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文貌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擅长:胃肠肿瘤、手术治疗肥胖症、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胃肠肿瘤、手术治疗肥胖症、2型糖尿病等疾病的诊治。展开
  • 腋下有疙瘩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腋下有疙瘩常见原因有淋巴结肿大(感染因素、肿瘤因素)、皮脂腺囊肿、脂肪瘤。淋巴结肿大若感染引起要治原发感染灶,肿瘤相关则完善检查采取对应治疗;皮脂腺囊肿小无症状注意清洁,继发感染先抗感染后手术切除;脂肪瘤小无症状观察,大或有症状可手术切除,肥胖者要控体重。 感染因素:当腋下周围组织发生感染时,比如上肢、胸部等部位的细菌感染,可引起腋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肿大。例如手部皮肤有伤口,细菌经淋巴管蔓延至腋下淋巴结,导致淋巴结肿大,可伴有疼痛、红肿等表现。不同年龄段人群感染因素导致的淋巴结肿大情况有所不同,儿童免疫系统尚不完善,更容易因病毒感染引发淋巴结肿大,如EB病毒感染可能导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出现腋下等部位淋巴结肿大;成年人则可能因细菌感染更为常见。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感染影响出现淋巴结肿大。 肿瘤因素:淋巴瘤是一种起源于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可表现为腋下淋巴结无痛性进行性肿大。此外,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腋下淋巴结也较为常见,如乳腺癌转移至腋下淋巴结,这种情况在有乳腺癌病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中需高度警惕。对于有肿瘤家族史、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等人群,更要留意腋下淋巴结的异常变化。 皮脂腺囊肿 由于腋下皮脂腺分泌旺盛,若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淤积可形成皮脂腺囊肿。一般为圆形、中等硬度的肿物,表面光滑,与皮肤粘连,容易继发感染,感染时可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生活中不注意腋下皮肤清洁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皮脂腺导管堵塞,从而引发皮脂腺囊肿。 脂肪瘤 是由脂肪过度增生积聚形成的良性肿瘤,表现为腋下皮下局限性肿块,质地柔软,可推动,一般无明显症状。多见于成年人,尤其是体型肥胖、脂肪代谢异常的人群更容易发生脂肪瘤。 不同情况的应对建议 淋巴结肿大:如果是感染引起的淋巴结肿大,需积极治疗原发感染病灶,如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等。对于肿瘤相关的淋巴结肿大,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查,明确诊断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淋巴瘤可能需要化疗、放疗等综合治疗,转移癌则根据原发肿瘤情况进行相应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出现淋巴结肿大,家长应密切观察肿大淋巴结的变化,及时就医明确原因;老年人出现腋下淋巴结肿大更要重视,因为老年人肿瘤发生率相对较高。 皮脂腺囊肿:较小且无症状的皮脂腺囊肿一般无需处理,但要注意保持腋下皮肤清洁,避免挤压。如果继发感染出现红肿疼痛,可先进行抗感染治疗,待炎症控制后考虑手术切除。 脂肪瘤:较小的脂肪瘤且无症状时通常无需处理,注意观察其变化即可。如果脂肪瘤较大,影响美观或出现压迫症状等,可考虑手术切除。对于肥胖人群,建议通过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方式控制体重,以降低脂肪瘤的发生风险或延缓其发展。

    2025-09-24 14:36:44
  • 脂肪瘤手术有危害吗

    脂肪瘤手术有感染可能(正规机构可降风险)、出血概率低(经验丰富医生可避免)、瘢痕形成与体质等因素相关、神经损伤概率低且多可恢复、有一定复发率,儿童手术需评估耐受性并轻柔术后观察,老年要评估基础病及术后监测护理,瘢痕体质者术前告知医生并谨慎处理及抑制瘢痕。 一、感染风险 脂肪瘤手术属于有创操作,存在感染的可能性。手术创口若被细菌等病原体侵入,可能引发局部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一般来说,正规医疗机构会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降低感染风险,但仍有极小概率发生。例如,一项临床研究统计显示,脂肪瘤手术的感染发生率约为0.5%~1%,通过术后保持创口清洁、必要时使用抗生素预防等措施可有效降低感染风险。 二、出血情况 手术过程中可能损伤血管导致出血。若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可能出现局部血肿。不过,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会精准操作,尽量避免血管损伤,且小的血肿通常可自行吸收,较大的血肿可能需要进一步处理。研究表明,脂肪瘤手术中因血管损伤导致的明显出血发生率较低,约在0.3%左右。 三、瘢痕形成 术后创口愈合过程中可能形成瘢痕。瘢痕的明显程度与个人体质(如是否为瘢痕体质)、手术切口大小及缝合技术等因素相关。非瘢痕体质者经规范缝合后,瘢痕一般较不明显;而瘢痕体质者可能出现较明显的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通常手术切口越小、缝合越精细,瘢痕形成越不显著。 四、神经损伤可能性 脂肪瘤周围可能存在神经组织,手术操作时有可能误伤到神经,导致相应部位出现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等)。但这种情况发生概率较低,约为0.1%~0.2%,且多数轻微神经损伤可在术后逐渐恢复,严重神经损伤极为罕见,医生会在手术中尽量避开神经组织以降低风险。 五、复发问题 虽然手术切除是治疗脂肪瘤的主要方式,但存在一定复发概率。这是因为脂肪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有残留的脂肪组织或新的脂肪细胞异常增生导致复发。临床数据显示,脂肪瘤手术的复发率一般在5%以内,复发后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再次手术等处理方式。 六、特殊人群需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进行脂肪瘤手术时,需充分评估其身体耐受性及手术风险,由于儿童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仍要确保手术操作轻柔,减少对儿童身体的影响,术后密切观察创口恢复及身体反应。 老年患者: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及基础疾病控制情况,以降低手术对其全身状况的影响,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监测及创口的护理,促进康复。 瘢痕体质者:此类人群进行脂肪瘤手术时,术前应充分告知医生体质情况,医生会在手术切口选择及缝合方式上更加谨慎,术后可采取抑制瘢痕增生的措施(如早期使用瘢痕贴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以减轻瘢痕形成。

    2025-09-24 14:35:18
  • 头上长了个硬包凸起按压疼

    头上硬包凸起按压疼可能由毛囊炎、皮脂腺囊肿、疖肿等原因引起,出现持续不缓解、逐渐增大或伴全身症状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等,还可通过局部清洁、调整生活方式等非药物干预来改善,不同年龄人群在清洁和生活方式调整上需注意相应特点。 一、可能的原因及相关分析 (一)毛囊炎 1.成因:多因细菌等病原体感染毛囊引起,头皮毛囊丰富,若局部清洁不佳、搔抓等易诱发。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毛囊,导致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炎症反应,出现硬包凸起且按压疼。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病,青少年因皮脂腺分泌旺盛相对更易患,性别差异不显著,生活中不注意头皮卫生者风险高。 2.表现:起初可能是红色丘疹,逐渐发展成丘疹性脓疱,孤立散在,有疼痛或压痛。 (二)皮脂腺囊肿 1.成因:由于皮脂腺排泄管阻塞,皮脂腺囊状上皮被逐渐增多的内容物膨胀而形成潴留性囊肿。各年龄均可发生,性别无明显差异,生活中皮肤卫生状况差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2.表现:一般为圆形肿物,中等硬度或有弹性,表面光滑,与皮肤粘连,基地可推动,继发感染时可有疼痛、红肿等表现。 (三)疖肿 1.成因:是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常因皮肤擦伤、糜烂等因素导致细菌侵入毛囊及周围组织。各年龄均可发病,免疫力较低者更易发生,比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生活中皮肤卫生不良、搔抓等是诱因。 2.表现:起初为红、肿、痛的小结节,逐渐肿大,呈锥形隆起,数日后中央变软,有黄白色脓栓,疼痛加剧。 二、就医建议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及时就医情况 当头上硬包凸起按压疼持续不缓解、硬包逐渐增大、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比如疖肿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向深部发展,引起更严重感染。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免疫力相对较弱,硬包问题更需重视,应尽快就医明确情况;老年人若出现此情况,可能需更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因为可能存在基础疾病影响恢复等。 (二)就医检查 医生一般会进行体格检查,观察硬包的部位、大小、形态、颜色等,还可能建议进行血常规等检查,若怀疑感染严重等情况可能会做细菌培养等。 三、非药物干预及相关考虑 (一)局部清洁 保持头皮清洁,用温和的洗发水清洗头皮,避免搔抓硬包部位,防止感染加重。不同年龄人群清洁时需注意力度,儿童头皮娇嫩,清洁时要轻柔;老年人皮肤相对脆弱,也应注意避免过度摩擦。 (二)生活方式调整 保持良好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提高身体免疫力。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需保证营养均衡促进生长发育以增强免疫力;老年人则要注意饮食营养搭配,维持身体机能。比如儿童可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老年人可适当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等的食物摄入。

    2025-09-24 14:33:57
  • 盲肠炎和阑尾炎有什么区别

    盲肠炎与阑尾炎在解剖位置、病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方式上有区别,盲肠炎早期症状不典型,阑尾炎有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等,确诊后阑尾炎多建议手术,盲肠炎轻症可保守、重症需手术,儿童和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需重视及时就医。 一、解剖位置差异 盲肠炎是发生在盲肠部位的炎症,盲肠是大肠的起始段,位于右下腹,不过位置相对不固定。而阑尾炎是阑尾的炎症,阑尾是附着于盲肠末端的一条细长盲管,其位置因人而异,多数人的阑尾位于右下腹麦氏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附近,但也有部分人阑尾位置可能偏高、偏低、靠近中线等。 二、病因方面 盲肠炎:主要病因多为盲肠腔梗阻,比如寄生虫、粪石等堵塞盲肠腔,导致细菌滋生引发炎症;也可能是肠道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 阑尾炎:最常见的病因是阑尾管腔阻塞,可由淋巴滤泡增生、粪石、异物等导致管腔阻塞,进而使阑尾内的分泌物堆积,细菌繁殖引起感染;另外细菌入侵也是重要因素,肠道内的细菌可经阑尾黏膜侵入阑尾壁引发炎症。 三、症状表现 盲肠炎:早期症状多不典型,可能先出现脐周或上腹部隐痛,之后疼痛逐渐转移至右下腹,但疼痛转移不像阑尾炎那么典型;还可能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发热一般体温不是特别高。 阑尾炎:典型症状是转移性右下腹痛,开始为上腹部或脐周疼痛,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在右下腹;同时可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等,发热较为常见,体温可在38℃左右,若出现化脓、坏疽、穿孔等情况,体温会更高,还可能伴有全身乏力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盲肠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体格检查右下腹有压痛,但不如阑尾炎的麦氏点压痛典型;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等,但缺乏特异性;影像学检查如超声等可能发现盲肠部位的炎症表现,但诊断相对较难。 阑尾炎:体格检查麦氏点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这是典型的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影像学检查超声可发现肿大的阑尾、阑尾周围脓肿等情况,CT检查对于不典型阑尾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方式 盲肠炎:一般轻症可采用保守治疗,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但如果病情较重,出现穿孔等情况则需要手术治疗,切除炎症的盲肠部分。 阑尾炎:一旦确诊,通常建议手术治疗,如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等,创伤小、恢复快;对于少数轻症且不愿手术的患者,可在严密观察下进行保守治疗,使用抗生素抗感染等,但保守治疗有复发的可能。 对于儿童来说,盲肠炎和阑尾炎的症状可能都不太典型,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右下腹的情况,一旦孩子出现腹痛等不适要及时就医。对于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能力下降,症状可能更不典型,更要重视,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2025-09-24 14:32:40
  • 良性胰腺瘤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良性胰腺瘤的治疗方式包括观察等待、手术治疗和内镜治疗。观察等待适用于无症状且肿瘤小、生长慢的良性胰腺瘤患者,需定期监测;手术治疗有胰腺部分切除术(适用于引起症状或直径大、有恶变倾向的良性胰腺瘤,分不同部位切除)和胰腺肿瘤剜除术(适用于特定良性肿瘤,有保留组织功能优势但有风险);内镜治疗适用于特定部位良性胰腺瘤,有局限性,操作前需评估,特殊人群手术需谨慎。 一、观察等待 适用情况:对于无症状且肿瘤较小(通常直径<3cm)、生长缓慢的良性胰腺瘤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或存在手术禁忌证的人群。例如一些因基础疾病较多无法耐受手术的老年良性胰腺瘤患者,可先采取观察等待策略。 监测内容:需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等),观察肿瘤的大小、形态变化以及患者的症状情况。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相关检查,动态评估肿瘤的发展态势。 二、手术治疗 胰腺部分切除术 适用情况:当良性胰腺瘤引起相关症状,如腹痛、黄疸等,或肿瘤直径较大有恶变倾向时可考虑。例如胰腺体尾部的良性肿瘤,若肿瘤直径达到4cm左右,影响周围组织功能时可选择胰腺部分切除术。 手术方式:根据肿瘤所在胰腺部位的不同,采取相应的胰腺部分切除方式,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适用于胰头部位的良性肿瘤)、胰体尾部切除术等。手术需要充分评估胰腺功能的保留情况,以保障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胰腺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手术时更要精细操作,尽量保留更多有功能的胰腺组织,降低对生长发育等方面的长期影响。 胰腺肿瘤剜除术 适用情况:适用于位于胰腺实质内、与主胰管关系不密切的良性肿瘤。比如胰腺头部较小的良性肿瘤,且肿瘤与主胰管无明显相通,可考虑胰腺肿瘤剜除术。 优势与风险:该手术方式的优势在于能最大程度保留胰腺组织及其功能,但存在肿瘤残留或胰瘘等风险。在手术过程中要准确判断肿瘤与周围组织尤其是胰管的关系,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合并良性胰腺瘤时,手术需更加谨慎,充分考虑妊娠对手术和术后恢复的影响,以及手术对胎儿的潜在风险,必要时多学科会诊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三、内镜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某些特定部位且适合内镜操作的良性胰腺瘤,如位于胰管内的良性乳头状肿瘤等。例如胰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等良性病变,当符合内镜治疗指征时可尝试内镜下治疗。 操作方式及注意事项:通过内镜进入胰管内,利用相关器械对肿瘤进行处理,如切除、消融等。但内镜治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对于较大的肿瘤或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的肿瘤可能无法完全处理。在操作前需对患者的胰管情况进行详细评估,对于儿童患者,内镜操作需选择合适的内镜规格,严格遵循儿科内镜操作的规范和安全要求,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安全和有效性。

    2025-09-24 14:31:3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