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洁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 孩子突然流鼻血什么原因

    儿童流鼻血有局部和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包括鼻黏膜干燥、外伤、鼻部炎症、鼻腔异物;全身因素有发热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维生素缺乏、心血管系统疾病,不同年龄段儿童流鼻血有不同注意事项,有基础疾病儿童需积极治疗基础病并正确处理鼻出血及及时送医。 外伤:孩子活泼好动,可能会不经意间用手指抠挖鼻孔,造成鼻黏膜损伤而出血;或者头部受到轻微碰撞等外伤,也可能引起鼻腔内血管破裂出血。比如孩子玩耍时不小心撞到鼻子,之后就出现流鼻血现象。 鼻部炎症:常见的如急性鼻炎、鼻窦炎等,炎症会使鼻黏膜充血、肿胀,鼻黏膜上的血管变得脆弱,容易破裂出血。例如孩子患上感冒引发急性鼻炎后,可能会出现流鼻血症状。 鼻腔异物:儿童好奇心强,有时会将小玩具、纸团等异物塞入鼻腔,异物长期刺激鼻黏膜,可引起鼻黏膜糜烂、出血。比如孩子把小珠子塞进鼻腔,之后出现流鼻血情况。 全身因素 发热性疾病:当孩子患感冒、流感等发热性疾病时,体温升高会使鼻黏膜血管扩张,同时发热导致身体水分流失,鼻黏膜干燥,容易破裂出血。例如孩子发烧至38℃以上时,可能伴随流鼻血。 血液系统疾病:像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减少,凝血功能出现障碍,容易导致鼻出血;还有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也会影响凝血功能,引起鼻出血。一般这类情况除了鼻出血外,还可能伴有皮肤瘀斑、贫血、反复感染等其他症状。 维生素缺乏:缺乏维生素C、维生素K等会影响凝血功能。维生素C参与胶原蛋白的合成,缺乏时鼻黏膜胶原蛋白合成减少,血管壁韧性降低;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的合成,缺乏时凝血功能受影响。例如孩子长期挑食、偏食,饮食中维生素摄入不足,就可能出现流鼻血情况。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虽然儿童高血压相对少见,但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遗传性高血压或由其他疾病引发的继发性高血压,也可能导致鼻出血。另外,先天性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可能因心脏功能异常影响血液循环,也可能出现鼻出血症状。 特殊人群情况及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鼻黏膜更娇嫩,发生流鼻血时家长需保持冷静,让孩子坐下或半卧位,头部稍向前倾,用手指捏住两侧鼻翼压迫止血,一般压迫5-10分钟多可止血。同时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呼吸急促、精神差等,若频繁鼻出血或出血量较大,需及时就医。 学龄儿童:学龄儿童活动范围更广,要教育其不要随意抠挖鼻孔,保持鼻腔清洁湿润。若经常流鼻血,需关注其饮食情况,是否存在挑食偏食导致营养缺乏等问题,还要留意是否有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表现,及时带孩子进行全面检查。 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对于本身患有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定期复查。当出现流鼻血时,要采取正确的止血措施,并尽快送医进一步处理,因为这类孩子鼻出血可能更难控制,且可能提示基础疾病有变化。

    2025-10-16 13:43:10
  • 孩子血热白发怎么调理

    孩子血热白发可从饮食、生活方式、情志等方面调理。饮食上多吃清热凉血及富含维生素食物;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关注孩子情绪。低龄儿童和有基础病史儿童调理需特殊注意,低龄儿童饮食谨慎、生活方式有看护要求,有基础病史儿童要结合病史调整相关方面。 增加富含维生素食物摄取:维生素B族对头发健康很重要,应让孩子多吃富含维生素B族的食物,像全麦面包、燕麦、糙米等全谷类食物,以及瘦肉、鸡蛋等,这些食物能为头发的生长提供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血热导致的白发情况。同时,新鲜的蔬菜水果也不能少,例如菠菜富含维生素A、C和矿物质等,能辅助维持头发正常代谢;橙子等柑橘类水果富含维生素C,有抗氧化作用,可帮助减轻血热对头发的不良影响。 生活方式调整 保证充足睡眠:孩子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充足的睡眠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睡眠11-13小时,学龄儿童也需要9-11小时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的新陈代谢,调节身体的气血状态,对于改善血热白发有帮助。要帮助孩子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晚上尽量在固定时间上床睡觉,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适度运动:鼓励孩子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户外活动,像散步、跑步、跳绳等。运动可以促进孩子的血液循环,增强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有助于排出体内的热毒,对改善血热状况有积极作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适中,避免让孩子过度疲劳,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 情志调节 关注孩子情绪:孩子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身体的气血运行,家长要留意孩子的情绪变化,避免孩子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可以通过陪伴孩子、与孩子沟通交流等方式,帮助孩子保持心情舒畅。例如,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家长要耐心倾听孩子的诉说,给予安慰和引导,让孩子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从而有利于调节血热情况。 特殊人群提示 低龄儿童:低龄儿童(通常指3岁以下)身体各器官发育尚不完善,在进行饮食调理时要格外谨慎,避免给孩子食用过于刺激性或不易消化的食物。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要保证孩子充足且规律的睡眠,运动时要由家长密切看护,防止发生意外。如果孩子出现血热白发情况较为明显或持续不改善,建议及时咨询儿科医生,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切勿自行随意给孩子使用药物或进行不恰当的调理。 有基础病史儿童:如果孩子本身有某些基础病史,如消化系统疾病等,在进行饮食调理时要结合基础病史进行调整。例如,有胃肠道疾病的孩子在选择食物时要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应遵循医生对于饮食的特殊建议。在生活方式调整和情志调节方面,也要根据基础病史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孩子运动要适度,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不适,同时要更加注重孩子情绪的平稳,避免因情绪波动引发身体的不良变化。

    2025-10-16 13:39:50
  • 1岁宝宝不可以吃的东西有哪些

    1岁宝宝饮食需避免坚硬难咀嚼食物(易噎呛)、高盐食物(加重肾脏负担及增高血压风险)、辛辣刺激性食物(刺激胃肠道)、易过敏食物(可能引发过敏反应)、整粒豆类(易呛到)、含酒精的饮品或食物(损害器官)、过于油腻的食物(易致消化不良、腹泻)。 一、坚硬难咀嚼的食物 1.原因及风险:1岁宝宝的咀嚼和吞咽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坚硬难咀嚼的食物如坚果、硬糖等,容易导致宝宝噎呛,甚至阻塞气道,危及生命。例如,坚果颗粒小且质地坚硬,宝宝在咀嚼过程中可能无法充分嚼碎,从而直接吞咽,增加窒息风险。 2.举例:整颗的花生、腰果、开心果等坚果,以及硬糖、脆骨等。 二、高盐食物 1.原因及风险:1岁宝宝肾脏功能还不完善,过多摄入盐会加重肾脏负担。同时,高盐饮食会使宝宝日后患高血压等疾病的风险增加。一般来说,1岁宝宝每天钠的适宜摄入量约为700毫克,而普通成人饮食中盐的含量容易远超宝宝的需求,像成人的咸菜、腌肉等含盐量高的食物,宝宝食用后会摄入过多盐分。 2.举例:咸菜、腌肉、咸鱼、酱油(尤其是生抽,含盐量较高)等。 三、辛辣刺激性食物 1.原因及风险:辛辣刺激性食物会刺激宝宝尚未发育成熟的胃肠道黏膜,引起胃肠道不适,如腹痛、腹泻等。例如辣椒、芥末、花椒等,它们的刺激性成分会对宝宝的肠胃产生不良影响。 2.举例:辣椒、芥末、花椒、咖喱等调料制作的食物。 四、易过敏食物 1.原因及风险:1岁宝宝免疫系统相对较弱,一些食物容易引起过敏反应。常见的易过敏食物如海鲜(虾、蟹、贝类等)、芒果、蛋清等。如果宝宝对这些食物过敏,食用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皮疹、呼吸困难等过敏症状,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不同宝宝的过敏情况不同,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宝宝食用新食物后的反应。 2.举例:海鲜类的虾、蟹,水果中的芒果,以及蛋清等。 五、整粒的豆类 1.原因及风险:整粒的豆类如黄豆、绿豆等,宝宝食用时容易被呛到,因为其形状圆润,宝宝吞咽时可能无法顺利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例如,宝宝在吃整粒豆子时,可能会因为呼吸或吞咽不协调而导致豆子进入气道,引发窒息危险。 2.举例:黄豆、绿豆、红豆等整粒豆类。 六、含酒精的饮品或食物 1.原因及风险:酒精对宝宝的神经系统、肝脏等器官有严重损害。宝宝摄入含酒精的食物或饮品后,无法像成人那样代谢酒精,会导致酒精在体内蓄积,影响身体发育。比如一些用酒炮制的菜肴或者含有酒精成分的饮料,宝宝食用后会对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2.举例:含有酒精的果酒、料酒烹饪的菜肴等。 七、过于油腻的食物 1.原因及风险:1岁宝宝的消化系统还很娇嫩,过于油腻的食物难以消化,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像油炸的薯条、炸鸡等,含有大量油脂,宝宝食用后可能出现肠胃不适症状。 2.举例:油炸薯条、炸鸡、肥肉等过于油腻的食物。

    2025-10-16 13:39:03
  • 五个月男宝宝身高体重标准

    五个月男宝宝身高标准范围一般在61.4厘米至70.5厘米,平均约65.9厘米,体重标准范围大致在5.97千克至9.24千克,平均约7.39千克。影响其身高体重的因素包括遗传、营养、睡眠、运动等。特殊人群方面,早产宝宝应按矫正月龄评估且需精细喂养以促进追赶生长,有先天性心脏病等特殊病史的宝宝可能因营养吸收和代谢受影响致生长缓慢,除治疗原发病外要依医嘱调整喂养方案。 一、五个月男宝宝身高体重标准数值 1.身高:五个月男宝宝的身高标准范围一般在61.4厘米至70.5厘米之间,平均身高约为65.9厘米。身高反映了宝宝骨骼系统的发育情况,与遗传、营养等多种因素相关。如果宝宝身高明显偏离该范围,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如是否存在营养不良、生长激素缺乏等问题。 2.体重:五个月男宝宝体重标准范围大致在5.97千克至9.24千克之间,平均体重约为7.39千克。体重是衡量宝宝营养和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体重过低可能提示喂养不足、消化吸收障碍等;体重过高则可能与过度喂养、内分泌异常等因素有关。 二、影响身高体重的因素 1.遗传因素:父母的身高和体重对宝宝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若父母身材较高或体重较重,宝宝在遗传上可能具有生长优势,但这并非绝对,后天因素同样关键。 2.营养因素:充足且均衡的营养是宝宝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五个月的宝宝主要营养来源为母乳或配方奶,若奶量摄入不足,会影响体重增长;同时,随着宝宝逐渐长大,适时添加辅食也很重要,如含铁丰富的米粉等,可预防缺铁性贫血等影响生长发育的疾病。 3.睡眠因素:睡眠过程中,宝宝体内会分泌生长激素,对身高增长至关重要。五个月宝宝每天需保证14至17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环境和规律的睡眠习惯有助于促进生长激素分泌,进而保障身高体重的正常发育。 4.运动因素:适当的运动能促进宝宝肌肉和骨骼发育。五个月宝宝可进行一些简单运动,如翻身训练、被动操等,不仅有助于肌肉力量增强,还对身高增长有益。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对于五个月男宝宝,需格外关注以下方面: 1.早产宝宝:由于早产宝宝在宫内发育时间不足,其身高体重增长可能与足月出生宝宝存在差异。对于早产宝宝,应按照矫正月龄(从预产期开始计算)来评估身高体重,并且可能需要更为精细的喂养和护理,如使用早产儿专用配方奶等,以促进其追赶生长。这是因为早产宝宝身体各器官发育相对不成熟,对营养需求有特殊要求。 2.有特殊病史宝宝:若宝宝存在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腹泻等疾病,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和身体代谢,导致身高体重增长缓慢。对于这类宝宝,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还需根据医生建议调整喂养方案,如增加喂养次数、选择特殊配方奶粉等,以满足其生长发育需求。因为疾病会干扰身体正常生理功能,只有针对性调整喂养,才能保障生长。

    2025-10-16 13:38:03
  • 8个月婴儿突然趴着睡怎么回事

    8个月婴儿突然趴着睡可能是正常生理现象(如子宫内姿势带来安全感),也可能存在胃肠不适(如消化不良)、呼吸方面因素(如鼻腔堵塞)等不适情况,需观察呼吸、精神状态、进食及皮肤等情况,若有异常及时处理或咨询儿科医生。 一、正常的生理现象 8个月婴儿突然趴着睡可能是正常的生理表现。婴儿在子宫内时就是处于蜷缩、趴着的姿势,这种姿势会让他们有安全感,所以部分婴儿会偏好趴着睡。一般只要婴儿呼吸顺畅、没有其他异常表现,这种情况无需过度担忧。 二、可能存在的不适情况 1.胃肠不适 当婴儿存在胃肠功能紊乱,如消化不良时,趴着睡可能会让腹部感到相对舒适一些。因为趴着的姿势可能会对腹部产生一定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胃肠的不适感。例如,有研究表明,部分胃肠功能稍有不适的婴儿会通过改变睡姿来寻求相对更舒适的状态。 对于8个月的婴儿,已经开始添加辅食,若辅食添加不当,如一次性添加过多新的辅食种类,容易引起胃肠消化负担,进而可能导致婴儿偏好趴着睡以缓解腹部的不适。 2.呼吸方面的因素 婴儿的鼻腔相对狭窄,若鼻腔有分泌物堵塞,趴着睡时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呼吸状况。但如果婴儿趴着睡时出现呼吸急促、费力,或者伴有口唇发绀等情况,则需要警惕,可能存在上呼吸道感染等导致鼻腔通气不畅的情况,进而促使婴儿选择趴着睡来尝试改善呼吸。 三、观察要点及应对建议 1.观察呼吸情况 要密切观察婴儿趴着睡时的呼吸频率、节律以及是否有异常表现。正常婴儿呼吸频率在20-30次/分钟左右,若发现呼吸频率明显增快,超过40次/分钟,或者呼吸节律不规则,伴有鼻翼扇动等情况,应及时将婴儿翻转成仰卧位,并清理鼻腔分泌物,必要时就医。 对于8个月的婴儿,家长要注意保持婴儿睡眠环境的空气流通,避免婴儿因为睡眠环境空气不流通而加重呼吸方面的不适。 2.观察精神状态和进食情况 留意婴儿的精神状态,若婴儿趴着睡的同时,精神萎靡,对周围事物反应差,或者进食明显减少,这可能提示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由于8个月婴儿处于生长发育关键阶段,保证正常的进食量对其健康很重要,家长要关注婴儿进食情况的变化,结合睡姿变化综合判断婴儿的身体状况。 3.检查皮肤等情况 检查婴儿趴着睡部位的皮肤情况,看是否有受压发红等情况。如果发现婴儿趴着睡的部位皮肤有明显发红、破损等,要及时调整睡姿,避免长时间压迫导致皮肤损伤加重。 8个月婴儿皮肤较为娇嫩,家长要注意为婴儿选择合适的睡眠用品,如柔软的床垫和合适的睡衣等,以减少皮肤受压损伤的风险。 总之,8个月婴儿突然趴着睡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家长需要密切观察婴儿各方面的情况,根据具体表现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婴儿的健康和安全。如果对婴儿趴着睡的情况有疑虑,最好咨询儿科医生以获得更专业的建议。

    2025-10-16 13:37:1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