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洁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 小孩吃益生菌有什么好处

    益生菌对小孩有多方面益处,可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增强免疫力、改善胃肠道功能,还可能对过敏有潜在改善作用,但健康小孩合理补充安全,特殊情况如严重肠道疾病、免疫系统缺陷、早产儿等补充需咨询医生。 增强免疫力 部分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小孩的免疫系统来增强其抵抗力。例如,一些益生菌能够刺激肠道相关淋巴组织,促进免疫球蛋白A等抗体的分泌,从而提高肠道黏膜的免疫屏障功能,减少外界病菌入侵的机会。有研究发现,经常补充特定益生菌的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生频率有所降低,这与益生菌对免疫系统的积极调节作用相关。 改善胃肠道功能 对于小孩常见的胃肠道问题,如消化不良,益生菌可以帮助分解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促进消化酶的分泌,提高消化效率。在治疗腹泻方面,一些益生菌能够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繁殖,调节肠道的水分和电解质平衡,从而缓解腹泻症状;而对于便秘情况,益生菌可以改善肠道蠕动功能,促进排便。例如,鼠李糖乳杆菌等益生菌在改善小孩胃肠道功能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依据。 对过敏的潜在改善作用 有研究显示,益生菌可能对小孩的过敏具有一定的潜在改善作用。某些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平衡,影响免疫反应的类型,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风险。不过,这方面的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但已有一些初步的临床观察发现,在过敏高危人群中补充特定益生菌可能对降低过敏发生有一定帮助,但具体应用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因为不同过敏情况和个体对益生菌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健康的小孩,合理补充益生菌一般是安全的,但如果小孩有严重的肠道疾病、免疫系统缺陷等特殊情况,在补充益生菌前需要咨询医生。例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的小孩,其免疫系统本身存在异常,补充益生菌需要谨慎评估风险和收益;对于早产儿等特殊新生儿群体,补充益生菌也需要遵循严格的医学建议,因为他们的肠道和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不当补充可能带来不良影响。

    2025-10-17 10:50:57
  • 20天宝宝吐奶怎么解决

    20天宝宝吐奶可从调整喂养姿势、合理喂养量与频率、喂奶后拍嗝、观察吐奶情况及特殊人群(宝宝)护理等方面应对,喂养时斜抱呈45度、少量多次、喂奶后拍嗝,密切观察吐奶情况,注意宝宝保暖和喂养环境安静舒适,若吐奶异常需及时就医。 一、喂养姿势调整 对于20天的宝宝吐奶,首先要注意喂养姿势。喂奶时应将宝宝斜抱,让宝宝的身体呈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这样能使奶液顺利流入胃部,减少吐奶的发生。因为宝宝的胃部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倾斜喂养可利用重力作用帮助奶液下行。 二、合理喂养量与频率 要遵循少量多次的喂养原则,避免一次喂养过多。因为宝宝的胃容量较小,过多喂养容易导致吐奶。一般来说,20天的宝宝每次喂养量在30-60毫升左右,喂养频率可每2-3小时一次,但具体还需根据宝宝的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如果宝宝体重增长正常、精神状态良好,说明喂养量基本合适;若频繁吐奶,可适当减少单次喂养量并增加喂养次数。 三、喂奶后拍嗝 喂奶后要及时给宝宝拍嗝。将宝宝竖直抱起,头部靠在家长肩部,然后用空心掌轻轻从宝宝背部由下向上拍打,直到宝宝打出嗝来。这是因为喂奶过程中可能会吸入空气,拍嗝可以排出胃内的空气,减少因气体积聚引起的吐奶。一般拍嗝时间持续5-10分钟左右。 四、观察吐奶情况 密切观察宝宝吐奶的情况。如果只是偶尔轻微吐奶,且宝宝精神状态好、食欲正常、生长发育不受影响,通常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吐奶频繁,吐出的奶呈喷射状,或者伴有发热、腹泻、精神萎靡等其他异常症状,可能是疾病引起的,如先天性幽门肥厚、消化道畸形等,需及时就医。 五、特殊人群提示(宝宝方面) 20天的宝宝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成熟,在护理过程中要格外小心。要注意保持宝宝身体的温暖,避免因着凉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加重吐奶。同时,要确保喂养环境安静舒适,减少外界因素对宝宝吃奶时的干扰,保证喂养过程顺利,从而降低吐奶的发生几率。

    2025-10-17 10:50:19
  • 五个月宝宝一天应该摄入多少奶量

    五个月宝宝一天奶量通常在六百至八百毫升左右有个体差异受体重消化等因素影响体重重的代谢快可能需稍多奶量体重轻的相对少些消化好的单次奶量稍多消化弱的少量多次喂养可开始引入辅食但奶仍为主要营养来源辅食逐步增加不能替代奶需密切观察生长发育定期监测体重出现异常拒奶等及时就医喂养注意姿势防呛奶。 一、奶量范围及影响因素 五个月宝宝一天的奶量通常在600~800毫升左右,但存在个体差异,受宝宝体重、消化能力、活动量等因素影响。一般可分5~6次喂养,每次约120~150毫升。若宝宝体重增长正常、精神状态佳,即使单次奶量略有波动也属正常;若宝宝体重增长缓慢或频繁表现出饥饿感,可适当微调单次奶量,但需循序渐进,避免一次性大幅增加导致消化负担。 二、个体差异考量 1.体重因素:体重较重的宝宝通常代谢快,可能需要稍多的奶量维持能量需求;体重较轻的宝宝则奶量可相对少些,但需保证营养摄入满足生长发育。例如,体重约6~8千克的五个月宝宝,每天奶量多在600~800毫升;若体重偏低,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奶量。 2.消化能力:消化功能较好的宝宝可能单次奶量稍多,而消化功能较弱的宝宝可能需少量多次喂养。若宝宝进食后出现腹胀、吐奶等情况,可适当减少单次奶量并增加喂养次数。 三、辅食添加与奶量关系 五个月宝宝可开始引入辅食,但奶仍为主要营养来源,辅食量应逐步增加,不可替代奶。一般建议先从少量含铁丰富的泥糊状食物开始,如高铁米粉等,每日1~2次,每次数勺,剩余奶量仍需保证在600~800毫升左右,以满足宝宝对蛋白质、脂肪、钙等关键营养素的需求。 四、温馨提示 家长需密切观察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监测体重。若宝宝出现异常拒奶、体重增长明显偏离正常范围等情况,应及时就医,由医生综合评估宝宝的营养状况并给予个性化建议。同时,喂养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正确姿势,避免呛奶等安全问题,确保宝宝进食安全舒适。

    2025-10-17 10:49:32
  • 宝宝有可能发生水中毒吗

    水中毒是机体水分摄入过多致水潴留引发血浆渗透压下降及循环血量增多的病理状态宝宝因肾脏排水功能未成熟易发生表现有精神状态改变、稀释性低钠血症相关表现预防要合理喂养与补水关注不同年龄阶段特点特殊情况谨慎处理。 一、水中毒的定义及宝宝发生水中毒的机制 水中毒是机体水分摄入过多,致水在体内潴留,引发血浆渗透压下降及循环血量增多的病理状态。宝宝发生水中毒与自身生理特点相关,其肾脏排水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当过量摄入水分时,肾脏难以迅速将多余水分排出,易使水分在体内蓄积。例如,部分家长不恰当过量给宝宝喂水,超出宝宝肾脏的排泄能力,就可能引发水中毒。 二、宝宝发生水中毒的表现 1.精神状态改变:宝宝可能出现嗜睡、烦躁不安等情况,这是因为体内水分过多导致电解质失衡,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2.稀释性低钠血症相关表现:可出现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是由于水分过多使血液中钠离子被稀释,影响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严重时还可能出现抽搐、昏迷等,这是因为低钠血症进一步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和功能,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紊乱。 三、宝宝水中毒的预防措施 1.合理喂养与补水 对于婴儿,母乳喂养的宝宝一般能从母乳中获取足够水分,无需额外过量喂水;人工喂养的宝宝应严格按照配方奶说明书调配奶液,避免额外添加过多水分。 宝宝活动出汗后,可适当少量补充水分,但要控制量,遵循按需、适量的原则,避免一次性大量补水。 2.关注不同年龄阶段特点 新生儿肾脏功能更不成熟,对水分的调节能力更弱,需格外谨慎控制水分摄入的量和速度,严格遵循科学喂养的水分供给标准。 根据宝宝月龄等合理把握喂水量,随着宝宝成长,肾脏功能逐渐完善,但仍需注意避免过量补水情况发生。 3.特殊情况谨慎处理 对于有基础疾病影响肾脏功能的宝宝,如先天性肾脏疾病等,更要密切监测水分摄入情况,在医生指导下严格管理水分摄入,防止因水分调节失衡引发水中毒。

    2025-10-17 10:48:59
  • 婴幼儿睡着量体温准确吗

    婴幼儿睡着时量体温通常准确,需注意测量方法正确,包括选择合适部位(腋下较安全)、避免环境及活动等影响、用准体温计,不同年龄段有相应注意点,若有疑问可多次测量或换方式综合判断。 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测量部位选择:常见的婴幼儿体温测量部位有腋下、口腔、直肠。腋下测量相对安全,适合婴幼儿睡着时测量。测量时要将体温计夹紧,保证体温计与皮肤充分接触。口腔测量婴幼儿睡着时不太配合,且有咬破体温计的风险,一般不建议;直肠测量操作相对复杂,且可能引起婴幼儿不适,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也不首选。 环境因素:如果婴幼儿刚进行过剧烈活动、哭闹后或者所处环境温度过高过低,可能会影响体温测量的准确性。但在婴幼儿睡着状态下,若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中,测量体温是可以反映真实体温情况的。例如,婴幼儿睡着时处于室温22~25℃左右的环境中,此时测量腋下体温相对准确。 体温计类型:电子体温计相对较为精准,使用方便。在婴幼儿睡着时使用电子体温计测量腋下体温,只要按照正确的操作方法,能较准确地获取体温数值。如电子体温计测量腋下体温时,等待3~5分钟读取数值,一般能得到较为准确的结果。 不同年龄段婴幼儿体温特点及测量注意 新生儿期: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易受环境影响。睡着时测量体温同样要注意测量部位和环境。比如新生儿在暖箱中睡着时测量体温,要确保暖箱温度适宜,测量腋下体温时要保证体温计与皮肤接触良好。 婴儿期:婴儿睡着时量体温,要特别注意避免体温计滑落等情况。同时,要关注婴儿的基础体温情况,正常婴儿腋下体温在36~37℃之间,如果测量结果偏离这个范围,需要再次测量确认。 总之,婴幼儿睡着时可以量体温,只要采用正确的测量方法和注意相关影响因素,就能得到相对准确的体温数值。但如果对体温测量结果有疑问,或者婴幼儿有异常表现,应多次测量或采用其他更合适的测量方式来综合判断婴幼儿的体温状况。

    2025-10-17 10:48:2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