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展开
  • 宝宝轮状病毒症状

    宝宝感染轮状病毒后有消化道症状如腹泻(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次数多)、呕吐(常先于腹泻,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还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多38℃-39℃左右)、精神状态改变(萎靡、烦躁等),不同年龄段宝宝表现有差异,该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疾病,患病时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卫生预防传播。 一、消化道症状 1.腹泻 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无腥臭味,每天腹泻次数可达数次至十余次甚至更多。年龄较小的婴儿可能频繁排便,容易出现尿布更换频繁的情况。这是因为轮状病毒主要侵犯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大量水分和电解质随粪便排出。例如,相关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粪便性状以水样便最为常见,占比较高。 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腹泻时粪便可能仍呈黄色,但质地较稀;人工喂养的宝宝腹泻时粪便改变更为明显。 2.呕吐 常发生在腹泻之前,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呕吐次数不等。婴儿可能出现吐奶现象,严重时可能呈喷射状呕吐。这是由于轮状病毒感染累及胃肠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胃蠕动增强导致呕吐。一些临床观察发现,轮状病毒感染患儿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呕吐症状,且呕吐程度因人而异。 二、全身症状 1.发热 多数患儿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8℃-39℃左右,部分患儿体温可能更高。发热是机体对病毒感染的一种免疫反应,轮状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被激活,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而出现发热。一般发热持续时间不等,多数在3-5天左右逐渐消退,但也有个别患儿发热时间可能稍长。 2.精神状态改变 患儿可能出现精神萎靡、烦躁不安等表现。这是因为腹泻和呕吐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进而影响宝宝的精神状态。如果宝宝精神差、哭闹不止且难以安抚,可能提示病情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处理。例如,当宝宝出现脱水症状时,除了精神萎靡外,还可能伴有眼窝凹陷、囟门凹陷、皮肤弹性差等表现。 三、不同年龄段宝宝的特殊表现 1.婴儿期(0-1岁) 婴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感染轮状病毒后更容易出现严重的腹泻和呕吐,进而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由于婴儿的体液量相对较少,水分丢失后脱水症状出现得更快更明显。比如,婴儿可能在短时间内出现尿量减少、口唇干燥等脱水表现。同时,婴儿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轮状病毒后全身症状可能更为突出,除了发热、腹泻、呕吐外,可能更容易出现精神萎靡等情况。 2.幼儿期(1-3岁) 幼儿对疾病的耐受能力相对婴儿有所增强,但仍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幼儿感染轮状病毒后,腹泻和呕吐症状可能相对婴儿期稍轻一些,但如果不注意护理,也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而且幼儿可能因为身体不适而出现食欲减退,不愿进食等情况,需要家长注意保证患儿的营养摄入,可适当给予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但要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 轮状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疾病,多数宝宝经过合理的对症支持治疗后可逐渐康复,但在宝宝患病期间,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病情变化,如腹泻和呕吐的次数、量,精神状态,体温变化等,一旦出现脱水加重、精神极度萎靡等情况,应立即带宝宝就医。同时,要注意宝宝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勤洗手,对宝宝的玩具、餐具等进行定期消毒,预防轮状病毒的传播。

    2025-10-17 14:03:49
  • 孩子不爱喝水有什么办法吗

    要解决孩子不爱喝水的问题,可从多方面入手。调整饮水方式,增加趣味性(如加孩子喜欢的水果片)、用合适容器(如卡通造型水杯);营造饮水氛围,家长以身作则、同伴带动;根据年龄调整,婴儿期按需少量喂温水等,学龄期讲解喝水重要性;注意特殊情况,患病时适当多补水,天气变化时灵活调整饮水量,多方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饮水习惯,保证水分充足摄入促其健康成长。 使用合适容器:选择孩子喜欢的卡通造型水杯,孩子往往对可爱的卡通形象更感兴趣,这样能增加孩子主动喝水的意愿。例如带有孩子喜欢的动画角色图案的水杯,会让孩子更愿意拿着水杯去喝水。不同年龄段孩子对手的抓握能力不同,所以水杯的大小和形状也要适合孩子的手部尺寸,方便他们握持。 营造饮水氛围 家长以身作则:家长要在孩子面前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孩子会模仿家长的行为。家长经常主动喝水,并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喝水很愉悦的状态,孩子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也愿意去喝水。比如家长可以在吃饭前后、闲暇时间等主动喝水,让孩子看到喝水是日常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 同伴带动:如果有同龄小伙伴一起,让孩子看到同伴喝水,可能会激发孩子的模仿欲望。可以安排孩子和爱喝水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在玩耍过程中,小伙伴喝水的行为会带动孩子也想要喝水。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同伴,确保同伴的饮水习惯是健康积极的。 根据年龄调整 婴儿期:对于婴儿,尤其是6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的婴儿,一般情况下母乳或配方奶中的水分已经能满足其身体需求,但也可以在两次喂奶之间适当喂少量温水。如果是人工喂养的婴儿,要严格按照配方奶的冲调比例来调配,保证水分摄入合适。6个月以上开始添加辅食的婴儿,除了从辅食中获取部分水分外,也可以逐渐尝试用小杯子喂水。 幼儿期:幼儿阶段的孩子可以开始培养自主饮水的意识,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学习喝水,比如玩“给小熊喝水”的游戏,准备一个卡通小熊模型,让孩子给小熊“喂水”,增加喝水的趣味性。此阶段要注意控制孩子的饮水量,避免一次性喝太多水影响正餐食欲。 学龄期:学龄期孩子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给他们讲解喝水对身体的重要性,比如告诉孩子喝水能让身体干净、有力气等。同时要保证孩子在学校等场所也能方便地喝到水,学校和家长要共同配合,为孩子提供充足的饮水条件。 注意特殊情况 患病时:如果孩子生病,比如发热、腹泻等情况,身体更容易失水,这时候要更加注意补充水分。发热时孩子通过皮肤和呼吸丢失的水分增加,腹泻时水分丢失也较多,需要根据孩子的病情适当增加饮水量,可以少量多次给孩子喂水,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补充口服补液盐,以预防脱水。但要注意如果孩子有严重的呕吐、意识不清等情况,不能强行喂水,应及时就医。 天气因素:在炎热的天气里,孩子出汗多,水分丢失快,要增加孩子的饮水量;而在寒冷的天气里,也不能忽视孩子的饮水需求,要鼓励孩子定时喝水。不同季节孩子的饮水量会有所不同,家长要根据天气变化灵活调整孩子的饮水量。 总之,针对孩子不爱喝水的问题,可以从饮水方式、氛围营造、年龄特点以及特殊情况等多方面入手来解决,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保证孩子身体水分的充足摄入,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2025-10-17 14:02:41
  • 婴儿肠胃不好怎么调理

    婴儿肠胃调理可从饮食、腹部护理、生活习惯及特殊情况处理等方面入手,饮食上根据不同喂养方式调整,腹部注意保暖和按摩,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当运动,腹泻或便秘时分别恰当处理,要密切关注婴儿反应,科学调理避免盲目。 一、饮食调整 1.母乳喂养:对于婴儿来说,母乳是最理想的食物,其富含婴儿所需的营养成分,且易于消化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等成分还能增强婴儿的肠道免疫力。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注意自身饮食,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通过乳汁影响婴儿肠胃。 2.人工喂养:选择合适的配方奶粉,要根据婴儿的月龄选择相应阶段的配方奶粉,严格按照配方奶粉的冲调说明进行冲调,避免浓度过高或过低,浓度过高可能加重婴儿肠胃消化负担,过低则不能满足婴儿营养需求。 3.添加辅食:当婴儿达到合适月龄开始添加辅食时,应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例如先添加高铁米粉,逐渐添加蔬菜泥、水果泥、肉泥等。添加新辅食后要密切观察婴儿肠胃反应,如是否出现腹泻、呕吐等情况。蔬菜泥可以选择胡萝卜泥、菠菜泥等,这些蔬菜富含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水果泥可以选择苹果泥等,苹果中的果胶有收敛止泻作用,但也含有一定膳食纤维促进肠道蠕动。 二、腹部护理 1.保暖:婴儿腹部容易着凉,要注意腹部保暖。根据季节和室内温度适当给婴儿增添衣物,夜间睡眠时可用肚兜等保护婴儿腹部。腹部着凉可能引起肠胃蠕动紊乱,导致腹痛、腹泻等问题。 2.按摩:在婴儿空腹时,家长可以将双手温暖后,以婴儿肚脐为中心,顺时针轻轻按摩婴儿腹部,每次按摩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左右。顺时针按摩可以促进婴儿肠道蠕动,帮助消化。但要注意按摩力度适中,避免过于用力给婴儿造成不适。 三、生活习惯 1.规律作息:保证婴儿充足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婴儿身体各器官包括肠胃的发育和修复。婴儿年龄较小,通常需要较多的睡眠时间,一般新生儿每天睡眠时间可达16-20小时,随着月龄增长睡眠时间会逐渐减少,但也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有助于肠胃功能的稳定。 2.适当运动:在婴儿清醒时,可适当让婴儿进行一些活动,如让婴儿在床上踢腿、翻身等,大一些的婴儿可以在家长看护下进行爬行等运动,适当运动可以促进婴儿肠胃蠕动,增强消化功能,但要注意避免在婴儿进食后立即进行剧烈运动。 四、特殊情况处理 1.腹泻处理:如果婴儿出现腹泻,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可以给婴儿喂一些口服补液盐。如果是轻微腹泻,通过上述饮食、腹部护理等措施可能会有所缓解;如果腹泻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感染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 2.便秘处理:当婴儿出现便秘时,可适当增加婴儿的饮水量,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婴儿,可以在辅食中适当增加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同时可以继续坚持腹部按摩等促进肠道蠕动的方法。如果便秘情况严重,也需要及时就医,排除肠道畸形等异常情况后,在医生指导下采取合适的措施缓解便秘。 婴儿肠胃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调理肠胃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婴儿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同时,要遵循科学的方法,避免盲目采用不科学的传统育儿方式。

    2025-10-17 14:01:47
  • 宝宝手肿得跟馒头一样怎么治疗

    宝宝手部肿胀需先初步观察处理,如查看受伤情况、急性期冷敷;然后及时就医检查,医生会详细检查并根据病因针对性处理,外伤、过敏、感染等病因处理方式不同;日常要让宝宝休息、抬高患肢并观察病情变化。 一、初步观察与处理 1.查看受伤情况 首先要仔细观察宝宝手部肿胀的具体情况,包括是否有外伤,如擦伤、割伤、被夹伤等。如果有明显的伤口,应先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按压伤口止血(如果出血较多),然后尽快带宝宝就医。对于婴幼儿,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更要仔细检查是否有隐蔽的损伤。 同时观察手部皮肤颜色,若肿胀部位皮肤颜色发白、发紫,可能提示血液循环受到严重影响,这种情况比较紧急,需立即处理。 2.冷敷缓解(急性期) 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可以用毛巾包裹冰袋,注意冰袋温度不宜过低,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充血,减轻肿胀和疼痛。但要注意避免宝宝皮肤直接接触冰袋,防止冻伤。对于较小的宝宝,家长要特别小心,确保冷敷安全。 二、及时就医检查 1.医生详细检查 医生会对宝宝手部进行全面检查,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了解肿胀部位的范围、质地等情况。还可能会建议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检查,以排除骨折等情况。对于婴幼儿,由于骨骼发育特点,即使没有明显外伤,也可能因为外力等原因导致骨折,X线检查能明确是否有骨折发生。 医生还会询问宝宝手部受伤的过程等相关情况,这对于判断肿胀原因很重要。比如是否有被重物砸到、被动物咬伤等情况,不同的受伤原因处理方式不同。 三、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处理 1.外伤导致的肿胀 如果是简单的擦伤、割伤,医生会进行伤口清洁、消毒等处理,然后可能会根据情况进行包扎。如果是较深的伤口或有异物残留,可能需要进行清创缝合等操作。对于骨折情况,医生会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如复位、固定等。如果是关节脱位等情况,医生会进行复位操作。 2.过敏引起的肿胀 如果考虑是过敏导致手部肿胀,医生会询问宝宝近期是否接触过可疑过敏原,如某些食物、接触性物质等。然后可能会给予抗过敏药物治疗,同时要避免宝宝再次接触过敏原。对于婴幼儿,要特别注意其周围环境中可能的过敏原,如新换的洗衣液、接触的新玩具等。 3.感染导致的肿胀 若为感染引起手部肿胀,医生会根据感染的病原体类型给予相应治疗。如果是细菌感染,可能会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同时要保持手部清洁,避免宝宝搔抓肿胀部位,防止感染进一步加重。对于婴幼儿,家长要协助做好手部清洁护理,保持手部干燥卫生。 四、日常护理注意事项 1.休息与抬高患肢 让宝宝适当休息,避免受伤手部过度活动。在休息时,可以将宝宝的手部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对于婴幼儿,家长可以用枕头等将宝宝的手部垫高,要注意垫高的高度合适,保证手部处于舒适且利于血液回流的位置。 2.观察病情变化 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手部肿胀情况的变化,包括肿胀程度是否减轻或加重、是否出现新的症状如发热、疼痛加剧等。如果宝宝出现发热,可能提示感染加重等情况,需要及时告知医生。对于婴幼儿,由于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家长的密切观察非常重要。

    2025-10-17 13:59:50
  • 一岁的孩子怎么安排饮食

    一岁孩子营养需求高,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矿物质等均需保证,主食有谷类、薯类,蛋白质类分动物性和植物性,蔬菜水果要多样,喂养频率为3次正餐加2-3次加餐,方式要培养良好习惯,特殊情况如过敏、挑食等需特殊考虑并依个体差异调整饮食。 一、营养需求特点 一岁的孩子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对各种营养素仍有较高需求。能量方面,每日每千克体重约需95-110千卡;蛋白质约需35-40克,其中优质蛋白质应占一半以上;脂肪约需30-35克,以满足脑发育等需求;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重要来源,每日约需120-130克;维生素和矿物质也不可或缺,如维生素A、D、C、钙、铁等,分别对视力、骨骼发育、抗氧化及造血等起重要作用。 二、食物种类与搭配 (一)主食 1.谷类:可选择大米、面粉等制作的软饭、面条、馒头等。例如每天可安排50-100克谷类食物,煮软的米饭易于消化,面条可搭配多种食材煮成营养丰富的面汤。 2.薯类:偶尔可添加红薯、马铃薯等,如将红薯蒸熟制成泥状,每天可摄入10-20克,能提供碳水化合物及膳食纤维等。 (二)蛋白质类食物 1.动物性蛋白 肉类:包括猪肉、牛肉、鸡肉等,可剁成肉末或切成小块,每天可摄入30-50克。例如做成肉末粥,富含优质蛋白质,有助于孩子生长。 鱼类:如三文鱼、鳕鱼等,富含优质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每周可安排2-3次,每次约30-40克,清蒸或炖煮后给孩子食用。 蛋类:鸡蛋是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每天可吃1个鸡蛋,可做成鸡蛋羹等形式,易于消化吸收。 2.植物性蛋白:豆类及其制品,如豆腐,每天可摄入10-20克,可做成豆腐脑或与蔬菜搭配炒制,为孩子提供植物蛋白。 (三)蔬菜水果 1.蔬菜:每天应保证50-100克蔬菜摄入,种类应多样化,如绿叶蔬菜(菠菜、油菜等)、根茎类蔬菜(胡萝卜、土豆等)。绿叶蔬菜可焯水后切碎拌入主食中,根茎类蔬菜可炒食或炖煮。 2.水果:每天可吃50-100克水果,选择新鲜应季的水果,如苹果、香蕉、橙子等,可做成水果泥或直接切块让孩子食用,但要注意避免孩子呛噎。 三、喂养频率与方式 (一)喂养频率 一般每天可安排3次正餐,2-3次加餐。例如上午9-10点、下午3-4点可安排加餐,加餐可选择酸奶、水果、小面包等。 (二)喂养方式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进食习惯,使用合适的餐具,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进食,锻炼其手部精细动作和自主进食能力。进食时要营造安静的环境,避免distractions,每次进餐时间控制在20-30分钟左右,不过分催促孩子,但也不能让孩子边吃边玩,以保证孩子能充分咀嚼和消化食物。 四、特殊情况考虑 如果孩子有特殊病史,如对某些食物过敏,应严格避免接触过敏食物。例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孩子,需选择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等替代奶制品。对于有挑食情况的孩子,家长要耐心引导,可通过变换食物烹饪方式、增加食物色彩等方法吸引孩子进食,但不要强迫孩子进食,以免造成孩子的抵触情绪和进食焦虑。同时,要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调整饮食安排,如有些孩子消化功能较弱,食物需更精细软烂,而消化功能较好的孩子可适当增加食物的硬度以锻炼咀嚼能力。

    2025-10-17 13:58:4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