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玲霞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乳腺癌、甲状腺癌、鼻炎癌以及肺癌等恶性肿瘤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乳腺癌、甲状腺癌、鼻炎癌以及肺癌等恶性肿瘤的诊治。展开
  • 女人乳头脱皮什么原因

    乳头脱皮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皮肤干燥、乳头湿疹、感染(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乳头外伤、内分泌变化和营养不良等。皮肤干燥因环境或护肤不当致水分流失脱皮,应对需用保湿护肤品并避免过度清洁;乳头湿疹与过敏、潮湿有关,要保持清洁干燥并避免过敏原,严重就医;细菌感染因皮肤破损引发,需清洁观察,加重就医;真菌感染与潮湿、免疫力低相关,要保持干燥、控制基础病并就医用抗真菌药;乳头外伤由不合适内衣或碰撞致,需换合适内衣;内分泌变化在特殊时期如生理期、孕期易致脱皮;营养不良缺维生素等可致,要营养均衡。若乳头脱皮持续不缓解或伴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应对措施:选择合适的保湿护肤品,如含有甘油等保湿成分的乳霜,保持乳头皮肤的水分,同时尽量避免过度清洁乳头部位。 乳头湿疹 原因:乳头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可能与过敏、局部潮湿等因素有关。过敏因素如对内衣材质(如化纤材质)过敏,或者局部接触了某些致敏物质;局部潮湿可能是因为出汗较多、不注意乳头部位的清洁干燥等。 应对措施:保持乳头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如更换舒适透气的内衣。如果症状较为明显,可能需要就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外用药物缓解症状,但需谨慎选择适合的药物。 感染 细菌感染: 原因:乳头皮肤破损后,容易受到细菌感染,从而引起脱皮等症状。例如搔抓乳头导致皮肤破损,细菌侵入引发感染。 应对措施:保持乳头清洁,可使用温和的清洁剂清洁乳头,然后观察症状变化,如果感染加重需及时就医。 真菌感染: 原因:如念珠菌感染,可能与局部潮湿、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有关。比如糖尿病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容易发生念珠菌感染,进而出现乳头脱皮等症状。 应对措施:保持局部干燥,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必要时就医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 乳头外伤 原因:穿着不合适的内衣,如过紧的内衣摩擦乳头;或者在运动等过程中乳头受到碰撞等外伤,都可能导致乳头脱皮。 应对措施:更换合适宽松的内衣,避免乳头再次受到外伤,一般轻微的外伤引起的脱皮,随着乳头皮肤的修复会逐渐好转。 其他因素 内分泌变化: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体内内分泌水平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乳头皮肤的状态,导致脱皮。例如孕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为明显,可能出现乳头脱皮等情况。 营养不良:缺乏某些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也可能影响皮肤的健康,包括乳头皮肤。如缺乏维生素B族等,可能导致皮肤出现脱皮等问题。女性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营养均衡,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 如果乳头脱皮情况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乳头疼痛、红肿、渗液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2025-10-14 15:24:17
  • 乳腺的症状有哪些症状

    乳房肿块有单发或多发,单发偏硬边界不清活动差需警惕恶性(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年轻女性乳腺纤维腺瘤肿块多良性(质地软、边界清、活动好);乳房疼痛分生理(经前激素波动致胀痛,经后缓解)和病理(如乳腺炎红肿热痛、乳腺增生与周期相关);乳头溢液分生理(孕期哺乳期正常)和病理(单孔血性溢液高度提示癌,非哺乳期溢液需检查);乳房皮肤改变有橘皮样(癌细胞阻塞淋巴管)、酒窝征(肿瘤侵犯韧带)常见于癌;乳头乳晕异常如乳头凹陷可能是癌表现,乳头瘙痒、乳晕色变等与病相关,育龄女性留意周期、哺乳期防乳腺炎、中老年警惕恶性定期体检、有家族史提高关注定期筛查。 一、乳房肿块 乳房肿块是乳腺常见症状之一,可单发或多发。单发肿块质地若偏硬、边界不清且活动度差,需警惕乳腺癌等恶性病变,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年轻女性的乳腺纤维腺瘤也可表现为肿块,多为良性,其肿块通常质地较软、边界清晰且活动度较好。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出现肿块时,恶性风险随年龄增长及特定家族史等因素而变化,例如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需更密切监测肿块情况。 二、乳房疼痛 生理性乳房疼痛常见于月经前,因体内激素水平波动,乳腺组织受雌激素影响出现胀痛,月经结束后多可缓解。病理性乳房疼痛可见于多种情况,如乳腺炎时乳房局部伴红肿热痛,炎症导致乳腺组织充血水肿引发疼痛;乳腺增生引起的疼痛常与月经周期相关,月经前疼痛加剧,月经后减轻,增生性疼痛与内分泌紊乱导致的乳腺组织增生、复旧不全有关。 三、乳头溢液 乳头溢液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溢液可见于孕期、哺乳期,为正常生理现象。病理性乳头溢液需关注,若为单孔血性溢液,高度提示乳腺癌可能;非哺乳期出现乳头溢液,无论颜色如何,均应进一步检查以明确病因,因为病理性溢液可能由导管内乳头状瘤、乳腺导管扩张症等疾病引起。 四、乳房皮肤改变 乳房皮肤改变可表现为橘皮样改变,这是由于癌细胞阻塞皮下淋巴管,导致淋巴回流障碍,乳房皮肤出现类似橘皮的凹凸不平外观;酒窝征则是肿瘤侵犯Cooper韧带,使其缩短,牵拉皮肤所致,表现为乳房皮肤局部凹陷,该类皮肤改变常见于乳腺癌患者。 五、乳头乳晕异常 乳头凹陷可能是乳腺癌的表现之一,癌细胞侵犯乳管使其缩短,牵拉乳头导致凹陷;乳头瘙痒、乳晕颜色改变等也可能与乳腺疾病相关,例如乳晕颜色异常加深可能与体内激素变化或某些乳腺病变有关。特殊人群中,育龄女性月经周期影响乳房症状,需留意月经前后症状变化;哺乳期女性出现乳房症状要警惕乳腺炎,需注重哺乳卫生;中老年女性乳房症状更需警惕恶性病变,建议定期进行乳腺体检;有乳腺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应提高对乳房症状的关注度,定期进行乳腺筛查。

    2025-10-14 15:21:25
  • 乳房里有硬块可滑动怎么回事

    乳房可滑动硬块可能由乳腺纤维腺瘤、乳腺囊性增生病、脂肪瘤、乳腺癌等引起,乳腺纤维腺瘤好发青年女性,单发或多发、光滑活动、生长慢;乳腺囊性增生病多见于中年女性,可触及多结节、部分伴痛;脂肪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乳房皮下、质地软、活动好;乳腺癌好发中老年女性(近年有年轻化),少数可滑动,需通过超声等检查及病理活检明确性质,发现乳房可滑动硬块应及时就医,不同人群需综合考虑诊断治疗。 一、乳腺纤维腺瘤 1.发病情况: 好发于青年女性,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失衡等因素相关。在雌激素作用下,乳腺纤维组织和腺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形成肿瘤,可表现为乳房里有可滑动的硬块。 一般为单发,也可多发,肿块多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生长缓慢。 2.相关检查: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内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肿块性质。 二、乳腺囊性增生病 1.发病情况: 多见于中年女性,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与内分泌失调有关,尤其是雌孕激素比例失调。 乳房内可触及多个大小不一的结节,可呈片状、条索状等,部分结节可伴有疼痛,结节可活动,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或稍清。 2.相关检查: 超声检查可发现乳腺内的囊性或实性结节等改变,乳腺X线检查对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尤其对于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等情况。 三、脂肪瘤 1.发病情况: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均可发病,是由脂肪组织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好发于乳房皮下。 肿块质地柔软,呈分叶状,边界清楚,活动度良好,一般无疼痛等不适症状。 2.相关检查: 超声检查可明确肿块为脂肪组织来源,有助于诊断。 四、乳腺癌 1.发病情况: 虽然乳腺癌多表现为无痛性、边界不清、活动度差的肿块,但也有少数乳腺癌肿块可呈可滑动的情况,不过相对少见,好发于中老年女性,但近年来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 乳腺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家族遗传、基因突变、长期的雌激素暴露等。 2.相关检查: 乳腺超声、乳腺X线摄影(钼靶)、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帮助初步判断肿块性质,确诊需依靠病理活检,包括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等。 如果发现乳房里有可滑动的硬块,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相关辅助检查明确硬块的性质,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医生会综合考虑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例如,年轻女性发现乳房硬块首先考虑乳腺纤维腺瘤等良性病变的可能性大,但也不能忽视乳腺癌的可能;中年女性要警惕乳腺囊性增生病和乳腺癌等;对于有乳腺癌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要提高警惕,及时进行规范的检查。

    2025-10-14 15:19:17
  • 乳腺增生结节怎么回事

    乳腺增生结节是一种常见的乳腺良性疾病,其症状与内分泌激素失调有关,通常表现为乳房疼痛和肿块,少数可能恶变。大多数患者无需治疗,定期复查即可,疼痛明显或结节增大时可药物治疗,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等也有助于预防和缓解。 1.什么是乳腺增生结节? 乳腺增生结节是乳腺组织增生及退行性变,与内分泌功能紊乱密切相关。本病好发于中年妇女,青少年和绝经后妇女也有发生,当今大城市职业妇女中50%-70%都有不同程度的乳腺增生。 2.乳腺增生结节的症状有哪些? 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与月经周期相关的乳房胀痛及肿块,可同时累及双侧乳腺,也可单侧乳腺出现。乳房疼痛常于月经前数天出现或加重,行经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乳房肿块常为多发性,可局限于单侧乳房或双侧乳房的某一象限,也可分散于整个乳房。肿块呈结节状,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与皮肤和周围组织无粘连,可推动。少数患者可有乳头溢液,溢液可为无色、乳白色或淡黄色浆液性液体。 3.乳腺增生结节的病因是什么? 乳腺增生结节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相对增多是乳腺增生发病的重要原因。如卵巢发育不健全、月经不调、甲状腺疾病及肝功能障碍等。 4.乳腺增生结节需要治疗吗? 大多数乳腺增生结节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复查即可。如果疼痛症状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或出现乳腺结节进行性增大,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心态、减少外源性激素的摄入等也有助于缓解乳腺增生结节的症状。 5.如何预防乳腺增生结节?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 (2)减少外源性激素的摄入:避免长期使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避孕药等。 (3)定期体检:建议20-40岁的女性每1-2年进行一次乳腺检查,40岁以上的女性每年进行一次乳腺检查。 (6)保持心情愉悦: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6.乳腺增生结节会癌变吗? 乳腺增生结节一般不会癌变,但少数情况下可能会发生恶变。乳腺增生结节患者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高度警惕恶变的可能: (1)乳腺增生结节短期内迅速增大。 (2)乳房皮肤出现酒窝征、橘皮样改变。 (3)乳头溢液颜色异常、有溢血。 (4)腋窝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总之,乳腺增生结节是一种常见的乳腺疾病,大多数患者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复查。如果出现疼痛症状明显、乳腺结节进行性增大等情况,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此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等也有助于预防乳腺增生结节的发生。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2025-10-14 15:17:22
  • 单侧乳头溢液的病因

    乳头溢液可由多种乳腺相关疾病及内分泌紊乱引起,乳腺导管扩张症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与导管排泄障碍等有关;乳腺囊性增生病因内分泌失调致实质增生等,好发中年女性;乳管内乳头状瘤是导管内良性肿瘤致血性溢液;乳腺癌细胞侵犯导管致溢液;内分泌紊乱因激素水平紊乱引发,女性特殊生理时期及生活方式不规律等易致相关情况,且部分人群有病史风险高。 一、乳腺导管扩张症 1.发病机制:乳腺导管扩张症是由于乳腺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等因素,导致导管内分泌物积聚,引起导管扩张,进而出现导管周围炎症及免疫反应,可导致单侧乳头溢液,溢液多为浆液性、乳汁样或脓性等。 2.相关因素: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可能与乳腺导管的生理退变、激素水平变化等有关,生活方式方面如长期精神紧张可能会影响激素平衡,从而增加发病风险,有乳腺导管相关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二、乳腺囊性增生病 1.发病机制:乳腺囊性增生病是内分泌失调导致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乳腺导管扩张形成囊肿,患者可出现单侧乳头溢液,溢液多为黄绿色、棕色或血性。 2.相关因素:好发于中年女性,与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有关,长期高脂肪、高雌激素的饮食可能会加重病情,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等生活方式因素也可能诱发或加重乳腺囊性增生病,从而引起乳头溢液,有乳腺增生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较高。 三、乳管内乳头状瘤 1.发病机制:乳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在乳腺导管内的良性肿瘤,瘤体血管丰富,容易出血,从而导致单侧乳头溢液,溢液多为血性。 2.相关因素: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女性,以40~50岁多见,妊娠、哺乳等生理状态可能影响乳腺导管,增加乳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病几率,生活方式中过度劳累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力,对疾病的发生有一定影响,有乳腺导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升高。 四、乳腺癌 1.发病机制:乳腺癌细胞侵犯乳腺导管,导致导管结构破坏,引起乳头溢液,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等。 2.相关因素:发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相对男性发病风险高,长期大量饮酒、高脂肪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风险,有乳腺癌家族史、既往有乳腺不典型增生等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明显升高。 五、内分泌紊乱 1.发病机制:体内激素水平的紊乱,如泌乳素水平异常升高等,可影响乳腺导管的分泌功能,导致单侧乳头溢液。 2.相关因素:各种原因引起的内分泌失调均可导致,女性在青春期、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易出现激素波动,生活方式不规律、长期熬夜等可能干扰内分泌系统,有甲状腺疾病等内分泌相关疾病病史的人群更易出现内分泌紊乱,从而引发乳头溢液。

    2025-10-14 15:15:2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