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兵

北京协和医院

擅长:颅脑肿瘤的诊治,尤其对各种类型的垂体腺瘤和其他垂体疑难疾病的综合治疗有较丰富的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颅脑肿瘤的诊治,尤其对各种类型的垂体腺瘤和其他垂体疑难疾病的综合治疗有较丰富的经验。展开
  • 脑动脉瘤夹闭术是开颅手术吗

    脑动脉瘤夹闭术属开颅手术,原理是夹闭动脉瘤颈部阻断血液供应,步骤包括麻醉、确定切口、切开头皮颅骨等,适用有症状或破裂出血风险高者,不同人群需评估,老年、女性等有特殊注意事项,实施需综合患者多方面情况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 手术的原理与步骤相关情况 原理:脑动脉瘤是脑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存在破裂出血导致严重后果的风险。通过夹闭动脉瘤颈部,可阻止血液持续流入动脉瘤,防止其破裂出血或进一步扩大。 步骤:首先进行麻醉,使患者处于无意识且无疼痛的状态。然后在患者头部确定手术切口位置,切开头皮、颅骨,打开硬脑膜,暴露脑组织。接着在显微镜下仔细寻找动脉瘤,定位准确后,将动脉瘤夹放置在动脉瘤颈部,完成夹闭操作后,逐步关闭硬脑膜、缝合颅骨和头皮。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 适用人群:一般适用于有症状的脑动脉瘤患者,如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或者有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较高的患者。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都可能适用,但需要根据个体的具体身体状况进行评估,例如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凝血功能严重异常等情况的患者可能不适合立即进行该手术。 注意事项:对于老年患者,要更加关注其心肺功能的耐受性,术前需做好心肺功能的评估和准备;女性患者如果处于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需要调整手术安排;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术前需戒烟戒酒,以降低手术风险;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要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以减少术中出血等风险;有脑血管畸形等其他病史的患者,手术中要特别注意对相关病变的处理和防范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总之,脑动脉瘤夹闭术是典型的开颅手术,在临床治疗脑动脉瘤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实施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多方面情况来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2025-09-29 10:04:23
  • 脑中线居中是什么意思

    脑中线居中是头颅影像学检查的一种描述,提示颅内结构大致无因病变致脑中线偏移情况,若脑中线偏移则多提示有严重颅内病变,需结合临床症状等进一步明确病因处理,脑中线居中一般表明颅内结构解剖位置相对正常但也需结合整体临床状况综合判断,不同人群脑中线居中或偏移有不同相关意义。 相关衍生情况及意义 脑中线偏移的情况:当脑中线偏移时,往往提示存在较为严重的颅内病变。例如,颅内出血较多时,血液积聚会对周围脑组织产生压迫,使得脑中线向对侧移位。此时需要进一步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以及其他检查结果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处理。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脑中线偏移的临床意义可能有所不同。在儿童中,脑中线偏移可能与先天性颅脑发育异常、感染性病变等有关;而在成年人中,更多见于外伤、脑血管意外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本身有高血压的患者出现脑中线偏移,要高度警惕高血压性脑出血导致脑中线偏移的可能;有脑肿瘤病史的患者出现脑中线偏移,则需考虑肿瘤复发或进展等情况。 脑中线居中的正常意义:脑中线居中一般表明颅内结构在解剖位置上处于相对正常的状态,颅内没有明显的导致脑中线偏移的病变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绝对没有问题,还需要结合患者的整体临床状况来综合判断。比如,一些轻微的颅内病变可能还没有造成脑中线的偏移,这时候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复查以及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的人群,即使脑中线居中,也需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因为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增加颅内病变的发生风险;而对于有家族性颅脑疾病史的人群,即使脑中线目前居中,也需要更加密切地进行监测,因为这类人群相对来说患病风险可能更高。

    2025-09-29 10:02:58
  • 脑垂体瘤症状有哪些

    脑垂体瘤的症状与肿瘤大小、是否分泌激素以及激素分泌的类型有关,主要包括激素分泌异常、视力视野障碍、头痛和其他症状等。 脑垂体瘤的症状主要与肿瘤大小、是否分泌激素以及激素分泌的类型有关。常见的症状有以下几种: 1.激素分泌异常:如果肿瘤分泌过多的激素,可能会导致相应的症状。例如,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泌乳素分泌过多会导致闭经、泌乳;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亢进。 2.视力视野障碍:肿瘤向鞍上发展压迫视神经,可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严重者可失明。 3.头痛:约70%的脑垂体瘤患者会出现头痛,主要位于眶后、前额、双颞或单侧顶部,呈胀痛或隐痛,以早晨和晚间较为明显,咳嗽、用力、喷嚏或低头时头痛加重。 4.其他症状:如果肿瘤压迫垂体柄或下丘脑,可能会导致尿崩症、睡眠异常、体温调节障碍等症状;如果肿瘤侵犯海绵窦,可能会导致面部麻木、复视、眼球活动障碍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脑垂体瘤的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很多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的症状。因此,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尤其是有脑垂体瘤家族史的人群,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MRI、激素水平测定等,以明确诊断。 对于脑垂体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放射治疗等。治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激素分泌情况以及患者的年龄、症状等因素综合考虑。一般来说,对于较小的、无功能的垂体瘤,可以先观察,定期复查;对于较大的、有功能的垂体瘤,或出现明显症状的垂体瘤,应积极手术治疗。术后可能需要辅助药物治疗或放射治疗。 总之,脑垂体瘤的症状多样,需要引起重视。如果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09-29 10:01:23
  • 脑脂肪瘤会怎么样

    脑脂肪瘤多为先天性多数无明显症状部分因压迫有癫痫、神经缺损等表现,头颅磁共振成像为关键诊断手段且呈T1WI和T2WI高信号,无症状者定期随访,有症状者视情况药物或审慎手术,儿童需密切关注对生长发育影响、孕妇选影响小检查产后评估、老年综合考量全身状况。 一、临床表现 脑脂肪瘤多为先天性,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头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因脂肪瘤压迫周围脑组织、神经结构等可出现相应症状,如癫痫发作,这是由于脂肪瘤可能导致局部脑组织异常放电引发神经元异常同步化活动;还可能出现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表现,例如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具体症状取决于脂肪瘤的位置及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情况。 二、诊断方法 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脑脂肪瘤的关键手段,MRI能清晰显示脂肪瘤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脂肪瘤在MRI上通常呈现T1WI和T2WI均为高信号的特征性表现。 三、治疗原则 对于无症状的脑脂肪瘤,通常采取定期随访观察策略,通过定期复查头颅MRI监测脂肪瘤的变化情况。若脂肪瘤引发癫痫发作等症状,需根据具体情形考虑相应治疗,如药物控制癫痫等,必要时可考虑手术切除,但手术需审慎评估风险与收益。 四、特殊人群特点 儿童患者的脑脂肪瘤需密切关注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脂肪瘤若压迫脑组织可能干扰神经功能发育,故需更频繁地监测与评估;孕妇发现脑脂肪瘤时,鉴于要兼顾胎儿安全,影像学检查需权衡辐射风险,一般优先选用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式,并在产后再进一步评估与处理;老年患者的脑脂肪瘤则需综合考量其全身状况,若无症状多倾向保守观察,若有症状则需在评估整体健康状况后确定治疗方案。

    2025-09-29 10:00:18
  • 小脑扁桃体下疝术后多久就能正常生活了

    小脑扁桃体下疝术后正常生活时间有个体差异,受手术方式、自身状况等因素影响,术后分早期(1-2周)、中期(2-3个月)、后期(3-6个月及更长)恢复阶段,各阶段有不同特点,多数患者1-3个月逐步恢复部分正常生活,完全恢复需3-6个月甚至更长,有基础疾病者可能需更长时间,恢复中要逐步增加活动量等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术后早期恢复阶段(1-2周) 术后1-2周主要是伤口愈合及初步适应手术变化的阶段。患者需要在医院密切观察,此时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防止感染。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看护,避免其剧烈活动导致伤口牵拉等情况。此阶段患者可能仍有头痛、颈部不适等症状,但一般会逐渐减轻。 中期恢复阶段(2-3个月) 在术后2-3个月,患者神经功能逐步恢复,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进一步缓解。这个阶段患者可以在佩戴颈托等保护下逐渐进行轻度的活动,如短时间的室内散步等。对于女性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颈部剧烈活动;男性患者如果有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情况,需要延后恢复重体力劳动的时间。此阶段需要定期进行复查,通过影像学检查等了解术后恢复情况。 后期恢复阶段(3-6个月及更长时间) 经过3-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基本恢复,身体状况能够适应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但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来调整。例如有糖尿病的患者,除了关注小脑扁桃体下疝术后恢复外,还需要严格控制血糖,以促进整体康复。在恢复正常生活过程中,要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活动强度,从轻度的工作或家务劳动开始,逐步过渡到正常状态。同时,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以利于身体的长期康复。

    2025-09-29 09:58:2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