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洁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 宝宝感冒手心脚心发热是怎么回事

    宝宝感冒时手心脚心发热主要由体温调节因素、炎症反应影响、病情发展阶段体现导致,对于此类宝宝要观察体温变化,体温不高时用物理降温等,体温过高伴异常要及时就医且选退热措施要谨慎。 一、体温调节因素导致 宝宝感冒时,机体的免疫系统在与病原体抗争,会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产热增加而散热相对不足,就可能出现手心脚心发热的情况。这是因为小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感冒时身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多,而手脚部位的血管分布特点使得局部散热相对较慢,所以容易感觉手心脚心发热。例如,有研究表明,感冒发热时,机体的基础代谢率升高,肌肉活动等产热过程加强,而手部和足部的血液循环虽然能进行热量交换,但相比躯干等部位,散热相对有限,从而导致手心脚心温度升高。 二、炎症反应影响 感冒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感染后体内会发生炎症反应。炎症因子会刺激机体,导致身体发热,而手心脚心作为体表部位,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发热表现。比如,当病毒感染呼吸道引发感冒时,体内的炎性细胞被激活,释放出如白细胞介素等炎症介质,这些介质会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同时也会使外周体表的温度感知发生变化,进而出现手心脚心发热的现象。 三、病情发展阶段体现 在感冒的不同阶段,手心脚心发热的情况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在发热的初期,体温处于上升阶段时,宝宝可能会先出现手脚冰凉,随后体温上升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手心脚心发热,这是因为外周血管收缩,血液流向内脏等重要器官,之后体温继续上升,外周血管逐渐舒张,就会表现为手心脚心发热。随着病情的变化,如果感冒逐渐好转,体温恢复正常,手心脚心发热的情况也会随之缓解。 特殊人群(宝宝)的温馨提示 对于感冒手心脚心发热的宝宝,要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如果体温不是很高(一般指38.5℃以下),可以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用温水擦拭手心、脚心等部位,帮助散热。同时要让宝宝多休息,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因为感冒时身体代谢加快,需要更多的水分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还要注意室内的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宝宝再次着凉加重病情。如果宝宝手心脚心发热伴有体温持续升高(超过38.5℃)、精神状态差、呼吸急促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以便明确病情并进行相应的治疗。由于宝宝的肝肾功能等还未发育完全,在选择退热等干预措施时要格外谨慎,优先采用安全有效的非药物干预方法。

    2025-10-16 12:37:20
  • 宝宝腹泻半个月了怎么办

    宝宝腹泻半个月需及时就医评估,明确原因;调整饮食,母乳喂养儿妈妈注意饮食,人工喂养儿注意奶粉冲调及辅食调整;预防脱水,口服补液盐;保护臀部皮肤,便后清洗擦干并涂护臀膏;注意腹部保暖,宝宝年龄小,谨慎处理,病情无缓解或加重及时复诊。 一、及时就医评估 宝宝腹泻半个月属于较长时间的腹泻情况,首先应带宝宝到医院儿科就诊。医生会进行详细的问诊,包括宝宝的饮食情况、精神状态、腹泻次数、大便性状等,还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如大便常规、血常规等,以明确腹泻的原因,可能的原因包括感染性因素(如细菌、病毒感染肠道)、非感染性因素(如饮食不当、过敏、乳糖不耐受等)。 二、调整饮食 母乳喂养儿:妈妈的饮食需要注意,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可能引起宝宝过敏的食物。继续坚持母乳喂养,因为母乳易于消化,且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等成分,有助于宝宝肠道功能的恢复。 人工喂养儿:如果是配方奶喂养,要确保冲调比例正确。对于怀疑乳糖不耐受的宝宝,可能需要更换为无乳糖配方奶;对于添加辅食的宝宝,要暂时避免添加新的辅食,已经添加的辅食要适当调整,比如将食物做得更软烂、易消化,如可以将蔬菜、水果制成泥状,将肉类制成肉末等,避免给宝宝食用高纤维、难以消化的食物。 三、预防脱水 腹泻容易导致宝宝脱水,要密切观察宝宝的尿量、精神状态等。如果宝宝尿量减少、口唇干燥、哭时泪少等,提示可能存在脱水情况。可以给宝宝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冲调服用,预防和纠正脱水。对于小婴儿,要少量多次给予补液盐,避免一次大量服用引起呕吐。 四、保护臀部皮肤 由于腹泻次数多,粪便对臀部皮肤的刺激较大,容易引起红臀。每次宝宝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然后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可以适当涂抹一些护臀膏,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 五、注意宝宝腹部保暖 腹部着凉可能会加重腹泻症状,要注意给宝宝的腹部保暖,可以使用肚兜等物品,避免宝宝的肚子暴露在冷空气中。 特殊人群提示(宝宝) 宝宝年龄较小,各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在处理腹泻问题时要特别谨慎。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不要自行给宝宝滥用药物,尤其是一些止泻药等。同时,要密切关注宝宝的病情变化,如果腹泻症状没有缓解甚至加重,或者出现发热、呕吐、精神萎靡等其他异常情况,要及时再次就医复诊。

    2025-10-16 12:36:48
  • 宝宝大便干燥拉不出来怎么办

    为解决宝宝大便干燥拉不出问题,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增加水分摄入、调整辅食组成;进行腹部按摩,即饭后1小时左右让宝宝仰卧,用温暖手掌顺时针按摩10-15分钟、每天2-3次;培养良好排便习惯,如固定时间让宝宝坐便盆5-10分钟;若情况严重或有其他异常需及时就医,婴儿护理要格外轻柔,大宝宝需引导适应健康生活方式预防反复。 调整辅食组成:如果是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要注意辅食中膳食纤维的含量。可以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像苹果泥、香蕉泥(注意1岁以内宝宝不宜吃整根香蕉,避免噎呛,可将香蕉制成泥状)、西蓝花、胡萝卜等。这些食物中的膳食纤维能够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同时,减少高油、高糖以及精细加工食品的摄入,这类食物不易消化,可能会加重大便干燥的情况。 腹部按摩 按摩方法:家长可以在宝宝饭后1小时左右,让宝宝仰卧在床上,然后用温暖的手掌轻轻按顺时针方向按摩宝宝的腹部。按摩的力度要适中,一般每次按摩10-15分钟,每天可以进行2-3次。通过按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帮助粪便向下运行。例如,以宝宝的肚脐为中心,手掌顺时针环形按摩,这样的动作可以模拟肠道的自然蠕动方向,有助于粪便的排出。 培养良好排便习惯 固定排便时间:可以尝试让宝宝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坐在便盆上,比如早餐后或者晚餐后,每次坐便盆的时间不要过长,一般5-10分钟左右,让宝宝逐渐形成排便反射。这样有助于宝宝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避免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被过度吸收而导致大便干燥。 就医情况 严重情况需及时就医:如果宝宝大便干燥拉不出来的情况非常严重,经过上述家庭护理措施后仍然没有改善,或者宝宝出现腹痛、腹胀、呕吐等其他异常症状,应及时带宝宝就医。医生可能会根据宝宝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比如使用开塞露等辅助通便,但需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因为开塞露的使用也需要根据宝宝的年龄和具体病情来合理应用,避免不恰当使用对宝宝造成不良影响。 对于婴儿来说,由于其消化系统和身体机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采取上述措施时更要格外小心,动作轻柔。同时,要密切关注宝宝的精神状态和排便情况变化,如果有任何异常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对于较大的宝宝,也要注意在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过程中的引导,让宝宝逐渐适应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大便干燥情况的反复发生。

    2025-10-16 12:35:56
  • 一岁宝宝半夜发烧怎么办

    一岁宝宝半夜发烧时,首先观察体温与一般情况,包括用合适体温计测体温及观察精神、面色、呼吸等;然后采取物理降温措施,调节环境温度、松散衣物被褥、温水擦浴;还要补充水分;若出现体温持续升高、精神极差或伴频繁呕吐、抽搐等异常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观察体温与一般情况 1.测量体温:使用合适的儿童体温计(如耳温枪、额温枪或水银体温计)准确测量宝宝体温,明确具体体温数值。正常婴儿肛温在36.5~37.5℃之间,口温为36.2~37.3℃,腋温为36~37℃,若肛温≥38℃,口温≥37.5℃,腋温≥37.2℃可认为发热。 2.观察一般状态:同时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面色、呼吸等情况。如果宝宝虽然体温升高,但精神状态尚可,呼吸平稳,可先进行家庭护理;若宝宝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婴儿呼吸频率>60次/分钟)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 二、物理降温措施 1.调节环境温度:将室内温度调节至22~25℃左右,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要注意避免让宝宝直接吹冷风。 2.松散衣物被褥:给宝宝穿宽松、轻薄的衣物,减少被褥,以利于散热,不要给宝宝盖太厚的被子或穿过多衣服,防止影响散热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 3.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给宝宝擦浴,主要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腘窝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浴时间不宜过长,约5~10分钟,通过水分蒸发帮助散热。但要注意,若宝宝寒战、发抖时应停止擦浴,因为寒战说明体温可能还在上升期。 三、补充水分 发热会使宝宝体内水分散失增加,要适当给宝宝多喂些温开水,少量多次饮用,以防止脱水,同时也有助于通过排尿带走一部分热量,辅助降温。 四、及时就医的情况 1.体温情况:如果宝宝体温持续升高,腋温超过38.5℃(或肛温超过39℃),经过物理降温等处理后体温没有下降趋势;或者体温虽然没有达到上述高热值,但宝宝精神状态极差,如一直嗜睡、烦躁哭闹不止难以安抚等,都需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2.伴随症状:若宝宝发热同时伴有频繁呕吐、抽搐、皮疹、剧烈咳嗽、颈部僵硬等其他异常症状时,也应立即就医,因为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存在其他较为严重的疾病,如脑膜炎、肺炎等。 一岁宝宝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处理半夜发烧情况时需格外谨慎,严格遵循儿科护理原则,以确保宝宝的健康和安全。

    2025-10-16 12:35:23
  • 刚出生婴儿吐奶怎么办

    刚出生婴儿易吐奶,需从多方面应对。首先调整喂养姿势,斜抱婴儿使头部高于胃部;控制喂养量与频率,避免过多过频;喂完奶及时拍嗝并右侧卧位保持;若吐奶频繁量大或伴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早产儿等特殊人群更需谨慎关注并调整喂养方案。 一、喂养姿势调整 刚出生婴儿吐奶较为常见,首先要注意喂养姿势。喂奶时应将婴儿斜抱,让婴儿的头部高于胃部,这样能减少奶液反流的几率。例如,可将婴儿放在成人的臂弯中,头部靠在成人肩部,身体呈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进行喂养。这是因为婴儿的胃部呈水平位,且食管下括约肌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反流,合适的喂养姿势能有效降低吐奶发生的可能性。 二、喂养量与频率控制 (一)喂养量 要注意合理控制喂养量,避免一次性喂养过多。新生儿胃容量较小,一般每次喂养量需根据婴儿个体情况调整,比如足月儿每次大约30-60毫升,随着日龄增加可逐渐增加,但要避免过度喂养。过度喂养会加重胃肠负担,容易导致吐奶。 (二)喂养频率 喂养频率也需适当,不要过于频繁地喂奶。一般可以2-3小时喂一次奶,但具体还需根据婴儿的需求来调整。过于频繁喂奶可能使婴儿胃肠道消化不及时,增加吐奶风险。 三、喂养后护理 (一)拍嗝 喂完奶后要及时给婴儿拍嗝。将婴儿竖着抱起来,头部靠在成人肩膀上,用空心掌轻轻从婴儿背部下方往上拍,直到婴儿打出嗝来。通过拍嗝可以排出婴儿吞咽过程中吸入的空气,减少胃内气体,降低吐奶的概率。这是因为婴儿在吃奶过程中容易吸入空气,空气在胃内积聚也会导致吐奶。 (二)体位保持 喂完奶后不要立即让婴儿平卧,可将婴儿右侧卧位放置一段时间,一般维持10-15分钟左右。右侧卧位有助于奶液顺利通过幽门进入肠道,减少反流至食管的情况。因为右侧卧位时,重力作用有利于奶液向肠道方向流动,而平卧时胃内压力相对较高,更容易出现反流吐奶。 四、特殊情况处理 如果婴儿吐奶较为频繁且量较多,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精神萎靡、发热、呼吸急促等,需要及时就医。这可能提示存在一些病理情况,如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对于早产儿等特殊人群,由于其胃肠道功能相对更不完善,更要密切关注吐奶情况,喂养时需更加小心谨慎,必要时可能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喂养方案。同时,要注意观察婴儿吐奶后的反应和精神状态等,确保婴儿的健康状况得到及时监测和处理。

    2025-10-16 12:34:4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