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秋宁

北京协和医院

擅长:皮肤科疾病的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皮肤科疾病的治疗。展开
  • 用药后皮肤瘙痒怎么办

    用药后出现皮肤瘙痒需立即停药,用清水轻柔清洗皮肤,观察症状,可通过冷敷等非药物措施缓解,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过敏体质者有不同注意事项,若处理后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医生会进一步评估治疗。 一、立即停药 如果明确是用药后出现的皮肤瘙痒,首先应立即停止使用可疑药物。因为很多皮肤瘙痒是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引起,及时停药可避免进一步接触过敏原导致症状加重。例如使用某种抗生素后出现瘙痒,应马上停止服用该抗生素。 二、清洗皮肤 用清水轻柔地清洗皮肤,去除可能残留的药物,减轻药物对皮肤的持续刺激。注意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也不要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等清洁剂,以免加重瘙痒。比如用温水轻轻冲洗瘙痒部位,每次清洗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左右。 三、观察症状 仔细观察皮肤瘙痒的程度、范围等情况。如果只是轻微的局部瘙痒,皮肤没有明显的红肿、皮疹等严重表现,可以先在家中进行观察。但如果瘙痒伴有大片皮疹、红肿、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急诊就诊。 四、非药物缓解措施 1.冷敷:可以使用冷毛巾或冰袋(包裹毛巾后)冷敷瘙痒部位,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一段时间后可重复。冷敷有助于收缩血管,减轻瘙痒和局部的炎症反应。但要注意冰袋温度不宜过低,避免冻伤皮肤,尤其是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更要严格控制冷敷时间和温度。 2.避免搔抓:尽量不要用手搔抓瘙痒部位,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可以通过轻轻拍打瘙痒部位来缓解不适。对于儿童,家长要注意看护,防止儿童不自觉搔抓。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用药后出现皮肤瘙痒需更加谨慎处理。首先要确保儿童没有误服其他可能加重症状的物品,清洗皮肤时动作要轻柔,避免儿童抗拒导致受伤。如果儿童瘙痒伴有哭闹不安等情况,要及时评估是否为严重过敏反应,必要时尽快送医。同时,儿童皮肤薄嫩,冷敷时更要严格控制冰袋与皮肤的接触时间。 2.老年人:老年人用药后出现皮肤瘙痒,由于其皮肤本身较为干燥,清洗皮肤时要特别注意水温不能过高,清洗后可适当涂抹温和的保湿霜,保持皮肤湿润。观察症状时要关注老年人的整体身体状况,因为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瘙痒可能会影响其睡眠和情绪,进而影响基础疾病的控制,所以要更密切观察并及时处理。 3.过敏体质者:过敏体质者用药后出现皮肤瘙痒的概率相对较高,这类人群在再次用药时要更加谨慎,用药前应详细咨询医生,了解药物的过敏风险。在出现皮肤瘙痒后,要第一时间采取上述措施,并尽快就医,因为过敏体质者发生严重过敏反应的风险可能更高。 六、就医评估 如果经过上述处理后皮肤瘙痒仍不缓解或持续加重,或者出现了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进行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等,可能会进行过敏原检测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瘙痒的原因,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如使用抗组胺药物等(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使用指导)来缓解症状。

    2025-10-16 13:49:39
  • 皮肤出现皮下出血的原因是什么

    皮下出血原因包括血管因素的先天性血管壁结构异常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获得性的过敏性紫癜、老年性血管改变,血小板因素的数量减少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功能异常如先天性血小板无力症,凝血功能障碍的先天性如血友病、获得性如维生素K缺乏及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胃肠道吸收障碍等人群易患,不同人群中儿童需重点排查先天性凝血因子缺陷、老年人关注血管老化和维生素K缺乏、女性月经等异常时要综合个体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明确原因。 一、血管因素导致的皮下出血 (一)先天性血管壁结构异常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常见的先天性血管壁结构异常疾病,患者血管壁的胶原、弹性纤维等成分存在先天性缺陷,使得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易发生皮下出血。例如,基因缺陷导致血管壁支撑结构异常,当受到轻微外力时,血管就容易破裂出血形成皮下瘀斑。 (二)获得性血管壁异常 1.过敏性紫癜: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引发毛细血管炎,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脆性显著增加,血液易渗出至血管外形成皮下出血。常见致敏物质包括感染源(如细菌、病毒等)、食物(如鱼虾、蛋类等)、药物等,儿童及青少年相对更易发病。 2.老年性血管改变:老年人血管逐渐老化,弹性下降、脆性增加,皮肤在轻微碰撞等情况下就可能出现皮下出血,这与血管壁的退行性变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况更为常见。 二、血小板因素引起的皮下出血 (一)血小板数量减少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因机体免疫机制紊乱,产生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被过度破坏,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进而引起皮下出血。该疾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病,女性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倾向性。 (二)血小板功能异常 先天性血小板无力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存在缺陷,导致血小板的黏附、聚集等功能出现障碍,即使血小板数量正常,也会因功能异常而无法正常发挥止血作用,从而引发皮下出血。 三、凝血功能障碍导致的皮下出血 (一)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 血友病是典型的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性疾病,分为血友病A(凝血因子Ⅷ缺乏)和血友病B(凝血因子Ⅸ缺乏),由遗传因素导致相关凝血因子基因缺陷,使得凝血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受阻,轻微创伤即可引起皮下及深部组织出血。 (二)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 维生素K缺乏可影响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从而出现皮下出血。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胃肠道吸收障碍(如慢性腹泻、肝胆疾病等)的人群易发生维生素K缺乏,老年人因胃肠道功能减退等因素也相对更易受累。 不同人群中,儿童出现皮下出血需重点排查先天性凝血因子缺陷等遗传因素;老年人要关注血管老化及维生素K缺乏等情况;女性在月经异常、妊娠相关疾病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时也可能出现血小板或凝血相关问题,需综合评估个体的年龄、生活方式及病史等因素来明确皮下出血的具体原因。

    2025-10-16 13:48:33
  • 黑色素痣是怎么回事

    黑色素痣是由痣细胞组成的良性皮肤新生物可出生时或后天出现按细胞类型分为交界痣皮内痣混合痣按发病情况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病因与遗传及紫外线照射有关临床表现多样需遵循ABCDE法则评估恶变倾向良性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有恶变倾向等可手术切除儿童需密切观察成年人注意防晒特殊人群有家族史者需更频繁监测。 一、定义 黑色素痣是由痣细胞组成的良性皮肤新生物,也称痣细胞痣、色素痣,是最常见的皮肤良性肿瘤,可出生时即存在,也可后天逐渐出现。 二、分类 1.按细胞类型分: 交界痣:痣细胞位于表皮与真皮交界部位,多扁平,色素较深,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皮内痣:痣细胞进入真皮层,呈半球形隆起,表面可有毛发,是成人最常见的痣类型。 混合痣:同时有交界痣和皮内痣的特点,兼具前两者部分特征。 2.按发病情况分: 先天性痣:出生时即存在的黑色素痣,大小不等,小的几毫米,大的可覆盖身体一部分。 后天性痣:出生后逐渐出现的黑色素痣,随年龄增长可能有形态、大小变化。 三、病因 1.遗传因素:部分黑色素痣的发生与遗传相关,有家族遗传倾向的个体更易出现黑色素痣。 2.紫外线照射:长期紫外线暴露是后天性黑色素痣形成的重要诱因,紫外线可刺激皮肤黑色素细胞增殖,增加痣的发生风险。 四、临床表现 黑色素痣大小、颜色、形状多样,交界痣多为扁平、边界清楚的斑疹,颜色可为棕色、黑色等;皮内痣呈半球形隆起,颜色均匀;混合痣兼具两者特点。一般无自觉症状,部分交界痣或混合痣在受到摩擦、外伤等刺激时可能出现变化。 五、评估与监测 需关注黑色素痣的变化,遵循ABCDE法则初步评估恶变倾向: A(asymmetry):痣的一半与另一半不对称。 B(borderirregularity):边界不规则,呈锯齿状等。 C(colorvariegation):颜色多样,包含多种颜色如棕色、黑色、红色等。 D(diameter>6mm):直径大于6mm。 E(evolution):痣在短期内出现进展变化,如大小、形状、颜色改变等。若出现上述情况,需警惕黑色素瘤等恶变可能,应及时就医。 六、处理原则 1.良性黑色素痣:一般无需特殊处理,日常注意避免过度摩擦、刺激痣体即可。 2.有恶变倾向或影响美观等情况: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切除是明确诊断和治疗的可靠方式,切除组织需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的黑色素痣需密切观察其变化,避免搔抓、摩擦等刺激,若痣在短期内明显增大、颜色改变等,应及时就医评估。 成年人:注意防晒,减少紫外线对皮肤的刺激,定期自我检查皮肤痣的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诊。 有家族黑色素瘤病史人群:此类人群需更频繁且细致地监测自身黑色素痣,一旦发现符合恶变倾向表现的痣,应尽早进行医学评估和处理,因为家族遗传因素可能增加黑色素瘤发生风险。

    2025-10-16 13:46:18
  • 痘痘应该怎么治

    痘痘护理包含选择温和洁面产品每日清洁1-2次避免过度清洁油性皮肤可选用含水杨酸洁面但敏感肌慎用避免用手挤压搔抓痘痘及使用非致粉刺化妆品并及时卸妆;外用维A酸类调节角质适轻中度但初期有刺激反应,过氧苯甲酰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抗炎适炎性丘疹脓疱型;口服抗生素适中重度有明显炎症痘痘但有禁忌,异维A酸适重度结节囊肿型难治性痘痘但有致畸风险需医生严格评估;生活方式要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控制高糖高脂食物多吃新鲜蔬果;儿童痘痘优先温和日常护理避免用成人药,孕妇孕期少用口服药靠日常护理需咨询医生,敏感肌选无刺激含修复成分产品避免刺激成分。 一、日常护理 1.皮肤清洁:选择温和的洁面产品,每日清洁1~2次,避免过度清洁导致皮肤屏障受损,进而加重痘痘问题。对于油性皮肤人群,可选择含适量水杨酸成分的洁面产品,帮助溶解角质,但敏感肌肤需谨慎使用。 2.避免刺激:避免用手挤压、搔抓痘痘,防止炎症加重及留下痘印、痘疤。化妆时应选择非comedogenic(不会堵塞毛孔)的化妆品,并及时卸妆。 二、外用药物治疗 1.维A酸类:如维A酸乳膏等,可调节角质形成细胞的分化,改善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减少微粉刺形成,适用于轻中度痘痘,但使用初期可能出现皮肤刺激反应,如泛红、脱屑,需从小面积开始试用,敏感肌肤慎用,孕妇禁用。 2.过氧苯甲酰:具有杀灭痤疮丙酸杆菌、抗炎作用,可释放新生态氧和苯甲酸,溶解粉刺,适用于炎性丘疹和脓疱型痘痘,少数人使用后可能有皮肤干燥、脱屑等刺激症状。 三、口服药物治疗 1.抗生素:如四环素类(如多西环素等),适用于中重度有明显炎症的痘痘,但需注意儿童、孕妇禁用,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耐药及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 2.异维A酸:适用于重度结节囊肿型痘痘等难治性痘痘,但有致畸风险,育龄期男女用药前后需严格避孕,且可能出现皮肤干燥、口干、肝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需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 四、生活方式调整 1.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睡眠,熬夜可能影响内分泌,加重痘痘,成年人建议每日睡眠7~9小时。 2.饮食控制:减少高糖食物(如甜品、饮料)、高脂食物(如油炸食品)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持饮食均衡,有助于改善痘痘状况。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痘痘多与雄激素水平、皮脂腺分泌等相关,一般优先采用温和的日常护理,如清水洁面等,避免自行使用成人祛痘药物,必要时需在儿科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 2.孕妇:孕期痘痘一般不建议系统使用口服药物,可通过温和洁面、避免刺激等日常护理缓解,若需用药需咨询妇产科及皮肤科医生,权衡利弊后谨慎选择外用安全药物。 3.敏感肌肤人群:在选择祛痘产品时,应优先选用无刺激、温和的产品,如含神经酰胺、透明质酸等修复成分的护肤品,避免使用含酒精、高浓度果酸等刺激性成分的产品,使用新的护肤品前可先在耳后小面积试用。

    2025-10-16 13:46:01
  • 皮肤溃疡怎么办

    皮肤溃疡有一般处理原则,包括清洁创面和抗感染治疗;不同病因皮肤溃疡有针对性处理,如糖尿病性皮肤溃疡需控血糖、改善循环等,静脉性皮肤溃疡要抬高患肢、用弹力绷带等,动脉性皮肤溃疡要改善动脉供血等;还有预防措施,包括控制基础疾病、避免局部损伤、保持皮肤健康等。 抗感染治疗:根据溃疡的病因和感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感染措施。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皮肤溃疡,可局部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药膏;对于怀疑有真菌感染的溃疡,可能需要使用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乳膏等。对于严重感染或伴有全身症状的患者,可能需要全身应用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循用药指征,避免滥用。例如,对于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出现皮肤溃疡合并感染,更要谨慎选择抗生素,并密切监测感染控制情况。 不同病因皮肤溃疡的针对性处理 糖尿病性皮肤溃疡:首先要严格控制血糖,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如空腹血糖一般控制在7mmol/L左右,餐后血糖控制在10mmol/L左右),这是促进溃疡愈合的基础。同时,要改善下肢血液循环,可使用一些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前列腺素类似物等。对于较大较深的溃疡,可能需要外科清创等处理,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血管重建手术。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等原因,感觉减退,更要注意避免局部受压,选择合适的鞋子,防止溃疡进一步加重。 静脉性皮肤溃疡:抬高患肢是重要的措施,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水肿,一般建议将患肢抬高30°-40°,每日数次。局部可使用弹力绷带或穿医用弹力袜,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对于伴有感染的静脉性溃疡,同样需要抗感染治疗。同时,可使用一些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如生长因子类药物,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等可促进溃疡创面的愈合。老年患者患静脉性溃疡较多,由于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等特点,更要注意长期的患肢抬高和弹力治疗的依从性。 动脉性皮肤溃疡:改善动脉供血是关键,可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如妥拉唑林等。对于严重的动脉狭窄或闭塞,可能需要进行血管介入治疗或外科手术,如动脉搭桥术等。动脉性溃疡患者要注意保暖,避免患肢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加重缺血情况。 皮肤溃疡的预防措施 控制基础疾病:对于有糖尿病、血管疾病等易引起皮肤溃疡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病情。定期监测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例如,糖尿病患者要定期进行足部检查,早期发现足部的微小病变并及时处理。 避免局部损伤:注意保护皮肤,避免长时间受压、摩擦等。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时翻身,使用气垫床等,防止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形成溃疡。从事重体力劳动或易接触尖锐物体工作的人群,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皮肤受伤。 保持皮肤健康:保持皮肤清洁、湿润,可适当使用保湿霜等。对于皮肤干燥的人群,更要注意皮肤的保湿护理。同时,要增强机体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维持皮肤的正常功能,降低皮肤溃疡的发生风险。

    2025-10-16 13:45:4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