他感染鉴别,老年需细排查);肝区有隐痛、胀痛等不适(儿童表现特殊,有基础病者需重视疼痛变化)。 尿色改变:患者的尿液颜色会加深,可呈浓茶色或酱油色。这是因为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经过肾脏排泄时,过多的胆红素从尿液中排出,使尿液颜色发生改变。对于有基础肝病病史的患者,出现尿色异常时应高度警惕急性黄疸型肝炎的可能;而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也需注意尿色变化与肝脏病变的关系。 消化道症状 食欲减退:患者常常会出现食欲明显减退的情况,对食物缺乏兴趣,进食量减少。这是由于肝脏疾病影响了消化功能,胆汁分泌和排泄异常,导致胃肠道消化酶的分泌和活性受到影响,从而引起食欲减退。在儿童中,食欲减退可能表现为不爱吃饭、喂养困难等;对于老年人,可能会加重其原有的营养状况不佳的问题,需要特别关注营养支持。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的症状,尤其是在进食后较为明显。这与肝脏功能受损后,胃肠道淤血、消化功能紊乱以及毒素吸收等因素有关。妊娠合并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患者,由于妊娠本身的生理变化,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需要在治疗中兼顾妊娠的特殊情况。 腹胀:患者可能会感到腹部胀满不适,这是因为胃肠道蠕动减慢、消化功能减弱以及腹水等情况(少数严重患者可能出现腹水)导致胃肠道积气、积液。对于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腹胀症状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原发病的复发,需要结合其他症状进行鉴别诊断。 全身症状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体力明显下降,即使经过休息也难以缓解。这是由于肝脏病变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能量产生不足以及毒素蓄积等原因引起。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出现不明原因的乏力时更应警惕肝脏疾病的可能;儿童患者出现乏力可能表现为活动减少、精神不振等。 发热:部分患者在病程中可能会出现发热,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7.5℃-38.5℃左右。发热的原因可能与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但需要注意与其他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相鉴别,如细菌感染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热时需要更仔细地排查病因,避免延误病情。 肝区症状 肝区疼痛:患者可感到肝区有隐痛、胀痛或钝痛等不适,疼痛部位多位于右上腹。这是因为肝脏肿大,牵拉肝包膜引起疼痛。儿童患者可能无法准确表述疼痛部位,但会表现出哭闹、拒按右上腹等异常表现;对于有肝脏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肝区疼痛的加重或新出现疼痛需要高度重视,及时就医明确病情变化。

    2025-09-30 11:45:33
  • 肝功五项指标

    谷丙转氨酶主要存于肝细胞浆,肝细胞受损等致其升高,不同肝病及其他疾病可致其异常;谷草转氨酶存于肝细胞线粒体,其升高见于肝细胞严重损伤等,AST/ALT比值有意义;总胆红素包括直接和间接胆红素,升高见于多种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有特定范围;直接胆红素升高主要见于阻塞性黄疸;间接胆红素升高主要见于溶血性疾病,各指标有不同参考值及相关人群需关注情况。 一、谷丙转氨酶(ALT) 意义:主要存在于肝细胞浆中,当肝细胞受损时,ALT会释放到血液中,使其水平升高。各种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药物性肝损伤、脂肪肝等肝脏疾病均可导致ALT升高,此外,心肌梗死、骨骼肌疾病等也可能引起ALT轻度升高。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参考值略有差异,一般来说,成人ALT参考值为5~40U/L,儿童可能相对略高。对于有长期饮酒史的人群,需警惕酒精性肝病导致的ALT异常;有用药史的人群要考虑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 二、谷草转氨酶(AST) 意义: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线粒体中,AST升高常见于肝细胞严重损伤的情况,如重症肝炎、肝硬化、肝癌等,心肌梗死时AST也会明显升高。AST与ALT的比值也有一定意义,例如在肝炎早期,AST/ALT比值常小于1,而在肝炎后期、肝硬化时,AST/ALT比值常大于1。不同性别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差异,一般成人AST参考值为8~40U/L,儿童参考值与成人相近但可能略有不同。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需注意AST升高是否与心肌损伤有关。 三、总胆红素(TBil) 意义:包括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总胆红素是肝功能检查中的重要指标。总胆红素升高常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如病毒性肝炎)、阻塞性黄疸(如胆道结石、肿瘤)、溶血性黄疸(如血型不合输血、蚕豆病)等。新生儿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生理性黄疸时总胆红素也会升高,足月儿一般不超过221μmol/L,早产儿不超过257μmol/L。对于新生儿,要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预防胆红素脑病;有胆道疾病病史的人群需关注总胆红素中直接胆红素的变化。 四、直接胆红素(DBil) 意义:直接胆红素升高主要见于阻塞性黄疸,是判断黄疸类型的重要指标之一。当胆道梗阻时,胆汁排泄受阻,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导致其升高。参考值一般为0~6.8μmol/L,不同医院因检测方法不同略有差异。有胆道系统疾病家族史或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的人群需重点关注直接胆红素。 五、间接胆红素(IBil) 意义:间接胆红素升高主要见于溶血性疾病,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生成的间接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能力而导致升高。参考值一般为1.7~19μmol/L,不同年龄段和检测方法可能有差异。有贫血病史或怀疑溶血性疾病的人群要检查间接胆红素水平。

    2025-09-30 11:45:32
  • 检查肝病要注意什么

    检查前要注意饮食(8-12小时禁食禁水、3天避免高脂高糖高蛋白食物)、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剧烈运动);检查中采血时要放松,B超检查按要求配合;检查后采血后要压迫止血保持清洁,拿到结果及时交医生解读,异常勿自行用药,定期复查。 一般检查肝功能等项目时,检查前8-12小时需禁食禁水。因为进食会影响血液中某些成分的浓度,例如进食后血糖、血脂等指标会升高,从而干扰肝功能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对于儿童,要提前告知医生孩子的进食情况,确保检查在合适的空腹状态下进行。 检查前3天应避免食用高脂、高糖、高蛋白食物,如油炸食品、甜品、大量肉类等。这些食物可能会影响肝功能中转氨酶等指标的检测结果。例如,大量摄入高蛋白食物后,体内氨基酸代谢增加,可能导致血清转氨酶暂时升高。 作息方面: 检查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一般建议7-8小时以上。熬夜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功能,可能导致肝脏酶类等物质的代谢异常,进而影响检查结果。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足的睡眠对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维持尤为重要,要保证孩子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检查前不要熬夜。 检查前应避免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后身体会处于应激状态,可能会使血清中的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等升高,干扰肝病相关检查项目的结果判断。儿童活泼好动,家长要提前告知孩子检查前不要进行过于剧烈的活动,如奔跑、攀爬等。 检查中的配合要点 采血时: 采血过程中要保持放松,避免紧张。因为紧张可能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采血的难度,同时也可能影响体内激素的分泌,间接影响检查结果。对于儿童,家长要给予安抚,让孩子配合采血,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B超检查时: 做腹部B超检查肝脏时,有时需要空腹,有时可能需要饮水使胆囊充盈,以更好地观察肝脏周围结构。如果是饮水充盈胆囊的情况,要按照医生要求在规定时间内饮水,一般是检查前1-2小时饮用500-1000毫升温水。儿童在B超检查时可能会因为不配合而影响检查效果,家长要提前告知孩子检查的大致流程,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检查时尽量保持安静、配合医生的体位要求。 检查后的注意事项 采血后: 采血后要压迫止血,一般压迫3-5分钟即可。要注意保持采血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对于儿童,家长要密切观察采血部位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检查结果分析: 拿到检查结果后要及时交由医生解读。不同的检查项目有不同的正常参考值范围,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综合判断肝脏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现检查结果异常,不要自行盲目判断或用药,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一步检查或治疗。对于患有基础肝病的患者,要定期复查相关项目,观察病情变化。儿童如果检查结果异常,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生制定后续的诊疗方案,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变化。

    2025-09-30 11:45:15
  • 肝腹水晚期症状

    肝腹水晚期有多种表现,包括腹水相关的腹部膨隆、腹胀等,全身的消瘦、乏力、黄疸,消化系统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循环系统的呼吸困难、下肢水肿,还可能有意识障碍、出血倾向等,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患者各有其特点。 一、腹水相关表现 肝腹水晚期时腹水会明显增多,腹部膨隆如蛙腹,患者平卧时腹部两侧呈鼓音,中间呈浊音,大量腹水还可能导致脐疝等情况。由于腹水压迫周围组织,可能出现腹壁紧张发亮,患者自觉腹胀明显,行动受限,严重影响呼吸、进食等日常活动。 二、全身症状 1.营养状况:患者多有明显消瘦,体重下降,这是因为肝脏功能严重受损,合成蛋白能力下降,加之腹水形成消耗等原因,导致机体营养摄入不足与消耗增加,呈现恶病质状态。 2.乏力:极度乏力是常见症状,由于肝功能衰竭,机体代谢紊乱,能量产生不足,患者常感觉全身无力,活动耐力显著下降,甚至生活自理困难。 3.黄疸:皮肤、巩膜黄染,这是因为肝脏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排泄功能障碍,胆红素在体内蓄积所致,黄疸程度往往较深,提示肝脏损伤严重。 三、消化系统症状 1.食欲减退:食欲极差,几乎没有进食欲望,这与肝脏功能减退影响消化液分泌、胃肠淤血等多种因素有关,进一步加重患者营养缺乏状况。 2.恶心、呕吐:常出现频繁的恶心,甚至呕吐,多因腹水导致腹腔内压增高,刺激胃肠道,以及肝功能异常影响胃肠蠕动和消化功能所致。 四、循环系统相关表现 1.呼吸困难:大量腹水使膈肌上抬,胸腔容积减小,肺扩张受限,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尤其在活动后加重,严重时可能被迫采取半卧位或端坐位以缓解呼吸困难。 2.下肢水肿:多从踝部开始出现水肿,逐渐向上蔓延,这是由于腹水形成后,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血流灌注不足,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水钠潴留,同时静脉回流受阻,引起下肢水肿。 五、其他可能伴随症状 1.意识障碍:若患者同时合并肝性脑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嗜睡、谵妄、昏迷等,这是因为肝脏解毒功能严重受损,体内有毒物质不能及时代谢清除,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2.出血倾向:皮肤出现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出血情况可能反复且较难控制。 特殊人群方面,老年患者肝腹水晚期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病情变化更复杂,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儿童肝腹水晚期多由先天性肝病等原因引起,除上述一般表现外,还需特别关注生长发育受影响情况,因为肝脏功能异常会严重干扰儿童的代谢、营养等多方面生理过程,在护理和治疗中要格外注重营养支持等综合干预,且要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脏负担的药物等。女性患者在肝腹水晚期可能因身体状况改变出现心理方面的变化,需给予心理关怀和疏导。

    2025-09-30 11:44:5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