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洁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 四个月宝宝拉肚子拉水怎么办

    四个月宝宝水样腹泻需高度重视,可能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乳糖不耐受等多种原因引起,需综合大便性状、伴随症状及喂养史判断,腹泻持续超24小时、出现血便或脱水征象应立即就医。非药物干预上,补液是预防脱水核心,母乳喂养儿继续哺乳,配方奶喂养儿可短暂换无乳糖配方奶,暂停辅食添加,做好臀部护理;药物治疗上,益生菌、蒙脱石散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仅在明确细菌感染时由医生开具。早产儿、低体重儿及免疫缺陷或慢性疾病患儿需特殊关注,母乳喂养母亲应避免高过敏性食物。出现持续高热、嗜睡、抽搐、血便或脱水无法纠正等紧急情况需急诊就诊,预防措施包括纯母乳喂养、家庭成员勤洗手、接种疫苗等。家长应避免自行用药,及时就医明确病因。 一、明确病因与初步判断 四个月宝宝出现水样腹泻需高度重视,可能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乳糖不耐受、牛奶蛋白过敏或喂养不当。需通过观察大便性状(颜色、气味、粘液/血丝)、伴随症状(发热、呕吐、脱水)及喂养史综合判断。若腹泻持续超过24小时、出现血便或脱水征象(尿量减少、囟门凹陷、皮肤弹性差),应立即就医。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1.补液治疗 口服补液盐(ORS)是预防脱水的核心措施,需按说明书配制并少量多次喂服。若宝宝抗拒ORS,可尝试稀释的苹果汁(1:1比例)或米汤加少量盐(每升米汤加0.5克盐)。 6个月内母乳喂养儿应继续按需哺乳,配方奶喂养儿可短暂更换为无乳糖配方奶(需咨询医生)。 2.饮食调整 暂停辅食添加,仅维持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若怀疑牛奶蛋白过敏,可尝试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 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及含咖啡因饮品,以防加重肠道负担。 3.臀部护理 每次腹泻后用温水清洗臀部,避免使用含酒精的湿巾。涂抹氧化锌软膏或凡士林形成保护膜,预防尿布疹。 三、药物治疗原则 1.益生菌 鼠李糖乳杆菌LGG、布拉氏酵母菌等特定菌株可能缩短病程,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滥用。 2.蒙脱石散 可吸附肠道毒素,减少腹泻次数,但需与其他药物间隔1小时服用,以免影响吸收。 3.抗生素使用 仅在明确细菌感染(如大便常规见白细胞、红细胞或培养阳性)时由医生开具处方,避免自行使用导致肠道菌群紊乱。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早产儿或低体重儿 脱水风险更高,需更密切监测尿量及精神状态,必要时住院补液。 2.免疫缺陷或慢性疾病患儿 腹泻可能诱发严重并发症(如败血症),需立即就医并告知基础病史。 3.母乳喂养母亲饮食 母亲应避免摄入高过敏性食物(如牛奶、鸡蛋、坚果),以防通过乳汁加重宝宝症状。 五、就医指征与预防 1.紧急就医情况 持续高热(体温>38.5℃)、嗜睡、抽搐、血便或脱水无法纠正时,需立即急诊就诊。 2.预防措施 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可降低感染性腹泻风险。 家庭成员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疫苗接种(如轮状病毒疫苗)可显著降低重症腹泻发生率。 四个月宝宝腹泻需以补液为核心,结合饮食调整与对症治疗。家长应避免自行使用止泻药或抗生素,及时就医明确病因,确保宝宝安全。

    2025-10-15 15:43:16
  • 8个月宝宝呕吐怎么回事

    8个月宝宝呕吐可能由喂养不当、消化系统感染、外科性疾病、其他系统疾病引起,喂养不当表现为刚吃进去的奶呕吐,应对是少量多次喂养并拍背排气;消化系统感染中病毒性胃肠炎秋冬多发伴腹泻等,对症处理,细菌性肠炎有腹泻腹痛等,需就医用抗生素等;外科性疾病肠套叠突发剧烈哭闹等需立即就医,幽门肥厚性狭窄进行性呕吐需手术;其他系统疾病呼吸道感染随呼吸道感染好转缓解,颅内感染严重需及时就医,家长要密切观察呕吐等情况,出现异常立即就医并注意护理防误吸。 一、喂养不当 原因及表现:8个月宝宝的消化系统还未发育完善,若喂奶过多、过快,或在喂奶时宝宝吸入大量空气,都可能引起呕吐。表现为呕吐物多为刚吃进去的奶,不伴有其他明显异常症状。比如一次喂奶量超过宝宝胃的容量,就可能引发呕吐。 应对措施:喂养时要注意少量多次,喂奶后将宝宝竖起、轻拍背部,帮助排出胃内空气。 二、消化系统感染 病毒性胃肠炎 原因及表现:常见的如轮状病毒感染,多发生在秋冬季节。除了呕吐,还常伴有腹泻,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可能伴有发热。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后呕吐是常见症状之一,一般病程约1-2周。 应对措施:主要是对症处理,呕吐严重时需暂时禁食一段时间,然后少量多次喂水,防止脱水,可遵医嘱使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等。 细菌性肠炎:如大肠杆菌等感染,宝宝除呕吐外,可能有腹泻、腹痛,大便可能有黏液、脓血等。有研究显示细菌性肠炎引起的呕吐与细菌产生的毒素刺激肠道有关。 应对措施:需要就医,可能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等治疗,同时注意补液防止脱水。 三、外科性疾病 肠套叠 原因及表现:多见于4-10个月宝宝,是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引起肠梗阻。表现为突发剧烈哭闹,伴有呕吐,呕吐物初期为奶块,之后可含有胆汁,later可变为粪便样液体,腹部可摸到腊肠样包块。 应对措施:这是急症,需立即就医,可能通过空气灌肠等方法复位,严重时需手术治疗。 幽门肥厚性狭窄:多在出生后2-4周发病,也可在8个月左右发病,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呕吐,呕吐物为奶汁或奶凝块,呕吐后宝宝有强烈觅食欲望,腹部可摸到橄榄样肿块。 应对措施:确诊后多需手术治疗。 四、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呕吐 呼吸道感染:如感冒等,宝宝除了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流涕等,也可能出现呕吐,这是因为咳嗽等刺激引起胃肠道反应。 应对措施:主要治疗呼吸道感染,随着呼吸道感染的好转,呕吐也会逐渐缓解,呕吐时注意保持宝宝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误吸。 颅内感染:如脑膜炎等,除呕吐外,可能伴有发热、精神萎靡、嗜睡、前囟饱满等症状。颅内感染是比较严重的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做腰椎穿刺等检查明确诊断并治疗。 特殊人群(8个月宝宝)温馨提示 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呕吐的频率、呕吐物的性状、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发热、腹泻、精神状态等)。如果呕吐频繁,宝宝出现精神差、尿量减少等脱水表现,或者伴有高热、抽搐等情况,应立即带宝宝就医。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宝宝的体位,防止呕吐物误吸引起窒息,喂养时严格按照科学的喂养方法进行,避免不良喂养习惯导致呕吐发生。

    2025-10-15 15:42:13
  • 宝宝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治疗方法

    宝宝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应对措施包括:药物治疗针对症状对症支持;康复治疗包含运动康复(平衡、协调训练)、语言康复;保证营养支持;关注心理给予支持;定期监测与随访调整方案,通过多方面措施改善宝宝状况、应对疾病影响。 一、药物治疗 目前对于宝宝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尚无特效的根治药物,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例如,对于存在癫痫发作的患儿,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抗癫痫药物,但需谨慎选择,充分考虑宝宝的年龄等因素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 二、康复治疗 1.运动康复 平衡训练:根据宝宝的年龄和运动发育阶段,制定个性化的平衡训练方案。通过使用平衡板、平衡垫等器械,帮助宝宝改善平衡能力。例如,对于较小的婴儿,可以在家长的辅助下进行简单的俯卧位抬头、翻身等训练,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过渡到坐位、站位平衡训练。这是因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会影响宝宝的平衡功能,而平衡训练有助于提高其运动控制能力,减少摔倒等风险,这一方法经过多项临床研究验证对改善共济失调症状有一定帮助。 协调训练:采用如指鼻试验、对指训练等方式,训练宝宝的肢体协调能力。可以从简单的动作开始,逐步增加难度。比如让宝宝用手指触摸自己的鼻尖,然后再触摸家长的手指,反复进行。协调训练能够针对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导致的运动协调障碍进行针对性改善,通过反复的训练刺激,促进神经肌肉的协调功能恢复。 2.语言康复:如果宝宝存在语言功能障碍,需要进行语言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等。例如,通过让宝宝模仿发音、进行简单的对话练习等方式。语言康复训练对于改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儿可能出现的语言表达和理解问题至关重要,能够提高宝宝的沟通能力,其效果在多个康复医学研究中得到体现。 三、营养支持 保证宝宝摄入均衡的营养,尤其是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的食物。合理的营养对于宝宝的生长发育以及神经系统的维护有重要意义。例如,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奶类、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食物等。因为良好的营养状况有助于宝宝身体各系统的正常功能维持,对于应对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带来的影响有积极作用,相关营养医学研究表明合理营养对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康复有促进作用。 四、心理支持 关注患儿及其家庭的心理状态。由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是一种慢性疾病,会给宝宝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带来诸多影响,家长可能会有焦虑、担忧等情绪,宝宝也可能因为身体不适等产生负面情绪。医护人员应给予家长心理疏导,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对待疾病的态度,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游戏等方式安抚宝宝的情绪,营造积极的家庭氛围。这是因为心理因素对患儿的康复有一定影响,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儿更好地配合治疗和康复训练。 五、定期监测与随访 定期带宝宝进行体格检查、神经系统评估等,密切监测病情的发展变化。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和康复方案。因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的病情可能会随着宝宝的成长而有所不同,定期监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治疗和康复措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通过长期的随访观察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的进程以及各种治疗康复手段的效果。

    2025-10-15 15:39:46
  • 肛门闭锁的日常注意事项有哪些

    肛门闭锁术后护理包括伤口清洁、体位护理、饮食(母乳喂养或合适配方奶及辅食添加)、排便护理(观察排便情况、保持肛周清洁)、生活环境(适宜温度、安静舒适)及定期复查(遵循计划,特殊人群更严遵,复查反馈情况)等方面,以促进患儿恢复。 体位护理:术后患儿的体位也需要注意。如果是骶会阴入路肛门成形术,患儿可能需要采取合适的体位,如侧卧位等,以减少对伤口的压迫。对于新生儿,要经常帮助其更换体位,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发生压疮。 饮食方面 母乳喂养:对于婴儿期的肛门闭锁患儿,若条件允许,应尽量进行母乳喂养。母乳易于消化吸收,而且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有助于提高患儿的免疫力,促进身体恢复。例如,母乳中的乳铁蛋白可以抑制肠道有害菌的生长,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 人工喂养:如果是人工喂养的婴儿,要选择适合的配方奶。配方奶的冲调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注意奶液的温度和卫生。随着患儿年龄增长,添加辅食时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逐渐添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羹、蔬菜泥、水果泥等,保证营养均衡,促进身体康复。 排便护理 观察排便情况:密切观察患儿术后的排便情况,包括排便的次数、颜色、性状等。正常情况下,术后排便可能会逐渐恢复正常的规律。如果发现排便困难、大便干结等情况,要分析原因。对于新生儿,可能是肠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或者是饮食因素导致。可以适当给患儿按摩腹部,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要教育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每天定时尝试排便。 保持肛周清洁:每次排便后,要用温水轻轻清洗患儿的肛周,保持肛周清洁卫生。清洗时要注意水温适宜,避免烫伤患儿皮肤。清洗后可以适当涂抹一些护臀霜,保护肛周皮肤,防止出现红臀等情况。 生活环境方面 环境温度:要为患儿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保持室内温度在22-25℃左右,湿度在50%-60%。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其身体恢复。例如,温度过低可能导致患儿着凉,引起感冒等并发症,影响伤口愈合;温度过高则可能使患儿感觉不适,烦躁不安。 环境安静舒适:保持室内环境安静,减少噪音对患儿的刺激。患儿需要充足的休息来促进身体恢复,过于嘈杂的环境可能会影响患儿的睡眠质量。可以为患儿营造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休息空间,如拉上窗帘、降低室内音量等。 定期复查方面 遵循复查计划:按照医生制定的复查计划,定期带患儿到医院进行复查。复查项目可能包括肛门局部检查、排便功能评估等。通过定期复查,可以及时了解患儿术后恢复情况,如肛门的发育情况、排便功能是否正常等。例如,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都需要进行复查,医生会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后续的治疗和护理方案。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早产儿或有基础疾病的肛门闭锁患儿,更要严格遵循复查计划,因为这类患儿身体状况相对较弱,恢复可能会更慢,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在复查过程中,家长要向医生详细反馈患儿在家中的各种情况,如饮食、排便、精神状态等,以便医生全面了解患儿的恢复情况。

    2025-10-15 15:38:33
  • 宝宝咳嗽舌苔黄厚是咋回事

    宝宝咳嗽且舌苔黄厚可能由食积化热、外感风热、湿热蕴结所致。食积化热因宝宝消化未完善、喂养不当引起,外感风热与受凉等生活方式有关,湿热蕴结常因宝宝脾胃弱且湿气重病史导致。可通过饮食调整(食积化热要清淡易消化、外感风热多喝水忌辛辣油腻、湿热蕴结吃清热利湿食物)和生活护理(保暖、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度、保证休息)改善,婴幼儿需特别注意喂养,症状不缓解或加重要及时就医。 一、可能的原因 (一)食积化热 1.年龄因素:宝宝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若喂养不当,如进食过多、过杂,尤其是高蛋白质、高脂肪食物,容易导致食积。婴幼儿期是高发阶段,因为此阶段宝宝的饮食结构逐渐从母乳或配方奶向辅食过度,若辅食添加不合理就易出现食积情况。 2.表现及机制:食积时,食物在胃肠道内堆积,无法正常消化吸收,进而郁而化热。热邪上熏,会出现咳嗽且舌苔黄厚的表现,同时可能伴有腹胀、口臭、大便干结或酸臭等症状。例如,有研究显示,儿童食积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舌苔黄厚兼咳嗽的表现,多与饮食过量、脾胃功能弱相关。 (二)外感风热 1.生活方式因素:宝宝若受凉或处于温差较大的环境中,容易感受风热之邪。比如天气变化时未及时增减衣物,就可能引发外感。 2.表现及机制:风热之邪侵袭人体,首先犯肺,肺失宣肃则咳嗽。而风热之邪在里化热,上蒸于舌,导致舌苔黄厚。一般还会伴有发热、鼻塞流黄涕、咽痛等症状。临床观察发现,外感风热的患儿中,舌苔黄厚伴咳嗽较为常见,与风热之邪侵袭肌表,入里化热影响肺和脾胃功能有关。 (三)湿热蕴结 1.病史因素:若宝宝有脾胃功能较弱且湿气较重的病史,比如曾因脾胃问题反复腹泻等,就容易出现湿热蕴结情况。 2.表现及机制:湿热之邪蕴结,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同时上熏于舌则舌苔黄厚,影响肺的宣降则咳嗽。可能还会有身热不扬、肢体困倦、大便黏腻等表现。相关研究表明,有脾胃基础病史的儿童,发生湿热蕴结出现咳嗽舌苔黄厚的几率相对较高。 二、应对建议 (一)非药物干预 1.饮食调整:对于食积化热导致的情况,要调整宝宝饮食,遵循清淡、易消化原则,适当减少食量,可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如给宝宝吃些苹果泥、菠菜泥等,有助于促进消化。对于外感风热的宝宝,要让其多喝水,饮食避免辛辣、油腻,可给宝宝喝些清淡的绿豆汤等。对于湿热蕴结的宝宝,同样要清淡饮食,可适当吃些具有清热利湿作用的食物,如冬瓜汤等,但需根据宝宝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2.生活护理:注意宝宝的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再次感受外邪。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度适宜,一般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让宝宝多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 (二)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婴幼儿,要特别注意喂养的规律性和科学性,避免过度喂养。在调整饮食时,辅食的添加要循序渐进,从少到多、从一种到多种。同时,密切观察宝宝的症状变化,若咳嗽和舌苔黄厚情况持续不缓解或加重,如出现高热、精神萎靡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因为婴幼儿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家长格外关注其身体状况。

    2025-10-15 15:37:3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