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洁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 婴儿米粉中可以添加什么成分

    婴儿米粉含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蛋白质类有接近母乳易吸收的乳清蛋白及不耐牛乳蛋白时可选的大豆蛋白,脂肪类植物油含必需脂肪酸对婴儿发育有益,维生素类包含助视力等的A、促钙吸收的D、参与代谢的B族、抗氧化的C和E等,矿物质类有防缺铁性贫血的铁、助生长发育等的锌、帮骨骼牙齿发育的钙,膳食纤维类低聚果糖可促肠道有益菌生长,有食物过敏史婴儿选米粉要查成分表避致敏且添加量需严格遵食品安全标准因婴儿系统未熟过量会增代谢负担。 一、碳水化合物类 婴儿米粉的基础成分通常为碳水化合物,主要是大米淀粉等,为婴儿提供能量支撑,其来源安全且易消化,符合婴儿消化系统发育特点,能满足婴儿基础能量需求。 二、蛋白质类 1.乳清蛋白:属于优质蛋白,其氨基酸组成接近母乳,容易被婴儿消化吸收,有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有研究表明乳清蛋白能为婴儿提供均衡营养支持。 2.大豆蛋白:若婴儿对牛乳蛋白不耐受,可选择含大豆蛋白的米粉,但需确保大豆蛋白的加工处理符合婴幼儿食品安全标准,以降低过敏风险,且大豆蛋白能提供一定量的植物蛋白营养。 三、脂肪类 1.植物油:如亚麻籽油、葵花籽油等,其中富含亚油酸等必需脂肪酸,亚油酸是婴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成分,对婴儿的神经系统发育等有重要作用,科学研究显示合适比例的脂肪酸摄入有益于婴儿健康。 四、维生素类 1.维生素A:有助于婴儿视力发育及上皮组织健康,根据婴幼儿营养需求标准,适量添加维生素A符合婴儿生长过程中对该营养素的需求。 2.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帮助婴儿骨骼和牙齿的发育,依据相关营养指南,在婴儿米粉中添加适量维生素D是保障婴儿骨骼健康的重要举措。 3.B族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B2、B6等,参与婴儿体内多种代谢过程,对维持婴儿正常的生理功能有重要意义,如维生素B1有助于能量代谢等。 4.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增强婴儿免疫力,适量添加维生素C符合婴儿营养补充需求。 5.维生素E:可起到抗氧化保护作用,对婴儿的细胞保护等有一定益处。 五、矿物质类 1.铁:婴儿易出现缺铁性贫血,米粉中添加铁能有效预防该问题,按照婴幼儿铁摄入标准添加铁元素,符合保障婴儿健康的要求,科学研究证实婴儿期充足的铁摄入对其认知发育等有积极影响。 2.锌:促进婴儿生长发育及味觉发育等,适量的锌添加能满足婴儿生长过程中对锌的需求。 3.钙:帮助婴儿骨骼和牙齿的发育,添加钙元素符合婴儿骨骼生长的营养需要。 六、膳食纤维类 1.低聚果糖:属于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有益菌生长,改善肠道菌群环境,有助于婴儿肠道健康,相关研究表明低聚果糖可帮助维持婴儿肠道正常功能。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有食物过敏史的婴儿,在选择米粉时需仔细查看成分表,避免选择含可能致敏成分(如特定蛋白、坚果等)的米粉;同时,添加成分的量必须严格遵循食品安全标准,确保婴儿摄入安全,因为婴儿的消化系统和代谢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过量摄入某些成分可能会增加其代谢负担。

    2025-10-16 13:57:25
  • 孩子手脚起水泡怎么回事

    孩子手脚起水泡可能由手足口病、水痘、汗疱疹、接触性皮炎、烫伤或晒伤等原因引起。手足口病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有水泡、发热等症状,可自愈或需就医;水痘有发热、分批皮疹,10天左右可愈;汗疱疹好发手脚,与多种因素有关,需避免致敏原等;接触性皮炎因接触物质出现症状,要脱离接触物用药;烫伤需冷水冲洗后就医,晒伤要避免暴晒等,家长需观察伴随症状及时带孩子就医并采取合适护理措施。 一、手足口病 1.症状表现: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手脚部位出现水泡,同时口腔内也会有疱疹,还常伴有发热、食欲减退等症状。其由肠道病毒引起,通过密切接触、呼吸道飞沫等传播。研究显示肠道病毒感染后会在患儿体内繁殖,累及皮肤和口腔黏膜导致水泡等表现。 2.应对措施: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保持清洁。一般病情较轻的患儿可在1-2周内自愈,若出现高热、精神差等重症表现需及时就医。 二、水痘 1.症状表现:孩子会先出现发热,然后全身分批出现皮疹,包括水泡样皮疹,手脚也可能有。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病毒感染后会在皮肤组织中引发炎症反应形成水泡。 2.应对措施: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患儿指甲避免搔抓引起感染。水痘为自限性疾病,一般10天左右可痊愈,若有继发感染等情况需就医处理。 三、汗疱疹 1.症状表现:好发于手脚部位,表现为针尖至米粒大小的水泡,略高出皮肤表面,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过敏、皮肤癣菌感染、精神因素等有关。比如接触某些致敏物质可能诱发汗疱疹导致手脚起水泡。 2.应对措施:避免接触可疑的致敏原,保持手脚清洁干燥。可局部使用炉甘石洗剂等缓解瘙痒,若症状严重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治疗。 四、接触性皮炎 1.症状表现:孩子手脚接触某些物质后,局部出现红斑、丘疹,严重时可出现水泡,有瘙痒或灼痛等感觉。常见的接触物质如某些洗涤剂、金属等,接触后引发过敏或刺激反应导致皮肤出现水泡表现。 2.应对措施:尽快脱离接触物,用清水冲洗接触部位。根据病情轻重使用相应药物治疗,如外用糖皮质激素等,同时要避免再次接触类似物质。 五、烫伤或晒伤 1.烫伤 症状表现:如果孩子手脚被热水、热的物体等烫伤,会出现红斑、水泡等。高温导致皮肤组织损伤,引起炎症反应形成水泡。 应对措施:立即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烫伤部位降温,然后及时就医处理,根据烫伤程度进行相应的创面处理等。 2.晒伤 症状表现:长时间暴露在强烈阳光下,手脚等部位可能出现红斑、水泡,伴有疼痛。紫外线过度照射损伤皮肤细胞导致炎症和水泡形成。 应对措施:避免继续暴晒,局部可以冷敷等缓解症状,严重时需就医治疗。 不同原因引起孩子手脚起水泡的情况不同,家长要仔细观察孩子的伴随症状等,必要时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诊断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等采取合适的护理措施,比如低龄儿童要特别注意避免搔抓导致水泡破裂引起感染等情况。

    2025-10-16 13:56:48
  • 2个月婴儿肺炎反复

    2个月婴儿肺炎反复可能由病原体未彻底清除、自身解剖生理特点及环境因素等引起,有咳嗽、气促等表现,可通过血常规等检查诊断,需从改善环境等预防,做好呼吸等护理,婴儿作为特殊人群,治疗护理要谨慎,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一、病因分析 2个月婴儿肺炎反复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从病原体方面来看,可能是初始感染未彻底清除,常见的病原体有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细菌(如肺炎链球菌等)或支原体等,婴儿自身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若病原体未能完全被清除,就容易导致肺炎反复。另外,婴儿的解剖生理特点也与之相关,婴儿气管、支气管较狭窄,黏液分泌少,纤毛运动差,肺组织发育不成熟,肺含血量多而含气量少,易发生感染且感染后易扩散,这使得肺炎容易反复发生。还有环境因素,如果婴儿所处环境空气污染严重、通风不良,或者与呼吸道感染患者密切接触等,也会增加肺炎反复的风险。 二、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 1.临床表现:反复肺炎的婴儿会有咳嗽、气促等表现,可能伴有发热或体温不升,小婴儿还可能出现拒奶、呛奶、口吐白沫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呼吸急促、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在吸气时明显凹陷)等。 2.相关检查 血常规:可帮助判断是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等,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等。 病原学检查:如鼻咽拭子病原学检测,可明确引起肺炎的病原体,以便针对性治疗。 胸部X线或CT:能辅助诊断肺炎,观察肺部病变的部位、范围等情况,对于判断肺炎反复的病情变化有重要意义。 三、预防与护理措施 1.预防措施 改善环境:保持婴儿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保持在22~25℃,湿度在55~65%左右。 避免接触传染源:尽量少带婴儿去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避免与患有呼吸道感染的人员密切接触。 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营养成分,有助于增强婴儿的免疫力。如果是人工喂养,要注意奶粉的冲调比例等,保证婴儿营养摄入充足,以促进免疫系统发育。 2.护理措施 呼吸护理:密切观察婴儿的呼吸情况,若有呼吸急促等异常,可采取适当的体位,如将婴儿上半身抬高30°~45°,以利于呼吸。 口腔护理:婴儿肺炎时可能会有口腔分泌物增多等情况,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可适当给婴儿喂些温水,清洁口腔。 皮肤护理:婴儿肺炎时可能会出汗较多,要及时为婴儿更换潮湿的衣物,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预防皮肤感染等并发症。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婴儿) 婴儿属于特殊人群,肺炎反复时要格外注意。由于婴儿器官功能发育不成熟,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在选择治疗方法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上述的环境改善、呼吸护理等。同时,要密切关注婴儿的病情变化,如体温、呼吸、精神状态等,一旦出现异常加重的情况,要及时就医。另外,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因护理不当导致婴儿病情进一步恶化。

    2025-10-16 13:56:04
  • 婴儿夏天空调开多少度合适

    婴儿夏天空调温度宜设为26℃-28℃,低于此范围易着凉感冒、影响血液循环;高于此范围易出汗过多不适、引发热疹等;还需避免空调直吹婴儿、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及时补充水分。 一、婴儿夏天空调温度的适宜范围 婴儿夏天空调温度一般建议设置在26℃-28℃较为合适。这是因为婴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对外界温度变化较为敏感。当空调温度设置在这个区间时,既能让室内保持相对凉爽的环境,又能避免婴儿因温度过低而着凉感冒等情况。 二、低于适宜温度的不良影响及原因 1.容易着凉感冒 当空调温度低于26℃时,婴儿的皮肤毛孔处于收缩状态,但是室内外温差较大,婴儿身体难以快速适应。例如,室内温度过低,婴儿从温暖的室内到稍微凉爽的室外,或者相反,都容易导致上呼吸道感染,出现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感冒症状。因为婴儿的免疫力相对较低,对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差,低温环境更容易使病菌侵入呼吸道。 2.影响血液循环 低温环境会使婴儿的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血液循环不畅可能会导致婴儿末梢循环不好,表现为手脚冰凉等情况。长期的血液循环不良可能会对婴儿的身体发育产生一定的潜在影响,因为良好的血液循环对于营养物质的输送和代谢废物的排出至关重要。 三、高于适宜温度的不良影响及原因 1.容易出汗过多导致不适 如果空调温度高于28℃,婴儿会容易出汗过多。婴儿的汗腺发育还不完善,大量出汗可能会导致脱水等问题,而且汗液蒸发会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当汗液蒸发后,婴儿又会感觉燥热。同时,过多的汗液容易滋生细菌,增加婴儿患皮肤疾病的风险,比如痱子等。 2.可能引发热疹等问题 较高的室内温度下,婴儿的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多汗的环境,皮肤的角质层容易被汗液浸渍,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受损,从而容易引发热疹。热疹会使婴儿皮肤出现小红疹,伴有瘙痒感,让婴儿感觉不适,影响其睡眠和情绪等。 四、特殊人群(婴儿)的额外注意事项 1.避免空调直吹婴儿 即使空调温度设置合适,也不能让空调风直接吹向婴儿。空调直吹会使婴儿局部皮肤温度骤降,破坏皮肤的温度平衡,容易引起婴儿身体局部的不适,比如吹到头部可能导致头痛,吹到背部可能引起背部肌肉受凉等。可以将空调的出风口调整为向上或者远离婴儿的方向,或者使用挡风板来改变风向。 2.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长时间使用空调会使室内空气变得不流通,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所以要定期开窗通风,一般建议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在开窗通风时,要注意避免让冷风直接吹到婴儿,可以将婴儿转移到其他房间或者用衣物等遮挡一下。同时,可以使用空气净化器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尤其是在空气质量较差的环境下。 3.及时补充水分 由于婴儿在空调环境下容易出汗,即使没有明显的口渴感觉,也需要及时补充水分。可以少量多次地给婴儿喂水,保证婴儿体内水分充足,防止脱水。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在哺乳后也可以适当多补充一些水分,通过乳汁来间接为婴儿补充水分。

    2025-10-16 13:55:24
  • 十个月的宝宝不喝水怎么办

    对于十个月宝宝不喝水问题,可通过调整饮水方式,如变换容器吸引兴趣、模仿喂水引导;融入辅食中补水,像制作含水辅食、调整奶量与冲调;创造有趣喝水情境,比如玩游戏辅助、利用儿歌引导;还需关注身体状况,排查疾病因素、确保口腔无异常,家长要耐心尝试多种方法,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保证宝宝摄入足够水分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一、调整饮水方式 1.变换容器吸引兴趣:十个月的宝宝可能对新颖的容器感兴趣,可选择色彩鲜艳、形状可爱的儿童专用水杯给宝宝喂水,通过吸引其注意力来增加喝水的意愿。例如,市面上有一些带有卡通图案的学饮杯,能激发宝宝的好奇心,使其更愿意尝试喝水。 2.模仿喂水引导:家长可以自己先做出喝水的动作,然后引导宝宝模仿。宝宝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看到家长喝水的样子,可能会跟着尝试喝杯子里的水。 二、融入辅食中补水 1.制作含水辅食:在制作宝宝的辅食时,可以适当增加水分含量。比如制作蔬菜水果泥,像苹果泥、胡萝卜泥等,这些辅食中本身含有一定量的水分,既能为宝宝提供营养,又能间接补充水分。以苹果泥为例,将苹果洗净、去皮、切块,蒸熟后用勺子压成泥状,宝宝在食用苹果泥的过程中也能摄入部分水分。 2.调整奶量与冲调:如果宝宝是母乳喂养,母亲可以适当增加自身的水分摄入,通过乳汁传递给宝宝;如果是配方奶喂养,要按照正确的比例冲调奶粉,避免奶粉过稠导致宝宝喝水量减少。正常情况下,配方奶的冲调应严格遵循产品说明书上的比例,过稠的奶液会使宝宝感觉口渴的时间延迟,影响水分摄入。 三、创造有趣喝水情境 1.玩游戏辅助喝水:可以和宝宝玩简单的“给小动物喝水”游戏,准备一些玩具小动物,让宝宝拿着水杯给小动物“喝水”,在游戏互动中让宝宝自然地喝水。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能让宝宝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喝水。 2.利用儿歌引导:选择一些简单易懂、节奏欢快的儿歌,边唱边引导宝宝喝水。儿歌的韵律和节奏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使喝水过程变得更有趣,有助于宝宝养成喝水的习惯。 四、关注身体状况 1.排查疾病因素:如果宝宝长时间不喝水,要留意是否存在身体不适的情况,比如是否有发热、腹泻等疾病。发热会使宝宝体内水分流失增加,如果不及时补充水分可能会导致脱水;腹泻也会引起大量水分丢失。如果怀疑宝宝因为疾病导致不喝水,应及时带宝宝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 2.确保口腔无异常:检查宝宝的口腔是否有溃疡、疱疹等问题,这些口腔不适可能会导致宝宝不愿意喝水。如果发现宝宝口腔有异常,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待口腔状况改善后,宝宝喝水的情况可能会有所好转。 对于十个月的宝宝不喝水的情况,家长要耐心尝试多种方法,同时密切关注宝宝的身体状况,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来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水分,以维持宝宝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在整个过程中,要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以宝宝的舒适度为首要考虑因素,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的方式解决宝宝不喝水的问题。

    2025-10-16 13:54:4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