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洁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 刚出生的宝宝头上有软软的包是什么

    刚出生宝宝头上软软的包可能是产瘤、头颅血肿或脑膜膨出。产瘤因分娩时产道压迫致局部水肿,出生时可见,1-2天可自行消退;头颅血肿是分娩时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边界清不超骨缝,吸收慢;脑膜膨出是先天性颅骨缺损致脑膜及脑组织膨出,需及时就医。家长需密切观察包块情况,异常及时带宝宝就医,护理时要轻柔。 一、产瘤 1.形成原因:产瘤是由于胎儿头部在分娩过程中受到产道的压迫,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出现水肿而形成。一般在出生时即可发现,多见于头先露部位。 2.外观表现:通常是一个边界不清、柔软的肿块,大小不一,范围可超过骨缝。 3.消退情况:一般在出生后1-2天内可逐渐自行消退,无需特殊处理,家长只需注意避免局部感染等情况。 二、头颅血肿 1.形成原因:头颅血肿是因为胎儿头部在分娩时受产道挤压或使用助产器具等,导致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血液积聚在骨膜下形成。 2.外观表现:血肿边界清楚,不超过骨缝,触摸时有波动感,一般在出生后数小时或数天逐渐明显。 3.消退情况:吸收较慢,可能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一般不需要穿刺抽血,除非有特殊情况,大多数可自行吸收。但要注意观察血肿有无感染等情况,若出现红肿、发热等感染表现需及时就医。 三、脑膜膨出 1.形成原因:这是一种较为少见的情况,是由于先天性颅骨缺损,脑膜及脑组织通过缺损处膨出。多与胚胎发育过程中颅骨发育异常有关。 2.外观表现:可看到一个柔软的包块,哭闹时包块可能增大。 3.处理及预后: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进一步评估和治疗,可能需要通过手术等方式进行处理,预后情况取决于具体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 刚出生宝宝头上软软的包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其大小、范围、有无其他伴随症状等情况。如果发现包块持续不消退、增大,或者伴有发热、呕吐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带宝宝就医,由医生进行详细检查和诊断,以确定具体的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处理。对于新生儿来说,要特别注意护理时的轻柔,避免对包块部位造成额外的刺激和损伤。

    2025-10-17 11:02:29
  • 宝宝盘腿睡觉有何利弊

    宝宝盘腿睡觉符合胎儿时期习惯能带来安全感助睡眠且可能利于肌肉放松但可能影响下肢骨骼发育及血液循环家长需密切观察其盘腿睡觉频率及持续时间定期带宝宝进行儿童保健检查发现宝宝盘腿睡觉姿势持续异常或有下肢活动异常、哭闹等不适表现时及时带宝宝就医并适当引导宝宝变换睡姿保障其健康发育。 一、利处 1.符合胎儿时期习惯:宝宝在子宫内长期处于盘腿姿势,出生后短时间内延续盘腿睡觉的姿势,是对胎儿时期体位的自然延续,能让宝宝有类似在子宫内的安全感,有助于其情绪稳定,促进身心放松,利于睡眠质量的维持。 2.可能利于肌肉放松:盘腿睡觉的姿势可使宝宝身体部分肌肉处于相对放松状态,尤其对腰部、下肢肌肉的放松有一定帮助,符合宝宝生理阶段的肌肉张力特点,对神经发育过程中肌肉协调性的初步建立可能有一定积极作用。 二、弊端 1.影响下肢骨骼发育:婴幼儿时期骨骼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长期持续的盘腿睡觉可能干扰髋关节、膝关节等下肢关节及骨骼的正常alignment,增加髋关节发育异常的风险,如可能导致髋关节发育不良等情况,因为正常的下肢骨骼发育需要合适的姿势来维持骨骼结构的正常形成。 2.可能影响血液循环:过度的盘腿姿势可能会压迫下肢血管,影响下肢的血液循环,虽然这种情况相对少见,但对于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期的宝宝,仍需关注。若长时间血液循环不畅,可能对下肢组织的营养供应产生一定不利影响,但一般轻度的盘腿睡觉通常不会导致明显的血液循环障碍。 三、特殊人群(宝宝)注意事项 对于宝宝盘腿睡觉,家长需密切观察其盘腿睡觉的频率及持续时间。定期带宝宝进行儿童保健检查,由专业医生评估骨骼发育情况。若发现宝宝盘腿睡觉姿势持续异常,或宝宝出现下肢活动异常、哭闹等不适表现时,应及时带宝宝就医进行详细评估,以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骨骼发育等问题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同时,可适当引导宝宝变换睡姿,避免长时间固定一种姿势,以促进宝宝骨骼等各方面的健康发育,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保障宝宝健康成长。

    2025-10-17 11:01:52
  • 如何增加小月龄宝宝的头发数量

    保证小月龄宝宝头发生长需保证营养均衡,母乳或配方奶要合适且母乳喂养时妈妈需营养均衡,做好日常头皮轻柔清洁及适度梳理,关注宝宝健康定期体检处理问题,保障充足睡眠,避免给宝宝不当刺激如选宽松帽子不戴过度头饰。 一、保证营养均衡 小月龄宝宝主要依赖母乳或配方奶获取营养,充足且均衡的营养是头发生长的基础。母乳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矿物质(如锌)等营养成分,能为宝宝头发生长提供必要物质。若为配方奶喂养,应选择营养均衡、强化了头发生长所需营养(如优质蛋白质、锌、维生素等)的配方奶。需注意,母乳喂养的宝宝,妈妈也应保持自身营养均衡,以通过乳汁为宝宝提供充足营养。 二、做好日常头皮护理 1.轻柔清洁头皮:使用温和的婴儿专用洗发水,轻柔清洗宝宝头皮,避免用力搓揉,以防损伤头皮。清洗频率不宜过勤,一般2-3天一次即可,保持头皮清洁的同时避免过度清洁破坏头皮正常油脂分泌,影响头发生长环境。 2.适度梳理头发:选用柔软的婴儿梳子,从宝宝发际线处开始,轻轻顺着头发生长方向梳理,每日可梳理1-2次,这有助于促进头皮血液循环,利于头发生长。但要注意力度轻柔,避免拉扯宝宝头发。 三、关注健康状况 确保宝宝无影响头发生长的健康问题。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可能会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包括头发生长,定期带宝宝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健康隐患。若宝宝出现头皮湿疹等皮肤问题,应及时就医,规范治疗,因为头皮皮肤问题若未得到妥善处理,可能会间接影响头发生长。 四、保障充足睡眠 充足的睡眠对小月龄宝宝的身体发育至关重要,也有利于头发生长。宝宝在睡眠过程中,身体会进行自我修复和调节,包括促进头发生长相关的生理过程。应保证宝宝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小月龄宝宝每天睡眠时间可达到16-20小时左右。 五、避免不当刺激 给宝宝选择宽松、柔软的帽子,减少头发受到摩擦的机会。同时,不要给宝宝过度佩戴头饰等,避免对头发造成不必要的拉扯等刺激,影响头发生长。

    2025-10-17 11:01:31
  • 手足口病症状

    普通型手足口病有低热或中度热部分可高热持续1到7天等发热表现,手、足、口腔、臀部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的皮疹且口腔有疱疹溃疡等,伴轻咳流涕等症状;重症型有神经系统受累的精神差等、呼吸系统受累的呼吸异常等、循环系统受累的面色等表现;特殊人群婴幼儿病情变化快需密切观察精神等情况,出现重症相关表现要立即送医。 一、普通型手足口病症状 1.发热表现: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一般在38℃左右,部分患儿可出现高热,体温可升至39℃及以上,发热可持续1-7天不等。 2.皮疹特征: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是皮疹的好发部位。手部皮疹多见于手指背侧、掌心、指缝等;足部皮疹多见于足底、足背、足跟等;口腔内可见散在疱疹或溃疡,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溃疡面疼痛明显,可影响患儿进食;臀部皮疹多为斑丘疹或疱疹。皮疹通常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 3.伴随症状: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一般症状相对较轻,经对症处理后多可在1周左右缓解。 二、重症型手足口病症状 1.神经系统受累表现:患儿可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表现为烦躁不安、哭闹不止等。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肢体抖动、无力,严重时可发生抽搐,甚至出现昏迷。 2.呼吸系统受累表现:呼吸频率加快,可超过30次/分钟,表现为呼吸浅促、困难,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听诊可闻及肺部湿啰音等。 3.循环系统受累表现:患儿面色苍白、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心率增快(婴幼儿心率>160次/分钟,学龄前儿童心率>140次/分钟)或减慢,血压可出现升高或下降等循环功能障碍表现。 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如婴幼儿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家长应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体温、皮疹变化及呼吸、心率等情况,一旦出现重症型手足口病相关表现,如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频繁呕吐、肢体抖动明显、呼吸异常等,需立即送往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2025-10-17 11:00:50
  • 宝宝喉咙有痰呼呼响怎么办

    宝宝喉咙有痰呼呼响时,可先观察症状细节并调整体位,如偶尔有痰响且精神等正常可侧卧位,喂奶后竖抱拍嗝;增加室内湿度至50%-60%用加湿器并定期清洁;用空心掌从下往上、从外往内轻拍宝宝背部两侧肺的位置3-5分钟,每天2-3次;若出现呼吸急促、面色发青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特殊人群宝宝出现该情况更要及时就医。 调整体位:可以将宝宝抱起,采取侧卧位,这样有助于痰液引流,防止痰液堵塞气道。比如让宝宝侧卧在床上,头部稍微抬高,利用重力作用使痰液流出。对于较小的婴儿,喂奶后不要立即平卧,可竖抱拍嗝,减少吐奶后痰液误吸的风险。 增加室内湿度 湿度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湿度在50%-60%左右比较适宜。可以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能使呼吸道黏膜保持湿润,减轻痰液对呼吸道的刺激,也有助于痰液稀释,便于排出。但要注意定期清洁加湿器,防止滋生细菌。比如每天用清水冲洗加湿器,每周进行深度清洁。 拍背排痰法 正确拍背:在宝宝背部两侧肺的位置,用空心掌轻轻拍打。拍背时要注意力度,从下往上、从外往内进行拍打。每次拍3-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对于小月龄宝宝,拍背时动作要轻柔,利用手腕的力量进行拍打。这样的拍背可以振动气道内的痰液,促进其排出。例如,让宝宝趴在大人腿上,头低脚高,然后进行拍背。 及时就医的情况 出现严重症状:如果宝宝喉咙有痰呼呼响的同时,伴有呼吸急促(小于2个月婴儿呼吸频率≥60次/分钟,2-12个月婴儿呼吸频率≥50次/分钟,1-5岁幼儿呼吸频率≥40次/分钟)、面色发青、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吃奶量明显减少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因为这些情况可能提示宝宝存在呼吸道感染较重、肺炎等较为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进行医学干预,如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进行雾化吸入等治疗来帮助痰液排出。对于特殊人群如早产儿、有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的宝宝,出现喉咙有痰呼呼响的情况更要谨慎,应及时就医,因为这类宝宝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专业医生评估和处理。

    2025-10-17 11:00:0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