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展开
  • 宝宝便便次数频繁怎么处理

    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便便频繁,生理性者若宝宝精神佳、食欲正常且体重正常增长多属生理性需注重臀部护理,病理性者感染性腹泻伴黏液脓血等需就医,非感染性与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相关要调整饮食,家庭护理需密切观察宝宝状况、做好臀部清洁与护理、调整饮食,小婴儿护理动作轻柔,较大月龄宝宝要引导配合并关注心理状态以全方位保障其健康舒适。 一、区分生理性与病理性便便频繁 1.生理性便便频繁情况及处理:母乳喂养的宝宝便便次数可能较多,通常每天可达数次至十余次,若宝宝精神状态佳、食欲正常且体重呈正常增长趋势,此多属生理性。需注重臀部护理,每次便便后用温水轻柔清洗臀部并擦干,可适当涂抹护臀膏以预防红臀。 2.病理性便便频繁情况及处理:感染性腹泻常由病毒(如轮状病毒等)或细菌感染引发,宝宝便便可能伴有黏液、脓血,还可能出现发热、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并遵医嘱处理;非感染性腹泻可能与食物过敏、乳糖不耐受等相关,若怀疑食物过敏,应调整饮食并排查可疑过敏原,若考虑乳糖不耐受,可在医生指导下更换合适奶粉(如无乳糖奶粉)或添加乳糖酶。 二、家庭护理要点 1.观察宝宝状况:密切留意宝宝便便的性状(如稀稠、是否有黏液等)、次数、颜色,以及宝宝精神状态、体温、尿量等情况,若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发热持续不退等异常表现,需立刻就医。 2.臀部护理:每次便便后用温水清洗臀部,轻轻擦干,选择柔软的尿布或纸尿裤并及时更换,减少臀部与排泄物的接触时长,适当涂抹护臀膏保护臀部皮肤。 3.调整饮食: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要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摄入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人工喂养的宝宝,严格按奶粉冲调比例冲调,若考虑乳糖不耐受,遵医嘱更换奶粉或添加乳糖酶。 三、特殊人群提示 小婴儿皮肤娇嫩,处理便便频繁时动作需轻柔,清洗臀部力度要适中。较大月龄宝宝需耐心引导其配合臀部清洁等护理操作,同时关注其心理状态,避免因身体不适产生抵触情绪,全方位保障宝宝在便便频繁情况下的健康与舒适。

    2025-10-21 12:00:49
  • 小孩儿吐奶是怎么回事

    吐奶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因新生儿胃部结构及喂养不当致量少、宝宝状态一般;病理性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如先天性幽门肥厚等)和感染性疾病(如脑膜炎等伴其他症状),不同年龄阶段吐奶特点有差异,新生儿生理性常见,较大婴儿病理性需警惕,家长要注意正确喂养姿势、避免不当喂奶,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按儿科护理原则处理。 一、生理性吐奶原因及特点 新生儿的胃部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尚未完善,而幽门括约肌相对发达,这是导致生理性吐奶的解剖基础。喂养不当是常见诱因,如喂奶过快、喂奶量过多、喂奶时宝宝吸入过多空气等。此类吐奶通常量较少,宝宝精神状态、食欲等一般无明显异常,呕吐后宝宝仍有继续进食的欲望。例如,宝宝在吃奶过程中若吸入空气,喂奶后未充分拍嗝,就易出现少量吐奶现象。 二、病理性吐奶的常见情况 1.消化系统疾病: 先天性幽门肥厚:多发生于出生后2-4周,呕吐呈进行性加重,呕吐物为奶汁或奶块,宝宝可能逐渐出现体重不增、消瘦等表现。 先天性食管闭锁:出生后即出现唾液增多、频繁呕吐、呛咳等症状,呕吐物可含有胆汁等。 肠套叠:多见于婴儿,除吐奶外,常伴有阵发性哭闹、腹部可触及包块、果酱样大便等表现。 2.感染性疾病: 如宝宝患脑膜炎、肺炎等感染性疾病时,也可能出现吐奶症状,往往还伴有发热、精神萎靡、咳嗽、抽搐等其他伴随症状。 三、不同年龄阶段吐奶的特点差异 新生儿时期,由于其生理结构特点,生理性吐奶相对更常见;而较大婴儿出现病理性吐奶时,往往提示可能存在较为复杂的健康问题,需更密切观察。例如,6个月-1岁的婴儿若出现频繁且量较多的吐奶,同时伴有精神差、发热等情况,应高度警惕病理性因素。 四、儿科安全护理建议 家长需注意正确喂养姿势,喂奶后将宝宝竖抱,轻拍背部至打出嗝;避免在宝宝过度饥饿或哭闹剧烈时喂奶;若发现宝宝吐奶频繁、量多,或伴有发热、精神萎靡、腹胀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以明确是否存在病理性原因,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妥善处理。

    2025-10-21 11:59:51
  • 1岁宝宝食谱怎么安排

    宝宝辅食需注意食材选择与搭配,主食以谷类为主搭配蛋白质来源及蔬菜水果,1岁宝宝分4-5餐安排,要合理摄入脂肪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且食物软烂细碎少盐少糖,有食物过敏史宝宝添加新食物需单次引入并观察,消化弱常腹泻宝宝要调整蔬菜摄入增易消化食物。 一、食材选择与搭配 1.1主食以谷类为主,7-8个月宝宝可从稀粥开始,逐渐增加稠度,10-12个月时尝试软饭,每日主食量约50-75克,谷类提供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重要来源。1.2蛋白质来源可选鸡蛋、鱼虾、瘦肉等,鸡蛋每天1个,做成蛋羹易消化;鱼虾每周吃2-3次,富含优质蛋白和DHA;瘦肉每日约20-30克,切成肉末或小块混入粥、面条中。1.3蔬菜每日约50-100克,选深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做成菜泥或碎菜;水果每日约50-100克,做成水果泥或小块,初次引入芒果、菠萝等过敏风险水果需谨慎。 二、每日餐次安排 2.11岁宝宝一般4-5餐,早上7-8点可吃母乳或配方奶200-250毫升,搭配少量软饼干;中午11-12点吃主食、蔬菜、肉类制成的软烂饭菜;下午3-4点吃水果泥等加餐;晚上6-7点吃晚餐,内容同午餐;夜间10点左右喝150-200毫升奶,餐次安排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依宝宝消化和饥饿情况调整。 三、营养均衡要点 3.1合理摄入脂肪,选含不饱和脂肪酸的植物油如橄榄油、核桃油等,每日约5-10克,控制总量防肥胖。3.2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A通过深色蔬菜和适量动物肝脏提供,维生素C由柑橘类水果、猕猴桃等补充,铁元素通过红肉、动物肝脏、血制品等补充防缺铁性贫血。3.3食物保持软烂细碎,烹饪以蒸煮炖为主,少盐少糖,无刺激性调料,保原味助培养清淡口味。 四、特殊情况注意事项 4.1有食物过敏史宝宝添加新食物时,每次只引入一种,观察3-5天,如引入鸡蛋先从蛋黄开始再过渡全蛋。4.2消化功能弱常腹泻宝宝,适当减膳食纤维高的蔬菜摄入,增易消化食物如山药粥,遵循少量多餐减轻胃肠负担。

    2025-10-21 11:59:08
  • 宝宝吐奶了应该怎么办

    宝宝吐奶时应立即将头部偏向一侧防窒息,区分生理性吐奶(量少、精神发育无明显影响,随月龄增长可减少)和病理性吐奶(量多频繁伴其他症状需就医),喂奶后竖抱拍嗝排空气,遵循少量多次喂奶,早产儿及有先天消化道畸形的宝宝需特殊护理。 一、正确体位处理 当宝宝吐奶时,应立即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逆流进入气管引发窒息等危险情况。这是因为婴儿的气道相对狭窄,呕吐物容易堵塞气道导致严重后果,及时调整体位可最大程度保障宝宝呼吸安全。 二、区分吐奶类型并观察 1.生理性吐奶:多因婴儿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等生理因素导致,吐奶量通常较少,宝宝精神状态、生长发育一般不受明显影响。此类情况无需特殊药物治疗,随着宝宝月龄增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逐渐完善,吐奶现象会逐渐减少。 2.病理性吐奶:若吐奶量较多、频繁,或伴随发热、腹泻、精神萎靡、体重不增等症状,可能是由消化道畸形、感染等病理性因素引起。此时需高度重视,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处理。 三、喂奶后的护理要点 1.拍嗝操作:喂奶后将宝宝竖抱,让其头部靠在家长肩部,然后轻轻拍打宝宝背部,帮助排出胃内空气,一般拍嗝3-5分钟即可,可有效减少吐奶发生概率。这是因为宝宝在吃奶过程中会吸入部分空气,拍嗝能将空气排出,缓解胃部压力。 2.控制喂奶量与间隔:喂奶时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根据宝宝月龄合理控制每次喂奶量,避免一次喂奶过多增加胃部负担。同时,合理安排喂奶间隔时间,让宝宝的消化系统有适当休息时间,有助于减少吐奶情况。 四、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早产儿,其消化系统发育相对更不成熟,吐奶风险可能更高,护理时更需小心谨慎,喂奶后拍嗝等操作应更规范;而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基础疾病的宝宝,一旦出现吐奶情况,需立即就医,因为这类宝宝的吐奶可能是疾病加重的表现,延误治疗可能会对宝宝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总之,针对不同特殊情况的宝宝,都要依据其自身特点加强吐奶护理与观察,确保宝宝健康安全。

    2025-10-21 11:58:38
  • 宝宝细菌感染是怎么引起的

    宝宝细菌感染原因多样,环境方面包括所处环境细菌多及接触物品带菌;自身因素有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弱;还有抗生素使用不当、基础疾病影响等。 一、环境因素 1.细菌传播环境:宝宝所处环境中如果存在较多细菌,例如卫生条件较差、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场所,像公共场所、拥挤的室内环境等,宝宝就容易接触到细菌。比如在幼儿园等儿童聚集的地方,细菌可能通过空气传播、接触传播等方式让宝宝感染。 2.物品携带细菌:一些宝宝经常接触的物品,如玩具、餐具等,如果没有及时清洁消毒,上面可能附着大量细菌。宝宝接触这些物品后,通过手-口等途径就可能将细菌带入体内引发感染。 二、宝宝自身因素 1.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宝宝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细菌的抵御能力较弱。例如新生儿的免疫系统相对更薄弱,相比成年人更易受到细菌感染。随着宝宝逐渐长大,免疫系统会慢慢完善,但在这个过程中仍较容易遭遇细菌感染。 2.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宝宝的皮肤和黏膜是抵御细菌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但宝宝的皮肤比较娇嫩,黏膜也相对脆弱。如果皮肤有破损,如擦伤、抓伤等,或者呼吸道、消化道等黏膜受到刺激或损伤,细菌就更容易侵入体内。例如宝宝皮肤擦伤后没有及时处理,细菌就可能从伤口侵入引发感染;宝宝患上感冒等疾病时,呼吸道黏膜受损,细菌也容易趁机而入导致感染。 三、其他因素 1.抗生素使用不当的影响:如果宝宝之前不恰当使用抗生素,可能会破坏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导致耐药菌等机会致病菌滋生,从而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不过这种情况相对是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前提下发生,但也是导致宝宝细菌感染的一个相关因素。 2.基础疾病影响:宝宝如果本身患有一些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会影响宝宝的整体健康状况和免疫力,使宝宝更容易受到细菌感染。例如营养不良的宝宝,身体的营养状况差,免疫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对细菌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细菌感染。

    2025-10-21 11:57:5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