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湘宏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对中医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及骨关节病痹症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对中医常见病、多发病、老年病及骨关节病痹症的诊治。 展开
  • 决明子茶的功效及副作用

    决明子茶有降血脂、降血压、明目、润肠通便等功效,但也有副作用,包括可能引起消化道不适、影响营养吸收、对女性月经有影响、可能引起低血压以及对肾脏有潜在影响等。 一、决明子茶的功效 1.降血脂作用:有研究表明,决明子中的有效成分能够影响脂质代谢相关酶的活性,从而降低血清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水平。例如,动物实验发现,给予决明子提取物后,实验动物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这对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具有潜在益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肝脏脂质代谢、抑制肠道对脂质的吸收等有关。 2.降血压作用:决明子茶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发挥降血压效果。一方面,它可以扩张血管,使外周血管阻力降低,从而起到降低血压的作用;另一方面,决明子中的某些成分可能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产生调节作用,减少醛固酮的分泌,进而影响钠水潴留,有助于血压的控制。临床研究发现,高血压患者饮用决明子茶一段时间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3.明目作用:从传统医学角度,决明子就有明目功效,现代研究也证实其对眼部健康有益。它能够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眼睛疲劳、干涩等症状。对于长期用眼的人群,如学生、办公室职员等,饮用决明子茶有助于保护视力,其可能通过抗氧化作用减少眼部自由基对晶状体等组织的损伤,维持眼部正常的生理功能。 4.润肠通便作用:决明子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从而起到润肠通便的作用。对于一些轻度便秘患者,适量饮用决明子茶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改善肠道功能。 二、决明子茶的副作用 1.消化道不适:过量饮用决明子茶可能会引起消化道不适症状,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这是因为决明子具有一定的泻下作用,过量饮用会刺激肠道过度蠕动,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尤其是本身脾胃虚寒的人群,饮用后更容易出现消化道不适,因为脾胃虚寒者的肠道功能相对较弱,不耐受决明子的泻下刺激。 2.影响营养吸收:长期大量饮用决明子茶可能会影响人体对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由于决明子的泻下作用,可能会加快肠道内容物的通过速度,使得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缩短,影响营养物质的充分消化和吸收,尤其是对于一些本身就存在营养不良或消化功能较弱的人群,如老年人、患有慢性胃肠道疾病的人群等,这种影响可能更为明显。 3.对女性月经的影响:对于女性来说,过量饮用决明子茶可能会对月经产生一定影响。因为决明子性寒凉,过量饮用可能导致寒凝血瘀,出现月经不调、月经量减少、痛经等症状。尤其是体质偏寒的女性,在月经期间或月经前期应谨慎饮用决明子茶,以免加重宫寒症状,影响月经周期和经量。 4.可能引起低血压:虽然决明子茶有降血压作用,但对于本身血压偏低的人群,过量饮用可能会进一步降低血压,导致头晕、乏力等不适症状。例如,一些低血压患者本身血压处于较低水平,饮用决明子茶后可能使血压下降过多,影响脑部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出现不适反应。 5.对肾脏的潜在影响:目前虽然没有明确的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决明子茶会直接损害肾脏,但过量饮用可能会加重肾脏的排泄负担。对于一些本身存在肾脏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慢性肾炎患者等,过量饮用决明子茶可能会对肾脏功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这类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饮用。

    2025-10-13 13:17:01
  • 脾阳虚症状有哪些

    脾阳虚有消化系统相关症状如食欲减退、腹胀、大便溏稀,全身虚寒表现如畏寒怕冷、肢体倦怠、面色萎黄,还有腹痛喜温喜按等其他相关症状。 食欲减退:脾阳虚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患者食欲明显下降,对食物缺乏兴趣,进食量减少。从中医理论角度,脾主运化,阳虚则运化无力,无法正常将食物转化为人体所需营养物质,所以会出现食欲减退情况。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儿童可能表现为吃饭不积极,不愿意进食正餐;成年人可能是每餐进食量较以往减少;老年人则可能出现长时间食欲不佳,进而影响营养摄入。 腹胀:脾胃阳虚,气机运化不畅,会出现腹部胀满不适的感觉。尤其是在进食后,由于脾胃消化功能减弱,食物更容易在胃肠内停留,导致腹胀加重。例如,进食少量食物就感觉腹部饱胀,且这种腹胀持续时间较长,活动后也不易缓解。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前后可能因身体整体气血状态变化,使脾阳虚导致的腹胀症状更明显;而老年患者由于胃肠蠕动功能本身减弱,脾阳虚会进一步加重这种胃肠动力不足的情况,腹胀感可能更为突出。 大便溏稀:脾阳虚不能温煦肠道,导致肠道运化失常,大便质地稀溏,次数可能增多。大便不成形,像水一样的稀便较为常见。儿童脾阳虚时,可能出现大便次数增多,且大便稀薄如水样,同时可能伴有腹部隐隐冷痛;成年人脾阳虚引起的大便溏稀,可能会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导致排便频繁,影响生活质量;老年人脾阳虚导致的大便溏稀,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更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需要更加关注。 全身虚寒表现 畏寒怕冷:脾阳虚,阳气不足,不能温暖机体,患者会感觉怕冷,比常人更易受寒冷刺激。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也会有畏寒的感觉,尤其以四肢末端怕冷较为明显,如手脚冰凉。儿童脾阳虚时,可能表现为冬季手脚总是冰凉,穿衣比同龄人厚;成年人可能在空调房间里也会感觉寒冷,需要添加衣物;老年人由于阳气本身亏虚,畏寒怕冷的症状往往更为严重,容易因寒冷引发感冒等疾病。 肢体倦怠:脾主肌肉四肢,脾阳虚则肌肉四肢失于温养,患者会出现肢体倦怠无力,精神萎靡的情况。不愿意活动,即使进行轻微活动也会感觉劳累。儿童可能表现为玩耍时容易疲劳,活动时间较短;成年人可能在工作中容易感到疲惫,影响工作效率;老年人肢体倦怠可能导致行动不便,增加跌倒等意外发生的风险,需要家人给予更多的照顾和协助。 面色萎黄: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阳虚影响气血的生成,导致气血不足,不能上荣于面,从而出现面色萎黄无光泽的表现。不同年龄段人群面色萎黄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面色萎黄可能显得气色不佳,缺乏红润;成年人面色萎黄可能影响外观形象,同时也反映出身体内部气血不足的状况;老年人面色萎黄往往是多种脏腑功能衰退的综合表现之一,需要结合其他症状进行综合判断和调理。 其他相关症状 腹痛喜温喜按:腹部疼痛时,喜欢用温暖的物体热敷腹部,并且按压腹部时疼痛可以得到缓解。这是因为脾阳虚导致腹部寒凝,温暖和按压可以起到温阳散寒、缓解疼痛的作用。儿童腹痛喜温喜按时,家长可以用热水袋等温暖宝宝腹部来缓解疼痛;成年人出现这种症状时,自己也会主动寻找温暖的方式来减轻腹痛;老年人腹痛喜温喜按,由于其痛觉敏感度可能有所下降,但仍能感受到温暖和按压带来的舒适感,需要注意保暖和正确的腹部护理。

    2025-10-13 13:16:27
  • 哪些人不适合吃黄芪呢

    从实证体质、阴虚阳亢者、孕妇、儿童、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等角度来看,实证体质者(表实证、湿热实证)、阴虚阳亢者、孕妇、低龄儿童、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不适合吃黄芪,需综合自身状况及特殊人群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判断是否食用黄芪以保障健康。 从中医角度而言,黄芪有补气升阳等功效,对于实证体质者不适合食用黄芪。实证主要包括表实证、湿热实证等。表实证是指人体肌表被外邪侵袭,出现无汗、恶寒等症状,此时人体需要的是通过发汗等方式祛除外邪,而黄芪有收敛之性,会阻碍外邪的散发,导致外邪滞留体内,加重表实证的病情。例如《本草经疏》中提到“表实邪盛者忌之”,这里的表实邪盛就属于表实证范畴,这类人群食用黄芪会影响身体对外邪的祛除,不利于健康恢复。湿热实证则是体内有湿热之邪,表现为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舌苔黄腻等症状,黄芪的补气作用可能会助湿生热,使湿热之邪在体内更难清除,加重湿热的症状,如导致湿热阻滞气机,出现脘腹胀满等不适。 实证角度二:阴虚阳亢者 阴虚阳亢者体内阴液不足,阳气相对偏亢,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等症状。黄芪性温,具有补气升阳的作用,阴虚阳亢者食用黄芪可能会进一步耗伤阴液,加重阴虚的程度,使阳亢的情况更加严重。因为黄芪的温补之性会打破阴虚阳亢者原本相对失衡的阴阳状态,导致虚火更旺,出现一系列阴虚火旺加重的症状,影响身体健康。 特殊人群角度一:孕妇 孕妇属于特殊人群,一般不适合随意食用黄芪。从中医理论及临床观察来看,黄芪有一定的促进机体气血运行等作用,但孕妇在孕期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盲目食用黄芪可能会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黄芪的补气升阳作用可能会影响孕妇体内的气血分布和胎儿的生长环境,尤其是在孕早期,胎儿着床尚不稳定,食用黄芪可能增加流产的风险等。现代医学虽没有明确的大规模研究绝对禁止孕妇食用黄芪,但从中医的辨证角度以及为了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安全考虑,一般不建议孕妇食用黄芪,需要根据孕妇的具体体质等情况由医生谨慎判断是否可以使用。 特殊人群角度二:儿童 低龄儿童一般不适合随意食用黄芪。儿童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脏腑功能尚未完全成熟。黄芪属于补气之品,儿童如果没有明确的气虚表现,食用黄芪可能会导致气机壅滞等问题,影响儿童正常的生长发育。例如儿童本身阳气相对偏盛,如果盲目食用黄芪补气,可能会出现上火等症状,如流鼻血、口腔溃疡等情况。只有在儿童有明确的气虚表现,如面色萎黄、神疲乏力等,且经过中医医生辨证后认为可以使用黄芪时,才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并且要严格控制用量等。 特殊人群角度三: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 高血压病属肝阳上亢者不适合食用黄芪。肝阳上亢的高血压患者本身血压偏高,且多表现为头晕目眩、面红目赤、急躁易怒等症状,黄芪的补气升阳作用可能会进一步升高血压,加重肝阳上亢的病情。因为黄芪会影响人体的气血运行和阴阳平衡,对于肝阳上亢的高血压患者来说,食用黄芪可能会打破原本已经失调的气血阴阳状态,导致血压进一步波动升高,不利于血压的控制和病情的稳定。 总之,在考虑是否食用黄芪时,需要综合考虑自身的体质状况以及是否属于特殊人群等多方面因素,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判断和决策,以确保身体健康不受影响。

    2025-10-13 13:12:26
  • 宫寒怎么调理容易怀孕

    改善宫寒可从多方面入手,生活方式上要注意保暖和适度运动;饮食上选择温热性食物并可食用红糖生姜水、艾叶羊肉汤等食疗方;中医方面可艾灸关元穴、气海穴等,也可在中医师辨证后中药调理;同时要通过听音乐、冥想、瑜伽等调节心理,以利于受孕。 一、生活方式调理 1.保暖 原因:宫寒女性需尤其注意腰腹部、脚部等部位的保暖,寒冷刺激可能加重宫寒情况,影响受孕。例如,在寒冷季节,若不注意保暖,腹部受冷易导致子宫血液循环不畅。 措施:根据季节变化及时增添衣物,冬季可选择厚棉衣、围巾等加强保暖;夏季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温度过低的环境中,且不要直接对着空调出风口,脚部可穿保暖袜子,避免穿露脐装、短款上衣等使腰腹部受寒。 2.适度运动 原因:适当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宫寒状况。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运动方式有所不同,例如年轻女性可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而有一定基础的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但都要以身体能承受为准。 措施:适合宫寒备孕女性的运动有慢跑、瑜伽、快走等。慢跑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瑜伽可选择一些温和的宫寒调理瑜伽体式,如猫牛式等,每周练习2-3次;快走每天可进行,每次30分钟以上,速度以微微出汗、呼吸略加快但能正常交流为宜。 二、饮食调理 1.食物选择 原因:通过饮食调节可以温养子宫,改善宫寒。不同食物对宫寒的调理作用不同,例如一些温热性食物有助于暖身散寒。 措施:多吃温热性食物,如桂圆、核桃、羊肉、牛肉等。桂圆可煮粥或煲汤,每周食用2-3次;核桃可作为日常零食,每天吃3-5个;羊肉可做成羊肉汤等,每周吃1-2次。同时,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如冷饮、生鱼片、苦瓜等寒性食物,这些食物会加重宫寒。 2.食疗方 原因:一些食疗方经过验证对宫寒有一定调理作用。 措施:例如红糖生姜水,将生姜切丝,与红糖一起煮水,月经期间每天饮用1-2次,有暖宫散寒的作用;艾叶羊肉汤,用艾叶、羊肉一起炖煮,每周食用1次,对宫寒有较好的调理效果。 三、中医调理 1.艾灸 原因:艾灸特定穴位可以温通经络、散寒暖宫。不同穴位对宫寒的调理作用不同,如关元穴、气海穴等。 措施:可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艾灸。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气海穴位于脐下1.5寸处。一般每周艾灸2-3次,每次每个穴位艾灸15-20分钟左右。但孕妇需避免艾灸腹部相关穴位,因为艾灸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 2.中药调理 原因:中医会根据个体宫寒的具体情况开具相应中药进行调理,但需在专业中医师辨证论治后使用。 措施:例如一些常见的温经散寒、暖宫的中药方剂等,但具体用药需由中医师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史等综合判断后开具,患者不可自行盲目用药。 四、心理调节 1.原因:长期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可能会影响内分泌,进而影响受孕,而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身体的内分泌平衡,利于改善宫寒状况。 2.措施:备孕女性可通过听音乐、冥想、瑜伽等方式调节心理状态。听音乐可选择舒缓的古典音乐等,每天听1-2次,每次30分钟左右;冥想可每天进行10-15分钟,让自己放松身心;瑜伽中的一些冥想体式也有助于调节心理。不同年龄的女性都可采用这些方式,保持心情舒畅,以更好地迎接受孕。

    2025-10-13 13:10:25
  • 引起心火旺盛的病因是什么

    心火旺盛可由情志、饮食、生活起居、外邪侵袭等因素引起,情志不调、过食辛辣燥热或膏粱厚味、长期熬夜、过度劳累、外感温热之邪等均可导致心火旺盛,且不同年龄人群受各因素影响出现心火旺盛的情况各有特点。 一、情志因素 长期的精神压力过大、情绪激动或抑郁等情志不调情况可引起心火旺盛。例如,长期处于焦虑、愤怒情绪中的人群,情志过激易影响脏腑功能,导致心火内生。从中医理论角度,心在志为喜,过喜或情志不舒等都可扰动心神,进而引发心火旺盛。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若因家庭环境突变等产生情绪波动,也可能影响心气而致心火旺盛;成年人因工作生活压力大导致情志失调更为常见;老年人若长期处于孤独、抑郁情绪中,也易出现心火旺盛相关表现。 二、饮食因素 1.过食辛辣燥热之品:经常食用辣椒、花椒、生姜等辛辣燥热食物,会使体内热邪蓄积,热邪上炎于心,引发心火旺盛。比如长期大量食用麻辣火锅等辛辣食物的人群,容易出现心烦、口舌生疮等心火旺盛的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对辛辣食物的耐受及影响有所不同,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过多食用辛辣食物更易损伤脾胃,进而影响心气;成年人过量食用则易直接导致体内热盛扰心;老年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过食辛辣也易生内热扰心。 2.过食膏粱厚味:长期摄入过多油腻、甘甜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奶油蛋糕等,会导致脾胃运化失常,酿生湿热,湿热内生,郁而化火,上炎于心,引起心火旺盛。例如肥胖人群往往存在过食膏粱厚味的情况,更容易出现心火旺盛相关问题。对于儿童,若家长过度喂养高热量、高脂肪食物,易影响脾胃功能,从而增加心火旺盛的风险;成年人因饮食不节制,过多摄入此类食物,也易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引发心火;老年人脾胃功能减退,过食膏粱厚味更易加重脾胃负担,进而引发心火旺盛。 三、生活起居因素 1.熬夜:长期熬夜会耗伤人体阴液,阴液不足则不能制约阳气,阳气相对偏亢,虚火上炎于心,导致心火旺盛。比如经常熬夜加班、娱乐的人群,长期熬夜后易出现心烦失眠、口干舌燥等心火旺盛表现。不同年龄人群熬夜的影响不同,儿童若经常熬夜,会影响生长发育,同时也易损伤心气,引发心火旺盛;成年人长期熬夜会严重影响心脏及全身脏腑功能,导致心火内生;老年人本身阴液相对不足,熬夜更易加重阴液耗损,进而引发心火旺盛。 2.过度劳累:体力或脑力过度劳累会耗伤气血,气血不足则心失所养,同时劳累过度也易生内热,从而引发心火旺盛。例如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高强度脑力工作的人群,容易出现疲劳、心烦等心火旺盛症状。儿童若过度玩耍或学习负担过重,也会影响身体气血运行,增加心火旺盛风险;成年人过度劳累易导致心气不足且内生虚热;老年人本身气血渐亏,过度劳累更易损伤心气,引发心火旺盛。 四、外邪侵袭因素 外感温热之邪,如夏季感受暑热之邪,温热之邪侵袭人体,易内传于心,导致心火旺盛。例如在炎热的夏季,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中,人体易受暑热之邪侵袭,出现心烦、发热等心火旺盛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对外邪侵袭的易感性不同,儿童体温调节能力较弱,夏季更易受暑热之邪影响而致心火旺盛;成年人在夏季若不注意避暑,也易感受暑热之邪引发心火;老年人正气相对不足,夏季感受暑热之邪后更易出现心火旺盛相关症状。

    2025-10-13 13:09:0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