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引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擅长:临床擅长胆汁淤积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药物肝、胆囊炎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临床擅长胆汁淤积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慢性乙/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脂肪肝、药物肝、胆囊炎的诊治。展开
  • 胆红素高吃什么药效果好

    不同病因致胆红素高对应不同用药,肝细胞损伤相关可使用抗炎保肝药物如甘草酸二铵,溶血性疾病相关可考虑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胆管梗阻相关可用熊去氧胆酸胶囊,儿童胆红素高需谨慎优先非药物干预明确病因,孕妇用药需充分评估对胎儿影响,有基础病史者用药需个体化综合多方面因素由医生制定精准治疗方案。 一、不同病因对应的可能用药 (一)肝细胞损伤相关胆红素高 若胆红素高由病毒性肝炎等肝细胞损伤引起,可使用抗炎保肝药物,如甘草酸二铵等,其通过抑制炎症反应等机制发挥一定改善肝细胞功能、降低胆红素的作用,但需依据具体病因及病情由医生判定是否选用及调整方案。 (二)溶血性疾病相关胆红素高 当胆红素高因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溶血性疾病导致时,自身免疫性溶血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减少红细胞破坏,从而降低胆红素,但需严格遵循医生制定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特殊人群如孕妇使用需谨慎评估风险受益比。 (三)胆管梗阻相关胆红素高 若胆红素高是因胆管结石、肿瘤等导致胆管梗阻引起,可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其能增加胆汁酸分泌,改变胆汁成分,促进胆汁排出,有助于缓解因胆管梗阻导致的胆红素升高,但同样需明确梗阻原因后由医生决定是否应用及调整剂量。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胆红素高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明确病因,如新生儿胆红素高多与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如溶血、感染等)相关,低龄儿童一般避免随意使用降胆红素药物,应在儿科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病因(如新生儿溶血病可能需光照疗法等)进行处理,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二)孕妇 孕妇出现胆红素高时,用药需充分评估对胎儿的影响,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权衡孕妇病情及胎儿风险后谨慎选择药物,避免盲目自行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 (三)有基础病史者 若本身有肝脏疾病(如肝硬化等)、血液系统疾病(如地中海贫血等)等基础病史且胆红素高者,用药需更加个体化,需综合基础病情况、胆红素升高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由医生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避免药物相互作用或加重基础病病情。

    2025-09-30 10:19:21
  • 细菌性肝脓肿常见致病菌

    细菌性肝脓肿的致病菌包括需氧菌(如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消化链球菌),多数为混合菌感染,不同人群因年龄、病史等差异致病菌分布有别,儿童和老年患者有其特殊情况,治疗需考虑致病菌特点。 金黄色葡萄球菌:为革兰阳性球菌,常通过血行播散至肝脏。例如,当身体其他部位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病灶,如皮肤感染、肺炎等,细菌可随血流到达肝脏,引起肝脓肿。金黄色葡萄球菌能产生多种毒素和酶,如血浆凝固酶等,这些物质可破坏肝脏组织,促进脓肿的形成。 厌氧菌 脆弱拟杆菌:是临床上常见的厌氧菌之一,在细菌性肝脓肿中也较为常见。它多与需氧菌混合感染。脆弱拟杆菌在肠道内正常存在,当肠道发生病变或机体免疫力低下时,可侵入肝脏引发感染。其感染引起的脓肿往往脓液有特殊的臭味,这与其代谢产物有关。 消化链球菌:也是厌氧菌的一种,常存在于口腔、肠道等部位。当机体口腔或肠道的消化链球菌感染灶通过血液循环等途径到达肝脏时,可导致肝脓肿的发生。消化链球菌感染引起的肝脓肿在临床表现和治疗上有其特点,需要结合厌氧菌的特点进行综合治疗。 混合菌感染 在大多数细菌性肝脓肿病例中,往往是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混合感染。例如,在临床实际中,通过脓液培养发现,很多肝脓肿患者的病原菌是多种细菌的混合,这种混合菌感染使得病情相对复杂,治疗上需要同时考虑对需氧菌和厌氧菌的覆盖。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发生细菌性肝脓肿时,其常见致病菌的分布可能会有一定差异。比如,有胆道疾病病史的患者,胆道逆行感染导致肝脓肿时,大肠埃希菌等肠道来源的细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而有皮肤感染并血行播散导致肝脓肿的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血行传播性细菌感染的风险较高。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染途径和致病菌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也遵循上述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感染特点,但需要特别注意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等问题,在治疗时要谨慎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对于老年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可能更容易发生混合菌感染,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更加细致,以准确找到致病菌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2025-09-30 10:19:03
  • 肝硬化遗传的几率

    肝硬化本身通常非遗传性疾病,但部分致肝硬化病因具遗传倾向,如遗传性血色病由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铁代谢异常致肝硬化,父母双方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时子女患病风险约25%,一方为携带者时子女携带概率约50%;肝豆状核变性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病,父母均为携带者时子女患病风险约25%、携带者概率约50%,有家族史儿童需早期筛查,女性患者妊娠需遗传咨询;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是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疾病,家族有患者需基因检测,有肝硬化家族史人群应了解相关遗传病因信息,定期检查早期干预。 不同病因相关肝硬化的遗传情况 遗传性血色病相关肝硬化:由HFE基因等相关基因突变导致铁代谢异常,有明确的遗传模式,家族中有此类患者时,其他家族成员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等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并采取预防措施。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应关注铁代谢指标,如血清铁、转铁蛋白饱和度等检查,若指标异常需进一步评估肝脏情况。 肝豆状核变性相关肝硬化: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由于ATP7B基因异常导致铜代谢紊乱,铜在肝脏沉积可引起肝硬化。其遗传几率为,父母双方均为致病基因携带者时,子女患病风险约25%,携带者概率约50%。有家族史的儿童需在新生儿期或早期进行铜蓝蛋白等相关检查筛查,儿童时期若出现肝脏异常等表现,要考虑该病可能,及时进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对于女性患者,妊娠时需注意遗传咨询,评估胎儿患病风险,孕期可能需要监测胎儿铜代谢相关指标情况。 α-抗胰蛋白酶缺乏症相关肝硬化:是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疾病,由SERPINA1基因变异引起,正常人群中约1-2%为携带者,纯合子或复合杂合子个体易发生肝硬化等病变。其遗传几率与家族中致病基因携带情况有关,家族中有患者时,其他成员需要进行基因检测明确是否携带相关基因变异,以便早期发现并采取干预措施保护肝脏,比如避免接触肝毒性物质等。 总之,肝硬化的遗传几率因具体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对于有肝硬化家族史的人群,应了解可能的遗传病因相关信息,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做到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以降低肝硬化发生的风险或延缓疾病进展。

    2025-09-30 10:18:46
  • 乙肝45阳性

    乙肝45阳性可能意味着乙肝感染恢复期、乙肝疫苗接种后或低水平乙肝感染,需进一步检查乙肝病毒DNA及肝功能,并定期监测,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注意个人卫生。儿童乙肝45阳性需密切监测和管理,可加强乙肝疫苗接种。 1.乙肝感染恢复期:提示曾经感染过乙肝病毒,但目前已经恢复,并且身体已经产生了抗体。这通常是一个好的迹象,意味着身体已经成功地抵御了病毒的感染,并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2.乙肝疫苗接种后:如果曾经接种过乙肝疫苗,也可能出现乙肝45阳性。这表明疫苗接种成功,身体产生了抗体,对乙肝病毒有一定的抵抗力。 3.低水平的乙肝感染: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感染了乙肝病毒,抗体水平也可能较低,导致乙肝45阳性。这种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乙肝病毒DNA来确定是否存在病毒复制。 需要注意的是,乙肝45阳性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乙肝病毒感染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建议: 1.进一步检查:建议进行乙肝病毒DNA检测、肝功能检查、肝脏超声等进一步检查,以全面了解肝脏的健康状况。 2.密切监测:定期进行乙肝五项定量检测、肝功能检查等,密切监测抗体水平和肝脏功能的变化。 3.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肝脏健康非常重要。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饮酒和过度劳累等。 4.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传播的物品。 5.告知医生:如果有其他健康问题或正在服用药物,应告知医生乙肝感染的情况,以便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和治疗建议。 对于乙肝45阳性的具体处理方式,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来决定。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病史和其他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特别需要提醒的是,儿童感染乙肝后,多数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慢性乙肝患者。因此,对于儿童乙肝45阳性,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和管理。如果孩子的乙肝表面抗体滴度较低,可以考虑加强乙肝疫苗接种。同时,家长应注意孩子的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导致血液传播的物品。 总之,乙肝45阳性需要进一步检查和监测,以确保肝脏健康。如果对结果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应及时咨询医生,以便获得更详细和个性化的建议。

    2025-09-30 10:18:27
  • 肝硬化病毒控制住会好转吗

    肝硬化病毒控制住后在多方面使病情好转,肝脏损伤得以修复,肝硬化进程延缓,并发症发生风险降低,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等在病毒控制住后也能从病情好转中获益,需根据人群特点进行监测和规范治疗以促进病情向好发展。 当导致肝硬化的病毒(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被控制住后,肝脏的炎症反应会减轻。因为病毒在肝脏内复制会持续引发免疫损伤,使得肝细胞不断受损、纤维化。例如乙肝病毒,其复制被抑制后,机体对肝细胞的免疫攻击减少,肝细胞的进一步坏死就会得到遏制,为肝脏自身的修复创造条件。正常情况下,肝脏有一定的再生能力,病毒控制住后,肝细胞可以在相对稳定的微环境中进行修复,受损的肝组织有可能逐渐恢复部分功能。 肝硬化进程延缓方面 病毒得到控制后,肝纤维化的进展会被延缓甚至部分逆转。肝纤维化是肝硬化的病理基础,病毒持续复制会刺激肝星状细胞活化,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导致纤维组织增生。比如丙肝病毒相关肝硬化,丙肝病毒RNA载量下降到检测不到水平后,肝纤维化的进程明显放缓,部分早期肝硬化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可能会有所减轻,从而阻止肝硬化向更严重的阶段发展,像出现肝功能失代偿、肝衰竭等严重情况的风险会降低。 对并发症预防方面 病毒控制住后,患者发生一些肝硬化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会降低。以腹水为例,病毒复制活跃时,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下降更明显,门静脉高压进一步加重,容易导致腹水形成。当病毒被控制后,肝脏合成白蛋白功能有所改善,门静脉高压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腹水的发生率会降低。再如肝性脑病,病毒控制稳定后,肝脏对氨等毒性物质的代谢能力改善,发生肝性脑病的诱因减少。 对于特殊人群,比如老年肝硬化患者,病毒控制住后更要注意定期监测肝功能、肝脏超声等指标,因为老年人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弱,但病毒控制住后能最大程度减缓肝硬化进展,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对于儿童肝硬化患者,病毒控制住是非常关键的,能避免肝硬化进一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因为儿童处于生长阶段,肝脏受损对其全身发育影响更大,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进行抗病毒等治疗来控制病毒,促进病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2025-09-30 10:17:4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