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洁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 孩子一直咳嗽怎么缓解

    孩子一直咳嗽原因多样,需先明确,可通过保持空气湿润、多喝温水、垫高头部等一般措施缓解,针对呼吸道感染、过敏因素、气道异物等不同原因分别应对,婴儿和过敏体质儿童有特殊注意事项,咳嗽持续不缓解或伴严重症状需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一、明确咳嗽原因 孩子一直咳嗽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呼吸道感染(病毒、细菌等感染导致的上呼吸道感染或支气管炎、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过敏因素(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等引发咳嗽变异性哮喘等)、气道异物(孩子误将小物件吸入气道)等。需要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如有无发热、喘息、咳痰情况、接触过敏原史等初步判断可能的原因。 二、一般家庭缓解措施 保持空气湿润:使用加湿器增加室内空气湿度,一般湿度保持在50%-60%较为适宜,湿润的空气可以减轻气道黏膜的刺激,缓解咳嗽。对于婴儿等小年龄儿童,要注意加湿器的清洁,避免滋生细菌。 多喝温水:让孩子适量多喝温水,温水可以湿润呼吸道,帮助稀释痰液,使咳嗽时痰液更容易排出,从而缓解咳嗽症状。但要注意避免给孩子喝含糖量高的饮料等,以免加重咳嗽。 垫高头部:如果孩子夜间咳嗽较明显,可以尝试将头部适当垫高,这样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引流,减轻平卧时鼻涕倒流刺激咽喉引起的咳嗽。 三、针对不同原因的应对 呼吸道感染: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一般对症处理即可,如果是细菌感染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但抗生素的使用需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判断。同时可以辅助使用生理盐水滴鼻来缓解因鼻腔分泌物增多倒流引起的咳嗽。对于肺炎等较为严重的下呼吸道感染可能需要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如雾化吸入等。 过敏因素:如果考虑是过敏导致的咳嗽,首先要尽量让孩子远离过敏原。例如,如果是尘螨过敏,要经常清洗床单、被罩等,使用防螨寝具等。如果咳嗽明显,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过敏药物等,但要注意低龄儿童使用抗过敏药物的安全性需严格遵循医生建议。 气道异物:如果怀疑有气道异物,孩子会有突然剧烈咳嗽等表现,这种情况非常危险,需要立即就医,通过支气管镜等检查来取出异物。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儿:婴儿咳嗽时要特别注意观察呼吸情况,因为婴儿咳嗽反射较弱,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在采取缓解措施时要更加轻柔,如使用加湿器时要确保安全,避免婴儿接触到加湿器的水等。如果婴儿咳嗽伴有拒奶、呼吸急促等情况要及时就医。 过敏体质儿童:过敏体质儿童一直咳嗽时,要更仔细排查生活环境中的过敏原,除了上述提到的尘螨外,还要注意宠物毛发、某些食物等过敏原。在选择缓解措施时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加重的物质,如某些劣质加湿器可能散发有害物质加重咳嗽。 总之,孩子一直咳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缓解措施,若咳嗽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规范治疗。

    2025-10-11 12:50:31
  • 宝宝大便发黑是怎么回事

    宝宝大便发黑可能由饮食、药物、疾病因素导致。饮食方面包括食用含铁丰富或深色食物;药物方面如服用铁剂、铋剂可致;疾病方面有上消化道出血、肠道感染、外科疾病等,上消化道出血大便形似柏油且伴其他症状,肠道感染、外科疾病也有相应伴随表现,发现宝宝大便发黑需回顾相关情况,饮食或药物因素且一般情况好可观察,疾病因素伴异常需及时就医检查并采取措施,同时密切关注宝宝状况。 一、饮食因素导致宝宝大便发黑 (一)含铁丰富食物摄入 宝宝若大量食用含铁丰富的食物,像强化铁的米粉、动物肝脏、动物血等,经消化吸收后,铁元素在肠道内会与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从而使大便发黑。例如宝宝连续多日大量进食猪肝泥后,大便可能会呈现黑色,但一般质地是正常的,宝宝精神状态也无异常。 (二)深色食物影响 食用过多深色的蔬菜、水果,比如蓝莓、紫甘蓝等,其中的天然色素经消化后可能会使大便颜色改变,出现发黑情况,这种情况通常大便性状也无明显异常改变。 二、药物因素导致宝宝大便发黑 (一)铁剂服用 宝宝因缺铁性贫血等原因服用铁剂时,铁剂在胃肠道内会与硫化氢结合生成硫化铁,导致大便发黑,这是正常的药物不良反应表现,一般在停止服用铁剂后大便颜色会逐渐恢复正常。 (二)铋剂服用 若宝宝因某些疾病服用含铋的药物,如枸橼酸铋钾等,也可能会出现大便发黑的情况,停药后大便颜色多可恢复。 三、疾病因素导致宝宝大便发黑 (一)上消化道出血 1.病因: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上消化道疾病可能导致出血,血液在肠道内经过消化酶作用后,铁元素被氧化成亚铁盐,使大便呈黑色,形似柏油样,这种情况往往还伴有宝宝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腹痛等表现,出血量较多时可能还会出现面色苍白、心率加快等休克前期表现。 2.年龄相关:不同年龄宝宝上消化道出血病因有所差异,新生儿可能因咽下母血、应激性溃疡等原因,婴幼儿可能与溃疡病、食管静脉曲张等有关。 (二)肠道感染 某些肠道感染性疾病,如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除了有腹泻、腹痛等表现外,也可能出现大便发黑的情况,同时可能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病情严重时宝宝精神状态极差。 (三)其他外科疾病 像肠套叠等外科疾病,也可能导致肠道出血,引起大便发黑,宝宝往往会有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可触及包块等表现。 当发现宝宝大便发黑时,首先要详细回顾宝宝的饮食情况、近期用药情况以及有无其他伴随症状等。如果是饮食或药物因素导致,且宝宝一般情况良好,可先观察;如果怀疑是疾病因素导致,尤其是伴有其他异常表现时,需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大便常规、血常规、腹部超声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在护理宝宝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宝宝的精神状态、大便的次数、性状等变化,以便及时向医生反馈情况。

    2025-10-11 12:49:38
  • 宝宝发烧手脚发烫怎么回事

    宝宝发烧手脚发烫的常见原因包括体温上升期、感染因素(病毒或细菌感染等)和非感染因素(环境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应对措施有监测体温、物理降温,若体温持续升高或有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要密切观察宝宝整体状况并依情况采取合适措施,异常及时求医疗助。 一、常见原因 (一)体温上升期 宝宝发烧时手脚发烫可能处于体温上升期。此时机体产热大于散热,为了让体温升高,外周血管收缩,血液流向内脏等重要器官,而手脚相对末梢循环较差,但机体产热增加会使手脚感觉发烫。一般多见于感染性疾病初期,如病毒或细菌感染等引发的发热,年龄较小的宝宝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二)感染因素 1.病毒感染:像常见的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的感染,宝宝会出现发烧且手脚发烫的表现,还可能伴有咳嗽、流涕等症状,各年龄段宝宝都可能发生,尤其以婴幼儿多见。 2.细菌感染:比如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感染,也会导致宝宝发热,手脚发烫,可能伴有局部感染部位的症状,如肺部感染时的咳嗽、咳痰,泌尿系统感染时的尿频、尿急等,不同年龄宝宝感染后的表现可能有差异,较大宝宝症状相对更具特异性。 (三)非感染因素 1.环境因素:如果宝宝所处环境温度过高、穿着过厚或包裹过严,会影响散热,导致宝宝体温升高,手脚发烫,这种情况在新生儿及小婴儿中较常见,因为他们的体温调节能力弱,对环境温度变化敏感。 2.自身免疫性疾病:例如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等,也可能出现发烧伴手脚发烫的情况,多发生在较大儿童,除发热外可能有关节疼痛、肿胀等表现。 二、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 (一)监测体温 定期给宝宝测量体温,观察体温变化情况,可使用体温计测量腋下体温等,根据体温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要特别注意体温变化,因为他们病情变化相对较快。 (二)物理降温 如果宝宝手脚发烫但体温不是很高(如38.5℃以下),可以采取适当的物理降温方法,如解开宝宝过多的衣物,让宝宝处于凉爽、通风的环境中,用温水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通过蒸发散热来帮助降温,但要注意避免宝宝着凉。不过对于新生儿,要谨慎使用温水擦拭,避免操作不当引起不适。 (三)及时就医 如果宝宝发烧手脚发烫且体温持续升高(如超过38.5℃),或伴有精神萎靡、嗜睡、抽搐、呼吸急促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血常规等,以明确发热原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应治疗。对于不同年龄的宝宝,就医时的处理和检查重点可能不同,例如小婴儿就医时更要注重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来排查严重感染等情况。 总之,宝宝发烧手脚发烫需要密切观察宝宝的整体状况,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合适的措施,如有异常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2025-10-11 12:48:19
  • 小儿大便次数多怎么办

    小儿大便次数多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生理性原因如母乳喂养儿及添加辅食阶段可能出现大便次数多,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或调整饮食可改善;病理性原因包括感染性腹泻(病毒、细菌感染)、乳糖不耐受、过敏因素等,需对症治疗,如病毒感染对症支持、细菌感染用抗生素、乳糖不耐受换无乳糖奶粉、过敏换深度水解或氨基酸奶粉;小婴儿和有基础疾病小儿大便次数多需更密切观察和谨慎处理,总之要根据不同情况分析处理,生理性原因调整饮食改善,病理性原因及时就医针对性治疗。 一、生理性原因及应对 母乳喂养儿:母乳喂养的小儿大便次数通常较多,一般每天2-5次甚至更多。这是因为母乳容易消化,小儿胃肠蠕动快。只要小儿精神好、食欲正常、体重增长良好,通常无需特殊处理。母亲要注意自身饮食,避免进食过多油腻、刺激性食物,保持饮食均衡。 添加辅食阶段:小儿开始添加辅食后,大便次数可能会有变化。比如从糊状食物过渡到固体食物时,可能出现短暂的大便次数增多。这是因为小儿肠道对新食物的适应过程。此时应遵循辅食添加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逐步添加,观察小儿对新辅食的适应情况,一般适应后大便会逐渐恢复正常规律。 二、病理性原因及应对 感染性腹泻 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感染,多发生在秋冬季节,小儿大便呈蛋花汤样,次数频繁,可伴有发热、呕吐等症状。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若腹泻严重需及时就医静脉补液。 细菌感染:常见的如大肠杆菌感染,小儿大便可有黏液、脓血,伴有发热、腹痛等。需要就医进行便常规等检查,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治疗,但要注意小儿年龄对药物的耐受性等情况,小婴儿使用抗生素需谨慎。 乳糖不耐受:多见于6个月以下小婴儿,由于乳糖酶缺乏,进食母乳或牛乳后出现大便次数多,呈稀水样,有泡沫。可改用无乳糖奶粉喂养,一般更换奶粉后大便次数会减少。 过敏因素:如果小儿对牛奶蛋白等过敏,除了大便次数多,还可能伴有湿疹、呕吐等症状。需要更换为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喂养,同时要注意观察小儿对新奶粉的适应情况以及过敏症状的改善情况。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小婴儿:小婴儿大便次数多更要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因为小婴儿脱水风险较高。如果出现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等情况,提示脱水严重,需立即就医。 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的小儿,大便次数多可能会加重病情,要更加谨慎处理,及时就医并向医生详细告知小儿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综合判断病情进行合理治疗。 总之,小儿大便次数多需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分析处理,生理性原因引起的一般通过调整饮食等可改善,病理性原因引起的则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针对性治疗。

    2025-10-11 12:45:34
  • 小儿肠套叠的症状

    小儿肠套叠有典型症状、腹部包块及全身表现。典型症状包括多见于婴幼儿的阵发性剧烈腹痛、早期胃内容物后含胆汁晚期呕吐粪便样液体的呕吐、6-12小时后出现的果酱样黏液血便;腹部可触及腊肠样等包块;全身早期精神尚可,随病情进展有精神萎靡等表现,病情久可致脱水、休克,不同年龄小儿各表现有差异。 一、典型症状 1.腹痛 多见于婴幼儿,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哭闹,持续约10-20分钟,随后有短暂安静期,间隔5-10分钟又反复发作。这是由于肠套叠时肠管痉挛、套叠部位的肠管被牵拉等原因引起。对于年龄较大能表述的儿童,可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哭闹不安。 不同年龄的小儿,腹痛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婴儿不会用语言表达,主要通过肢体动作如阵发性躁动不安、双腿屈曲等体现腹痛;幼儿可能会用手指向腹部表示疼痛。 2.呕吐 早期呕吐多为胃内容物,随后可含有胆汁,晚期可呕吐粪便样液体。这是因为肠套叠导致肠道梗阻,使近端肠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引起逆蠕动导致呕吐。婴儿发生呕吐相对较早,幼儿呕吐出现时间可能稍晚,但一旦出现呕吐,提示病情可能在进展。 3.血便 发病后6-12小时可出现果酱样黏液血便,这是小儿肠套叠较具特征性的表现。是由于肠套叠处的肠黏膜与套入的肠壁之间渗血,与肠黏液混合而成。如果就诊较晚,可能出现暗红色血便或血水。不同年龄小儿血便出现时间和表现可能有不同,婴儿可能血便表现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而较大儿童血便相对更易被家长发现。 二、腹部包块 腹部可触及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活动、有压痛的包块,多位于右上腹季肋下,其次为脐右上腹部,个别病例可在直肠指诊时触及套叠头部。对于肥胖儿童或套叠不典型的情况,腹部包块可能不易触及。在检查时要轻柔操作,避免因粗暴检查加重患儿痛苦。婴儿由于腹壁较薄,相对更容易触及包块;而较胖的婴儿或套叠不严重的情况,包块可能触摸不清。 三、全身表现 1.精神状态 早期患儿精神状态尚可,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精神萎靡、嗜睡、烦躁不安等表现。这是因为腹痛、呕吐等不适以及肠道梗阻导致机体处于应激状态,若病情未得到及时处理,全身状况会逐渐变差。年龄较小的婴儿精神状态改变相对更迅速,而较大儿童可能能稍长时间维持相对较好的精神状态,但最终都会因病情发展而出现精神不佳。 2.脱水及休克表现 若病情持续时间较长,患儿可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唇干燥、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严重时可出现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皮肤花纹、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这是由于肠道梗阻导致体液丢失、血容量不足等原因引起。婴儿脱水表现相对更明显,因为婴儿自身体液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出现脱水;而儿童脱水表现相对婴儿可能稍隐匿一些,但一旦出现休克表现,病情已较为危重。

    2025-10-11 12:44:2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