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洁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 宝宝多大知道自己大小便

    宝宝知道自己大小便一般分阶段,1-2岁初步感知,18-24个月有初步意识,2-3岁大多能准确知晓并自己排泄;个体差异、喂养方式、家长引导影响其时间;可通过规律训练、语言引导、正面反馈促进宝宝知晓自己大小便能力。 影响宝宝知道自己大小便时间的因素 个体差异:不同宝宝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一些发育相对较快的宝宝可能在18个月左右就表现出较好的知晓自己大小便的能力,而有些宝宝可能要到2岁半甚至3岁才能够比较熟练地知道自己大小便。这与宝宝自身的神经系统发育、身体协调能力等有关。例如,神经系统发育较好、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展相对较快的宝宝,可能在感知和控制大小便方面更早具备能力。 喂养方式:母乳喂养的宝宝和人工喂养的宝宝在知晓大小便时间上可能有一定差异。母乳喂养的宝宝,由于母乳的成分更易于消化吸收,宝宝的排便相对更有规律,这有助于宝宝更早建立对大小便的感知。而人工喂养的宝宝,奶粉的消化吸收过程相对复杂一些,可能在排便规律的建立上稍慢,从而可能影响宝宝知晓自己大小便的时间。 家长引导:家长的引导起到重要作用。如果家长在宝宝较小的时候就开始有规律地引导宝宝去厕所,比如定时把尿或者让宝宝坐马桶,那么宝宝可能会更早建立起对大小便的意识。相反,如果家长没有及时给宝宝进行引导,宝宝可能会延迟知道自己大小便的时间。例如,经常给宝宝使用纸尿裤,宝宝没有机会感知到膀胱和直肠的充盈感,就不利于宝宝建立知晓大小便的能力。 促进宝宝知道自己大小便的方法 规律训练:从宝宝1岁左右开始,可以逐渐建立规律的排便训练。比如每天在固定的时间让宝宝坐马桶,每次坐马桶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左右,让宝宝逐渐形成在这个时间去厕所的习惯。 语言引导:家长要多和宝宝进行语言交流,当宝宝有排泄感觉时,用简单清晰的语言告诉宝宝“宝宝要尿尿了”或者“宝宝要拉粑粑了”,通过反复的语言刺激,帮助宝宝建立起大小便和身体感觉之间的联系。 正面反馈:当宝宝能够准确表达自己要大小便或者自己完成了大小便行为时,家长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比如夸奖宝宝“宝宝真棒,会自己上厕所了”,这种正面反馈能够增强宝宝的自信心,促进宝宝更好地发展知晓自己大小便的能力。 总之,宝宝知道自己大小便的时间有个体差异,同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家长可以通过合适的方法来帮助宝宝逐步建立知晓自己大小便的能力。

    2025-10-16 12:40:55
  • 宝宝躺着双腿往上翘:告诉你背后的原因及对策

    婴儿躺着双腿往上翘可能是正常神经肌肉协调性发展阶段表现(新生儿及小婴儿因神经传导通路未完全成熟致不自主动作,随月龄增长渐减少);也可能是肠胃不适信号(伴腹胀等需观察,可通过轻柔腹部顺时针按摩缓解);部分是出于寻求舒适姿势的正常自我调整(精神佳生长发育正常时无需刻意纠正,提供舒适躺卧环境即可);若伴持续哭闹不止、发育迟缓、肢体僵硬或松软等异常需警惕神经系统病变等病理情况,需及时带小月龄尤其早产儿等有高危因素宝宝就医做专业检查评估干预。 一、正常生理发育阶段的表现及应对 婴儿时期神经系统尚处于不断发育完善过程中,当宝宝躺着时双腿往上翘可能是正常的神经肌肉协调性发展阶段表现。新生儿及小婴儿由于脊髓和大脑皮质间的神经传导通路尚未完全成熟,对腿部肌肉的控制能力有限,会出现不自主的双腿上翘动作。此阶段宝宝精神状态良好、吃奶睡眠正常,无需特殊干预,随着月龄增长(通常3-6月龄后),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逐步增强,该现象会逐渐减少。 二、肠胃不适引发的表现及对策 宝宝躺着双腿往上翘可能是肠胃不适的身体信号,如腹部胀气、肠痉挛等情况。当肠胃存在不适时,宝宝通过双腿上翘可能试图缓解腹部的不适感。此时需观察宝宝是否伴有腹胀、频繁哭闹、拒奶等症状。家长可通过轻柔的腹部顺时针按摩来帮助宝宝促进肠胃蠕动,缓解肠胃不适,按摩时注意力度适中,以宝宝腹部感觉温暖舒适为宜,每次按摩时间可控制在5-10分钟,每日可进行2-3次。 三、寻求舒适姿势的表现及处理 部分宝宝躺着双腿往上翘是出于自身对舒适姿势的寻求。若宝宝精神状态佳、生长发育指标正常,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的自我舒适调整。家长无需刻意纠正,可适当为宝宝提供舒适的躺卧环境,如选择合适软硬度的床垫等,让宝宝能自然保持舒适的体位。 四、异常情况的警惕与就医提示 若宝宝躺着双腿往上翘的同时,还伴有持续哭闹不止、发育迟缓(如3月龄后仍不能较好控制腿部运动、抬头等大运动发育落后)、肢体僵硬或松软等异常表现,需高度警惕是否存在神经系统病变(如脑损伤等)或其他病理情况,应及时带宝宝前往儿科就诊,通过专业的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明确原因,以便进行针对性处理。特别要注意小月龄宝宝(尤其是早产儿、有围生期高危因素的宝宝)更需密切关注,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进行进一步评估与干预。

    2025-10-16 12:39:27
  • 宝宝吐奶怎么回事

    婴儿吐奶原因包括生理因素(消化系统未成熟等)、喂养不当(喂奶量过多、姿势不正确、吸入过多空气)、疾病因素(胃肠道、感染性、神经系统疾病等),家长需观察,生理或喂养不当引起的要掌握正确喂养方法,疾病导致的要及时就医,还需注意口腔清洁及依月龄调整护理方式。 一、生理因素导致的吐奶 婴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食管下括约肌较松弛,胃呈水平位,容量小,这些生理特点易导致吐奶。例如,婴儿在进食后,胃内食物容易反流至食管,从而出现吐奶现象。一般来说,这种情况在婴儿出生后的前几个月较为常见,随着婴儿月龄增长,消化系统逐渐发育完善,吐奶情况会逐渐减少。 二、喂养不当引起的吐奶 1.喂奶量过多:如果一次性给宝宝喂入过多的奶,超过了宝宝胃部的容纳能力,就容易导致吐奶。比如,有些家长看到宝宝哭闹就频繁喂奶,导致宝宝胃内奶量过多。 2.喂奶姿势不正确:喂奶时如果宝宝体位不合适,如平躺喂奶,会增加吐奶的几率。正确的喂奶姿势应该是将宝宝抱起,呈45度左右的斜卧位,这样可以减少奶液反流。 3.喂奶过程中吸入过多空气:宝宝在吃奶过程中吸入大量空气,喂奶后空气在胃内上升,推动奶液反流引起吐奶。例如,喂奶后没有及时给宝宝拍嗝,导致胃内气体积聚。 三、疾病因素导致的吐奶 1.胃肠道疾病:如先天性幽门肥厚,多在出生后2-4周出现吐奶,且呈进行性加重,呕吐物为奶汁或奶块,不含胆汁。另外,肠道感染也可能引起吐奶,同时常伴有腹泻、发热等症状。 2.感染性疾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感染性疾病,宝宝可能会出现吐奶情况,同时伴有咳嗽、发热、流涕等其他感染相关症状。例如,宝宝患肺炎时,除了吐奶,还可能呼吸急促、口周发青等。 3.神经系统疾病:如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等,除了吐奶外,还可能伴有嗜睡、烦躁、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 四、特殊人群(婴儿)吐奶的温馨提示 对于婴儿吐奶,家长要特别注意观察。如果是生理因素或喂养不当引起的吐奶,家长要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如按需喂养,控制喂奶量,采用正确的喂奶姿势,喂奶后及时拍嗝等。如果是疾病因素导致的吐奶,应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同时,要注意保持宝宝吐奶后的口腔清洁,避免发生呛咳等意外情况。另外,不同月龄的婴儿吐奶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家长要根据婴儿的具体月龄特点来调整喂养和护理方式,确保婴儿的健康。

    2025-10-16 12:37:48
  • 宝宝感冒手心脚心发热是怎么回事

    宝宝感冒时手心脚心发热主要由体温调节因素、炎症反应影响、病情发展阶段体现导致,对于此类宝宝要观察体温变化,体温不高时用物理降温等,体温过高伴异常要及时就医且选退热措施要谨慎。 一、体温调节因素导致 宝宝感冒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在与病原体抗争,会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产热增加而散热相对不足,就可能出现手心脚心发热的情况。这是因为小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感冒时身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多,而手脚部位的血管分布特点使得局部散热相对较慢,所以容易感觉手心脚心发热。例如,有研究表明,感冒发热时,机体的基础代谢率升高,肌肉活动等产热过程加强,而手部和足部的血液循环虽然能进行热量交换,但相比躯干等部位,散热相对有限,从而导致手心脚心温度升高。 二、炎症反应影响 感冒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感染后体内会发生炎症反应。炎症因子会刺激机体,导致身体发热,而手心脚心作为体表部位,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发热表现。比如,当病毒感染呼吸道引发感冒时,体内的炎性细胞被激活,释放出如白细胞介素等炎症介质,这些介质会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同时也会使外周体表的温度感知发生变化,进而出现手心脚心发热的现象。 三、病情发展阶段体现 在感冒的不同阶段,手心脚心发热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在发热的初期,体温处于上升阶段时,宝宝可能会先出现手脚冰凉,随后体温上升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手心脚心发热,这是因为外周血管收缩,血液流向内脏等重要器官,之后体温继续上升,外周血管逐渐舒张,就会表现为手心脚心发热。随着病情的变化,如果感冒逐渐好转,体温恢复正常,手心脚心发热的情况也会随之缓解。 特殊人群(宝宝)的温馨提示 对于感冒手心脚心发热的宝宝,要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如果体温不是很高(一般指38.5℃以下),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拭手心、脚心等部位,帮助散热。同时要让宝宝多休息,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因为感冒时身体代谢加快,需要更多的水分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还要注意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宝宝再次着凉加重病情。如果宝宝手心脚心发热伴有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5℃)、精神状态差、呼吸急促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情并进行相应的治疗。由于宝宝的肝肾功能等还未发育完全,在选择退热等干预措施时要格外谨慎,优先采用安全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方法。

    2025-10-16 12:37:20
  • 宝宝腹泻半个月了怎么办

    宝宝腹泻半个月需及时就医评估,明确原因;调整饮食,母乳喂养儿妈妈注意饮食,人工喂养儿注意奶粉冲调及辅食调整;预防脱水,口服补液盐;保护臀部皮肤,便后清洗擦干并涂护臀膏;注意腹部保暖,宝宝年龄小,谨慎处理,病情无缓解或加重及时复诊。 一、及时就医评估 宝宝腹泻半个月属于较长时间的腹泻情况,首先应带宝宝到医院儿科就诊。医生会进行详细的问诊,包括宝宝的饮食情况、精神状态、腹泻次数、大便性状等,还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等,以明确腹泻的原因,可能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感染肠道)、非感染性因素(如饮食不当、过敏、乳糖不耐受等)。 二、调整饮食 母乳喂养儿:妈妈的饮食需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可能引起宝宝过敏的食物。继续坚持母乳喂养,因为母乳易于消化,且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成分,有助于宝宝肠道功能的恢复。 人工喂养儿:如果是配方奶喂养,要确保冲调比例正确。对于怀疑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可能需要更换为无乳糖配方奶;对于添加辅食的宝宝,要暂时避免添加新的辅食,已经添加的辅食要适当调整,比如将食物做得更软烂、易消化,如可以将蔬菜、水果制成泥状,将肉类制成肉末等,避免给宝宝食用高纤维、难以消化的食物。 三、预防脱水 腹泻容易导致宝宝脱水,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尿量、精神状态等。如果宝宝尿量减少、口唇干燥、哭时泪少等,提示可能存在脱水情况。可以给宝宝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冲调服用,预防和纠正脱水。对于小婴儿,要少量多次给予补液盐,避免一次大量服用引起呕吐。 四、保护臀部皮肤 由于腹泻次数多,粪便对臀部皮肤的刺激较大,容易引起红臀。每次宝宝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然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可以适当涂抹一些护臀膏,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 五、注意宝宝腹部保暖 腹部着凉可能会加重腹泻症状,要注意给宝宝的腹部保暖,可以使用肚兜等物品,避免宝宝的肚子暴露在冷空气中。 特殊人群提示(宝宝) 宝宝年龄较小,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在处理腹泻问题时要特别谨慎。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不要自行给宝宝滥用药物,尤其是一些止泻药等。同时,要密切关注宝宝的病情变化,如果腹泻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加重,或者出现发热、呕吐、精神萎靡等其他异常情况,要及时再次就医复诊。

    2025-10-16 12:36:4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