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擅长:结直肠疾病、胃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
小儿斜疝的原因
小儿斜疝主要与先天性解剖因素(鞘状突未闭,早产儿更常见)和后天性因素(腹内压增高,如哭闹、便秘、剧烈咳嗽等致腹腔脏器易通过薄弱点突出)有关。 先天性解剖因素: 鞘状突未闭: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从腹腔逐渐下降至阴囊,伴随睾丸下降的腹膜鞘状突应该自行闭合。若鞘状突未闭合,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就可通过未闭的鞘状突向阴囊突出,从而形成斜疝。这种情况在早产儿、低体重儿中更为常见,因为早产儿的鞘状突闭合机制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例如,有研究表明,早产儿发生小儿斜疝的概率明显高于足月儿,就是由于其鞘状突未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后天性因素: 腹内压增高:小儿经常哭闹、便秘等情况会导致腹内压增高。当腹内压持续升高时,腹腔内的脏器容易通过薄弱点向体表突出形成疝。比如,长期便秘的小儿,在排便时需要用力屏气,这会使腹内压显著升高,增加了小儿斜疝发生的风险。另外,剧烈咳嗽也会引起腹内压瞬间升高,对于本身存在鞘状突未闭等解剖结构异常的小儿,就容易诱发斜疝。
2025-10-22 09:52:15 -
碘伏是消毒剂
碘伏是常用消毒剂,对细菌、真菌、病毒等有较好杀灭效果,可用于皮肤、黏膜、医疗器械消毒,但使用时需注意避免与红药水等混用、对碘过敏者禁用、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封后尽快用完,且不能替代所有消毒方法,如有疑问应咨询专业人士。 碘伏的使用方法一般是将其直接涂抹或冲洗在需要消毒的部位,作用一定时间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在使用碘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避免与红药水、紫药水等混用,以免产生化学反应,影响消毒效果。 对碘过敏的人群应避免使用碘伏。 碘伏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封后应尽快用完,以免药效降低。 使用碘伏消毒后,应避免接触到其他刺激性物质,以免影响消毒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碘伏虽然是一种常用的消毒剂,但不能替代所有的消毒方法。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其他消毒剂或消毒方法。此外,消毒剂的使用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如果对消毒剂的使用有任何疑问,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的意见。
2025-10-22 09:51:47 -
伤口一直流水
伤口一直流水可能是组织液外渗、脂肪液化、伤口感染等原因导致。 一、组织液外渗:当出现皮肤伤口时,真皮组织受到损害,这会致使皮下有大量组织液渗出,进而呈现伤口一直流水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可以依照医嘱使用诸如过氧化氢溶液、聚维酮碘溶液等消毒药物来进行消毒处理。 二、脂肪液化:若皮肤受损的部位脂肪含量较多,在伤口尚未愈合的时候,可能会有局部脂肪液化流出,从而出现伤口一直流水的现象。此时需要及时展开消毒处理,并且要使用引流条将脂肪液化组织吸出。 三、伤口感染:皮肤损伤后若护理不当,可能会滋生细菌而引发伤口感染,即可能出现化脓症状,当脓水流出时就会有伤口一直流水的表现。这时需要由专业医师操作将皮肤坏死组织清除掉,并配合医师外用红霉素软膏、莫匹罗星软膏等药物进行治疗。 总之,当伤口出现一直流水的情况时,需要根据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以促进伤口的愈合。
2025-10-22 09:51:24 -
破伤风的感染率是多少
全球破伤风感染率因地区、人群免疫状况等不同,发达国家因普遍接种疫苗感染率低,发展中国家部分地区曾较高,不同人群感染风险有差异,儿童、创伤者、特定职业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风险较高。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尤其是未规范接种破伤风疫苗的儿童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儿童的皮肤黏膜相对娇嫩,更容易因外伤等接触到破伤风梭菌。对于有创伤史的人群,尤其是伤口较深、污染严重的创伤患者,感染破伤风的风险会增加。比如,手部被生锈铁器扎伤且伤口较深时,感染破伤风的可能性较一般表浅伤口大。在生活方式方面,从事农业生产、建筑等易发生外伤职业的人群,接触到可能污染破伤风梭菌环境的机会较多,感染风险相对高于其他人群。有基础疾病导致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感染破伤风后病情可能更严重,且感染风险也相对增加。
2025-10-22 09:50:55 -
阑尾在左边还是右边
阑尾通常在右下腹部,根部体表投影为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麦氏点),少数人位置变异,儿童随发育位置有变化,孕期受子宫增大等影响可移位,有腹部手术史或患腹腔疾病者位置可能因粘连改变,需影像学检查准确判断。 对于儿童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发育,阑尾的位置也会有一定的变化趋势,但总体上还是以右侧为主。在女性孕期,由于子宫增大等因素,阑尾的位置可能会向上向外移位,但这也是在正常解剖变异的范畴内。而对于有过腹部手术史或者患有某些腹腔疾病的人群,阑尾的位置可能会因为腹腔粘连等情况而发生改变,这时候就需要通过详细的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等)来准确判断阑尾的位置。
2025-10-22 09: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