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洁谊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喘息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呼吸系统疾病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展开
  • 儿童反反复复发烧怎么治疗好

    儿童反复发烧需先就医通过血常规等检查明确感染性(如病毒、细菌)或非感染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根源,体温未过高无不适时可据舒适度调衣物并保证充足水分摄入,体温38.5℃以下精神尚可可温水擦浴大血管丰富部位降温,达38.5℃及以上明显不适按年龄选安全退热药物,低龄婴儿反复发烧须高度重视尽快就医,有基础病史儿童要密切观察并及时就医评估,护理中需细致观察儿童精神状态等提供准确信息。 一、明确发烧根源 儿童反反复复发烧需先明确原因,常见感染性因素如病毒(如流感病毒等)、细菌(如肺炎链球菌等)感染,非感染性因素包括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需通过就医进行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检查来初步判断病因。 二、非药物干预举措 1.体温管理:根据儿童舒适度调整衣物,若体温未过高且儿童无不适,可穿着轻薄衣物利于散热;若感觉寒冷,适当增添衣物。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鼓励儿童多喝温开水,维持身体水分平衡,促进新陈代谢,有助于散热和毒素排出。 2.物理降温:当体温处于38.5℃以下且儿童精神状态尚可时,可采用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儿童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擦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10分钟即可。 三、药物使用原则 若体温达到38.5℃及以上且儿童出现明显不适,可考虑使用退热药物,但需严格遵循年龄相关禁忌,优先选择安全性高的非甾体抗炎药等,如对乙酰氨基酚(适用于3个月以上儿童)、布洛芬(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使用时需注意药物禁忌及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 低龄儿童(如3个月内婴儿)出现反复发烧时需高度重视,因婴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应尽快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对于有基础病史的儿童,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反复发烧可能加重基础病情,需更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及伴随症状(如咳嗽、呕吐、皮疹等),及时就医评估。护理过程中要细致观察儿童精神状态、食欲等情况,以便向医生提供准确信息。

    2025-10-17 10:59:11
  • 宝宝嘴巴长白色的东西有哪些原因

    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多见于新生儿等,表现为口腔白色乳凝块样物;口腔溃疡与感染、缺乏维生素等有关,有溃疡及相应症状;奶渍残留是喝奶后未清洁致奶渍干涸,易擦拭掉;疱疹性口炎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有发热、口腔疱疹溃疡等表现;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5岁以下儿童易患,有口腔疱疹溃疡及手、足、臀部斑丘疹疱疹等表现。 表现:口腔黏膜表面出现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一般无全身症状,不影响吃奶,但严重时可累及食管、气管等,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 口腔溃疡 原因:可能与感染、缺乏维生素(如维生素B等)、创伤等因素有关。宝宝若感染了疱疹病毒等,容易引发口腔溃疡;饮食中缺乏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也会增加口腔溃疡的发生风险;另外,宝宝玩耍时不小心咬伤口腔黏膜等创伤也可导致口腔溃疡。 表现:口腔内可见单个或多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表面覆盖黄色假膜,周围黏膜充血红肿,宝宝会有疼痛、拒食、流涎等表现。 奶渍残留 原因:宝宝喝完奶后,口腔内可能会残留一些奶渍,如果没有及时清洁口腔,奶渍可能会在口腔内干涸,看起来像是白色的东西。 表现:这种白色物质比较容易擦拭掉,擦拭后口腔黏膜正常,没有其他异常表现。 疱疹性口炎 原因: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致,多发生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传染性较强,可通过飞沫、唾液及疱疹液直接接触传播。 表现:起病时发热可达38-40℃,1-2天后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表面覆盖黄白色假膜,周围绕以红晕,疼痛明显,宝宝会出现烦躁、拒食、流涎等症状。 手足口病 原因: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的有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表现:患儿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部分患儿可伴有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2025-10-17 10:58:07
  • 孩子落枕脖子疼怎么处理

    孩子落枕后可通过休息与姿势调整、局部热敷、轻柔按摩、适当颈部活动来应对,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有异常情况需及时就医,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孩子睡眠姿势和颈部保暖,经常落枕要进一步检查。 一、休息与姿势调整 孩子落枕后首先要保证充足休息,让颈部肌肉放松,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不良姿势,比如低头看电子设备等。尽量让孩子保持头部端正位置,避免颈部过度前屈、后伸或侧弯。 二、局部热敷 可以用温毛巾给孩子颈部疼痛部位进行热敷,水温不宜过高,以40℃-50℃为宜,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但要注意,孩子皮肤比较娇嫩,热敷时要密切关注温度,防止烫伤。 三、轻柔按摩 家长可以在孩子颈部疼痛部位进行轻柔按摩,从颈部上方开始,用手指轻轻按揉,由轻到重,注意力度适中,避免用力过大加重孩子疼痛。按摩能帮助放松颈部肌肉,缓解落枕带来的不适。不过,如果孩子颈部疼痛剧烈或伴有其他异常情况,如肿胀等,应停止按摩并及时就医。 四、适当颈部活动 在孩子颈部疼痛有所缓解后,可以引导孩子进行适当的颈部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比如缓慢地左右转动头部,前后屈伸头部等,每个动作缓慢进行,每次3-5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通过适度活动帮助恢复颈部肌肉的正常活动范围。不过活动时要根据孩子的耐受程度来进行,若活动过程中孩子疼痛明显加剧,应立即停止。 五、就医情况 如果孩子落枕后脖子疼痛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颈部活动严重受限、颈部肿胀、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带孩子就医,以排除颈部其他严重疾病的可能,如颈部肌肉拉伤严重、颈椎小关节紊乱等情况,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检查和处理。 对于儿童来说,落枕多是由于睡眠姿势不当、颈部受凉等原因引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让孩子保持正确的睡眠姿势,避免颈部着凉,以减少落枕的发生。如果孩子经常出现落枕情况,家长应带孩子进一步检查,排除是否存在颈部肌肉发育异常等问题。

    2025-10-17 10:57:27
  • 孩子汗多的原因是什么

    孩子汗多的原因包括生理、环境、疾病因素。生理因素是因新陈代谢旺盛等;环境因素有温度过高、衣着过厚;疾病因素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感染性疾病等,特殊人群婴儿、患病孩子等有不同注意事项,异常多汗的较大儿童需就医排查。 环境因素导致孩子汗多 温度过高: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温度较高,比如室内温度在25℃以上,穿着过厚或盖被过厚,就会导致孩子散热困难,从而出汗增多。例如在炎热的夏季,孩子待在密闭且没有良好通风的房间里,就很容易因环境温度高而出汗。 衣着过厚:家长给孩子穿的衣服过多或盖的被子过厚,会影响孩子的散热,使孩子通过出汗来调节体温。比如孩子活动量不大,但穿着厚重的棉衣,就可能会出汗。 疾病因素导致孩子汗多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多见于3岁以下尤其是1岁以内的婴儿,主要是因为维生素D缺乏,影响了钙的吸收和代谢,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从而出现多汗的症状,通常还伴有夜惊、烦躁、颅骨软化等表现。 感染性疾病:当孩子患有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感染性疾病时,在发热过程中或退热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出汗多的情况。例如孩子患肺炎时,除了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外,也常伴有多汗现象。 其他疾病:像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病等疾病也可能导致孩子出汗增多,但相对比较少见。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孩子除了多汗外,还会有食欲亢进、消瘦、心慌等表现;结核病的孩子往往还伴有低热、乏力、盗汗(入睡后出汗,醒来后汗止)等症状。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对于婴儿来说,由于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更要注意合理调节室内温度和衣着。避免让婴儿处于过热的环境中,选择轻薄、透气的衣物。如果是患有疾病的孩子,比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孩子,要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对于感染性疾病导致出汗多的孩子,要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同时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较大的儿童如果出现异常多汗情况,也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潜在的疾病因素,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

    2025-10-17 10:56:07
  • 两岁宝宝入睡困难的原因

    两岁宝宝入睡困难可能由环境、饮食、生理、心理等多因素导致,环境因素有光线过强、温度不适、噪音干扰;饮食因素包括睡前过饱或饥饿;生理因素涉及出牙不适、身体不适;心理因素包含分离焦虑、白天过度兴奋。 温度不适:宝宝睡眠时适宜的温度一般在25℃~28℃左右。如果环境温度过高,宝宝会感觉燥热,身体不适,从而难以入睡;温度过低,宝宝会因寒冷而蜷缩身体,也会影响入睡。比如,当室温低于20℃时,很多两岁宝宝会出现入睡困难的情况。 噪音干扰:周围环境的噪音会让宝宝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无法安静下来入睡。像突然的关门声、电视声、嘈杂的街道声音等,都可能成为干扰宝宝入睡的因素。 饮食因素 睡前过饱:两岁宝宝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若睡前吃得过多,会导致胃肠负担加重,引起腹胀、腹痛等不适,进而影响入睡。例如,宝宝在睡前喝了大量牛奶或吃了很多难以消化的食物后,很容易出现入睡困难。 睡前饥饿:相反,如果宝宝睡前没有吃饱,处于饥饿状态,也会因为身体的不适而难以入睡。比如,晚餐摄入过少,宝宝在夜间会因饥饿醒来,从而影响再次入睡。 生理因素 出牙不适:两岁左右宝宝处于乳牙萌出的阶段,出牙时牙龈会有肿胀、疼痛等不适感觉,这会让宝宝在入睡时感到烦躁,难以安静入睡。有临床观察发现,约30%出牙期的两岁宝宝存在入睡困难的情况。 身体不适:宝宝可能会因为感冒、发烧、鼻塞、咳嗽等身体不适而难以入睡。例如,感冒引起的鼻塞会让宝宝呼吸不畅,从而影响睡眠。 心理因素 分离焦虑:两岁宝宝开始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但对父母仍有较强的依赖。如果在入睡时与父母分离,可能会产生分离焦虑,表现为哭闹、难以入睡。研究显示,约20%有分离焦虑的两岁宝宝存在入睡困难问题。 白天过度兴奋:如果宝宝白天接触了过多新奇、刺激的事物,或者进行了过于剧烈的活动,导致白天过度兴奋,那么到了晚上就可能难以平静下来入睡。比如,白天去游乐园玩耍后,很多宝宝晚上入睡会比较困难。

    2025-10-17 10:55:2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