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辉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结直肠疾病、胃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结直肠疾病、胃疾病的诊治。展开
  • 造口旁疝是什么

    造口旁疝是行过肠造口手术者因造口部位腹壁薄弱、腹压增高致腹腔器官或组织从造口旁薄弱处突出形成的疝,有早期可复性肿块等表现,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非手术用腹带等,手术是主要治疗且需考虑不同人群情况及处理腹压增高因素。 1.发病机制 对于行过肠造口手术的患者,造口部位的腹壁结构被破坏,局部腹壁强度降低。随着时间推移,腹腔内压力增高(如慢性咳嗽、便秘等导致腹压增加的情况),腹腔内的脏器就有可能从造口旁的薄弱处突出,形成造口旁疝。 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情况有差异,老年人群由于腹壁组织退变、肌肉萎缩等因素,更容易发生造口旁疝。女性和男性在发病率上可能无显著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在一些生活方式因素影响下可能有不同表现,比如有慢性腹压增高相关生活方式的人群,不管男女都易患。 2.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可能在造口周围出现可复性的肿块,站立、行走、咳嗽等腹压增加时肿块突出,平卧休息或用手按压时肿块可回纳。 进展期表现:随着疝的增大,肿块可能不易回纳,患者会出现腹部隐痛、腹胀等不适症状,还可能影响造口的正常使用,如造口周围皮肤受到刺激等情况。 3.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和触诊可以发现造口旁是否有异常肿块,以及肿块的可复性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以帮助明确疝内容物的情况,如是否有肠管等组织突出;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腹壁缺损的大小、疝内容物的组成等,有助于准确诊断造口旁疝,并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4.治疗相关 非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不能耐受手术或暂时不需要手术的患者,可使用造口腹带等辅助器具,起到一定的压迫作用,防止疝内容物进一步突出,但非手术治疗一般不能从根本上治愈造口旁疝。 手术治疗:是治疗造口旁疝的主要方法,手术的目的是修复腹壁缺损,将突出的脏器回纳腹腔,并加强腹壁的强度。但对于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患者,手术的风险和预后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全身情况;儿童患者由于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需要更加谨慎考虑,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等。对于有慢性咳嗽、便秘等导致腹压增高情况的患者,在手术前后都需要积极处理这些因素,以降低术后复发的风险。

    2025-10-22 11:18:10
  • 男人疝气的症状有哪些

    疝气包括多种类型,男性中腹股沟疝多见,分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疝内容物可经腹股沟管突出、可入阴囊,早期有可复性肿块等)和直疝(常见于年老体弱者,常在腹股沟内侧端等出现半球形肿块,极少入阴囊);其他类型疝气如切口疝(腹部手术切口处有肿块,可伴消化不良等)、脐疝(婴儿脐疝为脐部可复性肿块,成人脐疝易粘连、嵌顿且伴腹部隐痛等)、股疝(40岁以上女性多见,疝块不大,嵌顿时有明显肠梗阻症状),患者需及时就医,不同人群疝气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腹股沟疝 1.男性较为常见的类型:男性疝气中腹股沟疝最为多见,可分为斜疝和直疝。 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疝内容物可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早期症状多不明显,仅在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肿块突出,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时可回纳。随着病情进展,肿块可逐渐增大,此时可能伴有坠胀感。 腹股沟直疝:常见于年老体弱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常在站立时发现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上外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平卧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极少进入阴囊。 二、其他类型疝气的相关症状(相对少见) 1.切口疝:多发生于腹部手术切口处,患者可在手术切口部位发现肿块,站立或用力时肿块突出,平卧休息时缩小或消失。若疝内容物与腹壁组织发生粘连,可能出现疼痛等不适症状,还可能伴有消化不良、腹部隐痛等表现。 2.脐疝:婴儿脐疝较为常见,表现为脐部可复性肿块,哭闹、咳嗽时肿块突出,安静时用手按压可回纳。成人脐疝则多见于中年肥胖经产妇,疝内容物多为大网膜,常伴有腹部隐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且疝内容物容易发生粘连、嵌顿。 3.股疝: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但男性也可发生,疝块往往不大,常在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表现为一半球形的突起。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偶尔伴有轻度疼痛,当发生嵌顿时,可出现明显的腹痛、呕吐等肠梗阻症状。 疝气患者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病情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等。对于儿童疝气,家长需密切观察肿块情况,避免孩子长时间哭闹、咳嗽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对于老年疝气患者,要注意预防便秘等增加腹压的因素,以降低疝气嵌顿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2025-10-22 11:16:50
  • 脂肪瘤的症状

    脂肪瘤好发于肩、背、颈、乳房、腹部及四肢近端,多为单个或多个皮下局限性肿块,生长缓慢,一般无自觉症状,压迫周围神经时可致疼痛;儿童脂肪瘤相对少见,需密切观察变化;血管脂肪瘤多见于年轻人,表现为疼痛性结节或肿块;弥漫性脂肪瘤病少见,可致皮下组织弥漫性增厚,影响肢体活动;一般无全身症状,特殊部位脂肪瘤可致相应伴随症状,儿童特殊部位脂肪瘤需警惕对器官功能的影响。 脂肪瘤好发于肩、背、颈、乳房和腹部等部位,也可见于四肢近端(如上臂、大腿、臀部)。一般为单个或多个皮下局限性肿块,通常生长缓慢。典型的脂肪瘤表现为扁圆形或分叶状,质地柔软,边界清楚,与皮肤无粘连,表面皮肤正常,可推动。 成人情况:成年患者身上的脂肪瘤大小不一,小的如黄豆大小,大的可直径达数厘米甚至更大。一般无自觉症状,多是偶然发现。但如果脂肪瘤压迫周围神经等结构时,可能会出现疼痛等不适。 儿童情况:儿童发生脂肪瘤相对较少见,症状与成人相似,但由于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家长需密切观察脂肪瘤的变化情况,如生长速度等,因为儿童脂肪瘤也可能有其特殊的生长特点,不过总体表现也是皮下可触及的肿块,边界清晰等表现。 特殊类型脂肪瘤的症状 血管脂肪瘤:多见于年轻人,好发于上肢和躯干,表现为疼痛性结节或肿块,肿块常与血管关系密切,可能在触碰时或活动后有一定的疼痛感,这是因为其内部有丰富的血管成分,受刺激后容易引起不适。 弥漫性脂肪瘤病:较为少见,可累及大片皮肤和皮下组织,表现为皮下组织弥漫性增厚,可影响肢体的活动等功能,病变部位皮肤一般无明显红肿等炎症表现,但局部增厚可能会导致肢体活动受限等情况,在儿童中如果发生弥漫性脂肪瘤病,可能会影响肢体的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引起重视。 伴随症状 一般情况下脂肪瘤不会引起全身症状,但如果脂肪瘤发生在特殊部位,如颈部深部的脂肪瘤,较大时可能会压迫气管、食管等结构,从而引起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症状;对于女性乳房部位的脂肪瘤,可能会被误认为是乳腺疾病而引起心理上的担忧等情况。在儿童中,如果脂肪瘤生长在重要器官周围的皮下组织,虽然概率较低,但也需要警惕是否会对器官功能产生影响,家长应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监测。

    2025-10-22 11:15:47
  • 急性阑尾炎的病因是什么的

    急性阑尾炎的发生与阑尾管腔阻塞、细菌入侵及其他因素有关。阑尾管腔阻塞是最常见病因,包括淋巴滤泡增生、粪石等,儿童因淋巴组织活跃易因淋巴滤泡增生阻塞,生活方式等也有影响;细菌入侵是在管腔阻塞后压力升高、血运障碍时繁殖入侵,儿童免疫力低易受影响,卫生习惯差等增加机会;其他因素有胃肠道疾病直接蔓延、神经反射致阑尾缺血坏死等,不同年龄人群胃肠道功能不同,儿童易受影响,生活方式中精神压力等对不同性别都有影响,有胃肠道基础疾病者需关注阑尾健康。 年龄性别因素影响:儿童时期淋巴组织活跃,更易因淋巴滤泡增生导致管腔阻塞;不同性别在这方面无显著差异导致发病差异。生活方式上,饮食不规律等可能影响阑尾蠕动,增加粪石形成及阻塞风险。有肠道寄生虫感染病史的人群,寄生虫或其代谢产物易引起阑尾管腔阻塞。 细菌入侵 原因及机制:当阑尾管腔阻塞后,阑尾腔内压力升高,血运障碍,细菌繁殖并入侵阑尾壁引发感染。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埃希菌、厌氧菌等。细菌可通过阑尾黏膜破损处侵入,也可经血液循环到达阑尾引发感染。 年龄性别因素影响: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更易受细菌入侵影响;不同性别在细菌入侵易感性上无明显差异。生活方式中卫生习惯差可能增加细菌感染机会。有肠道炎症病史等人群,肠道局部环境改变,更易出现细菌入侵引发阑尾炎症。 其他因素 胃肠道疾病影响:胃肠道炎症如肠炎等可直接蔓延至阑尾,引起阑尾管壁肌肉痉挛,影响阑尾的血液循环,导致阑尾发炎。比如急性肠炎时,炎症可波及阑尾,使其发生病变。 神经反射因素:胃肠道功能紊乱时,可引起阑尾肌肉和血管痉挛,一旦超过正常强度,就会导致阑尾缺血、坏死,从而诱发急性阑尾炎。例如精神紧张等因素可能通过神经反射影响胃肠道功能,进而波及阑尾。 年龄性别因素影响:不同年龄人群胃肠道功能特点不同,儿童胃肠道功能发育尚不完善,更易受胃肠道疾病及神经反射影响;性别因素对因胃肠道疾病及神经反射导致的急性阑尾炎发病影响不显著。生活方式中精神压力大等情况,不同性别都可能出现,会通过神经反射影响阑尾。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人群,无论是何种性别,都需更关注阑尾健康,积极治疗胃肠道疾病以降低急性阑尾炎发病风险。

    2025-10-22 11:14:30
  • 小儿疝气多大做手术好

    小儿疝气手术时机需综合多方面因素选择,6个月以下婴幼儿部分可观察,6个月以上未自愈则考虑手术;1-5岁无自愈倾向尽早手术,5岁以上通常及时安排;疝气嵌顿无论年龄大小需立即手术;双侧疝气综合评估后尽早保障健康减少并发症。 一、婴幼儿疝气情况 对于6个月以下的婴幼儿,部分可随着身体发育自行愈合。因为婴幼儿腹壁肌肉有逐渐发育完善的过程,若疝气未发生嵌顿等紧急情况,可先采取保守观察,密切关注疝气情况,如疝气突出的频率、是否出现嵌顿等表现。 若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疝气仍未自愈,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这是因为随着月龄增加,腹壁肌肉发育完善的可能性降低,疝气持续存在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并且疝气嵌顿的风险会逐渐增加,嵌顿会导致疝内容物(多为肠管等)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 二、儿童期疝气情况 对于1-5岁的儿童,若疝气没有自愈倾向,一般建议尽早手术。此时孩子的身体状况相对较好,能够较好地耐受手术,而且早期手术可以避免疝气对孩子心理(如因疝气突出影响外观产生自卑心理等)和生活(如活动受到一定限制等)的影响,同时降低疝气嵌顿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对于5岁以上的儿童,疝气通常很难自行愈合,应及时安排手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能够较好地配合术前准备和术后恢复相关事宜,手术治疗可以有效解决疝气问题,避免后续因疝气反复突出等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 三、特殊情况考量 疝气嵌顿:一旦发生疝气嵌顿,无论孩子年龄大小,都需要立即进行手术。因为嵌顿时间过长会导致疝内容物缺血坏死,危及孩子生命健康,需要争分夺秒进行手术解除嵌顿。 双侧疝气:双侧疝气的孩子手术时机的选择也需要综合评估。一般来说,若一侧疝气情况较严重或有嵌顿倾向等,可能会优先考虑手术,但也需要根据孩子整体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确定手术时间,总体原则是尽早保障孩子健康,减少疝气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小儿疝气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年龄、疝气的类型、是否发生嵌顿等多方面因素,以保障孩子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减少手术相关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状况,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为孩子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025-10-22 11:13:1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