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洁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 九个月的孩子晚上睡觉老哭怎么回事

    九个月孩子夜间睡觉哭闹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饥饿因素,孩子因晚餐摄入不足等夜间易饥饿哭闹;环境不适因素,室内温度、光线、噪声不合适会让孩子不适哭闹;身体不适因素,如腹痛、尿布不适、出牙不适等会导致哭闹;睡眠习惯问题因素,睡眠作息不规律等会引发哭闹;疾病因素,发热、感冒、中耳炎等疾病会使孩子因身体不适而哭闹,家长需密切观察排查原因,持续不缓解或有严重异常要及时就医。 一、饥饿因素 九个月的孩子已添加辅食,但夜间仍可能因饥饿而哭。此时孩子可能除哭闹外,有觅食动作,如嘴巴找寻乳头或辅食等。因为九个月孩子胃肠消化功能逐渐完善,但夜间能量消耗后,若晚餐摄入不足,就易出现饥饿情况。可尝试适当增加夜间辅食量或在睡前适当喂些奶。 二、环境不适 1.温度方面 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让孩子不适而哭闹。若温度过高,孩子会出汗多、烦躁;温度过低则会感觉寒冷。正常室内温度建议保持在22-25℃左右,湿度50%-60%为宜。可通过温度计监测室内温度,根据情况调整空调或增减衣物来改善环境温度。 2.光线方面 夜间环境过于明亮会影响孩子睡眠,孩子会因光线刺激而哭闹。应保持夜间环境昏暗,可拉上遮光窗帘等。 3.噪声方面 轻微的噪声也可能惊扰九个月的孩子,使其睡觉哭闹。要保持卧室安静,避免突然的大声音。 三、身体不适 1.腹痛 可能因胃肠功能紊乱、肠胀气等引起腹痛。孩子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双腿蜷缩,肚子可能稍有胀。比如喂养不当,一次进食过多或进食时吸入过多空气等都可能导致肠胀气。可尝试给孩子顺时针轻柔按摩腹部,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排气。 2.尿布不适 孩子尿布湿了未及时更换,会感觉不舒服而哭闹。要注意观察孩子尿布情况,及时更换干净、干爽的尿布。 3.出牙不适 九个月左右孩子可能处于出牙期,出牙时牙龈会有肿痛等不适,导致孩子睡觉哭闹。可给孩子准备合适的牙胶让其啃咬,缓解出牙不适。 四、睡眠习惯问题 孩子可能还未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比如白天睡眠过多,导致夜间精力旺盛而哭闹;或者睡前没有安抚好,孩子难以快速进入深度睡眠状态。要逐渐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睡眠作息,白天适当控制孩子的睡眠时间,睡前可以通过轻柔的安抚方式,如讲故事、轻拍等,让孩子平稳过渡到睡眠状态。 五、疾病因素 1.发热 虽然九个月孩子体温调节中枢还不完善,但也可能因感染等原因出现发热情况,发热会让孩子身体不适而睡觉哭闹。要注意监测孩子体温,若体温超过38.5℃,需及时就医,但优先采用非药物方式降温,如松解衣物等。 2.其他疾病 像感冒、中耳炎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孩子夜间睡觉哭闹。例如感冒时孩子会有鼻塞、流涕等不适,影响睡眠;中耳炎会让孩子耳部疼痛,从而哭闹不安。若孩子除哭闹外还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咳嗽、流涕、耳部红肿等,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 温馨提示:对于九个月的孩子,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仔细排查可能导致夜间哭闹的原因。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因护理不当给孩子带来伤害。如果孩子哭闹情况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异常表现,一定要及时寻求医生的帮助。

    2025-10-17 13:46:32
  • 宝宝坐不稳怎么训练

    针对宝宝坐不稳问题,可通过借助玩具引导训练,选合适玩具引宝宝抓握锻炼;家长辅助坐姿训练,用正确姿势辅助再逐渐减少;俯卧抬头过渡训练,先俯卧抬头再过渡半靠坐;同时要根据个体差异调整且确保训练环境安全,特殊情况遵专业医生指导。 一、借助玩具引导训练 选择合适玩具:可选择色彩鲜艳、形状有趣且带有一定互动性的玩具,比如能发出声音的摇铃玩具。这类玩具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促使宝宝为了够到玩具而努力维持身体平衡。例如,将玩具放在宝宝前方稍远处,宝宝为了拿到玩具会尝试抬头、伸展手臂,在这个过程中颈部、背部和腰部的肌肉会得到锻炼,有助于增强坐立的稳定性。 引导宝宝抓握:当宝宝伸手去抓玩具时,家长可以适当调整玩具的位置,让宝宝需要微微转动身体、调整坐姿来保持能够持续抓到玩具的状态。这样能进一步锻炼宝宝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感,随着练习次数增多,宝宝坐不稳的情况会逐渐改善。 二、家长辅助坐姿训练 正确辅助姿势:家长可以在宝宝身后用双手轻轻扶住宝宝的腋下,给予一定的支撑力。注意扶住的位置要合适,力度要轻柔且稳定,让宝宝感受到有依靠又不会因为力量过大而产生依赖。在宝宝尝试坐立过程中,家长通过辅助能让宝宝逐渐适应身体的平衡状态,同时观察宝宝的状态,给予及时的支撑和保护。 逐渐减少辅助:随着宝宝肌肉力量的增强和平衡感的提升,家长可以逐渐减少辅助的力度和频率。比如先从双手完全扶住慢慢过渡到一只手轻轻放在宝宝身旁起到辅助平衡的作用,让宝宝逐步学会独立维持坐姿。这个过程要根据宝宝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一般宝宝在4-7个月左右开始有较好的坐立意愿和初步能力,家长可以从宝宝6个月左右开始逐步进行这样的辅助减少训练。 三、俯卧抬头过渡训练 俯卧抬头基础:在宝宝清醒且状态良好时,让宝宝进行俯卧位,用色彩鲜艳的物品在宝宝前方吸引其注意力,引导宝宝抬头。宝宝在俯卧抬头过程中,颈部、肩部的肌肉会得到锻炼,而这些肌肉力量的增强对于后期坐立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一般宝宝2个月左右就能开始有抬头的动作,随着月龄增加,抬头的时间和幅度会逐渐增加。 向坐立过渡:当宝宝俯卧抬头能力较好后,可以逐步过渡到让宝宝半靠坐的姿势。比如让宝宝靠在有一定支撑的地方,背部有一定角度的倾斜,同时继续通过玩具等吸引宝宝保持这个半坐的姿势。在这个过程中,宝宝的背部、腰部肌肉进一步得到锻炼,为完全坐立做好准备。 四、注意事项 根据宝宝个体差异调整:每个宝宝的发育进度有所不同,有的宝宝可能坐立训练进展稍慢,有的则稍快。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的表现,根据宝宝自身的情况来调整训练的强度和方式。如果宝宝在训练过程中出现过度疲劳等情况,要及时停止训练,让宝宝适当休息。 确保训练环境安全:在训练宝宝坐不稳的过程中,要保证周围环境安全,清除可能会对宝宝造成伤害的物品。比如周围不要有尖锐的家具边角、易碎物品等。地面可以铺上柔软的爬行垫,防止宝宝在训练过程中摔倒受伤。对于有特殊病史或发育迟缓等情况的宝宝,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避免因不当训练导致不良后果。

    2025-10-17 13:45:35
  • 小孩不合群怎么办

    小孩不合群可能源于性格、家庭环境、初次社交挫折等因素,可通过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提供交往机会、引导社交技巧、关注情绪并给予支持来改善,若情况未改善且加重需寻求专业儿童心理医生帮助,同时要根据孩子年龄和个体差异调整引导策略。 一、了解原因 1.性格因素:有些小孩本身性格较为内向,不太善于主动与他人交流互动,这是比较常见的导致不合群的原因之一。比如一些孩子天生就更倾向于自己独处,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独自玩玩具等,而不太积极参与群体活动。 2.家庭环境影响:如果孩子长期生活在较为封闭的家庭环境中,缺乏与同龄孩子交往的机会,可能会导致不合群。例如家长过度保护,很少带孩子外出接触其他小朋友,或者家庭氛围紧张,让孩子对社交产生恐惧等。 3.初次社交挫折:当孩子第一次参与社交活动时,如果遭遇了不愉快的经历,如被其他小朋友欺负、被拒绝一起玩耍等,可能会对其后续的社交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变得不合群。 二、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与提供交往机会 1.家庭氛围营造:家长要营造温暖、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愉悦,这样有助于孩子建立积极的社交心态。比如经常与孩子进行平等、友好的沟通交流,让孩子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提供交往机会: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与同龄孩子交往的机会。可以带孩子参加亲子活动、儿童兴趣班、社区组织的儿童聚会等。在孩子参与这些活动时,家长可以在一旁观察引导,但不过度干预,让孩子逐渐学会与他人相处。例如带孩子参加绘本阅读小组,让孩子在共同阅读、分享的过程中学习与其他孩子交流互动。 三、引导社交技巧 1.分享与合作意识培养: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培养孩子的分享和合作意识。比如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小伙伴,一起合作搭建积木等。当孩子做到分享和合作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孩子体会到社交中分享与合作带来的快乐和益处。 2.沟通表达训练:家长可以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沟通表达技巧。比如教孩子用礼貌的语言打招呼,如“你好”“很高兴认识你”等;教孩子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如“我想和你一起玩这个游戏”等。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来练习,家长扮演孩子,让孩子来练习沟通表达,然后家长给予反馈和指导。 四、关注孩子情绪并给予支持 1.情绪关注:密切关注孩子在社交过程中的情绪变化。当孩子在社交中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时,要及时给予安抚和疏导。比如孩子在与其他小朋友交往中感到不开心,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了解孩子的情绪来源。 2.鼓励与支持:无论孩子在社交中表现如何,都要给予鼓励和支持。当孩子在社交中有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如主动向小朋友微笑打招呼等,都要及时给予肯定,让孩子增强自信心,更愿意去参与社交活动。 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不合群的情况仍然没有改善甚至有加重趋势,建议寻求专业儿童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干预。同时,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社交发展上有不同特点,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年龄来合理调整引导方式和策略,充分考虑孩子的个体差异,以更好地帮助孩子改善不合群的状况。

    2025-10-17 13:44:28
  • 宝宝下肢肌张力高是什么表现

    宝宝下肢肌张力高有多种表现,包括被动活动阻力增大、姿势异常、反射异常、肌肉外观紧张僵硬,不同年龄段有特殊表现,如新生儿期换尿布难分腿等,婴儿期不能正常独坐爬行,幼儿期影响跑跳上下楼梯等,发现相关表现需及时带宝宝就医,护理时注意避免过度牵拉并在专业指导下适当被动活动。 姿势异常:常见的有下肢交叉呈剪刀样姿势,多见于婴儿期。宝宝仰卧位时,双下肢经常不自主地交叉,像剪刀一样,这是由于下肢内收肌肌张力增高所致。另外,还可能出现下肢伸直、内旋,脚尖着地等情况,在站立时,可能会出现足尖着地,脚跟不能着地,双腿交叉站立困难等表现。年龄稍大些的宝宝在行走时可能会出现踮脚、步态异常,走路时双腿呈交叉步态等。 肌张力评估相关表现 反射异常:跟腱反射可能亢进,正常宝宝的跟腱反射是中等强度,而肌张力高的宝宝跟腱反射会明显增强,叩击跟腱时反应较剧烈。此外,踝阵挛也可能出现,让宝宝膝关节屈曲,握住踝关节突然推向背屈,会出现踝关节节律性屈伸运动,这也是肌张力高的一种反射异常表现。这些反射异常在神经系统检查中可以被发现,对于判断宝宝下肢肌张力情况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婴儿期通过专业的神经系统检查来评估肌张力时会关注到这些反射变化。 肌肉外观:肌张力高的宝宝下肢肌肉可能会显得较紧张、僵硬,外观上比正常宝宝的下肢肌肉更紧绷,触摸时能感觉到肌肉较硬,比如大腿肌肉、小腿肌肉等部位,相较于正常宝宝的柔软状态,有明显的不同。这种肌肉外观的改变在肉眼观察下可能就会有所体现,尤其是在宝宝安静状态下,能观察到下肢肌肉的紧张状态。 不同年龄段的特殊表现 新生儿期:新生儿肌张力高时,常表现为四肢经常处于屈曲状态,但又比正常的屈曲更僵硬,换尿布时难以将双腿分开,穿衣时活动下肢比较困难。而且新生儿可能会出现拥抱反射亢进等情况,这也与下肢肌张力高有一定关联,因为神经系统的异常会影响到肌肉的张力状态。 婴儿期:除了上述的剪刀样姿势、足尖着地等表现外,婴儿可能会出现不能正常独坐,因为下肢肌张力高影响了身体的平衡和支撑能力。在学习爬行时,可能会出现下肢过度伸直、力量不均衡等情况,不能正常地用四肢协调爬行,而是出现异常的爬行姿势。 幼儿期:幼儿期宝宝下肢肌张力高会明显影响其运动发育,比如不能正常跑跳,跑步时可能出现步态不稳、双腿不协调等情况。在上下楼梯时会比较困难,可能需要用手辅助或者出现特殊的上下楼梯姿势,如一只脚先上,另一只脚跟进等异常姿势。 温馨提示:如果发现宝宝有上述下肢肌张力高的表现,尤其是新生儿和婴儿期,应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儿科或儿童康复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肌张力评估等,以明确原因。因为导致宝宝下肢肌张力高的原因可能是神经系统发育异常、脑损伤等多种情况,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宝宝的预后非常重要。在照顾肌张力高的宝宝时,要注意避免过度强行牵拉宝宝下肢,防止造成不必要的损伤,日常护理中可以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肢体被动活动,促进宝宝肢体功能的发育,但要注意活动的力度和方式,以宝宝舒适为准。

    2025-10-17 13:43:28
  • 五个月大的宝宝应该有什么变化

    五个月大宝宝运动上俯卧可抬头部分能手支撑仰卧会抬腿抓握,视觉对鲜艳物体关注度提高能追踪水平移动物,听觉定位能力增强可辨人声环境音有回应,语言始发咿呀学语会模仿发声互动,社交对家人逗引有回应对视有积极互动,认知对新鲜事物好奇能探索,情绪表达丰富,营养仍以母乳或配方奶为主辅食作辅助,生长指标有男女范围,睡眠每日时长15至18小时渐规律,安全需注意家居物品安全、监护及皮肤护理。 一、运动发育 五个月大的宝宝运动能力逐步发展,俯卧位时头部能抬离床面45°-90°,可较好地竖直头部,部分宝宝能短暂用手支撑身体;仰卧位时可能会尝试将腿抬起、弯曲并活动,手部动作开始变得灵活,会主动抓握眼前的物体,且抓握反射逐渐向随意抓握过渡。 二、感知觉发展 (一)视觉 对周围色彩鲜艳的物体关注度提高,能较准确地追踪水平方向移动的物体,双眼协调能力进一步发展,可较好地聚焦于不同距离的物体,对光线变化也有一定的感知。 (二)听觉 对声音的定位能力有所增强,能辨别不同的人声和环境音,听到熟悉的声音(如家人的呼唤)会有相应反应,如转头、寻找声源等。 三、语言与社交行为 (一)语言 开始发出咿呀学语的声音,如“啊”“哦”等单音,会尝试模仿大人的简单发声,与家人互动时通过声音表达需求或情绪。 (二)社交 能对家人的逗引做出明显回应,如露出微笑,当与宝宝对视时会有积极的互动表现,开始展现出一定的社交情感反应,对熟悉的人表现出更明显的亲近感。 四、认知与情绪 (一)认知 开始对周围环境中的新鲜事物产生好奇,能通过观察、触摸等方式探索简单的物体,记忆力有所发展,对经常接触的人和事物有一定的记忆。 (二)情绪 情绪表达更丰富,能通过不同的哭声、笑声等表现出饥饿、舒适、烦躁等不同情绪状态,当得到满足或处于舒适环境中时会表现出愉悦的情绪。 五、营养与生长 (一)营养摄入 仍以母乳或配方奶为主要营养来源,每日奶量一般在700-900毫升左右,部分宝宝可能开始对辅食有一定的兴趣,但此时应以奶类为主,辅食仅作为辅助补充,主要是让宝宝适应不同食物的口感。 (二)生长指标 体重方面,男宝宝一般在5.7-11.9千克,女宝宝在5.4-11.0千克;身高男宝宝约55.8-65.2厘米,女宝宝约54.6-63.7厘米,头围男宝宝约40.4-44.1厘米,女宝宝约39.4-43.3厘米,具体数值存在个体差异,受遗传、喂养等多种因素影响。 六、睡眠情况 五个月大的宝宝每日睡眠时间一般在15-18小时左右,夜间睡眠逐渐趋于规律,可能会有2-3次较长时间的睡眠,白天会有2-3次小睡,每次小睡时长因人而异,但整体睡眠模式逐渐向更接近成人的昼夜节律发展。 七、安全护理要点 此阶段宝宝活动能力逐渐增强,需注意家居环境安全,避免宝宝接触到小物件以防误吞;宝宝会尝试抓握物品,要确保所接触物品清洁卫生;宝宝在学习抬头、翻身等动作时,需在大人监护下进行,防止发生坠落等意外情况,同时要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预防尿布疹等皮肤问题。

    2025-10-17 13:42:0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