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洁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 刚满月宝宝三天没拉大便怎么办

    刚满月宝宝三天没拉大便,先观察精神、食欲、腹胀等一般情况,若精神好等可能是攒肚,否则就医排查病理。可腹部顺时针按摩、增加母乳喂养量、刺激肛门排便,处理后仍不排便或有异常要立即就医,按医生建议处理确保宝宝健康。 首先要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食欲情况以及有无腹胀等表现。如果宝宝精神好、食欲正常、无腹胀,可能是攒肚,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攒肚多发生在满月前后的宝宝,是由于宝宝消化能力逐渐提高,能对母乳充分地进行消化、吸收,致使每天产生的食物残渣很少,不足以刺激直肠形成排便。 若宝宝伴有精神萎靡、食欲差、腹胀明显等情况,需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肠道畸形、甲状腺功能低下等病理情况。 腹部按摩 可以在宝宝空腹时,以宝宝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宝宝腹部,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通过按摩可以促进宝宝肠道蠕动,帮助排便。这是因为按摩能刺激肠道神经,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从而加快肠道的蠕动功能,有助于粪便的排出。 增加母乳喂养量 对于纯母乳喂养的宝宝,要确保宝宝每次都能充分吃到母乳,因为母乳量不足可能会导致宝宝大便减少。宝宝频繁吸吮乳头可以刺激妈妈乳汁分泌,同时也能通过吸吮动作促进肠道蠕动。一般来说,宝宝满月后胃容量逐渐增大,母乳分泌量也会相应增加以满足宝宝需求,如果宝宝频繁饥饿,可能会影响正常排便。 刺激肛门排便 可以用消毒棉签蘸取少量温水,轻轻刺激宝宝肛门周围,引起宝宝的排便反射。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宝宝娇嫩的皮肤。这是利用物理刺激的方法来诱导宝宝排便,因为肛门周围的神经受到刺激后,会通过神经反射传导至肠道,引起肠道蠕动加快,促使粪便排出。 特殊情况及时就医 如果经过上述处理后宝宝仍长时间不排便,或者宝宝出现呕吐、哭闹不安等异常表现,应立即带宝宝到医院就诊,医生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等,以明确病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例如,若存在肠道畸形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若考虑甲状腺功能低下,可能需要进行激素替代治疗等。同时,要密切关注宝宝的整体健康状况,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进行处理,确保宝宝健康成长。

    2025-10-16 12:07:59
  • 小孩子晚上老是要尿床怎么治疗

    孩子尿床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控制液体摄入)、膀胱功能训练(排尿中断训练、定时排尿)、心理疏导(消除焦虑)及就医评估治疗(就医检查、药物治疗)来解决,婴幼儿尿床多因发育未全常见,较大儿童尿床不改善要及时就医,整个过程需给予孩子关爱支持。 一、调整生活方式 1.规律作息:保证孩子白天有足够的活动量,晚上避免过度兴奋,养成规律的睡眠时间,一般建议学龄前儿童每天睡眠11-13小时,学龄儿童9-11小时,有助于神经系统发育及膀胱功能的成熟。 2.控制液体摄入:下午4点后减少孩子的液体摄入,如少喝果汁、汽水等,避免孩子在睡前1-2小时内喝水,减少夜间尿量。 二、膀胱功能训练 1.排尿中断训练:鼓励孩子在每次排尿过程中尝试中断排尿,然后再继续,这样可以增强膀胱括约肌的控制能力,每天可进行数次。 2.定时排尿:逐渐延长孩子两次排尿的间隔时间,比如从每2小时一次开始,慢慢延长到3-4小时一次,帮助孩子建立正常的膀胱排尿反射。 三、心理疏导 1.消除焦虑情绪:孩子尿床可能会感到自卑、焦虑,家长要多给予孩子理解和安慰,不要责备孩子,让孩子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避免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加重尿床情况。 四、就医评估与治疗 1.就医检查:如果孩子长期尿床,建议带孩子到医院就诊,医生可能会进行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排除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等疾病引起的尿床。如果是因为脊柱裂等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导致的尿床,需要进一步评估和治疗。 2.药物治疗:如果是因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等原因引起的夜间多尿,可能会使用去氨加压素等药物,但需严格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要考虑孩子的年龄等因素,一般不建议低龄儿童过早使用药物治疗。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婴幼儿,由于其神经系统和泌尿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尿床较为常见,一般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改善。家长要注意给婴幼儿选择合适的纸尿裤,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避免引起尿布疹等问题。对于较大儿童,若尿床情况持续不改善,要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进行处理,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尿床阶段。

    2025-10-16 12:06:05
  • 宝宝刚喝完奶就吐奶渣怎么回事

    宝宝刚喝完奶就吐奶渣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包括生理因素如胃的生理结构特点、喂养量过多或过快,喂养姿势不当,还有吞咽过多空气、过敏因素等,家长需调整喂养方式,若情况频繁严重或伴其他异常应及时就医,密切观察宝宝状况。 一、生理因素导致宝宝刚喝完奶就吐奶渣 (一)胃的生理结构特点 婴儿的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比较松弛,而幽门括约肌相对较发达,处于收缩状态。这就使得胃里的奶液容易反流回食管,从而导致吐奶渣现象。例如,在出生后的前几个月,宝宝的这种胃的生理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随着月龄增长会逐渐改善。 (二)喂养量过多或过快 如果一次给宝宝喂养的奶量过多,或者喂奶速度过快,宝宝来不及消化,胃内压力增加,就容易引起吐奶渣。比如,有的家长看到宝宝哭闹就大量喂奶,或者奶瓶奶嘴孔过大导致奶流速过快,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二、喂养姿势不当引起的吐奶渣 喂奶时如果宝宝的身体没有呈一定的倾斜角度,而是平躺着喂奶,那么奶液很难顺利通过食管进入胃内并向下运行,容易反流吐奶渣。正确的喂养姿势应该是将宝宝抱起,头部略高于身体,呈45度左右的倾斜位,这样有助于奶液顺利进入胃部。 三、其他可能因素 (一)吞咽过多空气 在喂奶过程中,如果宝宝吸入了过多的空气,比如喂奶前没有给宝宝拍嗝,喂奶时宝宝哭闹等情况,空气在胃内积聚,占据一定空间,也会导致胃内压力升高,引起吐奶渣。一般在喂奶后适当给宝宝拍嗝,排出胃内空气,可以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 (二)过敏因素 部分宝宝可能对牛奶蛋白等食物成分过敏,除了吐奶渣外,还可能伴有腹泻、皮疹等其他过敏表现。如果怀疑是过敏因素引起,需要考虑调整喂养方式,如更换为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等。 对于宝宝刚喝完奶就吐奶渣的情况,家长首先要注意调整喂养方式,如控制喂养量和速度、采用正确喂养姿势、喂奶后适当拍嗝等。如果吐奶渣情况频繁发生且比较严重,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精神不佳、体重不增等,应及时就医,以排除病理性因素等其他情况。同时,要密切观察宝宝的一般状况,给予宝宝贴心的护理,保障宝宝的健康成长。

    2025-10-16 12:04:46
  • 九个月孩子便秘怎么办

    九个月孩子便秘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改善,母乳喂养婴儿母亲要调整饮食,配方奶喂养婴儿选合适配方奶并按比例冲调,添加辅食婴儿要引入富含膳食纤维食物且保证水分摄入;还可进行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要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固定时间让孩子坐便盆;若便秘久不改善或伴其他异常需及时就医,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等,医生会做相应检查处理。 配方奶喂养的婴儿:选择合适的配方奶,有些配方奶可能更适合婴儿消化吸收,可减少便秘发生风险。冲调配方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比例进行,过稠的配方奶容易导致婴儿便秘。 添加辅食的婴儿:当婴儿满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后,可逐渐引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苹果泥、香蕉泥、西蓝花泥等,这些食物中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同时保证婴儿摄入足够的水分,可在两餐之间适当喂些水。 腹部按摩 家长可以在婴儿空腹时,以婴儿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婴儿腹部,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按摩2-3次。通过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粪便排出。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于用力伤害婴儿腹部。 培养良好排便习惯 尝试每天固定一个时间让婴儿坐便盆,比如饭后15-30分钟,每次坐便盆时间不宜过长,5-10分钟即可,让婴儿逐渐形成排便反射。不过不要强迫婴儿排便,以免造成心理抵触。 及时就医评估 如果婴儿便秘情况持续较长时间,经过上述调整饮食、腹部按摩等措施后仍无改善,或者伴有腹胀、呕吐、食欲减退等其他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带婴儿到医院就诊,医生会进行详细检查,以排除先天性巨结肠等肠道器质性疾病等情况。医生可能会根据婴儿具体情况进行相应处理,比如可能会进行直肠指检等检查来初步判断肠道情况,必要时可能会建议进行相关影像学等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对于九个月的孩子便秘,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情况,通过合理调整饮食、适当腹部按摩、培养良好排便习惯等来尝试改善便秘状况,若情况无改善或伴有其他异常需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进行处理,整个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婴儿的年龄特点,以确保婴儿的健康和舒适。

    2025-10-16 12:04:07
  • 小孩脚底板痛的几种原因

    儿童脚底板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生长痛(儿童生长发育中骨骼与肌肉生长速度不同致牵拉痛,多夜间发生、部位常见小腿等、3-12岁快速生长期儿童常见)、运动损伤(因剧烈或不当运动致肌肉韧带拉伤等,有明确运动史、局部有肿胀压痛等表现)、扁平足(先天或后天因素致足弓异常、受力不均引起疼痛,站立行走后明显、肥胖或有家族倾向儿童易患)、足部感染(皮肤卫生差致细菌真菌感染发炎、有红肿胀热痛等表现、卫生差儿童易出现)、骨骼疾病(如骨肿瘤、骨髓炎等,疼痛持续不缓解、可能伴全身症状等)。 特点:多发生在夜间,疼痛部位常见于小腿、膝盖、脚底板等,疼痛程度一般较轻,可自行缓解。常见于3-12岁处于快速生长期的儿童。 运动损伤 原因:小孩活泼好动,如果进行了剧烈运动或运动姿势不当,可能导致脚底板肌肉拉伤、韧带损伤等。例如长时间奔跑、跳跃、攀爬等运动后。 特点:有明确的运动相关病史,疼痛部位多有肿胀、压痛等表现,活动时疼痛加剧。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运动损伤的类型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幼儿可能因走路姿势不稳等导致脚底板损伤,学龄儿童多因运动项目导致。 扁平足 原因:先天性足骨发育异常或后天长期不合理的负重等原因导致足弓低平或消失,足的力学结构发生改变,行走时脚底板受力不均衡,引起疼痛。 特点:站立或行走一段时间后脚底板疼痛明显,可伴有步态异常,如走路外八字等。各年龄段儿童均可发病,尤其是肥胖儿童或有家族遗传扁平足倾向的儿童。 足部感染 原因:足部皮肤卫生状况差,细菌、真菌等感染引起炎症反应,导致脚底板疼痛。例如足癣继发感染、细菌感染引起的蜂窝织炎等。 特点:局部有红、肿、热、痛等表现,严重时可能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任何年龄段儿童都可能发生,卫生习惯较差的儿童更易出现。 骨骼疾病 原因:如骨肿瘤、骨髓炎等骨骼本身的疾病也可能引起脚底板疼痛。骨肿瘤相对少见,但需引起重视;骨髓炎多因细菌感染侵入骨组织引起。 特点:疼痛持续不缓解,可能伴有局部皮温升高、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生,骨髓炎在儿童中可因血源性感染等因素引发。

    2025-10-16 12:03:0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