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浩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脊柱退行性病变(颈椎、胸椎、腰椎疾病),颅颈交界区畸形(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等),椎管内肿瘤,髓内肿瘤,脊髓栓系,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疝等脊柱脊髓疾病。平均每年工作时间为50周,目前每年院内手术量为300余台,院外会诊为300余台,合计每年完成近600台脊柱脊髓手术,每周两次专家门诊与一次脊柱脊髓专科门诊,加上院内会诊合计每年接诊3200余例患者。自2010年至今已完成上千例脊柱脊髓手术,擅长颈椎病,颅颈交界区畸形,腰椎退变性疾病(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侧弯),脊柱矫形,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脊髓栓系的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脊柱退行性病变(颈椎、胸椎、腰椎疾病),颅颈交界区畸形(寰枢椎脱位、颅底凹陷等),椎管内肿瘤,髓内肿瘤,脊髓栓系,脊髓空洞,小脑扁桃体下疝等脊柱脊髓疾病。平均每年工作时间为50周,目前每年院内手术量为300余台,院外会诊为300余台,合计每年完成近600台脊柱脊髓手术,每周两次专家门诊与一次脊柱脊髓专科门诊,加上院内会诊合计每年接诊3200余例患者。自2010年至今已完成上千例脊柱脊髓手术,擅长颈椎病,颅颈交界区畸形,腰椎退变性疾病(间盘突出,椎管狭窄,脊柱侧弯),脊柱矫形,椎管内肿瘤,脊髓空洞,脊髓栓系的展开
  • 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脑动脉瘤的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随访观察。手术治疗有开颅夹闭术,原理是开颅找到动脉瘤并用夹闭瘤颈,适合大多数适合手术且瘤颈等合适的患者,儿童需注意保护脑组织,老年人要评估全身状况并控制血压;还有动脉瘤栓塞术,原理是血管内介入用栓塞材料填充动脉瘤,适合不适合开颅等情况,儿童要选合适材料,老年人要防血管损伤等。随访观察适用于非常小、无症状且生长缓慢的患者,定期做影像学检查,儿童要密切监测,老年人要考虑基础疾病及告知破裂风险。 一、手术治疗 (一)开颅夹闭术 1.原理:通过开颅手术,找到脑动脉瘤,然后用动脉瘤夹将动脉瘤的颈部夹闭,使动脉瘤与血流隔绝,从而防止动脉瘤破裂出血。 2.适用情况:对于大多数适合手术的脑动脉瘤患者,尤其是动脉瘤形态适合夹闭的情况。一般来说,瘤颈较宽、瘤体较小且位置合适的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效果较好。 3.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儿童:儿童脑动脉瘤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开颅夹闭术需要精细操作,因为儿童的颅骨较薄、脑组织娇嫩,手术中要特别注意对脑组织的保护,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结构。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手术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调整基础疾病,以降低手术风险。手术中要注意控制血压,减少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二)动脉瘤栓塞术(介入治疗) 1.原理:通过血管内介入的方法,将微导管放置到动脉瘤内,然后通过微导管送入栓塞材料,如弹簧圈等,将动脉瘤填充,使其闭塞,达到治疗目的。 2.适用情况:对于一些不适合开颅夹闭术的患者,如动脉瘤位置特殊、瘤颈较宽不适合夹闭、患者全身状况差不能耐受开颅手术等情况。另外,对于一些复杂的动脉瘤,栓塞术也可以作为一种治疗选择。 3.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儿童:儿童进行动脉瘤栓塞术时,需要根据儿童的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微导管和栓塞材料,由于儿童血管较细,操作难度相对较大,需要经验丰富的介入医生操作。同时,要考虑到儿童的生长发育,栓塞材料的选择要尽量避免影响血管的正常生长。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可能存在动脉硬化等情况,在介入操作中要注意避免血管损伤,防止出现血管夹层等并发症。术后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因为老年人对血管内操作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能更为敏感。 二、随访观察 1.适用情况:对于一些非常小的、无症状的脑动脉瘤,且生长缓慢的患者,可以选择随访观察。一般需要定期进行头颅CTA(CT血管造影)或MRA(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监测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变化。 2.对不同人群的影响 儿童:儿童的脑动脉瘤有一定的自行愈合可能,但也有破裂出血的风险,所以即使是随访观察,也需要密切监测,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动脉瘤的变化。 老年人:老年人的脑动脉瘤如果选择随访观察,要考虑到其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对动脉瘤变化的影响,同时要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随访观察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动脉瘤破裂风险,让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准备。

    2025-09-29 12:47:13
  • 后脑勺脂肪瘤手术方案

    后脑勺脂肪瘤术前需体格检查观察位置等并通过超声、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情况,手术方式有传统切开切除术(依情况选麻醉、按步骤操作、适用于表浅适中者)和微创手术(适用于小且隐匿者、创伤小但对器械和技巧要求高),术后要注意伤口清洁干燥换药、适当休息避免剧烈活动、观察自身不适,儿童手术要精细轻柔并沟通护理,老年人需评估基础疾病、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孕期非紧急可产后手术、紧急则多学科协作选影响小的方式及用药。 一、术前评估 1.体格检查:通过视诊观察后脑勺脂肪瘤的位置、大小、形态、表面皮肤情况等,触诊判断其质地、活动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粘连情况。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初步明确脂肪瘤的内部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判断其与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关系,一般能清晰显示脂肪瘤的边界及大致范围。 MRI检查:能更精准地呈现脂肪瘤与周围重要组织结构(如颅内组织等,若位置较深需警惕与颅内结构关系)的详细解剖关系,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更精确依据。 二、手术方式选择 1.传统切开切除术: 麻醉方式:根据脂肪瘤大小、患者耐受情况等选择局部麻醉,对于儿童等不配合者可能需全身麻醉。 操作过程:沿皮纹设计合适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完整分离脂肪瘤与周围组织后将其摘除,缝合切口。该方式适用于大部分位置较表浅、体积适中的后脑勺脂肪瘤。 2.微创手术: 适用情况:对于体积较小、位置较隐匿的后脑勺脂肪瘤,可采用小切口联合器械辅助的微创手术方式,利用特殊器械在较小切口内完成脂肪瘤的摘除,相对传统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可能更快,但对手术器械和术者操作技巧要求较高。 三、术后注意事项 1.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按照医生嘱咐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若发现异常及时就医处理。 2.休息与活动:术后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及头部过度活动,防止牵拉伤口影响愈合,一般术后短期内建议头部避免大幅度晃动。 3.病情观察:留意自身头部有无新的不适症状,如头痛、头晕等,若出现异常及时复诊,排查是否有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四、特殊人群相关情况 1.儿童:儿童后脑勺脂肪瘤手术需格外谨慎,手术操作要更加精细轻柔,充分考虑儿童身体耐受性及术后恢复特点,术前需与家属充分沟通手术风险及预后等情况,术后密切观察儿童伤口愈合及精神状态等,加强护理,避免儿童抓挠伤口等影响愈合。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前需充分评估基础疾病控制情况,手术中及术后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基础疾病变化,注意预防术后肺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术后恢复期间要结合老年人身体状况合理安排康复活动。 3.女性孕期:孕期发现后脑勺脂肪瘤,手术需综合评估胎儿及孕妇情况,一般非紧急情况可待产后再考虑手术;若为紧急情况需手术时,要与产科等多学科协作,选择对胎儿影响最小的麻醉方式及手术操作,术后用药等也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

    2025-09-29 12:45:42
  • 耳朵后的后脑勺疼是癌症的前兆

    耳朵后后脑勺疼不一定是癌症前兆,非癌症因素常见肌肉紧张性头痛(各年龄段可发,中青年常见,女性易患,与精神、姿势等有关)、颈椎病(40岁以上高发,与长期伏案等姿势有关)、感冒或感染性疾病(各年龄均可因感染引发,伴感冒症状),出现该症状应观察变化,若持续不缓解或加重伴其他异常要及时就医,还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物理缓解等非药物方法应对 一、耳朵后后脑勺疼与癌症的关联 耳朵后后脑勺疼不一定是癌症的前兆。癌症引起的疼痛通常是较为复杂且持续加重的,往往还会伴有其他系统的症状,如消瘦、乏力、特定部位的肿块等。但也有一些恶性肿瘤可能会引发头部疼痛,比如颅内的肿瘤,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压迫周围组织或神经时,可能会导致后脑勺部位疼痛,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一)非癌症因素导致耳朵后后脑勺疼的常见情况 1.肌肉紧张性头痛 年龄与性别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中青年较为常见,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出现,这与女性的生活压力、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以及不良的姿势,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电脑等,会导致头颈部肌肉持续收缩,引发肌肉紧张性头痛,疼痛可累及后脑勺部位。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干扰身体的神经调节机制,容易诱发肌肉紧张性头痛。缺乏运动也会使肌肉弹性下降,增加肌肉紧张的风险。 2.颈椎病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等问题逐渐增多,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伏案工作、不当的颈部姿势(如长期歪头、高枕睡眠等)会加速颈椎病的发展。颈椎病变可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血管,导致神经支配区域的疼痛,疼痛可放射至后脑勺部位。 3.感冒或感染性疾病 各年龄段:任何年龄都可能因感冒等感染性疾病引发头痛。病毒感染后,身体的免疫反应会释放一些炎性介质,这些介质可能会刺激头部的神经,导致后脑勺疼痛,同时还常伴有发热、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 二、出现耳朵后后脑勺疼的应对建议 1.观察症状变化 注意疼痛的性质(如胀痛、刺痛、搏动性痛等)、持续时间、加重或缓解因素。如果疼痛持续不缓解或逐渐加重,同时伴有视力下降、恶心、呕吐、肢体无力、意识障碍等其他异常症状,应高度警惕颅内病变等严重情况,需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CT、MRI等,以明确病因。 2.非药物缓解方法 调整生活方式:对于肌肉紧张性头痛和颈椎病相关疼痛,要纠正不良姿势,定时活动颈部和头部,进行适当的颈部伸展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保持7-8小时的优质睡眠;减轻精神压力,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放松身心。 物理缓解:可以尝试局部热敷,用温毛巾敷在后脑勺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多次,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改善血液循环。 总之,耳朵后后脑勺疼大多不是癌症前兆,但也不能完全排除癌症相关情况,出现该症状时应密切观察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必要时及时就医检查。

    2025-09-29 12:43:16
  • 脑外伤会不会自愈

    脑外伤是否自愈分情况,轻度脑外伤部分可能自愈但需观察,中重度脑外伤通常难自愈;不同人群中儿童轻度脑外伤有一定自愈可能但需谨慎,成年人轻度脑外伤有自愈可能但中重度难自愈,老年人自愈可能性更低;脑外伤后应及时就医检查,轻度脑外伤就医后也需观察,有脑外伤风险人群要采取防护措施减少发生风险。 对于一些非常轻微的脑外伤,如头部受到轻度撞击后仅有短暂的头痛、头晕等不适,部分情况有可能自愈。例如,一些儿童在玩耍时轻度碰撞头部后,通过休息,头痛头晕等症状可自行缓解。这是因为人体自身具有一定的修复能力,轻度的脑损伤后,机体可以启动自身的修复机制,如局部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细胞的轻微损伤修复等。但即使是轻度脑外伤,也需要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有加重趋势,如头痛加剧、出现呕吐、意识改变等,应及时就医,因为可能存在隐匿性的损伤进展。 中重度脑外伤 中重度脑外伤通常难以自愈。中重度脑外伤可能导致颅内出血、脑挫裂伤、颅骨骨折等较为严重的情况。例如,颅内出血可能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多,压迫脑组织,引起颅内压增高,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昏迷等,这种情况下必须依靠医疗干预,如手术清除血肿等才能改善病情。脑挫裂伤会造成脑组织的器质性损伤,受损的脑组织无法自行完全修复,往往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认知障碍、肢体运动障碍等。 不同人群脑外伤自愈情况的差异 儿童 儿童的脑组织具有一定的可塑性,相对来说,轻度脑外伤有一定自愈可能,但由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即使是轻度脑外伤也需要谨慎对待。例如,幼儿在跌倒后头部受伤,虽然短期内可能看似无明显异常,但仍需观察其精神状态、是否有呕吐等情况,因为儿童可能无法准确表达自身不适,且病情变化可能较为隐匿。 成年人 成年人的脑外伤自愈情况也与损伤程度相关。一般来说,轻度成年人脑外伤有自愈可能,但同样需要密切关注。而中重度脑外伤几乎不可能自愈,必须及时接受专业医疗救治。例如,成年人因交通事故导致中重度脑外伤,若不及时手术等治疗,会危及生命或导致严重残疾。 老年人 老年人脑外伤后自愈的可能性更低。老年人往往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脑外伤后更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老年人轻度脑外伤后可能因为自身基础疾病的影响,损伤修复能力下降,且容易引发颅内出血等严重情况,需要积极就医进行评估和治疗。 脑外伤后应采取的正确措施 无论损伤程度如何,脑外伤后都应首先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头颅CT等,以明确损伤的具体情况。对于疑似脑外伤的情况,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认为会自愈而延误就医。如果是轻度脑外伤,在就医检查排除严重损伤后,也需要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确保没有迟发性的损伤变化。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对于有脑外伤风险的人群,如从事高危职业者、老年人等,应采取防护措施,如佩戴安全帽等,以减少脑外伤的发生风险。

    2025-09-29 12:40:48
  •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l型严重吗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I型严重程度差异大,临床表现、年龄、基础病史等影响病情,影像学可评估,治疗依病情而异,儿童和老年患者手术需特殊评估,部分患者经手术可改善,部分仍有缺损。 一、临床表现与病情轻重的关联 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I型(ChiariImalformation)的严重程度差异较大。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头痛、颈部疼痛等症状,神经系统体征不明显,病情相对较轻。然而,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脊髓空洞症等并发症,此时病情往往较为严重。脊髓空洞症可导致肢体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表现为上肢或下肢的麻木、无力,肌肉萎缩等,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 从年龄因素来看,儿童患者如果出现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I型,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病情进展可能相对更快。例如,儿童可能会因为脊髓空洞的逐渐扩大,导致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性加重,对其身体发育和未来生活质量产生更为显著的不良影响。而成年患者的病情进展速度相对可能较慢,但如果不及时干预,也可能逐渐出现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 在性别方面,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男性和女性在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I型病情严重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个体之间的病情表现会因自身的身体状况和基础病史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二、影像学表现与病情评估 通过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I型的严重程度。MRI能够清晰显示小脑扁桃体下疝的程度,以及是否合并脊髓空洞等情况。一般来说,小脑扁桃体下疝越明显,合并脊髓空洞的可能性越大,病情相对越严重。例如,小脑扁桃体下疝超过枕骨大孔平面一定距离,且脊髓空洞范围较广时,提示病情较为严重,因为这种情况下神经受压更严重,神经功能受损的风险更高。 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存在先天性脊柱畸形等情况,合并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I型时,病情可能会更加复杂和严重。因为基础病史可能会相互影响,进一步加重神经功能的损害。 三、治疗与病情转归 一旦确诊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I型,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制定治疗方案。对于病情较轻、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患者,可以进行密切观察,定期复查MRI,了解病情变化。而对于病情较重、出现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目的主要是解除小脑扁桃体对脊髓等神经结构的压迫,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手术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部分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神经功能可以得到改善,病情趋于稳定;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术后仍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病情相对严重。 在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进行手术时需要更加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因为儿童的身体处于发育阶段,手术可能对其生长发育产生一定影响。需要综合考虑手术的必要性和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而对于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充分评估其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等情况,再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以及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2025-09-29 12:38:3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