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浩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脊柱退行性病变(颈椎、胸椎、腰椎疾病),颅颈交界区畸形(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等),椎管内肿瘤,髓内肿瘤,脊髓栓系,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疝等脊柱脊髓疾病。平均每年工作时间为50周,目前每年院内手术量为300余台,院外会诊为300余台,合计每年完成近600台脊柱脊髓手术,每周两次专家门诊与一次脊柱脊髓专科门诊,加上院内会诊合计每年接诊3200余例患者。自2010年至今已完成上千例脊柱脊髓手术,擅长颈椎病,颅颈交界区畸形,腰椎退变性疾病(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侧弯),脊柱矫形,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脊髓栓系的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脊柱退行性病变(颈椎、胸椎、腰椎疾病),颅颈交界区畸形(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等),椎管内肿瘤,髓内肿瘤,脊髓栓系,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疝等脊柱脊髓疾病。平均每年工作时间为50周,目前每年院内手术量为300余台,院外会诊为300余台,合计每年完成近600台脊柱脊髓手术,每周两次专家门诊与一次脊柱脊髓专科门诊,加上院内会诊合计每年接诊3200余例患者。自2010年至今已完成上千例脊柱脊髓手术,擅长颈椎病,颅颈交界区畸形,腰椎退变性疾病(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侧弯),脊柱矫形,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脊髓栓系的展开
  • 摔倒头上起大包怎么办

    摔倒后头上起大包需分情况处理。立即观察症状,有头痛、头晕等要警惕颅脑损伤;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热敷、适当按摩;出现持续剧烈头痛等紧急情况要立即就医,仅起包无不适可观察随访;儿童和老年人有特殊注意事项,儿童要更重视且操作轻柔,老年人要关注生命体征变化及控制冷敷热敷温度。 一、立即观察与初步处理 1.观察症状表现:摔倒后头上起大包,首先要观察伤者是否有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模糊、抽搐等症状。如果有这些症状,需高度警惕颅脑损伤的可能,应立即就医。对于儿童,由于其颅骨和脑组织相对脆弱,更要密切观察,因为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自身的不适感受。 2.局部冷敷:在受伤后的24-48小时内,可以进行局部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大包处,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冷敷一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需要注意的是,冷敷时要避免冻伤皮肤,可以用毛巾将冰袋包裹后再敷在头上。对于婴幼儿,操作要更加轻柔,选择合适大小的冷敷物品,并密切关注其皮肤反应。 二、24小时后处理 1.局部热敷:受伤48小时后,若大包仍未消退,可改为局部热敷。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淤血的吸收。同样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热敷时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血液循环相对较慢,热敷时更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控制,防止出现皮肤损伤。 2.适当按摩:在大包处适当轻柔按摩,也有助于淤血的消散。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从大包周围向中心轻轻打圈按摩。但如果伤者伴有明显的头痛、头晕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及时就医。对于儿童,按摩时要格外轻柔,避免因用力不当加重孩子的不适。 三、就医情况判断 1.需紧急就医的情况:如果伤者出现持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意识障碍(如昏迷、嗜睡等)、肢体无力或抽搐等情况,无论头上大包大小如何,都应立即送往医院进行头颅CT等检查,以排除颅内出血、脑震荡等严重颅脑损伤。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高血压患者,摔倒后头部受伤更要谨慎,因为血压波动可能会加重病情,需及时就医明确颅内情况。 2.可观察随访的情况:如果伤者仅表现为头上起大包,无明显头痛、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精神状态良好,可先进行观察。在观察期间,要注意让伤者多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密切观察伤者的精神状态、有无头痛等症状的变化。如果后续出现上述需要紧急就医的症状,应随时就医。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摔倒后头上起大包更需重视,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有无异常哭闹等情况。在处理大包时,冷敷和按摩的操作要更加轻柔,严格控制冷敷和热敷的时间,防止对儿童皮肤造成损伤。如果儿童出现嗜睡、呕吐次数增加等情况,要立即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摔倒后头上起大包,由于老年人可能存在骨质疏松、血管弹性下降等情况,发生颅脑损伤的风险相对较高。在观察期间,要注意老年人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在进行冷敷或热敷时,要特别注意温度的控制,避免因温度不适导致皮肤问题或加重病情。

    2025-09-29 13:03:56
  • 什么是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致全身有多个神经纤维瘤和皮肤色素沉着斑,有皮肤和神经系统表现,遗传因素是主因,诊断靠临床表现评估、影像学检查和基因检测,治疗无根治法,对症治疗,手术有复发可能,儿童治疗需特护并随访监测 一、定义 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由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导致,其特征是全身出现多个神经纤维瘤和皮肤色素沉着斑。 二、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 皮肤色素沉着斑:通常为淡棕色至深棕色的斑疹,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常见于躯干、四肢等部位,随着年龄增长可能会增多、增大。在儿童期即可出现,可作为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对于有家族史的儿童,若发现皮肤出现此类色素沉着斑,应高度警惕。 神经纤维瘤:可分为皮肤型和皮下型神经纤维瘤。皮肤型神经纤维瘤表现为皮肤表面的结节或丘疹,质地柔软;皮下型神经纤维瘤可在皮下触及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大小不等,数目较多,可分布于全身多个部位。 2.神经系统表现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癫痫发作等。如果神经纤维瘤压迫神经组织,还可能导致相应部位的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对于儿童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需要密切关注。 三、病因 1.遗传因素:是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的主要病因,由基因突变引起,患者的基因突变可从父母遗传而来。如果家族中有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患者,其子女患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需要进行遗传咨询和基因检测,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2.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神经嵴细胞发育异常导致神经纤维瘤的形成。这一过程涉及多种基因的异常调控,具体的分子机制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四、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评估:医生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和全面的体格检查,观察患者皮肤色素沉着斑和神经纤维瘤的情况,初步怀疑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用于检测骨骼病变,如骨皮质变薄、骨质破坏等,常见于长骨、颅骨等部位。对于儿童患者,X线检查有助于发现骨骼的异常改变,从而辅助诊断。 CT及MRI检查: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神经纤维瘤的位置、大小以及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情况,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例如,MRI可以准确发现颅内神经纤维瘤的存在及其对脑组织的影响。 3.基因检测:通过基因检测可以明确是否存在相关基因突变,对于确诊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和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有家族史的individuals,基因检测可以早期发现基因突变携带者,采取相应的监测和干预措施。 五、治疗原则 目前多发性神经纤维瘤尚无根治方法,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对于引起明显症状或影响外观的神经纤维瘤,可考虑手术切除,但手术有复发的可能。对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需要进行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如抗癫痫治疗等。对于儿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保护其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功能,尽量选择对身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同时,定期进行随访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

    2025-09-29 13:02:13
  • 如何理解神经胶质瘤

    神经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分Ⅰ-Ⅳ级,包含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等类型,发病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有关,有局部、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等临床表现,靠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放疗、化疗,儿童患者治疗需兼顾生长发育,老年患者需全面评估基础状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 一、定义 神经胶质瘤是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类型,约占原发性颅内肿瘤的40%-5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分为Ⅰ-Ⅳ级,Ⅰ级为良性,Ⅳ级(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程度高。 二、分类 1.星形细胞瘤:包括低级别(WHOⅠ-Ⅱ级)和高级别(WHOⅢ-Ⅳ级),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生长缓慢,高级别侵袭性强。 2.少突胶质细胞瘤:同样分为低级别(WHOⅡ级)和高级别(WHOⅢ-Ⅳ级),少突胶质细胞瘤常伴有1p/19q染色体缺失,对化疗相对敏感。 3.室管膜瘤: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根据部位分为幕上、幕下等类型,低级别室管膜瘤(WHOⅡ级)手术切除后易复发,高级别(WHOⅢ-Ⅳ级)恶性程度高。 三、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部分神经胶质瘤与遗传突变相关,如神经纤维瘤病Ⅰ型(NF1)患者易发生星形细胞瘤;异柠檬酸脱氢酶(IDH)基因突变常见于低级别神经胶质瘤,与预后较好相关。 2.环境因素:长期暴露于电离辐射(如头部放疗史)、某些化学物质(如氯乙烯等)可能增加神经胶质瘤发病风险。 四、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因肿瘤部位不同而异,如额叶肿瘤可出现精神症状、肢体运动障碍;顶叶肿瘤可致感觉障碍;枕叶肿瘤影响视力等。 2.颅内压增高症状:常见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儿童可表现为头颅增大、囟门隆起等。 3.癫痫发作:约30%-60%的神经胶质瘤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可为部分性或全身性发作。 五、诊断 1.影像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是主要诊断手段,可清晰显示肿瘤部位、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增强MRI有助于区分肿瘤与水肿。 2.病理学检查:通过手术或活检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分型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如IDH突变、1p/19q缺失等),是确诊神经胶质瘤的金标准。 六、治疗 1.手术治疗:尽可能切除肿瘤,以降低颅内压、缓解症状,手术方式根据肿瘤部位和性质选择,如显微手术切除。 2.放疗:用于术后辅助治疗或不能手术的患者,包括常规放疗、立体定向放疗等,可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3.化疗:适用于高级别神经胶质瘤或复发肿瘤,常用化疗药物有替莫唑胺等,需根据患者病情及分子生物学特征选择化疗方案。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神经胶质瘤需兼顾生长发育,治疗时优先考虑保护神经功能和正常组织,手术需精细操作以减少对儿童脑发育的影响,化疗药物选择需考虑儿童的代谢特点及对生长的影响。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身体耐受性差,治疗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等基础状况,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手术需谨慎权衡获益与风险,放疗和化疗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对老年机体的影响。

    2025-09-29 12:59:27
  • 额叶是什么部位

    额叶是大脑半球前端位于中央沟以前、外侧裂以上的部分,具有重要功能,包括运动、认知(语言相关、执行、思维判断)、情绪调节功能,儿童时期额叶不断发育成熟,老年人额叶会有生理性变化,特殊病史人群额叶损伤或受疾病累及会出现相应功能障碍 解剖位置与结构 额叶包括多个脑回和脑沟等结构。从解剖上看,额叶有中央前回、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等。中央前回是大脑皮质运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控制着对侧身体的随意运动。额上回、额中回和额下回等在语言、认知、情绪调节等方面也发挥着关键作用。 主要功能 运动功能:中央前回的锥体细胞发出的纤维组成锥体束,支配对侧躯体的运动,例如控制肢体的运动、面部肌肉的运动等,保证身体能够进行各种精细或粗大的运动操作。不同部位的中央前回细胞对应着身体不同部位的运动控制,这种对应关系形成了一定的机能定位,即身体各部分在中央前回有相应的代表区。 认知功能 语言相关功能:额下回后部(Broca区)与语言表达密切相关,损伤该区域可能导致运动性失语症,患者能够理解语言,但难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无法用正确的词语和语法来组织语言进行交流。 执行功能:额叶在执行功能方面起着核心作用,包括计划、决策、注意力集中、工作记忆等。例如,在进行一项复杂任务时,额叶需要协调各种认知资源,制定计划步骤,并且在过程中保持注意力集中,同时利用工作记忆来暂时存储和处理相关信息,以确保任务能够顺利完成。 思维与判断:额叶参与抽象思维、问题解决和判断等高级认知活动。它能够帮助人们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和推理,从而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 情绪调节功能:额叶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有关。它可以通过与边缘系统等脑区的相互作用,调节情绪的表达和控制。例如,正常的额叶功能能够帮助人们在合适的情境下保持稳定的情绪状态,而额叶受损可能导致情绪调节障碍,出现情绪不稳定、易激惹等表现。 不同人群的相关特点 儿童:儿童时期额叶还在不断发育成熟。在幼儿阶段,额叶的执行功能等尚未完全发展完善,随着年龄增长,额叶的结构和功能逐渐成熟,这也与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认知、行为发展相适应。例如,幼儿期儿童的计划、注意力等能力相对较弱,随着额叶的发育,到学龄期这些能力逐渐增强,能够更好地参与学习等复杂活动。 老年人: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额叶可能会出现一些生理性变化。例如,脑血流量可能减少,神经元功能有所下降等,这可能导致老年人在执行功能、记忆力、情绪调节等方面出现一定程度的减退,如计划能力下降、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波动较明显等。但通过适当的认知训练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持额叶的功能,延缓其衰退。 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有脑部外伤导致额叶损伤的患者,根据损伤的不同部位和程度,会出现相应的功能障碍。如额叶运动区损伤可能导致对侧肢体运动障碍;额叶语言区损伤会出现语言表达或理解障碍等。对于有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等累及额叶相关区域的患者,也会出现认知、运动等多方面的异常表现,需要针对具体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和相应的治疗与康复干预。

    2025-09-29 12:57:11
  • 做了脑动脉瘤介入手术后多久能恢复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后恢复时间有个体差异,分为短期(1-2周)、中期(1-3个月)、长期(3个月以上)阶段,各阶段有不同恢复特点,受多种因素影响,患者需遵医嘱配合康复治疗及调整生活方式促进恢复并定期随访。 短期恢复(1-2周) 身体基本状况改善:在术后1周左右,患者的一般状况会有明显改善。手术造成的创伤在初步修复,患者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通常会明显减轻。例如,大部分患者在术后几天内就可以在床上进行一些简单的肢体活动,如屈伸四肢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对于年龄较轻、基础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恢复相对较快;而年龄较大、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恢复可能会稍慢一些。这是因为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整体恢复能力,导致身体对手术创伤的修复速度减慢。 住院期间的观察与护理:在住院的1-2周内,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体征等。同时,会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比如,对于有高血压的患者,会继续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以利于手术部位的恢复。 中期恢复(1-3个月) 神经功能逐步恢复:术后1-3个月是神经功能逐步恢复的重要阶段。患者的肢体运动、语言等功能会进一步改善。如果患者在手术前存在肢体活动障碍,在这个阶段可能会看到明显的进步,如能够在他人辅助下坐起、站立等。对于女性患者,由于其身体相对较为细腻,恢复过程中可能需要更多关注肢体的精细运动恢复;而男性患者可能在力量恢复上相对更快一些,但整体恢复进度还是因人而异。生活方式方面,患者需要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如果患者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在这个阶段需要严格戒烟限酒,因为吸烟会影响血管收缩功能,饮酒可能会加重神经功能的损害,不利于恢复。 回归日常生活准备:患者在这个阶段可以逐步开始回归日常生活,如进行简单的家务劳动(轻度的扫地、整理物品等),但仍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同时,要继续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通过饮食和药物等方式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以保障神经和血管的良好状态,促进恢复。 长期恢复(3个月以上) 完全恢复与随访:一般来说,经过3个月以上的恢复,大部分患者可以达到较好的恢复状态,能够基本恢复正常生活。但仍需要定期进行随访,通常每3-6个月进行一次头部影像学检查(如脑血管造影等),以监测动脉瘤的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复发等情况。对于有基础病史较长的患者,如长期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需要终身管理血压,因为高血压是脑动脉瘤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而老年患者在长期恢复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平衡饮食,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同时要注意心理调适,因为长期的疾病恢复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总体而言,脑动脉瘤介入手术后的恢复时间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根据自身情况逐步调整生活方式和进行康复训练,以促进更好的恢复。

    2025-09-29 12:49:2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