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乙肝,丙肝,脂肪肝,肝癌,自身免疫性肝病,代谢性肝病,发热性疾病,细菌感染等。
向 Ta 提问
-
蛲虫病症状是什么
蛲虫病主要症状有肛门周围及会阴部夜间尤甚的瘙痒、部分患者的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的精神神经症状,偶尔蛲虫可侵入尿道、阴道、阑尾等部位引起相应炎症,儿童和老年人感染后有不同特点。 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瘙痒:这是蛲虫病最主要的症状,夜间尤甚。因为雌虫常在夜间爬出肛门,在周围皮肤产卵,刺激局部皮肤,引起奇痒。儿童会因瘙痒而搔抓,可能导致肛门周围皮肤破损、发炎等。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控制能力较弱,夜间睡眠时更易因瘙痒而影响睡眠,长期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女性患者可能会波及会阴部,引起局部不适。 消化道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是因为蛲虫在肠道内寄生、活动,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但这些症状一般相对较轻,容易被忽视。儿童若出现消化道症状,可能会影响食欲和营养吸收,需要引起关注。 精神神经症状: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如烦躁不安、夜惊、失眠、磨牙等。这是由于蛲虫的活动及代谢产物刺激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受影响后可能会出现明显的精神状态改变,影响日常生活和学习。 其他症状:偶尔蛲虫可侵入尿道、阴道、阑尾等部位,引起相应部位的炎症。如侵入尿道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侵入阴道可出现阴道分泌物增多、外阴瘙痒等妇科症状。在特殊人群中,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更容易感染蛲虫,且症状可能相对更为明显;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但一旦感染也需要及时关注和处理。
2025-07-30 11:02:40 -
小三阳大三阳会传染吗
小三阳与大三阳均具传染性,主要通过血液、母婴、性传播,儿童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成年人性活跃人群注意安全性行为,有高危行为人群定期检测,乙肝病毒感染者需规范管理避免传播 血液传播:例如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针等侵入性医疗器械等都可能导致感染。在一些医疗条件较差、消毒不严格的地方,因注射、拔牙、纹身等操作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较高。对于有输血史、接受过不安全注射等情况的人群,需警惕乙肝病毒感染。 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及哺乳期可能将病毒传给婴儿。目前通过接种乙肝疫苗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有效阻断母婴传播,大大降低了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几率,但如果未进行规范的阻断措施,新生儿感染风险较高。 性传播: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病毒可通过性器官的黏膜等途径传播。在性活跃人群中,如果一方是乙肝病毒感染者,另一方未感染且未接种乙肝疫苗,感染风险会增加。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在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方面需采取相应措施。儿童应及时接种乙肝疫苗,产生保护性抗体以抵御乙肝病毒感染。成年人中,性活跃人群应注意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有输血史、接受过侵入性医疗操作等高危行为的人群应定期检测乙肝五项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感染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乙肝病毒感染者,应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等指标,遵循医生建议进行规范管理,避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
2025-07-30 11:01:30 -
麻风疫苗和麻腮风疫苗一样吗
麻风疫苗和麻腮风疫苗不一样,它们在成分、接种对象和程序上存在差异。 麻风疫苗和麻腮风疫苗不一样。 麻风疫苗是由麻疹病毒减毒株和腮腺炎病毒减毒株分别接种鸡胚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后,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减毒活疫苗。主要用于预防麻疹和风疹。 麻腮风疫苗是由麻疹病毒减毒株、腮腺炎病毒减毒株和风疹病毒减毒株分别接种鸡胚细胞,经培养、收获病毒液后,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减毒活疫苗。主要用于预防麻疹、腮腺炎和风疹。 从接种对象来看,麻风疫苗主要用于8月龄以上的麻疹和风疹易感者;麻腮风疫苗则用于18月龄以上的麻疹、腮腺炎和风疹易感者。 从接种程序来看,麻风疫苗在满8月龄时接种1剂次;麻腮风疫苗在满18月龄接种1剂次。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麻风疫苗和麻腮风疫苗都属于国家免疫规划疫苗,但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能提供这两种疫苗的接种服务。具体情况可以咨询当地的预防接种机构。 此外,接种疫苗后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发热、头痛、乏力等,但通常都是轻微的,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出现严重不适,应及时就医。 同时,疫苗的保护效果并不是100%,即使接种了疫苗,仍有可能感染麻疹、腮腺炎和风疹。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仍应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以预防感染。 总之,麻风疫苗和麻腮风疫苗虽然都是预防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的疫苗,但在成分、接种对象、接种程序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接种疫苗前,应了解相关信息,并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2025-07-30 11:01:00 -
被狗咬但没有破皮需要打针吗
被狗咬但没有破皮一般属于狂犬病暴露级别中的I级暴露,通常不需要接种狂犬病疫苗,I级暴露是接触或喂养动物、完好皮肤被舔舐,因完好皮肤是屏障病毒难侵入,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病史人群被狗咬无破皮也按I级暴露处理,同时要注意局部皮肤清洁及关注后续变化。 一、I级暴露的定义及风险分析 I级暴露是指接触或者喂养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舔舐。因为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完好的皮肤起到了屏障作用,病毒难以通过完好皮肤侵入体内,所以这种情况下感染狂犬病的风险极低。 二、特殊人群的情况考虑 儿童:儿童被狗咬后即使没有破皮,也应按照I级暴露处理,无需接种疫苗,但要告知家长加强对儿童的看护,避免再次发生类似可能接触动物的危险情况,因为儿童可能不太能准确描述接触情况,且家长需留意儿童后续有无异常表现。 老年人:老年人自身免疫等功能可能相对较弱,但被狗咬无破皮时,仍依据I级暴露处理原则,不需要接种疫苗,不过老年人反应可能相对迟钝,家人要更加关注被狗咬后的局部情况及后续健康状况。 有基础病史人群:若本身有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等,被狗咬无破皮时同样按照I级暴露处理,不需要接种疫苗,但要注意保持被狗咬部位皮肤的清洁,避免因其他因素导致皮肤破损而增加感染风险,同时要密切观察自身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综上,被狗咬但没有破皮通常不需要打针,但仍需注意对局部皮肤的清洁等日常护理,并根据自身情况关注后续变化。
2025-07-30 10:59:56 -
大三阳的病因是什么
大三阳由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传播途径包括母婴传播(母亲为大三阳且HBVDNA载量高时母婴传播风险高,婴儿需及时阻断)、血液传播(输入污染血液、器械未严格消毒等可致)、性传播(无防护性行为易传播,高危人群需防护),蚊虫叮咬传播几率低但皮肤破损接触大量病毒也有风险,需避免接触乙肝患者血液体液并保持良好卫生习惯。 血液传播:包括输入被HB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牙科器械等侵入性操作工具,与乙肝患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物品等。例如,在一些医疗条件较差、消毒不严格的地区或场所,因医疗器械重复使用未规范消毒而引发的血液传播乙肝事件时有发生;对于有输血史、接受过invasivemedicalprocedures(侵入性医疗操作)的人群需关注乙肝感染情况,在进行相关医疗操作时要确保器械严格消毒。 性传播:与乙肝患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时,乙肝病毒可通过破损的黏膜等途径传播,在性活跃人群中,尤其是多个性伴侣者感染风险增加;对于有高危性行为的人群,应注意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如使用安全套等,以降低感染乙肝的风险。 其他途径: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蚊虫叮咬是否会传播乙肝存在争议,目前普遍认为蚊虫叮咬传播乙肝的几率极低,但如果皮肤有破损且接触到大量乙肝病毒时也可能存在感染风险;对于健康人群,应避免接触乙肝患者的血液、体液等,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025-07-30 10: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