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昱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擅长:急慢性肾炎,蛋白尿血尿,IgA肾病,膜性肾病,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急慢性肾炎,蛋白尿血尿,IgA肾病,膜性肾病,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肾病的诊治。展开
  • 肾囊肿吃什么药能消除

    目前无药物可消除肾囊肿,其形成与肾小管憩室发展有关,无症状者定期随访超声观察,有症状者视情况考虑穿刺等治疗或针对并发症用抗生素等,儿童和老年肾囊肿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主要是据情况定期观察或处理相关并发症。 一、肾囊肿的形成机制 肾囊肿的形成可能与肾小管憩室发展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肾小管憩室增多,就容易形成肾囊肿。 二、肾囊肿的一般处理原则 1.无症状的肾囊肿 对于大多数无症状的肾囊肿,一般定期随访观察即可,通常每6-12个月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囊肿大小、数量等变化。因为在没有症状且囊肿较小的情况下,药物治疗并无意义,主要通过影像学监测来了解病情发展。 对于儿童患者,同样需要定期监测,儿童肾囊肿相对较少见,但也需关注其生长发育以及囊肿变化情况,由于儿童处于生长阶段,肾囊肿的变化可能对其肾脏功能等产生不同影响,通过定期超声检查能及时发现异常。 2.有症状的肾囊肿 当囊肿引起疼痛、压迫等症状时,可能需要考虑穿刺抽吸囊液并注射硬化剂等治疗方法,但这也不是药物消除囊肿。如果囊肿合并感染等情况,可能会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控制感染,但这只是针对并发症,而不是消除囊肿本身。例如,对于因囊肿感染出现发热、局部红肿疼痛等症状的患者,会根据感染病原体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细菌感染时可能会使用头孢类抗生素等,但这是针对感染的治疗,不是消除囊肿。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肾囊肿 儿童肾囊肿需要更加谨慎对待,因为儿童的肾脏还在发育中。如果发现儿童肾囊肿,首先要明确囊肿的性质,是单纯性肾囊肿还是其他类型的肾囊肿(如遗传性肾囊肿病相关的囊肿)。对于单纯性儿童肾囊肿,定期监测更为重要,药物治疗基本不用于儿童肾囊肿的处理,因为儿童身体各器官对药物的代谢、耐受等与成人不同,随意用药可能会对儿童肾脏等器官造成不良影响。 2.老年肾囊肿患者 老年肾囊肿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处理肾囊肿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在监测囊肿时,要同时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对于老年患者出现的肾囊肿相关症状,如疼痛等,在选择治疗方式时要更加权衡利弊,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一些有创操作的风险相对较高。同时,在使用任何可能影响肾脏功能的药物时都要更加谨慎,避免加重肾脏负担。 总之,目前没有药物能消除肾囊肿,主要是根据肾囊肿的具体情况进行定期观察或针对相关并发症进行处理。

    2025-10-16 12:45:18
  • 肾囊肿有钙化是什么意思

    肾囊肿有钙化是指肾囊肿基础上出现钙盐沉积,可能由炎症修复、退行性变、先天发育因素等引起,单纯小囊肿无明显症状时定期复查,若伴囊肿迅速增大、囊壁不规则等需警惕恶变,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需明确病因密切监测,成年人不同年龄处理有别,有基础病史人群要更关注并密切监测相关指标及调整治疗。 肾囊肿钙化的可能原因 炎症修复:肾脏局部曾经有过炎症反应,在炎症修复过程中可能会有钙盐沉积,从而导致钙化。例如,既往有过肾盂肾炎等肾脏炎症性疾病,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引发肾囊肿钙化。 退行性变:随着年龄增长,肾脏组织可能出现退行性改变,肾囊肿也可能伴随这种退行性变化,出现钙化情况。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这种因退行性变导致的肾囊肿钙化。 先天发育因素:部分人可能存在先天发育上的一些特点,使得肾囊肿在形成过程中出现钙化,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肾囊肿有钙化的临床意义 一般情况:单纯的肾囊肿伴有钙化,如果囊肿较小,患者没有明显症状,通常对肾功能影响不大,定期复查监测囊肿大小、钙化情况以及肾脏功能等即可。 需警惕的情况:如果肾囊肿钙化同时伴有囊肿短期内迅速增大、囊壁增厚不规则、患者出现腰痛、血尿等症状时,需要警惕囊肿恶变等情况,此时要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如增强CT、肿瘤标志物等检查来明确诊断。 不同人群肾囊肿有钙化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出现肾囊肿有钙化的情况相对较少见,若发生多考虑先天发育异常等特殊情况。家长需带儿童及时就医,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任何肾脏异常都可能对其未来生长发育产生影响,要密切监测肾脏功能等指标。 成年人:成年人中肾囊肿有钙化较为常见,不同年龄的成年人处理原则有所不同。年轻成年人若肾囊肿小且无明显症状,定期复查即可;中年及老年成年人要更关注肾功能变化,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肾脏功能本身可能逐渐减退,肾囊肿钙化可能会对肾功能产生一定叠加影响。同时,成年人要注意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避免劳累、感染等可能加重肾脏负担的因素。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肾脏基础疾病,如慢性肾炎、糖尿病肾病等的人群,出现肾囊肿有钙化时要格外关注。因为基础疾病可能已经影响肾脏功能,肾囊肿钙化可能会进一步影响肾脏状态,需要更密切监测肾功能、尿蛋白等指标,并且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关注肾囊肿钙化的变化情况,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5-10-16 12:45:01
  • 肌酐偏高是怎么回事

    血肌酐偏高分生理性与病理性,生理性与肌肉量、剧烈运动相关,病理性涉肾脏疾病、肾灌注不足,老年人因肾脏生理性减退更敏感,女性需依性别范围判,有基础病史者易因相关疾病致肌酐高,发现肌酐偏高需完善尿常规、肾功能全套、肾脏超声等检查明确原因。 一、血肌酐偏高的分类及常见原因 血肌酐分为内生肌酐和外源性肌酐,临床上常检测的是内生肌酐。血肌酐偏高主要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 生理性因素: 1.肌肉量差异:肌肉发达的人群(如运动员),肌肉代谢产生内生肌酐量较多,可致血肌酐轻度偏高,这与性别有关,一般男性肌肉量多于女性,血肌酐正常范围(血清)男性多在53~106μmol/L,女性多在44~97μmol/L。 2.剧烈运动:短时间内剧烈运动可使肌肉组织代谢加快,肌酐生成增多,从而导致血肌酐一过性升高。 病理性因素: 1.肾脏疾病: 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改变或肾小球有效滤过面积减少,致使肌酐排出减少,血肌酐升高。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长期进展,会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血肌酐逐步上升。 肾小管功能异常:肾小管病变影响肌酐的重吸收或分泌功能,也可引起血肌酐水平变化,如间质性肾炎早期可能影响肾小管对肌酐的处理。 2.肾灌注不足:心力衰竭患者心输出量减少,导致肾灌注不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升高;严重脱水(如大量呕吐、腹泻后)使有效血容量减少,同样会引起肾灌注不足,血肌酐升高。 二、不同人群肌酐偏高的特点及考虑因素 老年人:老年人肾脏存在生理性减退,肾功能储备下降,对一些致病因素更敏感,如患有慢性疾病时,更容易因基础病累及肾脏导致肌酐偏高,需结合肾脏超声等检查评估肾脏结构情况。 女性:女性一般肌肉量少于男性,血肌酐正常范围相对较低,在判断肌酐是否偏高时需参考性别对应的正常范围值,避免因肌肉量差异造成误判。 有基础病史者:若患者有糖尿病病史,长期高血糖可损伤肾小球微血管,导致糖尿病肾病,进而出现肌酐偏高;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控制不佳,可引起肾小动脉硬化,影响肾功能,使肌酐升高。 三、相关检查及进一步排查 当发现肌酐偏高时,需进一步完善尿常规检查,查看是否有蛋白尿、血尿等;行肾功能全套检查,了解尿素氮等其他肾功能指标情况;进行肾脏超声检查,观察肾脏大小、形态等结构是否异常,以明确肌酐偏高是由肾脏本身疾病还是肾外因素导致。

    2025-10-16 12:44:45
  • 尿毒症是尿多还是尿少

    尿毒症早期部分患者尿多,因肾功能减退致浓缩功能受损;晚期大多尿少,因肾功能严重受损致肾小球滤过率大降。儿童、老年、女性、男性尿毒症患者尿多尿少情况有差异,需密切关注尿量变化,结合相关指标综合判断病情并采取相应治疗护理措施。 尿毒症晚期尿少情况 随着病情进展到尿毒症晚期,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尿少的情况。此时肾脏的功能严重受损,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降低,肾脏生成尿液的能力大幅下降,导致尿量明显减少,24小时尿量可能少于400ml,甚至出现无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的情况。这是因为肾脏已经无法有效地过滤血液中的代谢废物并形成足够量的尿液来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代谢产物。 不同人群的差异及应对 儿童尿毒症患者:儿童尿毒症患者尿多尿少情况与成人有一定相似性,但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肾功能还在不断完善过程中。如果儿童出现尿多或尿少情况,需要更加密切关注。例如,儿童尿多可能影响其体内电解质平衡和营养物质的代谢,需要及时就医检查肾功能等指标;尿少则可能导致体内毒素蓄积更快,加重病情,要及时评估肾脏功能,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来维持内环境稳定。 老年尿毒症患者:老年尿毒症患者本身肾功能随着年龄增长就有生理性减退,在发展到尿毒症阶段时,尿多尿少的情况可能会更复杂。老年患者尿多可能导致夜间频繁排尿,影响睡眠质量,进而影响整体身体状况,需要注意夜间补水等情况;尿少则更容易出现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因为老年患者的身体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对于尿量变化导致的内环境变化更难适应,要加强对电解质等指标的监测,根据尿量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女性尿毒症患者:女性尿毒症患者在尿多尿少方面与男性患者无本质区别,但需要考虑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如月经周期等对尿量观察的干扰。例如,在月经期间,尿量可能会有一定波动,但如果出现与平时明显不同的尿多或尿少情况,都要警惕尿毒症病情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关检查。 男性尿毒症患者:男性尿毒症患者同样面临尿多尿少带来的身体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尿多尿少的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患者因为尿量变化导致的心理压力等情况,因为尿量的异常变化可能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需要给予心理上的关怀和支持。 总之,尿毒症患者的尿多尿少情况在不同阶段和不同人群中有不同表现,需要密切观察尿量变化,结合其他相关检查指标来综合判断病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

    2025-10-16 12:44:25
  • 尿蛋白4+是肾病综合征二期吗

    尿蛋白4+不一定是肾病综合征二期,肾病综合征诊断主要依据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等,尿蛋白4+仅反映尿蛋白程度,需通过肾脏病理活检等明确是否为肾病综合征及具体分期,不同人群(儿童、成年女性、老年患者)出现尿蛋白4+考虑肾病综合征二期时各有特点,要综合多方面情况判断。 一、尿蛋白4+的意义 尿蛋白4+表示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结果较高,提示肾脏滤过功能出现较严重异常,可能由多种肾脏疾病引起,如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等。 二、肾病综合征二期的特点 肾病综合征分期通常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以国际儿童肾脏病研究组(ISKDC)的儿童肾病综合征分期为例,二期主要特点包括:肾脏病理表现有一定特征,肾小球病变进一步发展,电镜下可见肾小球基膜增厚、上皮细胞足突广泛融合等,临床方面除了大量蛋白尿等肾病综合征基本表现外,肾功能可能开始出现轻度变化相关指标改变,但这不是仅依据尿蛋白4+来判定二期的。 三、两者的关联与区别 尿蛋白4+只是反映了尿蛋白的程度,肾病综合征二期是基于肾脏病理、临床综合表现的分期。有尿蛋白4+的患者,需要进一步通过肾脏病理活检等检查来明确是否为肾病综合征以及具体分期。比如儿童患者出现尿蛋白4+,要考虑肾病综合征可能,需进行全面评估来确定是否为二期及制定治疗方案;成年患者也是如此,要排除其他能导致大量蛋白尿的疾病后,结合病理等情况判断是否为肾病综合征二期。 四、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出现尿蛋白4+,更要谨慎排查病因,因为儿童肾病综合征有其自身特点,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在儿童中相对多见,不同年龄段儿童对肾病相关治疗药物的耐受性等不同,需密切监测肾功能、生长发育等情况,若考虑肾病综合征二期,治疗上要根据具体病理类型等制定个体化方案,同时关注药物对儿童生长、免疫等方面的影响。 成年女性:女性患者若出现尿蛋白4+怀疑肾病综合征二期,要考虑是否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狼疮性肾炎易发生于女性)等相关,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询问月经、妊娠等相关病史,因为妊娠相关肾病等也可能导致类似尿蛋白情况,治疗时要兼顾女性特殊生理阶段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出现尿蛋白4+,要警惕合并肿瘤相关肾病等情况,肾病综合征二期的诊断和治疗要考虑老年患者肾功能减退、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等因素,用药选择上要更加谨慎,避免加重肾脏负担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各脏器功能变化。

    2025-10-16 12:43:4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