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脊柱肿瘤(原发:骨巨细胞瘤、脊索瘤、血管瘤、神经鞘瘤、骨母细胞瘤、骨髓瘤 、动脉瘤样骨囊肿、 骨样骨瘤、 神经纤维瘤、软骨肉瘤、骨肉瘤、尤文肉瘤等;转移:乳腺癌、甲状腺癌、肾癌、肺癌、前列腺癌等)2. 颈椎病(脊髓型、 神经根型或混合型) 3.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4. 腰椎退行性疾病(腰椎滑脱、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 5. 脊柱感染、脊柱结核 6.脊柱畸形(脊柱侧弯、脊柱后凸畸形) 7.胸椎管狭窄症8. 脊柱骨折、脊髓损伤。擅长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和脊柱-骨盆肿瘤的切除重建技术。
向 Ta 提问
-
肩钙化性肌腱炎的症状是什么
肩钙化性肌腱炎有疼痛、肩部活动受限、肩部压痛(部分患者有肩部肿胀)等表现,疼痛程度可轻可重、逐渐加重且可放射,中老年人及长期过度使用肩部者易患;既往有肩部外伤或劳损史者易出现活动受限;肩部肌腱附着处尤其是冈上肌肌腱附着点常有压痛,性别对肩部压痛无本质影响;少数患者因炎症致局部组织水肿出现轻度肿胀,老年人肿胀恢复相对慢,年轻人相对快。 与年龄、生活方式的关系: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疼痛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一般来说,中老年人相对更易患肩钙化性肌腱炎,疼痛可能因长期过度使用肩部等生活方式因素而加重。比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频繁进行肩部活动的人群,肩部肌腱承受的压力较大,更易引发钙化及疼痛症状。 肩部活动受限 活动受限表现:患者会出现肩部活动范围减小的情况,如外展、上举、内旋、外旋等动作受限。例如,患者可能无法像正常情况那样轻松地梳头、穿衣等。 与病史的关系:如果患者既往有肩部外伤史或肩部慢性劳损病史,更容易发生肩钙化性肌腱炎并出现活动受限。因为既往的损伤可能导致肩部肌腱结构发生改变,增加钙化的风险,进而影响肩部活动。 肩部压痛 压痛部位:在肩部肌腱附着处常可触及明显压痛,尤其是冈上肌肌腱附着点处。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发现此处有固定的压痛点。 与性别因素的关系: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性别差异会显著影响肩部压痛的表现,但女性在一些特定生活场景下可能因肩部活动方式等因素与男性有一定不同,不过在肩钙化性肌腱炎的肩部压痛表现上,男女并无本质区别。 肩部肿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 肿胀情况:少数患者肩部会出现轻度肿胀,这是因为肌腱钙化刺激周围组织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局部组织水肿。 与年龄的关系: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弱,若出现肩钙化性肌腱炎导致的肿胀,恢复可能相对较慢;而年轻人组织修复能力较强,肿胀可能相对较轻且恢复较快。
2025-10-15 12:45:55 -
关于脊柱裂
脊柱裂是胚胎发育神经管闭合不全致先天性畸形分隐性与显性,病因与孕期叶酸缺乏、遗传及环境致畸物相关,诊断靠中晚期超声及MRI,显性多需尽早手术,隐性无症状定期随访,孕妇需孕前三月起补叶酸避致畸因素产检,患儿术后保手术部位清洁观察神经恢复并依情况循序渐进康复训练。 一、脊柱裂的定义与分类 脊柱裂是胚胎发育期间神经管闭合不全引发的先天性畸形,分为隐性脊柱裂与显性脊柱裂。隐性脊柱裂仅存在椎管骨质缺损,无神经组织外露,多数无明显症状;显性脊柱裂有椎管内容物膨出,包含脊髓脊膜膨出等,可伴随神经功能障碍。 二、病因 主要与孕期因素关联紧密,孕妇叶酸缺乏是关键诱因,此外遗传因素、环境中某些致畸物质(如孕期接触辐射、特定药物等)也可能参与发病,这些因素会增加胎儿患脊柱裂的风险。 三、诊断方法 1.超声检查:孕期中晚期通过超声可初步发现脊柱裂相关异常,如椎管缺损等情况。2.MRI检查:能清晰呈现脊髓、神经组织的形态及病变状况,对显性脊柱裂的诊断及病情评估具重要价值,可明确神经组织膨出的程度与范围等。 四、治疗原则 显性脊柱裂多需手术治疗,手术目的为关闭背部缺损、保护神经组织,手术时机建议出生后尽早开展,以降低神经损伤进一步加重的风险。隐性脊柱裂若无症状通常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随访观察。 五、特殊人群护理与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需补充足量叶酸,一般从孕前3个月起每日补充叶酸0.4-0.8mg,以此降低胎儿神经管畸形包括脊柱裂的发生几率,同时要避免接触致畸因素,定期进行产前检查。2.患儿:术后需留意保持手术部位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密切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形,如肢体活动、感觉等,定期开展康复评估,依据情况进行适宜康复训练,康复训练需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结合患儿年龄特点选取合适康复方法。
2025-10-15 12:37:02 -
足底筋膜炎怎么诊断
足底筋膜炎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需关注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体格检查有压痛点检查和被动牵拉试验;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排除跟骨骨刺等)、超声(显示筋膜厚度等炎性改变)、MRI(更准确评估组织病变,不典型时助诊但费用高非首选)。 生活方式相关:询问患者的日常活动量、运动习惯,是否经常进行长跑、跳跃等对足底压力较大的运动;是否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鞋子的类型、舒适度及穿着时长等。比如长期跑步的人,足底承受的冲击力较大,容易引发足底筋膜炎。 体格检查 压痛点检查:医生会重点检查足底筋膜的附着点,通常足底筋膜炎的压痛点位于足跟内侧向前约1-2厘米处,按压该部位时患者会有明显疼痛。 被动牵拉试验:让患者仰卧,膝关节伸直,被动屈曲患侧踝关节,此时会牵拉足底筋膜,如果出现足跟部疼痛,提示可能存在足底筋膜炎。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X线可观察足跟部骨骼情况,有助于排除跟骨骨刺等其他可能导致足跟疼痛的疾病。部分足底筋膜炎患者可能伴有跟骨骨刺,但跟骨骨刺并非足底筋膜炎的特异性表现,约有20%-50%的足底筋膜炎患者合并有跟骨骨刺,但有跟骨骨刺的人不一定都有足底筋膜炎症状。 超声检查:超声可清晰显示足底筋膜的厚度、有无炎性改变等。正常足底筋膜厚度一般在2-4毫米左右,足底筋膜炎患者的足底筋膜可能增厚,且可见筋膜内有无回声区等炎性表现。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好等优点,能实时观察足底筋膜的情况。 磁共振成像(MRI):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能更准确地评估足底筋膜、跟骨骨髓等组织的病变情况。可发现足底筋膜增厚、水肿、跟骨骨髓水肿等改变,对于不典型的足底筋膜炎患者,MRI有助于明确诊断。不过,MRI检查相对费用较高,一般不作为首选的筛查手段。
2025-10-15 12:34:44 -
脚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外伤所致脚痛24小时内冰敷24小时后热敷并让脚充分休息制动必要时用支具固定,骨关节炎引发脚痛可物理治疗或在医生指导下用非甾体抗炎药物,肌腱炎引起脚痛要减少患处活动做适度拉伸锻炼配合局部按摩必要时用冲击波治疗,糖尿病患者脚痛需注重控血糖并及时就医评估,老年人脚痛与骨质疏松相关要补钙剂与维生素D,无论何种原因脚痛都建议及时就医做详细检查明确病因以采取精准治疗。 一、外伤所致脚痛的应对 若因急性扭伤等外伤引发脚痛,24小时内宜进行冰敷,每次时长15-20分钟,每日3-4次,以此减轻肿胀;24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同时需让脚部充分休息制动,避免继续活动加重损伤,必要时可借助支具固定。 二、骨关节炎引发脚痛的处理 对于骨关节炎导致的脚痛,可运用物理治疗,像热敷、超短波等方式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疼痛。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物辅助镇痛,但需依据个体病情及基础健康状况由医生权衡使用。 三、肌腱炎引起脚痛的办法 当因肌腱炎出现脚痛时,要减少患处活动,进行适度的拉伸锻炼,配合局部按摩放松肌肉。必要时可采用冲击波治疗等手段,以缓解肌腱炎症带来的疼痛。 四、特殊人群脚痛的特别考量 糖尿病患者:若糖尿病患者出现脚痛,需格外注重血糖的控制,同时要及时就医进行详细评估,因为糖尿病可能会引发神经病变等导致脚痛,需避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后果。 老年人脚痛:老年人脚痛可能与骨质疏松等相关,除针对脚痛进行治疗外,要注意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以增强骨骼健康,降低因骨质疏松加重脚痛的风险。 五、明确病因的重要性 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脚痛,都建议及时就医开展详细检查,例如影像学检查等,以此明确病因,进而采取更为精准的治疗措施,确保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2025-10-15 12:32:52 -
脚筋膜炎的症状有什么
脚筋膜炎有疼痛、压痛、肌肉紧张和活动受限等表现。疼痛部位集中在足底、足跟等,性质为隐痛、酸痛或刺痛,晨起刚行走明显、久行久站加重;足底筋膜附着处有明显压痛且部位固定;患病部位肌肉呈紧张状态,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患者脚部活动不同程度受限,有病史等情况时受限更严重。 性质:疼痛性质多为隐痛、酸痛或刺痛,在早晨起床后刚开始行走时往往较为明显,活动一段时间后可能会有所缓解,但如果长时间行走或站立,疼痛又会加重。例如,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一天下来脚筋膜炎引起的疼痛会逐渐明显,休息后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减轻,但再次活动又会复发。 压痛 在足底的筋膜附着处通常存在明显的压痛。用手指按压时,能感觉到特定部位的疼痛,比如足底的跖筋膜起始部位,按压时患者会有较为明显的痛感,而且压痛部位相对固定,这是脚筋膜炎较为典型的体征之一。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压痛表现可能因筋膜受损程度不同而有差异,长期久坐少动突然增加活动量的人,其压痛可能相对更敏感。 肌肉紧张 患病部位的肌肉可能会出现紧张状态。例如足底的肌肉会因为筋膜的炎症刺激而处于紧张收缩的状态,导致脚部活动时受到一定限制。年龄较大的人群,身体机能相对下降,肌肉的调节能力减弱,脚筋膜炎引起的肌肉紧张可能更明显,活动受限相对更突出;而年轻且平时经常运动的人,肌肉本身的柔韧性较好,肌肉紧张程度可能相对较轻,但也会存在活动时的不适感。 活动受限 患者的脚部活动会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比如踝关节的背伸、跖屈等活动可能不顺畅,行走时步态会发生改变,呈现出小心翼翼的状态,不敢正常发力。对于有病史的患者,如曾经有过脚部受伤后未完全恢复又过度活动的情况,脚筋膜炎导致的活动受限可能会更严重,会明显影响日常的行走、跑步等活动。
2025-10-15 12: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