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洁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 宝宝感冒爱睡觉正常吗?

    宝宝感冒期间爱睡觉是正常现象,小孩还在长身体阶段,睡眠的时间本身就比成年人长,孩子在感冒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睡觉可以帮助疾病恢复。另外,一些感冒药中含有一定量的抗组胺药物,服用后可以帮助睡眠。孩子在感冒期间,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如果孩子精神状态是正常的,没有出现哭闹、发烧等情况就不需要太担心。如果孩子出现高烧、精神萎靡等情况,要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儿科就诊。

    2025-03-29 21:24:16
  • 宝宝不爱吃肉怎么办

    要让宝宝接受吃肉,需先了解其不爱吃肉的原因,然后采取逐步引入(从肉泥到碎肉)、变换烹饪方式(烤制、做成肉丸子)、结合宝宝喜欢的食物搭配、营造良好进餐氛围(家长示范、控制时间环境)等方式,注意观察宝宝反应并耐心引导,特殊体质宝宝要特别注意选择肉类及观察过敏情况,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宝宝逐渐喜欢吃肉。 一、了解宝宝不爱吃肉的原因 宝宝不爱吃肉可能有多种原因。一是口感偏好,肉类的质地、味道可能不符合宝宝的口味;二是咀嚼和吞咽能力的发展情况,较小的宝宝可能还不太能很好地咀嚼较硬的肉块;三是既往饮食经历,如果之前吃肉时不愉快的体验也可能导致宝宝抗拒。 二、采取逐步引入的方式 1.从肉泥开始:对于较小的宝宝,可以将肉制成细腻的肉泥。比如选择猪肉、鸡肉等较嫩的肉,用料理机打成肉泥后,可添加到宝宝的辅食中,如肉泥粥、肉泥面条等。这是因为肉泥质地细腻,容易被宝宝接受,而且能让宝宝逐渐接触肉的味道和营养。 2.逐渐过渡到碎肉:随着宝宝月龄增长和咀嚼能力的提高,慢慢将肉泥过渡到碎肉。可以把肉切成小碎块,制作成碎肉蔬菜饼等食物,让宝宝开始尝试咀嚼小块的肉,适应肉的质地。 三、变换烹饪方式增加吸引力 1.烤制:将肉切成小块,用少量的油、盐、胡椒粉等简单调味后烤制。烤制后的肉可能会有独特的香气和口感,比如烤鸡肉串等,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增加宝宝对吃肉的兴趣。 2.做成肉丸子:把肉剁成肉沫,加入适量的淀粉、蔬菜末等做成肉丸子,用清水或高汤煮熟。肉丸子的形状和口感可能更受宝宝喜爱,而且可以搭配不同的蔬菜一起,丰富营养和口味。 四、结合宝宝喜欢的食物搭配 1.与宝宝爱吃的蔬菜搭配:如果宝宝喜欢某种蔬菜,可以将肉与该蔬菜一起制作辅食。例如宝宝喜欢胡萝卜,就可以把肉和胡萝卜一起做成肉胡萝卜饺子馅,然后包成饺子给宝宝吃。这样利用宝宝对蔬菜的喜爱来引导宝宝接受肉。 2.制作肉味的主食:把肉融入主食中,比如做肉香的饭团。将煮熟的米饭与炒过的碎肉、海苔等混合,捏成饭团形状。主食的形式和熟悉的口感能让宝宝更愿意尝试含有肉的食物。 五、营造良好的进餐氛围 1.家长带头示范:家长在宝宝进餐时要积极吃肉,并且表现出享受的样子,给宝宝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宝宝看到大人吃肉是很正常且美味的事情,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宝宝。 2.控制进餐时间和环境:给宝宝设定合理的进餐时间,一般20-30分钟左右,不要让宝宝在进餐时分心,如避免在进餐时看电视等。同时,保持进餐环境安静、舒适,让宝宝能专注于进食。 六、注意观察宝宝的反应并耐心引导 在整个让宝宝接受吃肉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如果宝宝出现呕吐、明显抗拒等强烈反应,不要强迫宝宝,可以过一段时间再尝试。要保持耐心,因为让宝宝接受新的食物往往需要多次尝试,可能需要经过几次甚至几十次的尝试后,宝宝才会逐渐喜欢上吃肉。同时要考虑宝宝的个体差异,不同宝宝接受新食物的速度不同,要根据自家宝宝的情况灵活调整方法。对于特殊人群如过敏体质的宝宝,在选择肉类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宝宝过敏的肉类,如有些宝宝可能对海鲜类肉过敏,那就选择其他不过敏的肉类,如猪肉、鸡肉等,并在引入新肉类时密切观察是否有过敏症状出现。

    2025-09-25 13:08:16
  • 两岁宝宝磨牙是怎么回事

    两岁宝宝磨牙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生理因素(出牙期牙龈不适、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心理因素(情绪变化、生活习惯改变)、饮食因素(晚餐进食不当、营养不均衡)、疾病因素(口腔疾病、肠道寄生虫感染),若磨牙频繁或伴其他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生理因素 (一)出牙期 两岁宝宝正处于牙齿萌出阶段,乳牙萌出时会刺激牙龈神经,导致宝宝出现磨牙现象。一般来说,宝宝在4-10个月开始出牙,部分宝宝可能到两岁左右仍有牙齿陆续萌出,这个过程中牙龈会有不适,通过磨牙可以缓解牙龈的痒感等不适,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随着牙齿完全萌出,磨牙情况通常会有所改善。 (二)神经系统发育 两岁宝宝的神经系统还在不断发育完善过程中,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尚不稳定。睡眠时大脑皮层的某些区域仍处于兴奋状态,可能会引起咀嚼肌的不自主收缩,从而导致磨牙。这种情况会随着宝宝神经系统发育成熟而逐渐减少。 二、心理因素 (一)情绪变化 如果宝宝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了一些情绪上的变化,比如受到惊吓、过度兴奋或者紧张等。例如,宝宝白天遇到了陌生的环境、与家人短暂分离等情况,可能会在睡眠中通过磨牙来表现内心的情绪状态。家长需要关注宝宝日常的情绪表现,给予足够的安抚,帮助宝宝缓解紧张等不良情绪。 (二)生活习惯改变 生活习惯的突然改变也可能导致宝宝磨牙。比如更换了睡眠环境、作息时间打乱等。两岁宝宝已经开始建立一定的生活规律,当生活规律被打破时,宝宝可能会出现睡眠不安稳,进而出现磨牙情况。家长应尽量保持宝宝生活环境的相对稳定,帮助宝宝维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三、饮食因素 (一)晚餐进食不当 如果宝宝晚餐吃得过饱或者进食了不易消化的食物,会加重胃肠负担。宝宝在睡眠过程中,胃肠需要消化食物,胃肠道的工作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导致咀嚼肌收缩,引起磨牙。所以家长要注意宝宝晚餐的适量和易消化,避免宝宝晚餐过饱或者食用过多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 (二)营养不均衡 两岁宝宝处于生长发育快速阶段,需要均衡的营养。如果宝宝存在营养不均衡的情况,比如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像钙、磷、维生素D等缺乏时,可能会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导致磨牙。例如,钙是维持神经肌肉正常兴奋性的重要元素,缺乏钙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容易出现磨牙。家长可以通过合理安排宝宝的饮食,保证宝宝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相应的营养素。 四、疾病因素 (一)口腔疾病 口腔内存在一些疾病也可能导致宝宝磨牙,如龋齿、牙龈炎等。龋齿会导致牙齿疼痛、不适,牙龈炎会引起牙龈红肿、疼痛,这些口腔的不适感会通过神经传导影响宝宝的咀嚼肌,从而出现磨牙现象。家长要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定期检查宝宝牙齿,发现口腔疾病及时治疗。 (二)肠道寄生虫感染 肠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等,也可能引起宝宝磨牙。寄生虫在肠道内活动时会产生一些毒素,刺激宝宝的肠道,进而影响神经系统,导致磨牙。家长要注意宝宝的饮食卫生,养成宝宝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预防肠道寄生虫感染。 如果两岁宝宝磨牙情况较为频繁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哭闹、发热、食欲减退等,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2025-09-25 13:06:11
  • 脑瘫的分型及临床表现有哪些

    脑瘫主要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及混合型。其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落后,达不到正常小儿相应年龄段发育水平;姿势异常,严重影响正常运动和生活;肌张力异常,不同类型表现各异;反射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还常伴有智力低下等多种症状。对于患儿家长,要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康复计划并注意观察患儿反应;不同年龄段患儿,婴幼儿期注重日常简单运动训练和正确喂养,儿童期关注心理状态,青少年期培养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脑瘫的分型 1.痉挛型 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全部脑瘫患者的60%-70%。主要因锥体系受损,引起肢体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等。 2.不随意运动型 约占脑瘫的20%,病变部位多在锥体外系,主要包括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扭转痉挛等不自主运动,常伴有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紧张时症状加重。 3.共济失调型 此型较少见,约占5%,病变主要在小脑及其联系纤维,以平衡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表现为站立不稳、步态蹒跚、意向性震颤等。 4.肌张力低下型 可为脑瘫的暂时阶段,以后可能转为其他类型,尤其是痉挛型。患儿肌肉松软,关节活动幅度增大,不能维持正常姿势。 5.混合型 同一患儿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表现,常见的如痉挛型与不随意运动型并存等。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1.运动发育落后 正常小儿3个月会抬头,45个月能主动伸手抓物,67个月会独坐,89个月会爬,1岁左右会走。脑瘫患儿在上述相应年龄段大多达不到正常发育水平。 2.姿势异常 可表现为多种异常姿势,如头背屈、角弓反张、下肢交叉、尖足、上肢内收内旋等,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运动和日常生活。 3.肌张力异常 痉挛型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不随意运动型早期肌张力可正常或低下,以后逐渐增高;共济失调型肌张力多低下;肌张力低下型则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 4.反射异常 原始反射延迟消失,如拥抱反射、握持反射等在正常小儿36个月应消失,而脑瘫患儿可能持续存在;同时,一些保护性反射减弱或不出现,如平衡反射等。 5.伴随症状 部分患儿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语言障碍、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严重影响患儿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对于患儿家长 需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因为患儿的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家长的情绪会影响患儿的心理状态。应及时带患儿就医,积极配合医生制定的康复计划,如康复训练频率、时间等严格按照医嘱执行。同时,要注意观察患儿康复过程中的反应,如训练后是否出现疲劳、疼痛等不适,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 2.对于不同年龄段患儿 婴幼儿期,家长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引导患儿进行简单的运动训练,如抬头、翻身等,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强迫。同时,要注意喂养姿势,防止因吞咽困难导致呛咳。 儿童期,除了继续康复训练,还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由于此时患儿可能意识到自身与他人的不同,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家长和老师要给予更多关爱和鼓励,帮助其融入正常生活。 青少年期,要根据患儿的康复情况,适当引导其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活动,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成年后的独立生活做准备。

    2025-09-25 13:05:04
  • 母乳的孩子大便绿色是怎么回事

    母乳孩子大便绿色有正常和异常情况。正常情况与胆红素代谢特点、母乳成分有关;异常情况可能是母亲饮食、婴儿腹部受凉、肠道感染所致。需观察大便次数、性状等,生理性原因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母亲调整饮食、婴儿注意保暖等,新生儿及小婴儿更需细致观察,异常及时就医。 一、正常情况下母乳孩子大便绿色的可能原因 (一)胆红素代谢特点 婴儿出生后,体内胆红素代谢有其自身特点。母乳喂养的婴儿,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菌可使胆红素转变为粪胆原的过程相对不完全,部分胆红素会被氧化为胆绿素,从而使大便呈现绿色,这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多见于月龄较小的婴儿,一般不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婴儿精神状态良好、吃奶正常、体重增长平稳等。 (二)母乳成分影响 母乳中的营养成分会影响大便颜色。当母乳中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时,在肠道中可被氧化,也可能导致大便呈绿色。例如,母亲饮食中摄入较多绿色蔬菜等富含叶绿素的食物,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后,可能使婴儿大便绿色加深,但这通常也是正常的生理情况,只要婴儿一般状况良好,无需特殊处理。 二、异常情况下母乳孩子大便绿色的可能原因 (一)母亲饮食因素 如果母亲进食了过多生冷、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可能会影响乳汁成分,进而导致婴儿大便绿色。比如母亲大量食用冰淇淋、油炸食品等,婴儿吃了这样的母乳后,肠道消化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出现大便绿色。此时母亲需要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过于刺激的食物,观察婴儿大便情况是否改善。 (二)婴儿腹部受凉 婴儿腹部着凉时,胃肠道蠕动可能会加快,影响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过程,也会导致大便绿色。这种情况下,婴儿可能还会伴有腹痛、哭闹等表现。要注意给婴儿腹部保暖,可适当使用温水袋热敷腹部,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婴儿。 (三)肠道感染 当婴儿肠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时,也可能出现大便绿色的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腹泻、发热、呕吐等症状。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秋季腹泻,婴儿大便多为黄绿色水样便。此时需要密切观察婴儿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处理。 三、针对母乳孩子大便绿色的观察与处理建议 (一)观察要点 要密切观察婴儿大便的次数、性状、量以及婴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体温等。如果大便绿色但次数不多、性状正常,婴儿一般状况良好,多为生理性原因;如果大便绿色伴有次数明显增多、性状稀水样或含有黏液、脓血等,或者婴儿出现精神萎靡、拒奶、发热等情况,则需要及时就医。 (二)一般处理 对于生理性原因导致的大便绿色,通常无需特殊治疗。母亲要注意保持合理饮食,婴儿要注意腹部保暖。如果是腹部受凉引起,除了保暖外,还可以给婴儿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消化。如果怀疑是母亲饮食因素导致,母亲应调整饮食后观察婴儿大便变化。 (三)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新生儿及小婴儿,由于其各器官功能发育尚不完善,对肠道变化更为敏感。在观察大便绿色情况时要更加细致,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同时,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因处理不当对婴儿造成不良影响。例如在给婴儿腹部保暖时,要确保保暖措施安全可靠,避免使用不安全的保暖设备。

    2025-09-25 13:04:1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