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洁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 五岁小孩晚上睡着莫名的哭怎么办

    五岁小孩晚上睡着莫名哭可从生理、疾病、心理因素排查,生理因素包括饥饿过饱、排尿排便、环境不适、睡眠姿势不佳;疾病因素有胃肠不适、呼吸道问题、其他疾病;心理因素涉及白天受惊吓、分离焦虑,若哭闹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异常症状需及时带孩子就医,排查处理要轻柔体现人文关怀。 一、排查生理因素 1.饥饿或过饱:五岁小孩晚上睡着莫名哭可能是饥饿或过饱导致。若睡前未进食充足,孩子可能因饥饿哭闹,可适当少量喂食易消化食物;若睡前进食过多,胃肠不适也会引起哭闹,此时可轻柔按摩孩子腹部帮助消化。 2.排尿排便:孩子夜间排尿或排便后,尿布潮湿会使身体不适从而哭闹,要及时检查孩子尿布情况,更换干净尿布。 3.环境不适:睡眠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光线过亮、噪音过大等都可能让孩子睡着后莫名哭。要调整室内温度至25℃左右,保持安静,拉好窗帘营造黑暗舒适的睡眠环境。 4.睡眠姿势不佳:孩子睡眠时姿势不舒服,如被子蒙住头部、肢体被压迫等,会导致哭闹,要帮孩子调整合适的睡眠姿势。 二、排查疾病因素 1.胃肠不适:如肠痉挛等,孩子可能会在夜间出现莫名哭闹,同时可能伴有腹部胀满等表现,可通过轻柔按摩腹部等方式尝试缓解,若持续不缓解需及时就医。 2.呼吸道问题:鼻塞等呼吸道不适会影响孩子睡眠,导致睡着后哭闹,要检查孩子鼻腔是否有分泌物并及时清理。 3.其他疾病:像中耳炎等耳部疾病也可能使孩子夜间不适哭闹,需密切观察孩子有无其他伴随症状,如抓耳等情况,必要时就医检查。 三、心理因素排查 1.白天受到惊吓:如果孩子白天受到惊吓,如看到恐怖的画面、受到较大声响惊吓等,夜间可能会在睡眠中莫名哭闹,家长要多安抚孩子,给孩子安全感,通过讲故事等方式帮助孩子缓解受惊吓后的不安情绪。 2.分离焦虑:五岁孩子可能存在一定分离焦虑,若睡前与家人分离等情况处理不当,夜间睡眠中可能会因心理上的不安而哭闹,家长要在睡前给予孩子充分的陪伴,让孩子有安全感。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五岁小孩,要特别注意观察其整体状态,若哭闹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发热、呕吐、精神萎靡等,需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儿科就诊,避免延误病情。同时,在排查和处理过程中要轻柔操作,避免对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充分体现对儿童的人文关怀。

    2025-10-21 12:33:48
  • 宝宝睡着头上出很多汗是怎么回事

    宝宝睡着头上出很多汗可能由生理性、病理性因素及其他情况导致。生理性因素有新陈代谢旺盛和环境因素影响;病理性因素包括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感染性疾病;其他情况是睡前活动量大。发现后要观察一般情况,环境因素导致的要调整室温与穿盖,怀疑病理性因素要及时就医检查,同时要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干燥,合理喂养、适当户外活动多晒太阳。 环境因素影响:如果宝宝睡觉的环境温度过高、穿盖过厚,都会导致宝宝出汗。例如室内温度在25℃以上,或者给宝宝盖的被子过厚、穿的衣服过多,宝宝就会通过出汗来散热。一般来说,宝宝睡眠时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较为适宜,穿盖要适中,以宝宝颈背部温暖、手脚不凉为宜。 病理性因素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和代谢,使宝宝出现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其中就包括多汗,尤其是在入睡后头部出汗明显,还常伴有夜间哭闹、易惊醒、方颅、枕秃等症状。这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刺激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有研究表明,在佝偻病患儿中,约80%以上存在多汗的表现,且多见于3月龄-2岁的宝宝。 感染性疾病:当宝宝患有某些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在发热初期或发热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睡着时头上出汗的情况。这是因为感染导致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紊乱,通过出汗来散热降温。例如宝宝患肺炎时,除了出汗,还可能伴有咳嗽、发热、呼吸急促等症状。 其他情况 活动性大:如果宝宝在睡前活动量较大,入睡后身体仍处于相对兴奋的状态,也可能出现头上出汗较多的情况。比如宝宝白天进行了较剧烈的玩耍,入睡后交感神经仍有一定的兴奋,导致出汗。 当发现宝宝睡着头上出很多汗时,首先要观察宝宝的一般情况,包括精神状态、有无其他伴随症状等。如果是环境因素导致的,要及时调整室内温度和宝宝的穿盖;如果怀疑是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如怀疑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需要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维生素D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如果是感染性疾病导致的出汗,要针对感染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宝宝的出汗情况,家长要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避免宝宝着凉。同时,要根据宝宝的年龄等情况合理喂养,保证营养均衡,适当带宝宝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以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2025-10-21 12:33:07
  • 宝宝发奶癣了怎么治疗

    宝宝奶癣护理需注意一般护理、保湿护理、避免刺激因素,严重时医疗干预,低龄及过敏体质宝宝有特殊护理要点,包括皮肤清洁、穿舒适衣物、涂保湿霜、远离过敏原、控制环境、严重用外用药及特殊宝宝的细致护理。 穿着舒适:给宝宝穿着宽松、柔软、纯棉的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材质或羊毛等容易刺激皮肤的衣物。纯棉材质透气性好,能减少衣物与皮肤的摩擦,降低对奶癣部位的刺激。 保湿护理 涂抹保湿霜:清洗后及时给宝宝涂抹温和无刺激的保湿霜,保持皮肤的水分。保湿霜可以帮助修复皮肤的屏障功能,研究表明,适当使用保湿霜能有效改善奶癣宝宝的皮肤状态,降低皮肤的敏感度。一般建议每天涂抹2~3次。 避免刺激因素 远离过敏原:如果怀疑宝宝奶癣与食物过敏有关,如牛奶蛋白过敏等,需要寻找过敏原并规避。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要注意自己的饮食,避免食用易过敏食物;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宝宝,可能需要更换为深度水解或氨基酸配方奶粉。这是因为过敏原的持续刺激会加重奶癣症状,通过规避过敏原可以从根源上缓解情况。 减少环境刺激:保持室内环境清洁,温度适宜,一般控制在22℃~24℃,湿度在50%~60%左右。避免室内过于干燥或潮湿,同时避免让宝宝接触花粉、尘螨等易引起过敏的环境因素。干燥的环境会使宝宝皮肤失水加重奶癣,而潮湿环境容易滋生细菌等,也不利于奶癣恢复。 医疗干预(若情况严重) 外用药物:当奶癣比较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外用药物,如弱效的糖皮质激素乳膏等,但需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使用,因为低龄儿童使用药物需要特别谨慎,要权衡药物的疗效和可能存在的风险。医生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使用药物以及选择合适的药物。 特殊人群提示 低龄宝宝:低龄宝宝皮肤更加娇嫩,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小心,所有护理操作都要轻柔进行。例如清洗时动作要轻,涂抹保湿霜和药物时要避免用力摩擦皮肤。同时要密切观察宝宝奶癣的变化情况,如果奶癣持续不缓解或有加重趋势,如出现感染迹象(局部红肿、化脓等),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过敏体质宝宝:过敏体质宝宝发生奶癣的概率相对较高,在护理过程中除了做好上述护理措施外,更要严格排查过敏原,并且在选择衣物、保湿霜等用品时要更加谨慎,确保所使用的物品不会引起宝宝过敏反应加重奶癣。

    2025-10-21 12:32:30
  • 宝宝晚上吃鸡蛋好吗

    宝宝晚上吃鸡蛋需从多方面分析,营养角度要注意控制量,1岁以上合适吃1个,1岁以下遵医嘱;消化角度需考虑个体差异,消化弱的宝宝要谨慎且选易消化方式;烹饪方式上优先选水煮蛋,避免油煎等加重胃肠负担及产生不良物质的烹饪方式。 鸡蛋富含优质蛋白质,每100克鸡蛋含蛋白质约13克左右,还含有脂肪、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B族等)、矿物质(如铁、磷、锌等)。从营养供应角度看,晚上适量吃鸡蛋可以为宝宝补充这些营养成分,有助于宝宝的生长发育。例如,蛋白质是身体细胞、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宝宝的肌肉发育、器官生长等都有重要作用。 但要注意控制量,因为宝宝晚上活动量相对白天减少,能量消耗较少,如果晚上吃太多鸡蛋,多余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可能无法及时被消耗,会增加胃肠道负担,也可能转化为脂肪堆积。一般1岁以上的宝宝,晚上吃1个鸡蛋比较合适,1岁以下的宝宝由于消化系统发育还不完善,要根据具体情况,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适量添加。 消化角度 对于大多数宝宝来说,正常消化鸡蛋是可以的,但如果宝宝本身消化功能较弱,晚上吃鸡蛋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鸡蛋中的蛋白质和脂肪需要一定时间来消化吸收,晚上宝宝的胃肠蠕动相对缓慢,过多食用鸡蛋可能导致腹胀、腹痛、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比如,有研究表明,胃肠功能尚未完全成熟的宝宝,晚上进食高蛋白食物后,发生消化不良的概率会相对增加。所以对于消化功能较弱的宝宝,晚上吃鸡蛋要格外谨慎,量要更少,且可以选择更易消化的烹饪方式,如蒸蛋等。 另外,要考虑宝宝的个体差异,有的宝宝可能对鸡蛋中的某些成分耐受较好,而有的宝宝可能容易出现消化问题。如果宝宝在晚上吃鸡蛋后出现不适症状,如频繁哭闹、腹部不适等,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烹饪方式角度 晚上给宝宝吃鸡蛋,烹饪方式很重要。水煮蛋是比较好的选择,水煮蛋保留了鸡蛋的营养成分,而且相对容易消化。煎蛋、炒蛋等烹饪方式可能会添加较多的油,宝宝食用后可能加重胃肠负担,同时油煎过程中可能产生一些不利于宝宝健康的物质。例如,油煎鸡蛋会使鸡蛋中的脂肪氧化,产生一些过氧化物等有害物质,对宝宝的身体发育可能有潜在不良影响。所以,为了宝宝的健康,晚上给宝宝吃鸡蛋优先选择水煮蛋等简单、健康的烹饪方式。

    2025-10-21 12:31:45
  • 小孩子脚酸要吃什么

    小孩子脚酸可通过补充富含钙、维生素D、镁的食物来辅助改善,还有蛋白质类、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也有帮助,若脚酸持续不缓解伴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选食物要考虑孩子年龄等合理安排。 一、富含钙的食物 钙是骨骼生长发育所需的重要元素,小孩子脚酸可能与骨骼生长等因素有关,适当补充钙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牛奶是钙的良好来源,每100毫升牛奶约含104毫克钙,而且容易被人体吸收;豆制品如豆腐,以常见的北豆腐为例,每100克约含164毫克钙;还有虾皮,每100克虾皮含钙约991毫克,但由于孩子食用量需控制,可作为偶尔补充。 二、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 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常见的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有深海鱼类,像三文鱼,每100克三文鱼中维生素D含量约375国际单位;动物肝脏也是维生素D的良好来源,每100克牛肝中维生素D含量约237国际单位;另外,鸡蛋yolks中也含有一定量的维生素D,一个鸡蛋yolks大约含维生素D35国际单位左右。 三、富含镁的食物 镁对骨骼的形成和肌肉功能有重要作用,全麦面包是镁的较好来源,每100克全麦面包约含126毫克镁;杏仁也是富含镁的坚果,每100克杏仁中镁含量约270毫克;菠菜每100克约含镁114毫克,也是不错的镁摄入来源。 四、其他相关食物 蛋白质类食物:蛋白质是身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瘦肉富含优质蛋白质,如每100克瘦猪肉约含20.3克蛋白质,鸡肉每100克约含20.2克蛋白质等,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有助于孩子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对缓解脚酸可能有间接帮助。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蔬菜水果中富含膳食纤维,如苹果,每100克苹果约含2.4克膳食纤维,蔬菜中的西兰花每100克约含5.1克膳食纤维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便秘等因素间接导致孩子身体不适,也有助于孩子整体身体状况良好,可能对脚酸有一定的辅助改善作用。 对于小孩子脚酸情况,首先要考虑是否是正常的生长痛等生理性原因,如果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脚部肿胀、发热等,需及时就医明确原因。同时,在给孩子选择食物补充相关营养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消化能力等合理安排,例如较小的婴儿对于牛奶等食物的消化吸收情况需关注,遵循儿科饮食原则,确保孩子饮食均衡且安全。

    2025-10-21 12:30:3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