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脊柱肿瘤(原发:骨巨细胞瘤、脊索瘤、血管瘤、神经鞘瘤、骨母细胞瘤、骨髓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骨样骨瘤、 神经纤维瘤、软骨肉瘤、骨肉瘤、尤文肉瘤等;转移:乳腺癌、甲状腺癌、肾癌、肺癌、前列腺癌等)2. 颈椎病(脊髓型、 神经根型或混合型) 3.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4. 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 5. 脊柱感染、脊柱结核 6.脊柱畸形(脊柱侧弯、脊柱后凸畸形) 7.胸椎管狭窄症8. 脊柱骨折、脊髓损伤。擅长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和脊柱-骨盆肿瘤的切除重建技术。
向 Ta 提问
-
骨折手术做完了为什么进icu
骨折术后患者进入ICU与手术创伤及全身影响、心肺及神经系统相关因素有关,ICU中会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呼吸支持、液体平衡及内环境调控等治疗,当患者生命体征平稳、重要脏器功能基本恢复、神经系统无进行性恶化等时可转出ICU。 一、术后进入ICU的原因及相关情况 (一)手术创伤及全身影响 骨折手术属于较大的创伤操作,手术过程中人体的应激反应较为强烈,可能导致机体的内环境紊乱。例如,骨折断端出血、手术操作对组织的破坏等会引起炎症介质释放,进而影响多个脏器功能。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各脏器功能有所减退,手术创伤更容易引发全身系统的连锁反应,如可能影响心肺功能等。 (二)心肺功能相关因素 1.肺部情况:骨折患者术后长期卧床可能导致肺部通气功能受限,容易发生肺部感染、肺不张等情况。在手术过程中,麻醉药物的使用以及体位等因素也可能对呼吸功能产生影响。对于有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术后进入ICU可以更好地监测呼吸功能,给予呼吸支持等治疗。 2.心脏情况:手术创伤引起的应激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等心脏问题。一些合并有冠心病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在骨折术后心脏方面的风险增加,进入ICU能够密切监测心电图等心脏指标,及时发现并处理心脏异常情况。 (三)神经系统相关监测 骨折手术可能会因为创伤等因素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尤其是对于一些涉及脊柱等部位的骨折手术,需要密切监测神经系统状态,如肢体感觉、运动功能等。在ICU可以利用专业的监测设备对神经系统进行持续监测,及时发现神经功能的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儿童患者,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骨折术后进入ICU能更精细地监测神经功能,保障神经系统的正常恢复。 二、ICU中的监测与治疗措施 (一)生命体征监测 在ICU会对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进行持续监测。例如,通过心电监护仪实时监测心率和心律变化,一旦发现心律失常等情况可以及时处理;通过血氧饱和度监测仪了解患者的氧合情况,必要时给予吸氧等措施改善氧供。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生命体征相对不稳定,更需要密切的生命体征监测来保障机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呼吸支持 如果患者存在呼吸功能不全的情况,可能会给予呼吸支持治疗。比如,轻度呼吸功能不全可通过提高吸氧浓度等方式改善;对于较为严重的呼吸衰竭患者,可能会使用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在儿科患者中,使用呼吸机时需要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以保障呼吸支持的安全有效。 (三)液体平衡及内环境调控 会密切监测患者的液体出入量,维持机体的液体平衡。同时,对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内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和调控。因为骨折手术创伤后机体的内环境容易出现紊乱,如电解质失衡等,通过在ICU的监测和治疗,可以使内环境维持在正常范围,保障各脏器的正常功能。对于合并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液体平衡和内环境调控更为关键,需要精准地控制血糖等相关指标。 三、何时转出ICU 当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手术创伤引起的应激反应得到控制,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基本恢复,能够自主呼吸、维持稳定的循环,神经系统功能无进行性恶化等情况时,会考虑转出ICU。例如,经过在ICU一段时间的治疗,患者心率、血压稳定,呼吸功能良好,能够经口进食维持营养,神经系统监测无异常变化等,就可以从ICU转出回到普通病房继续康复治疗。对于儿童患者,转出ICU的标准会更加严格和精细,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发育和恢复情况来判断是否具备转出条件。
2025-10-10 12:44:25 -
玩手机颈椎疼怎么缓解
为缓解玩手机导致的颈椎问题,可从调整姿势与休息、颈部锻炼、物理缓解方法、选择合适环境与设备等方面入手。调整姿势要保持正确坐姿、定时休息放松;颈部锻炼包括做“米字操”、练习瑜伽中的颈部动作;物理缓解可通过热敷、按摩;还需选择舒适环境与合适手机设备。 定时休息放松:每玩手机30-40分钟左右,就应停下手中的手机,进行颈部的放松活动。可以做简单的颈部伸展运动,如缓慢地将头部向左右两侧转动,每次转动到最大幅度并保持5-10秒,然后再向前、向后屈伸头部,每个方向重复3-5次。老年人本身颈椎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变,更要注意控制玩手机时间并及时休息放松,避免加重颈椎不适;有颈椎病史的人群,休息放松的频率应适当增加。 颈部锻炼 颈部肌肉强化锻炼: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颈部肌肉锻炼动作,如“米字操”。具体做法是:以颈部为中心,头部依次向四个方向转动,模拟写“米”字的动作,每个方向转动3-5次。通过锻炼颈部的相关肌肉,如斜方肌、颈夹肌等,增强颈部肌肉力量,从而更好地稳定颈椎,缓解因玩手机导致的颈椎疼痛。儿童进行颈部锻炼时要注意动作幅度和力度,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老年人锻炼时动作应更缓慢、轻柔,根据自身颈椎耐受情况进行,有颈椎疾病的人群在进行锻炼前最好咨询医生意见,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和强度。 瑜伽中的颈部练习:某些瑜伽姿势也有助于缓解玩手机引起的颈椎疼,比如“猫牛式”。在瑜伽垫上跪地,双手双膝着地,吸气时背部下沉,头部向上抬起;呼气时背部拱起,头部向下低垂,重复几个回合。这种练习能帮助放松颈部肌肉,增加颈部的灵活性。不同身体状况的人群练习瑜伽时需注意,初学者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避免因姿势不当加重颈椎问题,尤其是有严重颈椎疾病的人群不建议自行盲目练习瑜伽。 物理缓解方法 热敷:可以用热毛巾或热水袋对颈部进行热敷,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热敷能够促进颈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从而减轻颈椎疼痛。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皮肤,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更要留意温度;糖尿病患者由于可能存在神经病变,对温度感知不敏锐,热敷时需格外小心控制温度和时间。 按摩:轻轻按摩颈部肌肉,从颈部底部开始向上按摩至后脑勺部位,用手指的指腹适当用力进行揉按,每次按摩10-15分钟。按摩可以缓解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但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儿童皮肤娇嫩,按摩时要轻柔;孕妇由于身体特殊情况,按摩颈部需谨慎,最好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影响胎儿。 选择合适的环境与设备 选择舒适的环境:尽量避免在光线过暗或过亮的环境下玩手机,光线不适也可能导致颈部为调整视觉而处于不良姿势。同时,选择一个舒适的座位,如有良好腰部和颈部支撑的椅子,有助于保持整体身体姿势的正确,减轻颈椎负担。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在选择座位时更应注重其对颈部和腰部的支撑功能;经常出差的人,可携带小型的颈部支撑垫,以便在不同环境下都能保持良好姿势。 使用合适的手机设备:尽量选择重量较轻、屏幕大小适中的手机,减轻手持手机对颈部的牵拉力量。此外,一些具有颈部健康提醒功能的手机应用也可以定时提醒用户注意颈部休息和姿势调整,帮助用户养成良好的玩手机习惯。对于儿童,应选择适合其年龄阶段使用的、尺寸较小且重量较轻的儿童专用手机,并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和方式;老年人使用的手机也应考虑其操作便利性和对颈部姿势的影响,尽量减少因手机使用给颈椎带来的压力。
2025-10-10 12:43:31 -
屁股上方骨头疼痛是怎么回事
屁股上方骨头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肌肉劳损(长时间不良姿势等致肌肉持续紧张)、骶髂关节病变(骶髂关节炎由感染等引发、骶髂关节损伤由外伤等导致)、腰椎疾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因退变等致间盘突出压迫神经、腰椎管狭窄症由骨质增生等致椎管狭窄压迫神经)、其他原因如骨质疏松(老年人等骨质流失等致骨头强度降低)、肿瘤(原发性或转移瘤侵犯骨头)。 一、肌肉劳损 1.成因:长时间久坐、久站或保持不良姿势,如弯腰驼背等,会使屁股上方相关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肌肉劳损,进而导致疼痛。例如,长时间伏案工作的人群,由于坐姿不良,臀部肌肉长期受力不均衡,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2.影响因素:年龄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肌肉的弹性和耐力会下降,更容易发生劳损;性别上一般无明显差异,但女性怀孕后期由于身体重心改变,也可能增加臀部肌肉劳损风险;生活方式中,长期缺乏运动、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是重要诱因;有长期不良坐姿、站姿病史的人群,肌肉劳损的可能性更高。 二、骶髂关节病变 1.骶髂关节炎 成因: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引发骶髂关节炎,导致屁股上方骨头疼痛。比如,细菌性感染累及骶髂关节时,会引起关节炎症反应,出现疼痛。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人群骶髂关节退变可能引发原发性骶髂关节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好发于青壮年,也会累及骶髂关节;有感染病史的人群,感染未有效控制可能波及骶髂关节。 2.骶髂关节损伤 成因:外伤,如摔倒时臀部着地、剧烈运动时的不当扭转等,可能导致骶髂关节损伤,引起疼痛。例如,运动员在激烈运动中发生意外扭转,容易造成骶髂关节损伤。 影响因素:从事高风险运动的人群(如运动员)、有外伤病史的人群发生骶髂关节损伤的风险较高;年龄较小的人群身体柔韧性较好,但运动时若不注意也易受伤,而老年人骨质相对疏松,受伤后恢复可能更慢。 三、腰椎疾病 1.腰椎间盘突出症 成因:腰椎间盘退变、损伤等原因可导致椎间盘突出,压迫周围神经,引起屁股上方骨头疼痛,同时可能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等症状。例如,长期重体力劳动的人,腰椎间盘承受压力较大,容易发生突出。 影响因素:年龄方面,中老年人腰椎间盘退变明显,发病率较高;性别上无显著差异,但男性由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略高;生活方式中,长期弯腰劳作、久坐等是诱因;有腰椎间盘退变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增加。 2.腰椎管狭窄症 成因:腰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原因导致腰椎管狭窄,压迫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引起屁股上方骨头疼痛及下肢麻木、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人群腰椎退变导致椎管狭窄的概率增加;有腰椎外伤、炎症病史的人群,后续发生腰椎管狭窄的风险更高;男性在长期重体力劳动影响下,发病风险可能相对高一些。 四、其他原因 1.骨质疏松 成因:老年人骨质流失加速,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绝经后)等原因可导致骨质疏松,使骨头强度降低,容易出现疼痛,包括屁股上方骨头疼痛。 影响因素:年龄较大的人群尤其是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高;有长期钙摄入不足、缺乏运动病史的人群,骨质疏松风险增加。 2.肿瘤 成因:原发性骨肿瘤或转移瘤等可能侵犯屁股上方的骨头,引起疼痛。例如,前列腺癌、乳腺癌等容易转移至骨骼,包括骨盆区域的骨头。 影响因素:有肿瘤病史的人群需要警惕骨转移可能;年龄较大的人群肿瘤发生率相对高一些,男性和女性在肿瘤发生方面无绝对性别差异,但不同肿瘤有其好发性别特点。
2025-10-10 12:40:21 -
女人腰椎有问题的症状是什么
女人腰椎有问题时会出现腰部疼痛(性质程度多样、部位及放射情况各异)、腰部活动受限(屈伸和旋转均受限)、下肢麻木无力、间歇性跛行,严重时还会有大小便功能障碍,且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会影响腰椎健康,中老年女性、长期不良生活方式者及有腰部外伤史者更易出现腰椎问题。 疼痛部位与放射情况:疼痛部位多在腰骶部,可向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等部位放射,形成放射性疼痛。这是因为腰椎病变累及神经根时,神经受到刺激或压迫,疼痛会沿着神经走行放射。比如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由于椎管狭窄压迫神经,常出现腰部及下肢的放射性疼痛。 腰部活动受限 屈伸活动受限:腰椎有问题时,女人腰部的屈伸功能会受到影响。弯腰捡东西等动作可能变得困难,难以完成正常的前屈、后伸动作。这是由于腰椎病变导致腰部肌肉紧张、腰椎关节活动受限等原因引起。例如腰椎小关节紊乱的女性患者,腰部屈伸活动明显受限。 旋转活动受限:腰部的旋转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转动腰部时会感到不灵活,甚至疼痛加剧。这是因为腰椎的关节、肌肉等结构发生病变,限制了腰部的正常旋转运动。 下肢麻木、无力 麻木表现:部分女人腰椎有问题时会出现下肢麻木症状,麻木部位与疼痛放射部位往往一致,如臀部、大腿、小腿等部位。麻木感可轻可重,轻者仅为轻微的感觉异常,重者可感觉下肢麻木如针刺,感觉减退。这是因为腰椎病变压迫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引起下肢感觉异常。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坐骨神经时,可出现下肢麻木。 无力表现:同时可能伴有下肢无力,走路时可能出现跛行,严重者甚至无法行走。这是由于神经受压影响了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功能,导致肌肉力量减弱。比如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由于神经长期受压,可出现下肢无力,行走一段距离后需停下休息。 间歇性跛行 表现特征:女人腰椎有问题时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出现酸痛、麻木、无力等症状,不得不停下休息,休息后症状可缓解,继续行走又会复发。这主要是因为腰椎病变导致椎管狭窄或神经受压,行走时神经缺血缺氧加重,从而出现上述症状。例如腰椎管狭窄症的女性患者,常表现为间歇性跛行。 大小便功能障碍 严重腰椎问题表现:这是较为严重的情况,当腰椎病变严重压迫马尾神经时,可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如大小便失禁、排尿困难等。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一旦出现需引起重视,因为可能提示马尾神经受压严重,需要及时就医处理。例如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压迫马尾神经时,可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 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年龄方面:中老年女性由于腰椎退变等原因,更容易出现腰椎问题。随着年龄增长,腰椎的椎间盘、关节等结构逐渐老化,弹性下降,承受压力的能力减弱,所以中老年女性腰椎有问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而年轻女性如果有长期不良姿势、腰部外伤等情况,也可能出现腰椎问题,比如长期久坐、弯腰工作的年轻女性,腰椎负担加重,易引发腰椎病变。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久坐、久站、弯腰劳作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腰椎的负担。例如办公室女性长期久坐,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导致腰椎间盘退变、突出等问题。而经常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女性,腰椎受到的外力冲击较大,也容易出现腰椎损伤等问题。 病史方面:有腰部外伤史的女性,腰椎结构可能已经受到损伤,后续发生腰椎问题的风险增加。比如曾经有过腰椎骨折的女性,即使骨折愈合后,腰椎的稳定性等可能已经改变,容易出现腰痛等腰椎相关症状。
2025-10-10 12:39:32 -
半月板后角变性怎么办
半月板后角变性与多种因素相关,无症状时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和康复锻炼处理;有症状时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期及哺乳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半月板后角变性的定义与相关因素 半月板后角变性是半月板发生的一种退行性改变,多与膝关节的慢性劳损、年龄增长导致的半月板退变、外伤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加,半月板的弹性和韧性下降,容易出现变性;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频繁屈伸膝关节的运动(如篮球、登山等)人群,半月板后角承受的应力较大,也更容易发生变性。 二、无症状时的处理措施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没有症状的半月板后角变性患者,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及蹲起等加重膝关节负荷的动作。例如,减少登山、爬楼梯的频率,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平路散步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同时,要控制体重,减轻膝关节的负担,因为过重的体重会增加膝关节的压力,加速半月板的退变。 康复锻炼:进行膝关节周围肌肉的锻炼,如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锻炼。患者可仰卧位,将下肢伸直,用力收缩大腿前方的股四头肌,保持5-10秒后放松,重复进行,每次10-15分钟,每天3-4次。通过增强股四头肌力量,来更好地稳定膝关节,减轻半月板后角的应力。 三、有症状时的处理措施 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使用热毛巾或热水袋对膝关节进行热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能够促进膝关节的血液循环,缓解因半月板后角变性引起的轻微疼痛和不适。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理疗:如超短波理疗,利用高频电场作用于膝关节,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一般每周进行2-3次,每次治疗时间根据设备不同有所差异,通常在15-20分钟左右。 药物治疗:如果出现疼痛等症状,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特殊人群的用药禁忌,对于有消化道溃疡病史的患者应谨慎使用,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刺激胃肠道黏膜。 手术治疗:当半月板后角变性伴有严重的疼痛、交锁(膝关节突然卡住不能活动)等症状,且经保守治疗无效时,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半月板修整术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年轻患者,尽量保留更多的半月板组织;而对于年龄较大、退变严重的患者,可能会进行部分半月板切除等手术。 四、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半月板后角变性相对较少见,多与外伤等因素有关。如果儿童出现膝关节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因为儿童的膝关节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要更加谨慎。一般首先采取保守治疗,如减少剧烈运动、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等,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避免延误治疗影响膝关节的正常发育。 老年人:老年人半月板后角变性较为常见,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康复能力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常规的保守或手术治疗外,要特别注意预防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在进行康复锻炼时,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适度调整,避免过度锻炼导致膝关节损伤加重。同时,老年人在用药方面更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用药。 女性孕期及哺乳期:孕期女性由于体重增加、激素变化等因素,膝关节负担加重,更容易出现半月板后角变性相关症状。此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治疗,以物理治疗和适当调整生活方式为主,如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温和的膝关节周围肌肉锻炼等。哺乳期女性用药也需要谨慎,若需要药物治疗,应告知医生正在哺乳期,以便医生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
2025-10-10 12:3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