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洁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 宝宝大便干燥拉不出来怎么办

    为解决宝宝大便干燥拉不出问题,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增加水分摄入、调整辅食组成;进行腹部按摩,即饭后1小时左右让宝宝仰卧,用温暖手掌顺时针按摩10-15分钟、每天2-3次;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如固定时间让宝宝坐便盆5-10分钟;若情况严重或有其他异常需及时就医,婴儿护理要格外轻柔,大宝宝需引导适应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反复。 调整辅食组成:如果是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要注意辅食中膳食纤维的含量。可以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像苹果泥、香蕉泥(注意1岁以内宝宝不宜吃整根香蕉,避免噎呛,可将香蕉制成泥状)、西蓝花、胡萝卜等。这些食物中的膳食纤维能够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同时,减少高油、高糖以及精细加工食品的摄入,这类食物不易消化,可能会加重大便干燥的情况。 腹部按摩 按摩方法:家长可以在宝宝饭后1小时左右,让宝宝仰卧在床上,然后用温暖的手掌轻轻按顺时针方向按摩宝宝的腹部。按摩的力度要适中,一般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以进行2-3次。通过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粪便向下运行。例如,以宝宝的肚脐为中心,手掌顺时针环形按摩,这样的动作可以模拟肠道的自然蠕动方向,有助于粪便的排出。 培养良好排便习惯 固定排便时间:可以尝试让宝宝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坐在便盆上,比如早餐后或者晚餐后,每次坐便盆的时间不要过长,一般5-10分钟左右,让宝宝逐渐形成排便反射。这样有助于宝宝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避免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而导致大便干燥。 就医情况 严重情况需及时就医:如果宝宝大便干燥拉不出来的情况非常严重,经过上述家庭护理措施后仍然没有改善,或者宝宝出现腹痛、腹胀、呕吐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带宝宝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使用开塞露等辅助通便,但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因为开塞露的使用也需要根据宝宝的年龄和具体病情来合理应用,避免不恰当使用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婴儿来说,由于其消化系统和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采取上述措施时更要格外小心,动作轻柔。同时,要密切关注宝宝的精神状态和排便情况变化,如果有任何异常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对于较大的宝宝,也要注意在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过程中的引导,让宝宝逐渐适应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大便干燥情况的反复发生。

    2025-10-16 12:35:56
  • 一岁宝宝半夜发烧怎么办

    一岁宝宝半夜发烧时,首先观察体温与一般情况,包括用合适体温计测体温及观察精神、面色、呼吸等;然后采取物理降温措施,调节环境温度、松散衣物被褥、温水擦浴;还要补充水分;若出现体温持续升高、精神极差或伴频繁呕吐、抽搐等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观察体温与一般情况 1.测量体温:使用合适的儿童体温计(如耳温枪、额温枪或水银体温计)准确测量宝宝体温,明确具体体温数值。正常婴儿肛温在36.5~37.5℃之间,口温为36.2~37.3℃,腋温为36~37℃,若肛温≥38℃,口温≥37.5℃,腋温≥37.2℃可认为发热。 2.观察一般状态:同时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面色、呼吸等情况。如果宝宝虽然体温升高,但精神状态尚可,呼吸平稳,可先进行家庭护理;若宝宝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婴儿呼吸频率>60次/分钟)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 二、物理降温措施 1.调节环境温度:将室内温度调节至22~25℃左右,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要注意避免让宝宝直接吹冷风。 2.松散衣物被褥:给宝宝穿宽松、轻薄的衣物,减少被褥,以利于散热,不要给宝宝盖太厚的被子或穿过多衣服,防止影响散热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 3.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给宝宝擦浴,主要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浴时间不宜过长,约5~10分钟,通过水分蒸发帮助散热。但要注意,若宝宝寒战、发抖时应停止擦浴,因为寒战说明体温可能还在上升期。 三、补充水分 发热会使宝宝体内水分散失增加,要适当给宝宝多喂些温开水,少量多次饮用,以防止脱水,同时也有助于通过排尿带走一部分热量,辅助降温。 四、及时就医的情况 1.体温情况:如果宝宝体温持续升高,腋温超过38.5℃(或肛温超过39℃),经过物理降温等处理后体温没有下降趋势;或者体温虽然没有达到上述高热值,但宝宝精神状态极差,如一直嗜睡、烦躁哭闹不止难以安抚等,都需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2.伴随症状:若宝宝发热同时伴有频繁呕吐、抽搐、皮疹、剧烈咳嗽、颈部僵硬等其他异常症状时,也应立即就医,因为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存在其他较为严重的疾病,如脑膜炎、肺炎等。 一岁宝宝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处理半夜发烧情况时需格外谨慎,严格遵循儿科护理原则,以确保宝宝的健康和安全。

    2025-10-16 12:35:23
  • 刚出生婴儿吐奶怎么办

    刚出生婴儿易吐奶,需从多方面应对。首先调整喂养姿势,斜抱婴儿使头部高于胃部;控制喂养量与频率,避免过多过频;喂完奶及时拍嗝并右侧卧位保持;若吐奶频繁量大或伴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早产儿等特殊人群更需谨慎关注并调整喂养方案。 一、喂养姿势调整 刚出生婴儿吐奶较为常见,首先要注意喂养姿势。喂奶时应将婴儿斜抱,让婴儿的头部高于胃部,这样能减少奶液反流的几率。例如,可将婴儿放在成人的臂弯中,头部靠在成人肩部,身体呈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进行喂养。这是因为婴儿的胃部呈水平位,且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反流,合适的喂养姿势能有效降低吐奶发生的可能性。 二、喂养量与频率控制 (一)喂养量 要注意合理控制喂养量,避免一次性喂养过多。新生儿胃容量较小,一般每次喂养量需根据婴儿个体情况调整,比如足月儿每次大约30-60毫升,随着日龄增加可逐渐增加,但要避免过度喂养。过度喂养会加重胃肠负担,容易导致吐奶。 (二)喂养频率 喂养频率也需适当,不要过于频繁地喂奶。一般可以2-3小时喂一次奶,但具体还需根据婴儿的需求来调整。过于频繁喂奶可能使婴儿胃肠道消化不及时,增加吐奶风险。 三、喂养后护理 (一)拍嗝 喂完奶后要及时给婴儿拍嗝。将婴儿竖着抱起来,头部靠在成人肩膀上,用空心掌轻轻从婴儿背部下方往上拍,直到婴儿打出嗝来。通过拍嗝可以排出婴儿吞咽过程中吸入的空气,减少胃内气体,降低吐奶的概率。这是因为婴儿在吃奶过程中容易吸入空气,空气在胃内积聚也会导致吐奶。 (二)体位保持 喂完奶后不要立即让婴儿平卧,可将婴儿右侧卧位放置一段时间,一般维持10-15分钟左右。右侧卧位有助于奶液顺利通过幽门进入肠道,减少反流至食管的情况。因为右侧卧位时,重力作用有利于奶液向肠道方向流动,而平卧时胃内压力相对较高,更容易出现反流吐奶。 四、特殊情况处理 如果婴儿吐奶较为频繁且量较多,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精神萎靡、发热、呼吸急促等,需要及时就医。这可能提示存在一些病理情况,如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对于早产儿等特殊人群,由于其胃肠道功能相对更不完善,更要密切关注吐奶情况,喂养时需更加小心谨慎,必要时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喂养方案。同时,要注意观察婴儿吐奶后的反应和精神状态等,确保婴儿的健康状况得到及时监测和处理。

    2025-10-16 12:34:47
  • 婴儿出疹子该怎么办

    婴儿出疹子常见幼儿急疹、风疹、麻疹等,不同疹子有不同特点,护理需注意皮肤、饮食及病情观察,早产儿、有基础疾病婴儿出疹更需密切监测与精细护理,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幼儿急疹:多发生在2岁以下婴儿,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等感染引起。特点是高热3-5天后,体温骤降同时皮肤出现玫瑰色斑丘疹。家长首先要监测婴儿体温,当体温高于38.5℃且婴儿出现不适时,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婴儿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促进散热。让婴儿多休息,保证充足水分摄入,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保持皮肤清洁。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症状相对较轻,有低热、皮疹等表现。同样需关注体温情况,做好皮肤护理,避免婴儿搔抓皮疹处以防感染。让婴儿隔离休息,防止交叉感染。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有发热、上呼吸道症状、口腔麻疹黏膜斑及全身斑丘疹等表现。要保持婴儿居住环境通风良好,注意婴儿眼部、鼻腔、口腔的清洁。监测婴儿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急促、抽搐等严重情况需及时就医。 不同疹子的护理要点 皮肤护理方面 对于出疹子的婴儿,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给婴儿换洗衣物,衣物选择棉质、宽松的,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如果皮疹有瘙痒感,要避免婴儿用手抓挠,可以给婴儿修剪指甲,必要时给婴儿戴上棉质手套。 注意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室温一般保持在22-25℃,湿度50%-60%为宜,避免过热或过干加重皮肤不适。 饮食方面 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易过敏食物,如海鲜等,以免通过乳汁影响婴儿。人工喂养的婴儿,要按照奶粉冲泡要求进行喂养,保证营养均衡。可以适当给婴儿添加一些富含维生素的辅食,如新鲜的蔬菜泥、水果泥等,但要注意循序渐进,避免引起消化不良。 观察病情变化方面 密切观察婴儿出疹的情况,包括皮疹的分布、形态、颜色等变化,以及体温、精神状态、呼吸等情况。如果皮疹持续加重、体温持续不退或出现精神萎靡、呕吐、抽搐等异常情况,要立即带婴儿就医。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早产儿、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的婴儿,出疹子时情况相对更复杂,家长要更加密切监测其病情变化,一旦有异常及时就医,因为这类婴儿免疫力相对较低,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同时,在护理过程中要更加精细,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进行护理和观察。

    2025-10-16 12:33:52
  • 宝宝病毒性感染反复发烧

    宝宝病毒性感染易反复发烧,因病毒复制刺激免疫反应致体温调定点升高且清除需时间;要密切监测体温,38.5℃以下物理降温,超38.5℃或精神差等及时就医,宝宝体温调节中枢不完善要注意室内温度和皮肤护理,小月龄反复发烧更应重视尽快就医。 一、病毒性感染导致宝宝反复发烧的原因 病毒性感染时,病毒在宝宝体内复制繁殖,会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从而引起发热。病毒感染后,体内的免疫细胞会释放一些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会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升高,导致宝宝体温升高出现发烧症状。而且病毒在体内的清除需要一定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反复发烧的情况。例如,常见的幼儿急疹,是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等感染引起,会有反复发热3-5天左右,热退疹出的特点。 二、观察与护理要点 体温监测:要密切监测宝宝体温变化,可使用体温计定时测量体温,如每1-2小时测量一次。如果宝宝体温在38.5℃以下,精神状态尚可,饮食、睡眠等一般情况较好,可以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若体温超过38.5℃,或虽未达38.5℃但宝宝精神萎靡等不适,需考虑使用合适的退热措施(但非药物干预为主,药物使用需谨慎,尤其低龄儿童)。 物理降温:可以用温水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擦拭时注意保暖,避免宝宝着凉。另外,也可以给宝宝适当减少衣物和被褥,利于散热,但要注意不能让宝宝直接吹冷风。 补充水分:反复发烧会使宝宝体内水分丢失较多,要多给宝宝喝温水,以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同时也有助于体温下降。 三、就医情况判断 如果宝宝反复发烧持续时间较长,如超过3天仍反复发烧不退;或者伴有精神差、哭闹不止、不吃不喝、呼吸急促、抽搐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血常规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毒感染的具体情况,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四、特殊人群(宝宝)的注意事项 宝宝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在发烧时要特别注意护理。要保持室内温度适宜,一般维持在22-25℃左右比较合适。同时,要注意宝宝的皮肤护理,因为发烧时宝宝可能会出汗,要及时更换潮湿的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于小月龄宝宝,如3个月以内的婴儿出现反复发烧,更要重视,因为婴儿免疫系统更脆弱,病情变化可能更快,应尽快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2025-10-16 12:32:2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