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洁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 轻度脑瘫宝宝可以治愈吗

    轻度脑瘫宝宝通常难完全治愈,但及时合适干预可改善症状提生活质量。干预方式有康复训练(运动、智力语言训练)和物理治疗(痉挛肌治疗仪、水疗)。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干预开始时间(越早越好)、脑瘫病因(不同病因预后有差异)、宝宝自身体质和发育潜力(体质好潜力大预后佳)。家庭要积极带宝宝到正规机构系统康复,给关爱照顾创良好环境,关注发育定期评估调方案,注意营养均衡。 一、干预治疗方式 1.康复训练 运动功能训练:针对轻度脑瘫宝宝运动发育落后及姿势异常等问题,通过专业的康复治疗师进行一对一的运动训练。例如,进行粗大运动训练,包括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的练习,利用Bobath技术、Vojta技术等方法,刺激宝宝的运动发育,改善运动功能。有研究表明,长期坚持规范的运动康复训练可以使约60%-70%的轻度脑瘫宝宝运动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能更好地实现自主运动。 智力和语言训练:对于伴有智力发育迟缓或语言障碍的轻度脑瘫宝宝,进行智力训练和语言训练。智力训练可以采用适合儿童的认知游戏、教具等,促进宝宝的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的发展;语言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语言理解和表达训练等,帮助宝宝提高语言能力。 2.物理治疗 痉挛肌治疗仪:通过低频电流刺激,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肌肉的紧张状态,为运动训练创造更好的条件。 水疗:在水中进行运动训练,利用水的浮力减轻宝宝肢体的重量负担,更容易进行运动动作的练习,同时水的浮力和水波的冲击还能促进宝宝的血液循环和身体协调性发展。 二、影响预后的因素 1.干预开始时间:干预开始时间越早,预后相对越好。因为宝宝在婴幼儿时期神经系统发育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早期干预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这种可塑性,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和重建。例如,在宝宝6个月内就开始规范康复训练的轻度脑瘫宝宝,相较于1岁后才开始干预的宝宝,运动功能和智力发育的改善程度往往更明显。 2.脑瘫的病因:不同病因导致的轻度脑瘫预后有所差异。如果是由于早产、低出生体重等因素引起的轻度脑瘫,经过积极干预后预后相对较好;而如果是由遗传代谢性疾病等特殊病因导致的轻度脑瘫,预后可能相对复杂,但通过综合干预仍可改善症状。 3.宝宝自身的体质和发育潜力:每个宝宝自身的体质不同,发育潜力也有差异。体质较好、发育潜力大的轻度脑瘫宝宝,在接受康复干预后往往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例如,一些宝宝虽然患有轻度脑瘫,但身体对康复训练的反应良好,肌肉力量增长快,运动功能改善迅速。 三、温馨提示 对于轻度脑瘫宝宝的家庭,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尽早带宝宝到正规的康复机构进行系统的康复治疗。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宝宝充足的关爱和照顾,为宝宝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同时,要密切关注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带宝宝进行评估,根据宝宝的康复进展及时调整康复方案。此外,要注意宝宝的营养均衡,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支持宝宝的生长发育和康复训练。

    2025-10-15 15:24:21
  • 小儿腹泻多久好

    小儿腹泻好转时间受病因病情轻重、个体差异、治疗干预措施等因素影响。感染性腹泻中病毒感染性腹泻一般5-7天,细菌感染性腹泻轻重不同时间有差异;非感染性腹泻饮食因素引起的好转时间不同。个体差异中年龄、营养状况有影响,治疗干预中饮食和药物干预也左右好转时间,腹泻久、精神差、脱水需及时就医,还需注意腹部保暖和臀部清洁促恢复。 一、病因与病情轻重 感染性腹泻: 病毒感染引起的小儿腹泻,如轮状病毒肠炎,多发生在6-24个月的婴幼儿,病程一般为5-7天。但如果患儿免疫功能较差,可能会适当延长。例如,有研究显示,大部分免疫功能正常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在1周左右腹泻症状可明显缓解。 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如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病情轻重不一。轻度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经过积极治疗,可能3-5天症状逐渐减轻;而病情较重的,可能需要5-7天甚至更长时间。 非感染性腹泻: 饮食因素引起的腹泻,如对牛奶蛋白过敏导致的腹泻,在避免接触过敏食物后,一般1-2周左右腹泻症状会有所改善。如果是单纯的喂养不当引起的腹泻,调整饮食结构后,可能2-3天内腹泻情况就会好转。 二、患儿个体差异 年龄因素: 新生儿腹泻相对较为复杂,因为新生儿的胃肠道功能发育不完善,对疾病的耐受能力较差。如果是新生儿感染性腹泻,好转时间可能相对较长,一般需要5-10天左右,而且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关注。 婴幼儿期的小儿,相对新生儿来说,胃肠道功能有一定发育,但如果是体质较弱、有基础疾病的婴幼儿,腹泻好转时间可能会延长。而体质较好的婴幼儿,对腹泻的恢复能力相对较强,好转时间可能较短。 营养状况: 营养状况良好的小儿,身体的抵抗力相对较好,在发生腹泻时,身体有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来应对疾病,所以腹泻好转时间可能会相对短一些。例如,营养状况良好的小儿患病毒性腹泻,可能5-7天就能基本恢复;而营养不良的小儿患腹泻,由于自身修复能力较弱,可能需要1-2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好转。 三、治疗干预措施 饮食干预: 及时采取合理的饮食干预措施对小儿腹泻的好转时间有重要影响。如果能早期根据小儿的情况调整饮食,如对于乳糖不耐受引起的腹泻,及时更换为无乳糖或低乳糖奶粉,一般1-2周内腹泻症状可明显改善。 药物治疗: 合理使用药物可以促进小儿腹泻的好转。例如,使用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一般服用后1-2天可能会看到腹泻次数减少等改善情况,但完全好转可能需要根据病情持续使用。如果是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治疗,在正确使用抗生素后,一般2-3天内腹泻相关症状会有所缓解,但要完全治愈可能需要5-7天等。 对于小儿腹泻,家长要密切观察小儿的精神状态、腹泻次数、大便性状等情况。如果小儿腹泻持续时间过长、精神差、出现脱水症状(如尿量明显减少、口唇干燥等),应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因并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小儿的腹部保暖,保持臀部清洁干燥等,促进小儿腹泻的恢复。

    2025-10-15 15:23:31
  • 刚出生10天的婴儿拉稀怎么办

    刚出生10天婴儿拉稀需观察大便性状与次数,生理性因素包括母乳喂养的生理性腹泻、奶量不当等,病理性因素有病毒或细菌感染、过敏等,日常要做好臀部、衣物、环境护理,若婴儿精神差、脱水、发热、大便脓血明显需及时就医。 一、观察拉稀情况 1.观察大便性状:需留意大便的稀稠程度、颜色(正常新生儿大便多为黄色或金黄色)、有无黏液、脓血等。若大便只是稍微稀软,可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若大便呈水样且次数多,需高度重视。 2.记录拉稀次数:准确记录每天拉稀的次数,这有助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刚出生10天的婴儿胃肠功能尚不完善,每天大便次数可能相对较多,但如果次数突然增多,需警惕异常情况。 二、分析可能原因及对应处理 1.生理性因素 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的婴儿可能出现生理性腹泻,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外观虚胖,常有湿疹,出生后不久即腹泻,每天大便次数多,甚至十几次,但婴儿精神好,食欲佳,体重增长正常。这种情况通常无需特殊治疗,随着婴儿月龄增长,添加辅食后,大便可逐渐转为正常。母亲在饮食上需注意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影响母乳质量加重婴儿腹泻。 奶量摄入过多或过少:如果婴儿奶量摄入过多,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而拉稀;若奶量摄入过少,可能因饥饿引起胃肠蠕动增快而拉稀。要注意合理喂养,按需哺乳,保证婴儿摄入合适的奶量。 2.病理性因素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感染,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常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大便呈蛋花汤样。此时要注意给婴儿补充水分,防止脱水,可少量多次喂服口服补液盐。若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等脱水表现,需及时就医,可能需要静脉补液治疗。 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感染,大便多有黏液脓血,婴儿可能伴有发热、腹痛等症状。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进行大便常规等检查,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但需严格遵循医生的指导。 过敏因素:如果婴儿对牛奶蛋白过敏,可能会出现拉稀,还可能伴有皮疹、呕吐等表现。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需回避牛奶及其制品;对于配方奶喂养的婴儿,可能需要更换为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或氨基酸配方奶。 三、日常护理要点 1.臀部护理:由于拉稀次数多,婴儿臀部皮肤容易受到刺激而发红、破损。每次拉稀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可适当涂抹护臀膏,预防红臀的发生。 2.衣物穿着:给婴儿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过紧的衣物对婴儿腹部造成压迫,影响胃肠功能。 3.环境舒适:保持婴儿居住环境的温度适宜,一般在22-25℃左右,湿度在50%-60%左右,让婴儿感觉舒适,有利于身体恢复。 四、及时就医的情况 如果婴儿拉稀同时伴有以下情况,需及时就医: 1.精神状态差:如婴儿出现嗜睡、烦躁不安等异常精神表现。 2.脱水表现:如口唇干燥、眼窝凹陷、尿量明显减少、皮肤弹性差等。 3.发热:体温超过38℃持续不退。 4.大便中脓血明显:提示可能有较为严重的肠道感染。

    2025-10-15 15:22:24
  • 孩子下眼睑发青

    孩子下眼睑发青可能由正常生理现象或疾病因素引起,正常生理现象包括年龄小及睡眠不足,疾病因素有营养缺乏、过敏、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疾病等;要观察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一般情况要保证孩子作息和营养,疾病情况则需及时就医检查并针对病因治疗,异常及时就医。 一、可能的原因 1.正常生理现象 年龄因素:婴幼儿皮肤较薄,下眼睑部位皮下血管表浅,可能看起来发青,这是正常的生理情况,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改善。新生儿由于皮肤薄嫩,皮下血管容易显现,下眼睑发青较为常见,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睡眠因素:孩子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时,可能会出现下眼睑发青的情况。例如,有些孩子夜间频繁醒来,导致休息不好,就可能表现为下眼睑发青。家长应保证孩子有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如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的温度等。 2.疾病因素 营养缺乏:缺乏某些维生素或矿物质可能与孩子下眼睑发青有关。比如缺乏铁元素,可能导致贫血,除了下眼睑发青外,还可能伴有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来补充营养,多给孩子吃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瘦肉、豆类等。 过敏:孩子接触过敏原后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累及眼部时可能导致下眼睑发青。常见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某些食物等。如果怀疑过敏,要尽量避免孩子接触过敏原,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抗过敏治疗。 呼吸系统疾病:患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呼吸系统疾病时,孩子可能呼吸不畅,影响血液循环,从而出现下眼睑发青。此时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的呼吸系统疾病,如根据病情使用相应的药物缓解症状等。 心脏疾病: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可能导致孩子血液循环异常,出现下眼睑发青的情况。这类情况相对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心脏超声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二、观察与应对 1.观察内容 伴随症状:除了下眼睑发青外,还要观察孩子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如发热、咳嗽、呼吸急促、面色异常、精神状态改变等。如果伴有发热、咳嗽等,可能是呼吸道感染;若伴有精神萎靡,需高度重视,可能提示病情较重。 持续时间:注意下眼睑发青持续的时间是短暂的还是长期的。如果是短暂出现,可能与睡眠等因素相关;如果长期存在且逐渐加重,需及时就医排查疾病因素。 2.应对措施 一般情况:对于因睡眠不足等一般因素导致的下眼睑发青,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同时,注意孩子的营养均衡,确保摄入足够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 疾病情况:如果怀疑是疾病导致,应及时带孩子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血常规、心脏超声等,以明确病因。如果是过敏引起,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果是心脏疾病等严重疾病,需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低龄儿童,要特别注意护理的安全性,避免因护理不当加重孩子的不适。 总之,孩子下眼睑发青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情况,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025-10-15 15:20:26
  • 宝宝晚上睡觉哭闹怎么回事

    宝宝夜间哭闹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饥饿需按需喂养保证奶量;尿布不适要及时更换保持臀部干爽;环境因素中温度、光线、噪音不适需调节营造舒适环境;身体不适如胃肠不适、出牙不适或疾病因素要针对性缓解或就医;疲劳过度无法入睡则要控制白天活动量和营造睡前氛围帮助入睡。 一、饥饿 情况说明:对于宝宝来说,尤其是月龄较小的婴儿,胃容量小,夜间容易因饥饿而哭闹。比如0-3个月的婴儿,可能每隔2-3小时就需要进食一次,如果距离上次喂奶时间过长,就会因饥饿哭闹。 应对措施:按需喂养,根据宝宝的月龄和食量合理安排夜间喂奶时间,保证宝宝摄入足够的奶量以满足生长需求。 二、尿布不适 情况说明:宝宝的皮肤比较娇嫩,如果尿布潮湿、脏污,会让宝宝感觉不舒服从而哭闹。无论是男宝宝还是女宝宝,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尤其在夜间,宝宝不会用语言表达,只能通过哭闹来传达。 应对措施:夜间要及时检查宝宝的尿布,勤换尿布,选择柔软、透气性好的尿布或纸尿裤,保持宝宝臀部皮肤干爽。 三、环境因素 温度不适: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让宝宝感到不适。一般来说,室内温度保持在22-25℃比较适宜,温度过高宝宝会觉得燥热,过低则会感觉寒冷,都会引起哭闹。比如在寒冷的冬季,室内供暖不足时,宝宝可能会因寒冷而哭闹。 光线过亮:夜间宝宝需要相对黑暗的环境来更好地入睡,如果室内光线过亮,会干扰宝宝的睡眠,导致哭闹。 噪音干扰:周围环境的噪音也可能影响宝宝睡眠,使宝宝哭闹。 应对措施:调节室内温度至适宜范围,夜间尽量保持室内光线昏暗,避免噪音干扰,为宝宝创造一个舒适的睡眠环境。 四、身体不适 胃肠不适:宝宝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可能会出现肠胀气、肠绞痛等情况。例如,宝宝在进食过程中吸入过多空气,或者对某些食物不耐受时,就容易发生胃肠不适,表现为夜间哭闹。一般2-4个月的宝宝肠绞痛发生率较高。 出牙不适:宝宝在出牙期,牙龈会有肿胀、疼痛等不适感觉,也会导致夜间哭闹。通常在4-6个月开始出牙的宝宝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发热等疾病因素:如果宝宝身体有其他疾病,如感冒发热等,也会因为身体的不适而在夜间哭闹。 应对措施:对于胃肠不适,可以采取飞机抱、顺时针按摩腹部等方法缓解;出牙期可以给宝宝准备牙胶等物品缓解牙龈不适;如果怀疑有疾病因素导致哭闹,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其他症状,如体温、精神状态等,必要时及时就医。 五、疲劳过度但无法入睡 情况说明:宝宝白天可能活动量过大或者过于兴奋,导致夜间虽然身体疲劳但因为大脑还处于兴奋状态而无法顺利入睡,从而哭闹。比如宝宝白天参加了比较兴奋的活动或者被逗引过度等情况。 应对措施:在白天适当控制宝宝的活动量和兴奋程度,营造安静、舒适的睡前氛围,帮助宝宝逐渐进入睡眠状态。例如,在睡前1-2小时可以给宝宝进行一些安静的活动,如听轻柔的音乐、讲故事等,让宝宝的情绪逐渐平稳下来,利于入睡。

    2025-10-15 15:19:0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