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霖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擅长:脊柱肿瘤(原发:骨巨细胞瘤、脊索瘤、血管瘤、神经鞘瘤、骨母细胞瘤、骨髓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骨样骨瘤、 神经纤维瘤、软骨肉瘤、骨肉瘤、尤文肉瘤等;转移:乳腺癌、甲状腺癌、肾癌、肺癌、前列腺癌等)2. 颈椎病(脊髓型、 神经根型或混合型) 3.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4. 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 5. 脊柱感染、脊柱结核 6.脊柱畸形(脊柱侧弯、脊柱后凸畸形) 7.胸椎管狭窄症8. 脊柱骨折、脊髓损伤。擅长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和脊柱-骨盆肿瘤的切除重建技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脊柱肿瘤(原发:骨巨细胞瘤、脊索瘤、血管瘤、神经鞘瘤、骨母细胞瘤、骨髓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骨样骨瘤、 神经纤维瘤、软骨肉瘤、骨肉瘤、尤文肉瘤等;转移:乳腺癌、甲状腺癌、肾癌、肺癌、前列腺癌等)2. 颈椎病(脊髓型、 神经根型或混合型) 3.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4. 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 5. 脊柱感染、脊柱结核 6.脊柱畸形(脊柱侧弯、脊柱后凸畸形) 7.胸椎管狭窄症8. 脊柱骨折、脊髓损伤。擅长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和脊柱-骨盆肿瘤的切除重建技术。展开
  • 小腿肌肉听到一声响是肌肉拉伤吗

    小腿肌肉听到一声响可能是肌肉拉伤,但也可能是肌腱损伤、韧带损伤等其他情况,青少年、中老年及有基础病史人群发生这种情况时需分别注意,应及时停止活动、适当制动并尽快就医检查以明确损伤情况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一、肌肉拉伤的可能性 肌肉拉伤的特点:当发生小腿肌肉拉伤时,有时会伴有突然听到一声响的情况。肌肉拉伤通常还会伴随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表现。例如,在剧烈运动中,如跑步、跳跃等突然用力时,可能导致小腿肌肉过度收缩或被拉长,超出其承受范围而拉伤,此时可出现听到响声,随后受伤部位疼痛明显,按压时疼痛加剧,受伤肌肉可能出现紧张性痉挛等。 相关研究依据:有研究表明,运动相关的肌肉拉伤中,部分患者会在受伤当时感觉到或听到一声“popping”声,随后出现相应的局部症状。 二、其他可能情况 肌腱损伤:小腿的肌腱如果发生断裂等情况,也可能出现听到响声的情况。比如跟腱断裂,也可能会有类似听到一声响的情况,同时伴有足踝部活动障碍,受伤处可能出现肿胀、瘀斑等表现。 韧带损伤:小腿的韧带如果受到外力作用发生损伤,也可能出现听到响声。例如,踝关节周围的韧带损伤,在受伤时可能听到响声,同时伴有踝关节的疼痛、肿胀、不稳定等表现。 三、不同人群的差异及应对 青少年人群: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运动较为活跃,在运动中发生小腿肌肉听到一声响的情况时,由于其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容易出现运动损伤。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进一步活动加重损伤,同时观察症状变化,如果疼痛、肿胀等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如超声或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以明确损伤情况。 中老年人群:中老年人群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的弹性和强度相对下降,发生小腿肌肉听到一声响的情况时,更要重视。可能存在潜在的肌肉、肌腱、韧带等退行性变基础,受伤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应及时停止活动,进行适当的制动,如使用支具等,并尽快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评估,以确定损伤程度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果本身有下肢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发生小腿肌肉听到一声响的情况时,需要格外关注。因为基础病史可能会影响损伤的恢复和诊断。例如,糖尿病患者伤口愈合能力较差,若发生肌肉等损伤,需要更加注意预防感染等情况,同时在诊断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病史对检查和治疗的影响,可能需要更全面地评估损伤情况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025-10-15 14:16:07
  • 肩周炎为什么晚上加重

    肩周炎患者晚上疼痛加重与炎症因子聚集、肌肉痉挛、神经敏感性变化、姿势影响有关,老年人因自身血液循环差、神经敏感性变化显著及易保持固定姿势夜间疼痛可能更明显,中青年则多与白天肩部劳损积累相关,需分别采取合适措施缓解。 一、炎症因子聚集相关 肩周炎患者的肩关节周围存在炎症反应,炎症部位会释放如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炎症因子。晚上人体活动量减少,血液循环相对白天稍显缓慢,炎症因子更容易在肩关节局部聚集,刺激周围的神经末梢,从而导致疼痛加重。例如相关研究表明,炎症状态下局部炎症介质的浓度变化与疼痛程度密切相关,夜间血液循环特点使得炎症介质更易在局部累积引发更明显疼痛。 二、肌肉痉挛因素 白天人们不断进行各种活动,肩关节周围肌肉处于相对动态的调节状态。而到了晚上,人体肌肉放松程度增加,尤其是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可能因白天的劳损等因素,在夜间更容易出现痉挛情况。肌肉痉挛会导致局部缺血、缺氧,进而刺激疼痛感受器,使得肩周炎患者感觉晚上疼痛加剧。有研究发现,肌肉痉挛时肌肉内的代谢产物堆积,会引发疼痛信号传导增强。 三、神经敏感性变化 夜间人体的神经敏感性可能会发生一定变化。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在夜间有相应调整,可能使得肩关节周围神经对疼痛的敏感性相对升高。此外,夜间环境相对安静,外界干扰减少,人体对疼痛的感知会更加敏锐,从而放大了肩周炎带来的疼痛感觉。比如对比白天和夜间神经电生理指标发现,夜间神经对疼痛刺激的传导特性有不同表现,导致疼痛更明显。 四、姿势影响 睡眠时人们的姿势相对固定,肩关节可能处于某种不太舒适的体位,长时间保持这种姿势会加重肩关节周围组织的压迫、紧张等情况。尤其是对于肩周炎患者,原本肩关节就存在病变,不合适的睡眠姿势会进一步影响肩关节的血液循环和组织力学状态,使得炎症反应、肌肉紧张等问题加剧,进而导致晚上疼痛加重。例如长期保持不良睡眠姿势会使肩关节周围的韧带、肌肉等受到异常牵拉,加重病情和疼痛。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肩周炎患者,夜间疼痛加重可能更明显,因为老年人本身血液循环相对更差,神经敏感性变化可能更显著,且睡眠时更易保持固定姿势。老年人应尽量选择合适的睡眠体位,避免肩关节受压,可适当使用颈肩枕等辅助用品保持肩关节舒适体位。而对于中青年肩周炎患者,夜间疼痛加重可能与白天工作等导致的肩部劳损积累有关,需要注意白天避免过度劳累肩部,夜间创造舒适睡眠环境来缓解疼痛。

    2025-10-15 14:14:59
  • 阿托伐他汀钙片的作用与功效是什么

    阿托伐他汀属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调节血脂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成年人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仅特定严重情况经评估后谨慎用,孕妇及哺乳期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需谨慎评估并监测调整用药方案。 一、调节血脂水平 阿托伐他汀钙片属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阻断胆固醇合成过程,显著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B(ApoB)及甘油三酯(TG)水平,同时轻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对血脂谱的调节作用具有明确的循证依据,例如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长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可使LDL-C水平下降30%~60%,TC下降20%~40%,TG下降10%~50%,HDL-C升高5%~15%。 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它可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少斑块内脂质沉积、促进斑块内胶原合成等机制,降低易破裂斑块的风险,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临床研究表明,对于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缺血性卒中)或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的患者,长期使用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卒中及心血管死亡等事件的发生率。例如,相关大型临床试验(如PROVE-IT、IDEAL等)结果显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可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三、对特殊人群的影响 成年人:无论年龄、性别差异,对于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如糖尿病、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合并多种危险因素等)的成年人,阿托伐他汀可通过调节血脂、稳定斑块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 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阿托伐他汀,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饮食调整、增加运动等),仅在特定严重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等罕见情况且经严格评估后,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禁用阿托伐他汀,因现有研究表明该药物可能对胎儿造成发育异常等不良影响,哺乳期女性使用也可能通过乳汁传递对婴儿产生潜在风险。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时需谨慎评估,药物主要经肝脏代谢、肾脏排泄,肝肾功能不全者可能存在药物蓄积风险,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如转氨酶水平)、肾功能(如肌酐清除率等指标)变化,并根据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2025-10-15 14:13:27
  • 腿抽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并如何缓解

    腿抽筋常见原因有生理性的运动过度或肌肉疲劳、电解质紊乱、寒冷刺激及病理性的神经压迫、血管问题,缓解方法包括应急时拉伸肌肉、热敷,生活中补充电解质、避免过度疲劳、注意保暖,老年人需防钙质流失、孕妇要保证钙和维生素摄入、运动员等注重运动前后拉伸与电解质补充。 一、腿抽筋的常见原因 (一)生理性因素 1.运动过度或肌肉疲劳:长时间剧烈运动、高强度体力劳动等使腿部肌肉过度使用,代谢产生的乳酸等堆积,引发肌肉痉挛性收缩。例如长跑后易出现小腿抽筋。 2.电解质紊乱:钙、镁等电解质对肌肉收缩起调节作用,血钙水平过低(如挑食、节食人群或老年人钙质流失)、血镁缺乏等可致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诱发腿抽筋。 3.寒冷刺激:腿部受寒冷环境影响时,肌肉会因寒冷刺激突然强烈收缩,如冬季夜间睡眠时腿部暴露于冷空气中易发生抽筋。 (二)病理性因素 1.神经压迫: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可压迫支配腿部的神经根,使神经传导异常,导致所支配肌肉异常收缩引发抽筋,常伴下肢麻木、疼痛等症状。 2.血管问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等血管病变致腿部血液循环不畅,肌肉缺血缺氧,易诱发腿抽筋。 二、腿抽筋的缓解方法 (一)应急缓解措施 1.拉伸肌肉:发生腿抽筋时,立即伸直腿部,用手用力将脚趾向身体方向牵拉,持续数秒可缓解小腿肌肉痉挛;若为脚部抽筋,可坐姿下勾脚尖并拉伸足部肌肉。 2.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于抽筋部位,每次15-20分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放松肌肉。 (二)生活方式调整 1.补充电解质:日常饮食增加富含钙、镁食物摄入,如牛奶、豆制品、深绿色蔬菜等;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与镁剂,维持电解质平衡。 2.避免过度疲劳: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后进行拉伸放松,避免长时间剧烈运动,防止肌肉过度疲劳。 3.注意保暖:睡眠时盖好被褥,避免腿部暴露,寒冷天气外出注意腿部保暖。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随年龄增长钙质流失加快,易发生腿抽筋,除调整饮食外,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接受日照以促进维生素D合成助钙吸收,定期体检排查骨质疏松等疾病。 2.孕妇:孕期身体负担重、激素变化等易致腿抽筋,需保证钙与维生素摄入,休息时可适当抬高腿部促进血液循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3.运动员及高强度劳动者:因运动量大,更需注重运动前后拉伸与电解质补充,运动中适当补水,可选择含电解质运动饮料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2025-10-15 14:12:22
  • 崴脚了怎么快速消肿

    崴脚后的处理包括即刻停止活动休息、48小时内冷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若肿胀不缓解等需就医评估,损伤较轻时逐步恢复活动并可辅助物理治疗,儿童和老年人处理时各有需注意的特殊情况。 一、即刻处理 1.停止活动并休息:崴脚后应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避免受伤的脚继续承重,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比如跑步时崴脚,需马上停下,找个安全地方坐下休息。 2.冷敷:在崴脚后的48小时内,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部位。冷敷可以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出血和肿胀。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1-2小时冷敷一次。对于儿童,要注意冰袋与皮肤之间隔一层毛巾,避免冻伤;对于老年人,同样要控制冷敷时间和温度,防止低温对皮肤和血管造成过度刺激。 二、加压包扎 1.使用弹性绷带:可以用弹性绷带对受伤部位进行加压包扎,这样能够进一步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从远端向近端缠绕,力度适中,以能摸到远端动脉搏动且皮肤颜色无明显变化为宜。儿童包扎时要更轻柔,密切观察肢体末端血液循环情况;老年人若有血管硬化等情况,包扎力度需更谨慎调整。 三、抬高患肢 1.将受伤肢体抬高:把崴脚的脚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可以在床上放置一个枕头,将受伤的脚放在上面。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应保持患肢抬高的姿势,休息时尽量维持这个体位。 四、就医评估 1.判断损伤程度:如果经过上述处理后,肿胀没有缓解甚至持续加重,或者出现剧烈疼痛、无法站立行走、局部畸形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X线等检查手段来判断是否有骨折、韧带断裂等严重损伤。儿童由于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受伤后的肢体活动情况;老年人本身可能有骨质疏松等问题,崴脚后更要警惕骨折等严重情况,及时就医排查。 五、后期康复(损伤较轻时) 1.逐步恢复活动:在受伤48小时后,如果肿胀有所减轻,可逐步进行一些轻柔的康复活动,如踝关节的屈伸活动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儿童恢复活动时要在家长监护下进行,控制活动强度;老年人恢复活动要缓慢,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2.物理治疗辅助: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一些物理治疗,如热敷(受伤48小时后)、红外线照射等,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肿和恢复。儿童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等;老年人若有血液循环不良等问题,物理治疗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2025-10-15 14:10:5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