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梅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诊断展开
  • 孩子眼周围有红色的小血点是怎么回事

    孩子眼周围出现红色小血点可能由压力性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感染因素等引起,需观察血点情况及孩子相关伴随症状,若血点持续增多、伴有其他部位出血或发热等不适、婴幼儿及有基础疾病儿童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医生会通过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一、可能的原因 (一)压力性紫癜 1.发生机制:孩子剧烈咳嗽、哭闹、呕吐、用力排便等导致胸腔或腹腔内压力突然升高,使得面部、眼周等部位的小血管破裂出血,形成红色小血点。例如,孩子剧烈哭闹后可能出现眼周围红色小血点,这是因为哭闹时面部血管压力增加,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2.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孩子都可能发生,尤其在有剧烈情绪波动或用力情况时易出现,多见于活泼好动、容易哭闹的儿童。 (二)过敏性紫癜 1.发生机制:是一种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脆性增加,引起出血。过敏原可能有感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食物(如鱼、虾、蟹等)、药物(如抗生素等)等。眼周围红色小血点可能是过敏性紫癜的皮肤表现之一,同时可能伴有皮肤其他部位紫癜、关节痛、腹痛、血尿等症状。 2.人群特点:儿童及青少年多见,发病前可能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 (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发生机制:由于血小板减少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引起皮肤黏膜出血。分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机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破坏血小板导致减少;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由感染、药物、血液系统疾病等引起。眼周围红色小血点是皮肤出血的表现,严重时可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等。 2.人群特点:各年龄均可发病,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在儿童中相对常见,不同病因导致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有不同的好发人群特点。 (四)感染因素 1.发生机制:某些病毒感染(如风疹、麻疹等病毒感染)可能导致皮肤出现红色小血点,同时可能伴有发热、皮疹等其他感染相关症状。例如风疹病毒感染,除了眼周围红色小血点,还会有发热、全身皮疹等表现。 2.人群特点:多见于有病毒感染风险的儿童,尤其在病毒流行季节,免疫力较低的儿童易感染发病。 二、应对建议 (一)观察与初步判断 1.观察血点情况:观察眼周围红色小血点的数量、大小、分布范围,是否有新的血点出现,血点是否高出皮肤等。如果血点数量少,无其他不适,可先观察。 2.了解相关情况:询问孩子近期是否有剧烈哭闹、用力排便、呕吐等情况,是否有发热、关节痛、腹痛等其他症状,是否接触过可疑过敏原等,这些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原因。 (二)及时就医情况 1.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如果眼周围红色小血点持续增多,伴有其他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出血等),或伴有发热、关节痛、腹痛等症状,或孩子一般情况较差,精神萎靡等,应尽快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医生可能会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婴幼儿,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更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整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因为婴幼儿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对于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等,出现眼周围红色小血点时更要重视,及时就医明确是否病情变化。

    2025-10-16 14:20:44
  • 宝宝睡觉抽搐的症状

    新生儿及婴儿睡觉抽搐情况多样,有正常生理现象,也有非疾病性和疾病性因素导致。新生儿因大脑发育不完善偶有轻微抖动;婴儿期有惊跳反射相关和睡眠肌阵挛等非疾病性抽搐;疾病性因素包括低钙血症和癫痫等。不同年龄段观察重点不同,护理要保持环境安全、注意钙和维生素D补充、及时就医评估。 一、新生儿期常见的睡觉抽搐情况 新生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神经髓鞘化不完全,睡觉时可能出现轻微的抖动,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频率较低,幅度较小,多为全身性的偶尔抽动,通常随着月龄增加会逐渐减少。这是因为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在不断发育成熟过程中,神经冲动传导还不够稳定导致。 二、婴儿期非疾病性睡觉抽搐 1.惊跳反射相关 婴儿在睡眠中受到外界轻微刺激(如声音、光线变化等)时,容易出现惊跳反射引起的抽搐样表现,表现为两臂外展,手指伸开,背部伸展或弯曲,头后仰,双腿挺直等。这是由于婴儿的神经系统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较为敏感,惊跳反射是婴儿生来就有的原始反射之一,一般在3-5个月后会逐渐消失。 2.睡眠肌阵挛 婴儿睡觉时可能会出现局部肌肉的短暂抽搐,比如某一肢体的肌肉突然抽动一下。这可能与婴儿神经肌肉的发育特点有关,随着婴儿身体机能的逐渐完善,这种情况也会慢慢减少。 三、疾病导致的宝宝睡觉抽搐 1.低钙血症 当宝宝体内血钙降低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可出现睡觉抽搐。同时还可能伴有多汗、枕秃、易激惹等表现。这是因为钙是维持神经肌肉稳定性的重要元素,血钙降低会使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异常增高。例如,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妈妈饮食中钙摄入不足,或者宝宝自身维生素D缺乏影响钙的吸收,就容易发生低钙血症导致睡觉抽搐。 2.癫痫 如果宝宝睡觉抽搐频繁,且抽搐表现为局部肌肉的反复、刻板样抽动,或者全身性的抽搐,同时可能伴有意识障碍等情况,就要考虑癫痫的可能。癫痫是由于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需要通过脑电图等检查来明确诊断。引起婴儿癫痫的原因较多,可能与遗传因素、脑部发育异常、产伤等有关。 四、不同年龄段宝宝睡觉抽搐的观察重点 1.新生儿及小婴儿 要密切观察抽搐的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如是否有发热、喂养困难、精神萎靡等)。如果抽搐频繁发作,或者伴随其他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血钙、血镁测定,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排除疾病因素。 2.较大婴儿 除了观察抽搐表现外,还要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如运动发育、智力发育等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如果发现宝宝睡觉抽搐同时伴有发育落后等情况,更要重视,及时进行相关检查评估。 五、针对宝宝睡觉抽搐的护理建议 1.保持环境安全 为宝宝营造一个安静、舒适、光线柔和的睡眠环境,减少外界不良刺激,防止因外界刺激诱发睡觉抽搐。 2.注意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 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要注意饮食中钙的摄入,同时宝宝要适当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的吸收。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宝宝,要选择符合标准的配方奶,保证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满足宝宝生长需求。 3.及时就医评估 当宝宝出现睡觉抽搐时,家长不要惊慌,但也不能忽视。如果抽搐频繁、持续时间长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应尽快带宝宝到儿科就诊,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以便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025-10-16 14:19:41
  • 宝宝吃东西干呕怎么回事

    宝宝吃东西干呕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喂养因素如喂食不当(与年龄、食物特性相关)、口腔咽喉问题如口腔溃疡、咽喉炎症、胃肠道问题如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其他因素如过敏因素、环境因素,若宝宝经常出现该情况需及时就医,日常要注意合理喂养、保持口腔清洁、注意环境适宜性等。 一、喂养因素 (一)喂食不当 1.年龄因素:宝宝月龄小,吞咽功能尚不完善,若喂食速度过快、一次喂食量过多,就容易导致干呕。比如3-6个月的宝宝,胃肠容量小,喂食奶粉时冲调过浓或喂奶量超出其耐受量,就可能引发干呕。 2.食物特性:宝宝添加的辅食质地不合适,过于粗糙、颗粒大,也会刺激咽喉引起干呕。例如给刚添加辅食不久的宝宝喂食未充分研磨的蔬菜泥,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二、口腔咽喉问题 (一)口腔溃疡 1.诱因:宝宝口腔卫生不佳、缺乏维生素等可能引发口腔溃疡,口腔溃疡会导致口腔内疼痛不适,在进食时刺激咽喉,从而出现干呕现象。尤其在1-3岁的宝宝中较为常见,因为这个阶段宝宝开始进食多种食物,口腔黏膜容易受损。 2.表现:宝宝口腔内可见溃疡创面,进食时会因疼痛抗拒进食并伴有干呕。 (二)咽喉炎症 1.感染因素: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的咽喉炎症,如急性咽炎等,炎症刺激咽喉部,使宝宝在进食时出现干呕。宝宝可能还伴有咽喉红肿、发热等症状,各个年龄段的宝宝都可能发生,尤其在季节交替时,宝宝免疫力相对较低,易受感染。 三、胃肠道问题 (一)消化不良 1.饮食与消化功能:宝宝胃肠消化功能尚未发育成熟,若一次性进食过多高蛋白、高脂肪食物,超出胃肠消化能力,就会引起消化不良,出现干呕、腹胀、食欲减退等症状。6个月-2岁的宝宝较为常见,因为这个阶段宝宝饮食逐渐丰富,但消化功能仍在完善中。 2.表现:宝宝可能有腹部胀满、口臭、大便异常等表现,同时伴有干呕。 (二)胃食管反流 1.生理结构因素:婴儿的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抗反流屏障功能差,容易出现胃食管反流,导致宝宝在进食后出现干呕,尤其在平卧时更易发生。0-1岁的宝宝多见,随着年龄增长,大部分宝宝会逐渐改善。 2.表现:宝宝除了干呕外,可能还会有吐奶、哭闹不安等表现。 四、其他因素 (一)过敏因素 1.食物过敏:宝宝对某些食物过敏,如牛奶蛋白过敏等,进食相关食物后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表现为干呕,还可能伴有皮疹、腹泻等症状。有过敏家族史的宝宝更易发生,在添加新食物时要密切观察。 2.表现:除干呕外,可能出现皮肤红斑、瘙痒,腹泻等其他过敏相关表现。 (二)环境因素 1.温度与气味:环境温度过低或过高,刺激宝宝呼吸道和胃肠道,可能引起干呕。宝宝所处环境中有刺激性气味,如油烟味、香水味等,也可能导致宝宝干呕。各个季节都可能因环境温度不适引发,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宝宝所处环境的温度和气味。 2.表现:单纯因环境因素引起的干呕,可能没有其他明显的全身症状,调整环境后可能缓解。 如果宝宝经常出现吃东西干呕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合理喂养,遵循循序渐进添加辅食的原则,保持宝宝口腔清洁,注意环境的适宜性等。

    2025-10-16 14:14:00
  • 6-12岁儿童健脾胃捏脊按摩有效吗

    捏脊按摩对6-12岁儿童健脾胃有作用机制,包括调节脾胃功能的神经-体液途径及改善脾胃气血运行,有临床研究证据支持其对消化功能指标、食欲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操作方法为儿童俯卧,操作者从尾椎骨端沿脊柱两侧向上捏拿皮肤并可进行“捏三提一”法,注意操作力度适中、保持双手清洁、选择合适环境,皮肤有破损炎症或有严重基础疾病者不宜或需咨询医生后进行。 一、捏脊按摩对6-12岁儿童健脾胃的作用机制 (一)调节脾胃功能的神经-体液途径 捏脊按摩通过刺激背部膀胱经等经络穴位,可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研究表明,刺激相关穴位能调节胃肠激素的分泌,如胃泌素、胆囊收缩素等。胃泌素能促进胃酸和胃蛋白酶原的分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而胆囊收缩素可调节胆囊收缩和胰腺分泌,对6-12岁儿童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二)改善脾胃气血运行 从中医经络理论来看,捏脊按摩能促进背部经络气血的畅通,进而影响脾胃的气血供应。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充足有助于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通过捏脊按摩,可使6-12岁儿童脾胃的气血运行更加顺畅,增强脾胃的运化能力,改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脾胃功能不佳的状况。 二、临床研究证据支持 (一)对消化功能指标的影响 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对6-12岁儿童进行定期捏脊按摩后,可观察到一些消化功能指标的改善。例如,研究发现儿童的血清淀粉酶活性有所提高,血清淀粉酶参与淀粉的消化过程,其活性升高表明脾胃对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能力增强。同时,粪便中的脂肪排泄量减少,说明脾胃对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得到改善,这都体现了捏脊按摩对6-12岁儿童健脾胃的积极作用。 (二)对食欲和营养状况的影响 有临床研究追踪了接受捏脊按摩的6-12岁儿童的食欲和营养状况。结果显示,接受捏脊按摩的儿童食欲有所增加,饮食摄入量相对提高。在营养状况方面,儿童的血红蛋白水平可能会有所提升,因为脾胃运化功能改善后,铁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增加,有助于预防儿童因脾胃功能不佳导致的缺铁性贫血等营养问题,从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一)操作方法 1.让儿童俯卧在床上,背部暴露。操作者用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自儿童的尾椎骨端开始,沿脊柱两侧向上捏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一直捏到大椎穴(颈部后方隆起最高处),如此反复操作3-5遍。 2.在捏脊过程中,每捏3次可将皮肤提起1次,称为“捏三提一”法,这样的操作能更好地发挥捏脊对健脾胃的作用,一般进行3-5次“捏三提一”。 (二)注意事项 1.对于6-12岁儿童,操作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以儿童感觉舒适为宜。因为儿童的皮肤较为娇嫩,力度过大可能会引起儿童不适甚至损伤皮肤,力度过小则达不到按摩的效果。 2.操作前要保持双手清洁,避免将细菌等传播给儿童。同时,要选择温暖、安静的环境进行捏脊按摩,让儿童能够放松,以保证按摩的效果。 3.如果儿童皮肤有破损、炎症等情况,不宜进行捏脊按摩。另外,患有严重心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6-12岁儿童,在进行捏脊按摩前应咨询医生的意见,确保按摩的安全性。

    2025-10-16 14:12:45
  • 两个月大宝宝偶尔咳嗽

    两个月大宝宝偶尔咳嗽可能由生理因素(气道敏感、吞咽功能不完善)或病理因素(上呼吸道感染早期、胃食管反流)引起,需注意观察环境、喂养相关情况,若咳嗽加重、频繁、伴发热等异常症状或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同时要保持适宜环境、正确喂养姿势。 一、可能的原因及观察要点 (一)生理因素 1.气道敏感:两个月大宝宝的气道较为敏感,受到轻微刺激如冷空气、灰尘等可能引起偶尔咳嗽。这是因为宝宝的呼吸道黏膜娇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相对敏感。例如,当室内空气干燥且有少量灰尘时,宝宝可能会出现偶尔咳嗽的情况。此时需要观察咳嗽是否随环境因素变化而有明显改变,若离开该环境后咳嗽有所减轻,可能与环境刺激相关。 2.吞咽功能不完善:两个月大宝宝的吞咽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唾液等分泌物有时可能刺激咽部引起偶尔咳嗽。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因为宝宝的吞咽反射还不够协调。要观察咳嗽时是否伴有呛奶等情况,如果只是单纯偶尔咳嗽且不影响吃奶和精神状态,多与吞咽功能不完善有关。 (二)病理因素 1.上呼吸道感染早期:虽然是偶尔咳嗽,但有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的早期表现。上呼吸道感染多由病毒引起,开始可能仅表现为偶尔咳嗽,随后可能会出现流涕、打喷嚏等症状。需要密切观察宝宝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体温变化、精神状态等。如果宝宝精神好,体温正常,只是偶尔咳嗽,可先加强护理观察;若出现体温升高、精神萎靡等情况,则需及时就医。 2.胃食管反流:两个月大宝宝胃食管反流较为常见,反流的胃内容物刺激食管上段引起咳嗽,表现为偶尔咳嗽。这种情况在宝宝吃奶后可能更明显,观察咳嗽与喂奶的时间关系,如果常在吃奶后出现偶尔咳嗽,需考虑胃食管反流的可能。同时要注意宝宝的喂养姿势,正确的喂养姿势可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二、护理建议 (一)环境方面 1.保持空气适宜:维持室内温度在22℃-25℃,湿度在50%-60%。可以使用加湿器来调节空气湿度,避免空气过于干燥刺激宝宝呼吸道。例如,使用加湿器时要注意定期清洁,防止滋生细菌。 2.减少过敏原接触: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扫灰尘,避免宝宝接触绒毛玩具、羽毛等易引起过敏的物质,减少因过敏导致偶尔咳嗽的发生风险。 (二)喂养方面 1.正确喂养姿势:喂奶时应将宝宝抱起呈45度角,喂奶后不要立即平卧,可将宝宝竖着抱起,轻拍背部,帮助排出吞咽的空气,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从而减轻因反流引起的偶尔咳嗽。 2.观察喂养与咳嗽关系:如果考虑与胃食管反流相关,记录每次喂奶后宝宝咳嗽的情况,以便医生判断病情。 三、何时需就医 (一)出现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1.咳嗽加重或频繁:如果宝宝偶尔咳嗽逐渐变得频繁,咳嗽程度加重,影响到吃奶和睡眠,可能提示病情有发展,需要及时就医。 2.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出现发热(体温≥38℃)、呼吸急促(呼吸频率超过60次/分钟)、精神萎靡、拒奶等情况,无论咳嗽程度如何,都应立即就医,因为这些可能是更严重疾病的表现,如肺炎等。 3.咳嗽持续不缓解:如果宝宝偶尔咳嗽持续超过1周仍无改善,也需要带宝宝就医,进一步明确咳嗽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025-10-16 14:11:4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