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展开
  • 奶粉稠稀对小孩有什么影响吗

    奶粉过稠会增加婴儿消化系统和肾脏负担,过稀会致营养摄入不足及影响水分平衡,合适稠度应按包装说明调配,家长可据婴儿不适症状调整,特殊人群如早产婴儿需遵医嘱调配合适稠度。 对肾脏的影响:过稠的奶粉会使婴儿摄入的矿物质等成分相对过多,而婴儿的肾脏功能还未完全成熟,过多的矿物质需要通过肾脏代谢排出,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长期如此,可能会影响肾脏的正常发育和功能。 奶粉过稀的影响 营养摄入不足:奶粉过稀会导致婴儿摄入的营养物质不够。例如,其中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含量不足,无法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求。婴儿在快速生长阶段,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如果长期摄入过稀的奶粉,可能会出现体重增长缓慢、身高增长不达标的情况。 影响水分平衡:过稀的奶粉中水分含量相对较多,可能会影响婴儿体内的水分平衡。虽然能满足水分摄入,但从营养供应角度来说是不均衡的,而且如果水分摄入过多但营养不足,也不能为婴儿提供良好的生长支撑。 合适稠度的重要性及调整方法 合适稠度的标准:合适的奶粉稠度应该根据奶粉包装上的说明来进行调配。一般来说,按照奶粉与水的特定比例进行冲泡能保证合适的营养摄入和消化吸收。例如,大多数婴儿奶粉的冲泡比例是固定的,按照该比例调配能使奶粉的渗透压等指标适合婴儿的胃肠道和肾脏功能。 调整方法:家长在调配奶粉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如果发现婴儿在食用某一稠度的奶粉后出现不适症状,如便秘、体重增长异常等,应及时调整奶粉的稠度。如果是奶粉过稠导致婴儿便秘,可以适当增加水的比例来调稀奶粉;如果是奶粉过稀导致婴儿营养摄入不足,则适当减少水的比例来调稠奶粉。同时,不同年龄段的婴儿可能对奶粉稠度的需求略有不同,随着婴儿月龄的增长,可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但都要以保证婴儿营养均衡和消化功能正常为前提。对于特殊人群如早产婴儿等,由于其身体机能与足月儿不同,更需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来调配合适稠度的奶粉,因为早产婴儿的消化系统和器官功能发育更不完善,对奶粉稠度的变化更加敏感,不合适的稠度可能会对其健康造成更严重的影响。

    2025-10-16 12:02:38
  • 婴儿脸蛋红又粗糙脱皮是怎么回事

    婴儿脸蛋红又粗糙脱皮常见原因有皮肤干燥(环境干燥、饮水少致皮肤缺水)、接触性刺激(不合适洗护用品、致敏物质刺激)、湿疹(遗传、过敏等引发)、脂溢性皮炎(皮脂腺分泌旺盛等导致),家长需密切观察,情况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及时就医,护理时考虑婴儿皮肤特点选合适用品方式。 一、皮肤干燥 原因:婴儿皮肤的角质层较薄,水分容易流失。如果周围环境空气干燥,或者婴儿日常饮水相对较少等情况,都可能导致皮肤缺水,从而出现脸蛋红、粗糙脱皮的现象。例如在秋冬季节,空气湿度低,婴儿皮肤更易因缺水而出现此类状况。 应对措施:可以适当增加室内空气湿度,比如使用加湿器;给婴儿涂抹温和无刺激的婴儿专用保湿霜,保持皮肤水分。 二、接触性刺激 原因:婴儿的皮肤比较娇嫩,可能接触到某些刺激性物质而引发反应。比如使用了不合适的婴儿洗护用品,其化学成分可能刺激婴儿皮肤;或者接触了某些致敏的物质,像新换的材质较粗糙的衣物等。 应对措施:要注意选择温和、适合婴儿肤质的洗护产品;给婴儿穿着柔软、舒适的棉质衣物,避免接触可能致敏或刺激的物质。 三、湿疹 原因:婴儿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可能与遗传、过敏等因素有关。患有湿疹的婴儿脸蛋可能出现红、粗糙脱皮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瘙痒等症状。例如有些婴儿可能对食物中的某些成分过敏,进而引发湿疹表现。 应对措施:保持婴儿皮肤清洁干爽,避免过度清洗;如果怀疑与过敏有关,需留意婴儿的饮食等过敏原情况,必要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处理。 四、脂溢性皮炎 原因:脂溢性皮炎在婴儿中也较为常见,可能与皮脂腺分泌旺盛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脸蛋红、粗糙脱皮等症状,好发于头皮、面部等部位。 应对措施:轻轻清洁婴儿脸部,使用温和的清洁产品,避免用力搔抓等。 对于婴儿脸蛋红又粗糙脱皮的情况,家长要密切观察婴儿的整体状况,包括是否有其他不适症状等。如果情况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应及时带婴儿就医,以便明确原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同时,在护理婴儿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婴儿皮肤娇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护理用品和方式,确保婴儿皮肤健康。

    2025-10-16 12:01:35
  • 宝宝连续打嗝怎么办

    宝宝打嗝可通过轻拍背部、喂温开水、刺激足底、转移注意力等方法缓解,若宝宝连续打嗝超2小时或伴呕吐频繁、精神萎靡、呼吸困难等异常症状需立即就医。 一、轻拍背部法 1.操作方法:将宝宝竖直抱起,让其头部趴在家长肩膀上,然后用手掌轻轻从宝宝背部下方往上拍,注意力度要适中,一般拍几分钟。 原理:通过改变宝宝的体位,帮助其排出胃内过多的气体,从而缓解打嗝。因为宝宝在吃奶过程中可能会吸入一些空气,导致胃部气体积聚引起打嗝,拍背有助于气体排出。对于各年龄段的宝宝都适用,尤其适用于刚吃完奶后出现打嗝的情况。 二、喂温开水法 1.操作方法:可以少量多次地给宝宝喂一些温开水,注意水温要适宜,一般在37℃左右。 原理:温开水可以刺激宝宝的吞咽反射,从而中断打嗝的神经反射路径。对于因吃奶过快或吸入冷空气导致打嗝的宝宝有效,不同年龄的宝宝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只要注意喂水时避免呛到宝宝即可。 三、刺激足底法 1.操作方法:用手指轻轻刺激宝宝的足底,注意力度要轻柔。 原理:通过刺激足底引起宝宝的啼哭,啼哭能使宝宝的呼吸变得急促,从而干扰打嗝的节奏,达到止嗝的目的。但对于月龄较小、皮肤娇嫩的宝宝要格外小心,避免过度刺激导致不适。一般适用于月龄稍大一些能耐受足底刺激的宝宝。 四、转移注意力法 1.操作方法:可以通过逗引宝宝,比如用玩具吸引其注意力,或者给宝宝唱儿歌等方式。 原理:分散宝宝的注意力,让其从打嗝的状态中转移出来,从而停止打嗝。这种方法对各年龄段的宝宝都有效,尤其是能引起宝宝兴趣的方式更能达到较好的效果,比如对于对色彩鲜艳玩具感兴趣的宝宝,用玩具吸引就比较合适。 五、就医情况 1.需要立即就医的情况:如果宝宝连续打嗝时间过长,超过2小时以上,或者同时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呕吐频繁、精神萎靡、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及时带宝宝就医。因为长时间打嗝可能提示宝宝存在一些消化系统或其他系统的疾病,需要医生进一步检查诊断。例如,如果宝宝除了连续打嗝还出现呕吐物带血、发热等情况,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健康问题,必须尽快就医。

    2025-10-16 12:00:55
  • 新生儿肚脐眼里面有脓一样的东西什么原因,怎么治疗

    新生儿肚脐眼有脓样物多因护理不当或细菌感染致脐部感染,需先清洁消毒脐部,严重时及时就医,护理要保持脐部干燥,密切观察脐部及新生儿一般状况。 一、原因 新生儿肚脐眼里面有脓一样的东西,多考虑是脐部感染引起。主要原因如下: 护理不当:新生儿脐部在出生后若未得到恰当护理,比如脐部被尿液、粪便污染,或者洗澡时进水等,就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新生儿皮肤娇嫩,防御能力弱,脐部创口若接触到不洁物质,细菌便容易侵入并繁殖。 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在分娩过程中或者产后护理过程中,细菌可通过脐部创口进入人体,引起局部炎症反应,出现脓性分泌物。 二、治疗 1.清洁消毒 首先要用生理盐水清理脐部的脓性分泌物,清除表面的污垢和脓液,保持脐部清洁。然后用碘伏进行消毒,碘伏具有较好的杀菌作用,能够有效杀灭脐部的细菌。消毒时要从脐根部由内向外环形消毒。 对于新生儿来说,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新生儿脐部组织。每日可进行2-3次消毒,保持脐部的清洁干燥环境,有利于感染的控制。 2.就医评估:如果脐部感染比较严重,出现脐周红肿明显、有异味、新生儿伴有发热、精神差等情况,需及时带新生儿到医院就诊。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血常规等,以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并可能会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比如使用抗生素等,但具体用药需严格遵循医生的专业判断,家长切勿自行给新生儿使用抗生素。 三、特殊人群(新生儿)温馨提示 护理方面:家长在护理新生儿脐部时,要注意保持脐部干燥,给新生儿换尿布时要避免尿布覆盖到脐部,防止尿液污染。给新生儿洗澡时,尽量避免脐部进水,如果不慎进水,要及时用干净的棉签擦干并进行消毒。 观察方面:要密切观察脐部的情况,包括脓性分泌物的量、脐周皮肤的颜色和肿胀情况等。如果发现脐部情况加重,如脓性分泌物增多、脐周红肿范围扩大等,要及时带新生儿就医,以免延误病情。同时,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一般状况,如体温、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因为严重的脐部感染可能会引起全身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2025-10-16 11:59:52
  • 孩子5岁了还尿床怎么办

    5岁孩子偶尔尿床可能正常,频繁尿床需重视。可通过生活习惯调整,如控制傍晚后饮水、训练定时排尿、保证作息规律;进行夜间唤醒训练来改善。若频繁尿床且非药物干预无效要就医,查尿常规、泌尿系统B超等,家长要耐心关爱孩子,有基础疾病孩子更需配合医生处理。 一、了解正常情况 5岁孩子偶尔尿床可能是正常现象,因为5岁儿童的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夜间控制排尿的能力还在逐步完善中。但如果频繁尿床,就需要重视。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生活习惯调整 1.水分摄入:白天应保证孩子充足的水分摄入,鼓励孩子多喝白开水,但在傍晚后要适当控制饮水量,避免孩子在睡前大量饮水或喝含咖啡因的饮料,因为这些可能会导致夜间尿量增加。 2.排尿训练:白天可以有意识地训练孩子定时排尿,逐渐延长排尿间隔时间,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排尿反射,增强膀胱的控制能力。例如,可以让孩子每2-3小时主动去厕所排尿一次。 3.作息规律:保持孩子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夜间睡眠充足有助于孩子身体各系统的发育,包括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成熟,从而更好地控制夜间排尿。 (二)夜间唤醒训练 家长可以在孩子通常尿床的时间之前1-2小时,叫醒孩子起床排尿,让孩子逐渐形成清醒状态下排尿的习惯,通过反复训练,帮助孩子建立起膀胱充盈时醒来排尿的条件反射。 三、就医评估与可能的检查 如果孩子频繁尿床且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应带孩子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一些检查,如尿常规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导致的尿床;还可能进行泌尿系统B超检查,了解孩子泌尿系统的结构是否正常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5岁尿床的孩子,家长要保持耐心,避免责备孩子,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压力,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同时,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孩子积极面对尿床问题,配合治疗和训练。如果是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孩子出现尿床情况,要更加密切地配合医生进行全面评估和处理,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孩子泌尿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而影响排尿控制。

    2025-10-16 11:59:0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