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展开
  • 宝宝脸睡的一边大一边小怎么办

    宝宝脸一边大一边小可通过调整睡姿、增加脸部受压少的一侧活动、按摩脸部受压多的一侧、注意哺乳姿势来改善,新生儿和婴儿调整时要小心轻柔,密切观察反应,保证整体健康与均衡营养。 做法:家长要定时给宝宝更换睡眠姿势,比如每隔2-3小时左右变换一次。可以让宝宝交替采用左侧卧、右侧卧和仰卧的姿势睡觉。例如,宝宝这次睡觉是左侧卧,下次就换成右侧卧,再下次换成仰卧,通过不断变换姿势,使脸部两侧受力均匀,从而改善脸一边大一边小的情况。 增加脸部受压少的一侧活动 原因:宝宝在清醒时,多让脸部受压少的一侧多活动,能促进该侧脸部的发育。 做法:当宝宝清醒时,家长可以在宝宝脸部受压少的那一侧放置色彩鲜艳、有声响的玩具等吸引宝宝转头去看、去够,让宝宝主动向该侧转动头部,增加该侧脸部的活动量。比如,在宝宝右侧脸部受压较多时,在宝宝左侧放置会发声的玩具,引导宝宝左侧转头去寻找声音来源,这样可以使左侧脸部得到更多锻炼。 按摩脸部受压多的一侧 原因:轻柔按摩脸部受压多的一侧,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脸部不对称情况。 做法:家长可以在宝宝脸部受压多的一侧进行轻柔按摩,按摩时用手指指腹轻轻打圈按摩。按摩力度要适中,以宝宝感觉舒适为准。每天可以进行2-3次,每次按摩5-10分钟左右。比如,宝宝右侧脸部较胖,就用手指轻轻按摩右侧脸部,从脸颊部位开始,由内向外打圈按摩。 注意哺乳姿势 原因: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宝宝,哺乳姿势不当也可能导致脸部不对称,调整哺乳姿势很重要。 做法:母乳喂养时,要让宝宝交替吸吮两侧乳房。比如这次让宝宝吸吮左侧乳房,下次换成右侧乳房,保证两侧乳房被吸吮的频率相对均匀,避免宝宝总是固定一侧吃奶而导致脸部受力不均。如果是瓶喂,也要注意让宝宝交替使用左右两侧来接受奶瓶喂养。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新生儿和婴儿,在进行上述调整措施时要格外小心轻柔,因为他们的皮肤和骨骼都比较娇嫩。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对各种调整措施的反应,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咨询儿科医生。同时,要注意保证宝宝的整体健康,提供均衡的营养,促进宝宝正常发育。

    2025-10-21 12:11:22
  • 宝宝发出嗯嗯声但不会大声哭闹是怎么回事

    宝宝嗯嗯声有正常生理现象如神经系统发育未全时无意识发声及用力排便时的表现,也有异常情况像胃肠不适(胀气、消化不良)、呼吸问题(鼻塞)、其他不适(口腔耳部疼痛等),新生儿及小婴儿家长需密切观察其精神反应、吃奶、体温、二便等状况,若嗯嗯声持续不缓解且伴精神萎靡、拒奶、发热、呼吸急促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避免盲目用药。 一、正常生理现象导致的嗯嗯声 1.神经系统发育阶段:新生儿及小婴儿神经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可能会出现无意识的嗯嗯声,这是神经信号传递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通常宝宝精神状态良好、吃奶及睡眠正常,随着月龄增长多可自行改善。 2.用力排便阶段:宝宝在用力排便时,可能会发出嗯嗯声,同时伴有面部涨红、身体扭动等表现,这是通过增加腹压协助排便的正常生理反应,若排便后宝宝状态恢复如常则多属正常。 二、异常情况导致的嗯嗯声 1.胃肠不适: 胃肠胀气:宝宝可能因吞食过多空气、乳糖不耐受或过敏等原因出现胃肠胀气,除嗯嗯声外,常伴有频繁吐奶、腹部膨隆、哭闹不安(相对较轻时可能不会大声哭闹)等表现,多与喂养方式不当或胃肠功能不成熟有关。 消化不良:若宝宝存在消化不良,胃肠蠕动功能紊乱,也可能出现嗯嗯声,同时可能伴有食欲减退、大便性状改变等情况。 2.呼吸问题: 鼻塞:鼻腔分泌物堵塞、感冒等原因引起鼻塞时,宝宝可能通过发出嗯嗯声来辅助呼吸,以缓解通气不畅的状况,此时需观察鼻腔是否有明显分泌物及呼吸频率等情况。 3.其他不适: 若宝宝存在口腔疼痛(如口腔溃疡等)、耳部不适等情况,也可能表现为发出嗯嗯声而未大声哭闹,需进一步检查口腔、耳部等部位以明确原因。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新生儿及小婴儿,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的一般状况,包括精神反应、吃奶情况、体温、二便等。若宝宝嗯嗯声持续不缓解、伴有精神萎靡、拒奶、发热、呼吸急促或其他异常表现时,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师进行详细检查以排除病理性因素,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尤其是低龄儿童。

    2025-10-21 12:10:45
  • 儿童大叶性肺炎需要做支气管镜吗

    儿童大叶性肺炎是否做支气管镜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存在气道梗阻、怀疑异物吸入、需获取病原学标本时可能需做,一般轻症、无气道梗阻及异物吸入证据时通常不需要,由临床医生综合患儿具体病情包括症状、体征等判断,操作需谨慎保障患儿安全。 一、需要做支气管镜的情况 1.存在气道梗阻:当儿童大叶性肺炎合并有大量黏稠痰液阻塞气道,导致出现明显呼吸困难、气促等表现,通过常规治疗难以改善气道通畅情况时,可能需要行支气管镜检查及治疗。例如,患儿因痰液堵塞气道,血氧饱和度持续下降,经药物等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此时支气管镜可直接进入气道清除痰液,恢复气道通畅。 2.怀疑有异物吸入:尽管先考虑大叶性肺炎,但经详细询问病史及相关检查高度怀疑有异物吸入可能时,支气管镜是明确诊断并取出异物的重要手段。因为部分异物吸入早期可能表现类似大叶性肺炎,通过支气管镜可直接观察气道内情况,若发现异物可及时取出,解除对肺部的影响。 3.需获取病原学标本:对于一些重症或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的儿童大叶性肺炎,通过支气管镜进行保护性毛刷采样或肺泡灌洗等获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有助于明确病原菌,指导精准抗感染治疗。比如,通过支气管镜肺泡灌洗获取的标本进行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能为选用敏感抗生素提供依据。 二、不需要做支气管镜的情况 1.一般轻症大叶性肺炎:大多数普通轻症儿童大叶性肺炎,通过合理的抗感染治疗、对症支持治疗等即可逐渐恢复。例如,患儿症状较轻,体温正常,肺部炎症表现较局限,血常规等感染指标无严重异常,一般通过规范的抗生素治疗等保守措施就能治愈,无需行支气管镜检查。 2.无气道梗阻及异物吸入证据:如果儿童大叶性肺炎患儿不存在气道梗阻的表现,如呼吸平稳、气道通畅,也没有异物吸入相关线索,通常不需要进行支气管镜检查。 儿童大叶性肺炎是否需要做支气管镜应由临床医生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包括症状、体征、影像学表现以及相关检查结果等综合判断,在整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小儿气道相对狭窄等,操作时需更加谨慎,以保障患儿安全。

    2025-10-21 12:09:49
  • 9个月小孩频繁夜醒什么原因

    9个月小孩频繁夜醒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饥饿因素(夜间喂养不足致能量需求未满足)、睡眠环境不适(温度、光线、噪声不合适)、身体不适(腹胀、出牙不适或患感冒发烧等疾病)、不良睡眠习惯(睡前过度兴奋、依赖安抚物入睡)以及生物钟紊乱(白天睡眠时间过长)。 一、饥饿因素 9个月的小孩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较高。若夜间喂养不足,宝宝可能因饥饿频繁夜醒。一般来说,9个月的小孩通常已添加辅食,但仍需保证充足的奶量摄入,若奶量不能满足其能量需求,就容易因饥饿醒来。 二、睡眠环境不适 1.温度因素:宝宝睡眠时,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使其感到不适从而夜醒。例如,室温过高会让宝宝身体燥热,难以安睡;室温过低则会让宝宝感觉寒冷,也会频繁醒来。适宜的睡眠温度一般在22℃-25℃左右。 2.光线因素:夜间睡眠环境过于明亮,即使是微弱的光线也可能干扰宝宝的睡眠,导致其频繁夜醒。 3.噪声因素:周围环境的噪声过大,如突然的关门声、说话声等,都可能打破宝宝的睡眠状态,使其醒来。 三、身体不适 1.腹胀:9个月的宝宝可能会因为添加辅食不当等原因出现腹胀情况。比如一次性添加过多新的辅食,宝宝的胃肠道无法及时消化,就会感到腹胀不适,从而频繁夜醒。 2.出牙不适:此阶段宝宝可能正在出牙,出牙过程中牙龈会有肿痛等不适感觉,会导致宝宝夜间睡眠不安,频繁醒来。 3.其他疾病影响:如感冒、发烧等疾病,会使宝宝身体不舒服,出现鼻塞、咳嗽、身体发热等症状,影响睡眠质量,导致频繁夜醒。 四、不良睡眠习惯 1.睡前过度兴奋:白天宝宝玩耍过于兴奋,或者睡前进行了激烈的活动,如追逐打闹等,会使宝宝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快速进入深度睡眠,容易在夜间频繁醒来。 2.依赖安抚物入睡:如果宝宝习惯了含着奶嘴、抱着特定玩具等才能入睡,一旦在夜间奶嘴掉落、玩具不在身边等,就可能醒来,难以再次入睡。 五、生物钟紊乱 由于宝宝的生活作息还未完全规律,可能会出现生物钟紊乱的情况。例如白天睡眠时间过长,导致夜间精神较好,从而频繁夜醒。

    2025-10-21 12:09:14
  • 宝宝六个月发育标准是什么

    6个月宝宝在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认知、社交情绪等方面有相应发育标准,包括俯卧抬头稳、能主动抓握并换手、发重复音节等、认识常见物品及有物体恒存概念、对家人有依恋且能区分熟陌生人和互动,且存在个体差异,发育明显落后多需就医,家长可提供丰富刺激促发展但要遵节奏。 一、大运动发育标准 1.俯卧抬头:6个月的宝宝俯卧时能抬头很稳,并且可以自由转动头部,能与坐时的姿势相配合,这表明宝宝颈部和背部的肌肉力量在不断增强,能够支撑头部保持稳定的姿势。 二、精细运动发育标准 1.手部抓握:宝宝能够主动抓握较大的物体,比如可以准确地抓住面前的玩具,并且开始出现换手的动作,比如从一只手传递到另一只手,这说明宝宝的手部精细动作控制能力在发展,手眼协调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三、语言发育标准 1.发音与交流:宝宝会发出一些重复的音节,如“爸爸”“妈妈”(虽然可能还没有明确指向特定的人),能够对周围的声音做出反应,比如听到熟悉的声音会转头寻找,还会通过咿呀作语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如饥饿、舒适等情绪。 四、认知发育标准 1.物体认知:宝宝能够认识常见的物品,比如看到奶瓶会有反应,知道奶瓶是用来喝奶的;会对色彩鲜艳的玩具表现出兴趣,能够区分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开始有简单的物体恒存概念,比如把玩具藏起来,宝宝会寻找。 五、社交情绪发育标准 1.社交互动:宝宝会对家人有明显的依恋情绪,看到熟悉的人会露出开心的笑容,能够区分熟悉人和陌生人,当陌生人接近时可能会表现出警惕。开始能够通过表情和动作与家人进行简单的互动,比如微笑、哭闹来表达自己的状态。 温馨提示:每个宝宝的发育情况存在个体差异,受到遗传、营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宝宝在某些方面的发育明显落后于上述标准较多,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评估和检查,以排除可能存在的发育问题。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如适当的玩具、互动游戏等,来促进宝宝各项能力的发展,但要注意遵循宝宝的发育节奏,不要过度干预或强迫宝宝达到某个发育指标。

    2025-10-21 12:07:3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