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湘宏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对中医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及骨关节病痹症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对中医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及骨关节病痹症的诊治。 展开
  • 脾胃湿热的症状

    脾胃湿热表现为胃脘部胀满痞闷等不适、食欲异常、口渴不欲多饮、大便黏腻或溏泄或便秘,全身有身体困重,舌象舌红苔黄腻、脉象滑数,儿童可致面色萎黄形体消瘦,女性伴带下量多色黄质稠等妇科问题,长期嗜食辛辣油腻、饮酒过度及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病史者易出现或加重脾胃湿热。 一、消化道相关症状 1.胃脘部不适:患者常感胃脘部胀满、痞闷,有沉重感,部分患者可伴有胀痛或灼热样痛,进食后可能因脾胃运化不畅而使不适加重,例如进食油腻食物后胃脘部胀满明显加剧。 2.食欲异常:可见食欲减退,不想进食,但又有饥饿感,或出现消谷善饥,即虽进食多但仍感饥饿,这是因为湿热阻滞脾胃,影响正常的受纳和运化功能,导致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异常。 3.口渴但不想多喝水:患者自觉口中黏腻不爽,口渴但喜欢喝少量水,喝多了会觉胃部不适,此乃湿热内蕴,津液代谢失常,虽有口渴之感,但湿邪阻滞使得津液不能正常布散,故不欲多饮。 4.大便异常:表现为大便黏腻不爽,排便粘马桶,不易冲净,有的患者大便溏泄,质地稀软,次数增多,也有部分患者出现便秘,大便干结难解,均与湿热影响肠道的传导功能有关,湿热导致肠道气机不畅,糟粕传导失常。 二、全身症状 1.身体困重:患者感觉四肢沉重、乏力,活动不灵活,精神状态欠佳,常觉困倦嗜睡,是由于湿热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清阳不升,头目失养,故出现身体困重、精神萎靡等表现。 2.舌苔脉象:舌质红,舌苔黄腻是脾胃湿热常见的舌象表现,黄腻苔提示湿热内盛,舌质红多为有热象;脉象多为滑数,滑脉提示体内有痰湿,数脉主热象,二者结合体现了脾胃湿热既有湿又有热的病理特征。 三、不同人群特点 1.儿童患者:脾胃湿热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出现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等情况,因儿童脾胃功能相对稚嫩,易受饮食等因素影响而发生湿热蕴结脾胃的情况,进而阻碍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 2.女性患者:若伴有妇科问题,可能出现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异味等,这是因为脾胃湿热可影响下焦,导致湿浊下注于前阴,引发妇科相关症状。 3.特定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嗜食辛辣油腻、饮酒过度的人群更易出现脾胃湿热,这类人群因过多摄入辛辣油腻之品,加重脾胃运化负担,且酒精助湿生热,容易导致湿热蕴结脾胃;而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脾胃湿热症状可能反复发作,加重原有病情,如本身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者,湿热之邪易乘虚而入,使病情反复难愈。

    2025-10-16 12:47:03
  • 霉菌性阴道炎跟体内湿热有关系吗

    霉菌性阴道炎与体内湿热有一定关联,中医认为湿热蕴结下焦可致其发病,现代医学认为其由假丝酵母菌引起,体内湿热可能间接增加发病风险,不同人群中体内湿热与霉菌性阴道炎联系不同,需从多方面综合预防应对,体内湿热是其相关因素之一,发病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结果。 一、霉菌性阴道炎的中医视角与体内湿热的关系 从中医理论来看,体内湿热可能与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中医认为,湿热之邪为患时,若蕴结于下焦,侵犯女性生殖道,就有可能引发霉菌性阴道炎相关症状。例如,长期处于潮湿环境、过食辛辣油腻等易生成湿热的食物,会导致体内湿热内生,下注于阴器,破坏阴道的正常微生态环境,使得霉菌等病原体容易滋生繁殖,从而增加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病风险。 二、现代医学对霉菌性阴道炎发病机制的认识 现代医学虽没有“体内湿热”这一直接概念,但霉菌性阴道炎主要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阴道内正常情况下有多种微生物存在,维持着生态平衡。当全身及阴道局部免疫能力下降时,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就会引发炎症反应。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阴道内环境有利于假丝酵母菌生长;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妊娠、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都可能破坏阴道的微生态平衡,促使假丝酵母菌大量繁殖而致病。不过,中医所提及的体内湿热状态,可能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身体的免疫和局部微环境状态,间接增加了假丝酵母菌感染并引发霉菌性阴道炎的可能性。 三、不同人群中体内湿热与霉菌性阴道炎的联系及应对 女性群体:育龄女性相对更易受霉菌性阴道炎困扰,若本身存在体内湿热情况,如平时爱吃甜食、油炸食品且缺乏运动,就更需注意保持阴道清洁干燥,避免湿热加重诱发霉菌性阴道炎。一旦出现外阴瘙痒、白带增多呈豆腐渣样等疑似霉菌性阴道炎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特殊人群:孕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原因,阴道局部抵抗力下降,若存在体内湿热状况,发生霉菌性阴道炎的风险更高。孕期女性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尽量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甜腻食物,以减少体内湿热产生的可能,降低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病几率。若孕期患上霉菌性阴道炎,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处理,因为不当治疗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 总之,体内湿热可能是霉菌性阴道炎发病的一个相关因素,但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无论是从中医还是现代医学角度,都应从多方面综合采取措施来预防和应对霉菌性阴道炎。

    2025-10-16 12:46:59
  • 中药车前草的功效与作用

    车前草有利尿、清热解暑、祛痰、抗菌等作用。其利尿可调节水液代谢失调致的水肿等,但儿童需谨慎;清热解暑能缓解暑热引起的不适,女性经期等需留意;祛痰对呼吸系统疾病有帮助,儿童应遵医嘱;抗菌可抑制部分细菌,但不能替代严重细菌感染的正规治疗,不同性别和生活方式人群需正确认识其作用。 一、利尿作用 车前草具有显著的利尿功效。研究表明,其能增加水分的排出量。例如,相关实验发现,给实验动物使用车前草提取物后,动物的尿量明显增多。这是因为车前草中含有的某些成分可以促进肾脏对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对于体内水液代谢失调导致的水肿等情况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从年龄方面看,成年人若存在因水液代谢问题引起的尿量异常等情况可考虑利用其利尿作用,但儿童由于肾脏等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应谨慎对待,非必要不轻易使用。 二、清热解暑 在炎热的环境下,车前草可发挥清热解暑的作用。其性寒,能帮助清除体内的热邪。比如在夏季,人们若出现因暑热引起的口干、口渴、发热等症状,适当使用车前草泡水饮用,可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不同性别在夏季面临暑热时都可能受益于车前草的清热解暑功效,但女性在特殊生理时期如经期等,使用时需留意自身身体反应,若有不适则应停止使用。对于生活方式上经常处于高温环境工作或活动的人群,可将车前草作为辅助的清热解暑饮品,但要注意适量。 三、祛痰作用 车前草具有祛痰功效。相关研究显示,它能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痰液变稀,从而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对于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如咳嗽、咳痰且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人群有一定帮助。不过,不同年龄的人群在使用时需注意,儿童由于咳嗽反射等功能与成人不同,若有咳痰情况,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评估是否适合使用车前草来祛痰,避免因用药不当影响健康。 四、抗菌作用 车前草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它对多种细菌有抑制效果,例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一定的抑制能力。这对于预防和辅助治疗一些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有一定意义。但在应用时,不能单纯依赖车前草的抗菌作用来治疗严重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对于有明确细菌感染病史或症状较重的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循正规的医疗治疗方案。从性别角度,不同性别在面对细菌感染风险时,都需要正确认识车前草的抗菌作用只是辅助性的,不能替代规范的抗菌治疗。在生活方式方面,经常处于细菌容易滋生环境的人群,可了解车前草的抗菌特性,但不能将其作为主要的预防感染手段。

    2025-10-16 12:46:39
  • 中医外治法是什么

    中医外治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人体体表穴位等外在手段调节人体功能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包括针灸、推拿按摩、拔罐、中药外治法等,各有特点且对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其在疾病防治有独特优势,需专业中医规范操作以确保安全有效。 常见的中医外治法类型及介绍 针灸疗法:包括针刺和艾灸。针刺是通过毫针刺激人体经络穴位,以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例如,针刺足三里穴可以调节脾胃功能,对于脾胃虚弱引起的消化不良等问题有一定的调理作用。艾灸则是利用艾草燃烧产生的温热刺激穴位,如艾灸关元穴可以起到温补肾阳的作用,适用于阳虚体质人群出现的畏寒怕冷、腰膝酸软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对针灸的耐受度不同,儿童皮肤娇嫩,针灸时应选择更细的针具,且手法要轻柔;老年人肌肉相对松弛,进针时要注意角度和深度。 推拿按摩:通过医生的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整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比如,小儿推拿中,揉板门穴可以帮助小儿调理脾胃,促进消化。对于成年人,推拿肩颈部位可以缓解因长期伏案工作等导致的肩颈肌肉紧张、疼痛。不同性别在推拿时,男性肌肉相对发达,力度可适当稍大,但也要根据个体耐受情况调整;女性尤其是孕期女性,推拿时要避开腹部等敏感部位。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拔罐对于寒湿阻滞经络引起的疼痛,如风寒湿痹导致的关节疼痛有较好的缓解作用。但拔罐后皮肤毛孔处于开放状态,不同年龄人群拔罐后需注意保暖,老年人皮肤较薄,拔罐时间不宜过长,避免皮肤损伤;儿童皮肤娇嫩,一般不建议轻易拔罐。 中药外治法:包括中药外敷、中药熏洗等。中药外敷是将中药研成粉末,加适量介质调成糊状,敷于患处。例如,消肿止痛膏外敷可以缓解跌打损伤引起的肿胀疼痛。中药熏洗是利用中药煎煮后产生的蒸汽熏蒸患处,再用药液淋洗局部。对于关节肿胀疼痛的患者,中药熏洗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肿胀。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可能更易出现肌肉劳损等问题,中药外治法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但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有皮肤破损、过敏等情况的患者则不适合中药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在疾病防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能根据不同个体的情况进行灵活应用,但在具体操作时需由专业的中医人员进行规范操作,以确保安全有效。

    2025-10-16 12:46:21
  • 晚上睡觉盗汗怎么回事

    盗汗是入睡后出汗醒来汗止的异常现象,生理性原因有睡眠环境温度过高、被褥过厚及睡前食用辛辣食物、饮用咖啡或浓茶等,调整环境和饮食可改善;病理性原因包括感染性疾病如结核、内分泌疾病如甲亢、肿瘤性疾病及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慢性病,不同人群中儿童需警惕结核和维D缺乏性佝偻病,成年人中青年排查甲病结核、中老年防肿瘤等,老年人多与基础疾病相关,应对上生理性需调整环境和饮食,病理性则需及时就医完善检查针对原发病治疗。 一、盗汗的定义 盗汗是指入睡后出汗,醒来后汗止的异常出汗现象。 二、生理性原因 1.环境因素:睡眠环境温度过高、被褥过厚时,人体通过出汗调节体温,属正常生理现象,调整环境(如降低室温、减少被褥)后多可改善。 2.饮食因素:睡前食用辛辣食物、饮用咖啡或浓茶等,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夜间出汗,调整饮食(如避免睡前摄入刺激性食物)后多可缓解。 三、病理性原因 1.感染性疾病:如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肺结核,除盗汗外,常伴低热、咳嗽、乏力等症状,可通过结核菌素试验、胸部影像学检查等明确。 2.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因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致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可出现夜间盗汗,常伴心慌、手抖、消瘦等,甲状腺功能检测可辅助诊断。 3.肿瘤性疾病:某些恶性肿瘤(如淋巴瘤等)可出现持续夜间盗汗,多伴体重下降、贫血等,需结合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明确。 4.其他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可出现自主神经病变致出汗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也可能伴有盗汗表现。 四、不同人群特点 1.儿童:需警惕结核感染,因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易受结核杆菌侵袭,同时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可致盗汗,常伴夜间哭闹、方颅等,需关注维生素D水平及结核接触史。 2.成年人:中青年需排查甲状腺疾病、结核等;中老年需警惕肿瘤性疾病,同时关注慢性疾病史。 3.老年人:多与基础疾病相关(如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自主神经调节差,且肿瘤发生率高,需全面评估基础健康状况。 五、应对建议 1.生理性盗汗调整:保持睡眠环境温度适宜,避免睡前摄入刺激性食物。 2.病理性盗汗处理:若考虑病理性原因,应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针对原发病治疗。如结核感染需抗结核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需抗甲亢治疗等。儿童盗汗需谨慎排查感染与营养因素,老年人需全面评估基础疾病,遵循个体化诊疗原则。

    2025-10-16 12:45:4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