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霖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擅长:脊柱肿瘤(原发:骨巨细胞瘤、脊索瘤、血管瘤、神经鞘瘤、骨母细胞瘤、骨髓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骨样骨瘤、 神经纤维瘤、软骨肉瘤、骨肉瘤、尤文肉瘤等;转移:乳腺癌、甲状腺癌、肾癌、肺癌、前列腺癌等)2. 颈椎病(脊髓型、 神经根型或混合型) 3.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4. 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 5. 脊柱感染、脊柱结核 6.脊柱畸形(脊柱侧弯、脊柱后凸畸形) 7.胸椎管狭窄症8. 脊柱骨折、脊髓损伤。擅长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和脊柱-骨盆肿瘤的切除重建技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脊柱肿瘤(原发:骨巨细胞瘤、脊索瘤、血管瘤、神经鞘瘤、骨母细胞瘤、骨髓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骨样骨瘤、 神经纤维瘤、软骨肉瘤、骨肉瘤、尤文肉瘤等;转移:乳腺癌、甲状腺癌、肾癌、肺癌、前列腺癌等)2. 颈椎病(脊髓型、 神经根型或混合型) 3.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4. 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 5. 脊柱感染、脊柱结核 6.脊柱畸形(脊柱侧弯、脊柱后凸畸形) 7.胸椎管狭窄症8. 脊柱骨折、脊髓损伤。擅长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和脊柱-骨盆肿瘤的切除重建技术。展开
  • 怎样知道骨折是否愈合了

    骨折愈合可通过临床表现观察、影像学检查和功能检查来判断。临床表现上局部疼痛、肿胀渐减轻;影像学中X线常用观察骨折线变化,CT助看复杂部位骨折及愈合,MRI早期间接判断;功能检查看骨折部位能否正常活动,不同年龄段、部位恢复有差异,检查需适度。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判断骨折愈合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在骨折后的不同时间进行X线复查,可观察骨折线的变化。骨折初期,骨折线清晰,随着骨折愈合,骨折线会逐渐模糊。当骨折线完全消失,骨痂通过骨折线连接骨折两端,说明骨折基本愈合。一般来说,四肢长骨骨折在6-12周左右可能达到临床愈合阶段,此时X线可见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对于儿童骨折,X线表现会有其特点,儿童骨皮质薄,骨小梁丰富,骨折愈合相对成人更快,X线观察骨痂形成情况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部位的骨折,如骨盆骨折、脊柱骨折等,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以及骨折断端的对位对线情况,还有助于发现X线不易察觉的微小骨折。例如脊柱骨折,CT可以精确判断骨折块是否压迫脊髓等重要结构,同时也能观察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的生长情况,对于评估骨折愈合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在骨折愈合早期,MRI可以通过观察骨髓水肿、软组织损伤等情况来间接判断骨折愈合。骨髓水肿在骨折后早期较为明显,随着骨折愈合,骨髓水肿会逐渐减轻。MRI对于判断骨折周围软组织的修复情况也有一定帮助,但一般不作为骨折愈合的常规检查方法,主要用于一些特殊情况的评估,如怀疑骨折不愈合且X线、CT检查不明确时。 功能检查 通过对骨折部位进行功能活动检查来判断愈合情况。例如上肢骨折,可进行屈伸、旋转等活动,下肢骨折可进行行走、负重等活动。如果骨折部位能够进行一定程度的正常功能活动,且无明显疼痛和异常活动,提示骨折愈合较好。但要注意,不同部位骨折的功能活动恢复时间不同,儿童骨折功能恢复相对较快,而老年人骨折由于骨质情况、肌肉力量等因素,功能恢复较慢。在进行功能检查时,要根据患者的年龄、骨折部位等因素适度进行,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再次损伤。例如儿童骨折后进行功能锻炼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轻柔的活动,防止影响骨折愈合;老年人进行功能检查时,要缓慢进行,观察其耐受情况。

    2025-10-15 13:47:38
  • 脚后跟疼痛是怎么回事

    跟腱炎多因长期过度运动等引发跟腱部位疼痛肿胀活动时加剧尤发力动作时明显行走有牵拉样痛;足底筋膜炎常见于长时间站立或行走人群因筋膜反复牵拉致无菌性炎症晨起下地足跟痛明显活动后稍缓久走久站又加重呈刺痛或灼痛;跟骨骨刺因跟骨骨质增生刺激周围组织致足跟刺痛晨起刚站立时明显活动后稍减活动过多又加重;外伤有明确足部受伤史出现疼痛肿胀淤血等严重外伤可致足部活动受限;跟骨高压症因跟骨内压力异常增高致足跟持续性胀痛休息时无明显缓解行走时加重且程度随体位变化;关节炎中痛风性关节炎尿酸盐沉积致足跟疼痛红肿发热多夜间发作,类风湿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脚后跟关节疼痛僵硬对称晨起僵硬感明显活动后稍缓持续久。 一、跟腱炎 1.多因长期过度运动(如频繁跑步、跳跃等)、不正确的运动姿势或跟腱慢性劳损引发,跟腱部位出现疼痛、肿胀,活动时疼痛加剧,尤其在奔跑、跳跃等需要发力的动作时更为明显,患者行走时可感觉跟腱部位有牵拉样疼痛。 二、足底筋膜炎 1.常见于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的人群,因足底筋膜反复受到牵拉,导致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晨起下地行走时足跟部疼痛明显,活动后可稍有缓解,但长时间行走或站立后疼痛又会加重,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灼痛。 三、跟骨骨刺 1.由于跟骨骨质增生形成骨刺,骨刺刺激周围的软组织、神经等,导致疼痛。行走时可感到足跟部有刺痛感,随着病情发展,疼痛可能会持续存在,且在晨起刚站立时疼痛较为明显,活动后可稍有减轻,但活动过多又会加重。 四、外伤 1.有明确的足部受伤史,如扭伤、挫伤、重物砸伤等,受伤部位出现疼痛、肿胀、淤血等表现,若为跟骨骨折等较严重外伤,还可能出现足部活动受限等情况。 五、跟骨高压症 1.因跟骨内压力异常增高引起,患者常感觉足跟部持续性胀痛,休息时疼痛可能无明显缓解,行走时疼痛会加重,疼痛程度可能会随体位变化而有所不同。 六、关节炎 1.痛风性关节炎:因尿酸盐沉积在跟关节,可导致足跟部疼痛、红肿,还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疼痛多较为剧烈,且常在夜间发作。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能累及脚后跟,出现关节疼痛、僵硬等症状,且症状多呈对称性,早晨起床时关节僵硬感较为明显,活动后可稍有缓解,但持续时间较长。

    2025-10-15 13:44:30
  • 生完孩子后腰痛怎么办

    产后腰痛常见,原因包括孕期身体重心改变、分娩损伤、产后姿势及激素变化等,可通过正确姿势、适当运动、物理治疗、佩戴骨盆带缓解,产妇自身、有基础病史者、母乳喂养产妇有不同注意事项,大多可缓解,严重及时就医。 缓解产后腰痛的方法 正确姿势 哺乳姿势:可选择舒适的座椅,将婴儿置于合适高度,使婴儿身体与母亲身体呈一条直线,减少腰部弯曲。 抱孩子姿势:用手臂托住婴儿的臀部和颈部,尽量让婴儿靠近自己身体,减轻腰部受力。 站立和行走姿势:保持背部挺直,腹部收紧,骨盆中立位,双脚与肩同宽,缓慢行走。 适当运动 凯格尔运动:不仅有助于盆底肌恢复,对腰部肌肉也有一定锻炼作用。可平躺,收缩盆底肌肉,每次持续3-5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天可做几组,每组10-15次。 腰部伸展运动:站立位,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向上伸直,然后向一侧弯曲身体,感受腰部肌肉的伸展,左右两侧交替进行,每次保持15-30秒,每天可做2-3组。 物理治疗 热敷:产后24小时后可使用温热的毛巾或热水袋热敷腰部,温度以皮肤能耐受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热敷2-3次,能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 按摩:家人可帮助轻轻按摩腰部肌肉,从腰部两侧向中间轻轻揉捏、按压,但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加重损伤。 佩戴骨盆带:合适的骨盆带可以帮助固定骨盆,减轻腰部压力,缓解腰痛,但要注意选择合适尺寸和舒适度的骨盆带,且不宜长时间佩戴,一般每天佩戴不超过8小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产妇自身:产后身体较为虚弱,恢复需要一定时间,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如果腰痛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其他器质性病变。 有基础病史人群:如果产妇本身有腰椎间盘突出等基础病史,产后腰痛可能会加重,除了上述缓解方法外,更要严格注意姿势,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康复治疗。 母乳喂养的产妇:在采取各种缓解腰痛措施时,要确保不影响母乳喂养,例如热敷、按摩等方法一般不会对母乳喂养产生不良影响,但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的药物等。 总之,产后腰痛通过调整姿势、适当运动、物理治疗等多方面综合处理,大多可以得到缓解,若情况严重应及时就医。

    2025-10-15 13:42:30
  • 脚扭了脚面一按就疼是什么原因

    脚面按压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软组织损伤(如肌肉拉伤、韧带损伤)、骨折(如跖骨骨折)、炎症反应(如筋膜炎、关节炎)以及其他可能原因(如血管损伤、神经损伤),不同原因在不同人群中的发生情况有所不同,具体病因需结合实际情况判断。 韧带损伤:脚部的韧带起到稳定关节的作用,当脚扭伤时很容易造成韧带损伤,像外侧副韧带、内侧副韧带等都可能受累。脚扭伤后,韧带组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出现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按压脚面时就会疼痛。比如穿不合适的鞋子行走或在不平坦的路面行走时扭伤脚,就可能导致韧带损伤。不同性别在发生概率上无明显绝对差异,但运动爱好者等人群相对更易出现。 骨折 跖骨骨折:脚面有跖骨分布,当受到较大外力撞击或严重扭伤时,可能导致跖骨骨折。例如高处坠落双脚着地、重物砸压脚部等情况都可能引起跖骨骨折。骨折部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肿胀、畸形,按压脚面时疼痛加剧,还可能伴有骨擦音或骨擦感。各年龄段都有可能发生,老年人可能因骨质疏松更易发生骨折且恢复相对较慢,儿童则可能因玩耍时的不当动作导致骨折。 炎症反应 筋膜炎:长期行走、站立或脚部过度劳累等因素可能引发脚面筋膜炎。脚部的筋膜受到反复的牵拉刺激,导致筋膜发生无菌性炎症,炎症刺激周围神经就会引起按压疼痛。比如长时间从事站立工作的人群,脚部筋膜承受较大压力,易患筋膜炎。不同年龄和性别都有发病可能,长时间保持特定脚部姿势的人群风险较高。 关节炎:如果本身有足部关节炎基础疾病,如痛风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等,脚扭伤后可能诱发炎症反应加重,导致脚面按压疼痛。痛风性关节炎多与高尿酸血症有关,饮食中摄入过多高嘌呤食物等可能诱发,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相对更易患;类风湿关节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多见于中年女性等。 其他可能原因 血管损伤:脚扭伤时可能伴随脚部血管损伤,如小血管破裂出血,形成局部血肿,按压时会引起疼痛。这种情况在严重脚扭伤中较易出现,不同人群均有可能发生,严重程度因损伤血管情况而异。 神经损伤:脚部神经受到损伤时,也可能出现脚面按压疼痛的情况,比如扭伤导致神经受到牵拉、压迫等。不同年龄和性别都可能发生,神经损伤后的恢复情况因损伤程度不同而有差异。

    2025-10-15 13:40:20
  • 脚跟骨刺怎么治疗好

    足跟骨刺治疗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包括避免长时间行走站立等休息制动、用温水浸泡等物理治疗及跟腱拉伸、踮脚等康复锻炼,药物辅助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但需注意特殊人群,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且严重影响生活经评估骨刺明显压迫组织时可考虑手术,老年人手术耐受性差术后康复需耐心防感染,孕妇药物使用严格遵医嘱以非药物治疗为主,儿童足跟骨刺罕见优先考虑非侵袭性保守治疗。 一、非药物治疗为主 1.休息与制动:避免长时间行走、站立,减少足跟部过度负重,可选择穿带有足跟缓冲垫的鞋子,减轻骨刺对周围组织的刺激,日常活动中应尽量控制连续行走时间不超过30分钟,多采取坐立休息的方式。 2.物理治疗:热敷是常用方法,用40℃-50℃的温水浸泡足跟,每次15-20分钟,每日进行2-3次,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此外,超声波治疗可通过物理效应改善局部炎症,减轻足跟疼痛不适;低强度激光治疗能刺激组织修复,减轻症状。 3.康复锻炼:进行跟腱拉伸运动,患者取站立位,患侧脚前半部分踩在台阶上,缓慢下蹲,感受跟腱牵拉,每次保持15-30秒,每日3-4组;踮脚运动可增强小腿肌肉力量、促进足跟部血液循环,每次踮脚保持5秒后放松,重复20-30次,每日2-3次。 二、药物辅助治疗 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和炎症(如存在相关症状时),但需注意特殊人群(如孕妇、有胃肠道疾病史者)使用时的谨慎性,药物可能存在胃肠道等不良反应,需遵医嘱评估后使用。 三、手术治疗情况 当保守治疗3-6个月无效,且足跟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经医生评估骨刺明显压迫周围组织时,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足跟骨刺切除术),但手术存在一定风险,需充分权衡利弊,尤其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时更要谨慎评估手术可行性。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术后康复需更耐心,要注意预防感染等并发症,康复过程中需在医生指导下逐步进行功能锻炼。 孕妇:由于特殊生理阶段,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医嘱,非药物治疗为主要选择,如通过调整休息方式、物理治疗等缓解症状。 儿童:足跟骨刺极为罕见,若出现相关症状需谨慎评估,优先考虑非侵袭性的保守治疗方法,避免盲目采取有创治疗。

    2025-10-15 13:37:3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