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昱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擅长:急慢性肾炎,蛋白尿血尿,IgA肾病,膜性肾病,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急慢性肾炎,蛋白尿血尿,IgA肾病,膜性肾病,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等肾病的诊治。展开
  • 尿常规一定要晨尿吗

    尿常规不一定要晨尿,随机尿可用于检查且方便快捷,晨尿经浓缩有形成分和化学成分浓度高、受饮食运动影响小更易发现异常,不同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留取尿常规有不同建议,实际临床中医生会据患者情况选合适留尿时间。 一、随机尿可用于尿常规检查 随机尿是指患者在任意时间排出的尿液,也可用于尿常规检查。其优点是方便快捷,尤其适用于门诊患者、急诊患者以及不能及时留取晨尿的人群。随机尿中各种有形成分和化学成分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可能会受到饮食、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不过这种影响通常较小。例如,进食大量含糖食物后,随机尿中葡萄糖可能会暂时升高;剧烈运动后,尿中红细胞可能会短暂增多,但一般在可接受的正常波动范围内。 二、晨尿的特点及优势 晨尿是指清晨起床后第一次排出的尿液,经过一整夜的浓缩,其中的有形成分(如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等)和化学成分浓度较高,更容易发现异常情况。比如,对于肾小球肾炎患者,晨尿中可能更容易检测到较多的蛋白质、红细胞等;对于糖尿病患者,晨尿中的尿糖浓度可能更能反映夜间到清晨这段时间的血糖控制情况。而且晨尿受饮食、运动等因素的影响较小,能更真实地反映肾脏的基础功能状态。 三、不同人群的尿常规留取建议 1.儿童:如果是婴幼儿,可使用专门的无菌尿袋收集尿液,但要注意避免污染。对于能配合的儿童,尽量留取晨尿,因为晨尿对于儿童泌尿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更有价值。例如,儿童泌尿系统感染时,晨尿中的白细胞等指标可能更典型。 2.孕妇:孕妇进行尿常规检查时,晨尿也有一定优势。因为晨尿能更好地监测孕妇是否有蛋白尿、尿糖等情况,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等的早期发现有帮助。如果孕妇因特殊情况不能留取晨尿,随机尿也可进行检查,但需要向医生说明留尿时间等情况,以便医生综合判断。 3.老年人:老年人如果行动不便等原因不能及时留取晨尿,随机尿也可以进行检查。但医生在分析结果时会考虑到老年人可能存在的一些生理变化等因素。例如,老年人肾功能有所减退,随机尿的结果也需要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 总之,尿常规检查不一定要晨尿,随机尿在很多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检查,但晨尿有其自身的优势,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留尿时间进行尿常规检查。

    2025-10-16 12:29:04
  • 尿道感染会引起肾炎吗

    尿道感染有可能引发肾炎,尤其上尿路感染易致肾盂肾炎,儿童、女性、老年人等有不同感染引发肾炎特点及风险,感染引发肾炎时会有相应临床表现,出现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治疗,高危人群要注意保持尿道清洁等降低感染引发肾炎风险。 尿道感染引发肾炎的机制 细菌感染尿道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细菌会通过尿道进入膀胱,再沿着输尿管向肾脏方向蔓延。肾脏是过滤尿液的器官,细菌到达肾盂等部位后,会引起肾脏组织的炎症反应,导致肾盂肾炎的发生。从病理角度看,会出现肾盂、肾间质的充血、水肿,有炎性细胞浸润等改变。 不同人群尿道感染引发肾炎的特点及风险 儿童:儿童的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尿道相对较短,细菌更容易上行感染。而且儿童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一旦发生尿道感染,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相较于成人更易发展为肾炎。例如一些婴幼儿尿道感染若未妥善处理,很可能迅速波及肾脏引发肾炎。 女性:女性尿道短而直,距离肛门较近,这使得女性尿道感染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女性在月经期、性生活后等特殊时期,尿道感染的风险增加,若此时尿道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也较容易引发肾炎。比如有研究显示,女性急性尿道感染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可能会发展为肾盂肾炎(肾炎的一种常见类型)。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这些基础疾病会影响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老年人尿道感染后,身体的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清除细菌的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感染向肾脏蔓延引发肾炎的情况。而且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治疗导致肾炎发生。 尿道感染引发肾炎的临床表现及应对 当尿道感染引发肾炎时,患者除了有尿道感染的常见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外,还会出现发热、寒战、腰痛等症状。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尿常规、尿培养、肾功能检查等。尿常规可能会发现白细胞、红细胞增多,尿培养可明确致病菌,肾功能检查有助于评估肾脏受损情况。一旦确诊肾炎,需要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使用抗生素抗感染等,但具体治疗需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同时,对于有尿道感染的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如儿童、女性、老年人等,要注意保持尿道清洁,多喝水,勤排尿,以减少尿道感染的发生风险,从而降低引发肾炎的可能性。

    2025-10-16 12:28:18
  • 尿潜血(+)严重吗

    尿潜血(+)严重程度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要结合引起尿潜血(+)的原因,如生理性因素导致的通常不严重,病理性原因包括肾小球疾病、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肿瘤、泌尿系统感染等,不同病理性原因导致的严重程度不同,还需通过尿常规检查、泌尿系统超声检查、肾功能检查等相关检查来辅助判断。 病理性原因及严重程度分析 肾小球疾病:如肾小球肾炎,不同类型肾小球肾炎严重程度不同。急性肾小球肾炎大多预后较好,但少数可转为慢性;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迁延,缓慢进展,可能逐渐发展为肾衰竭,相对严重。从年龄角度看,儿童患肾小球肾炎若为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多数预后良好;而中老年患者患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进展可能更易向肾衰竭方向发展。从生活方式看,若患者在患病期间仍不注意休息、继续劳累,会加重病情进展。 泌尿系统结石:泌尿系统结石引起尿潜血(+)时,小结石引起尿路黏膜损伤导致出血相对较轻,但结石若引起尿路梗阻,就比较严重,可影响肾功能。对于儿童,泌尿系统结石相对少见,若发生多与先天因素等有关,需及时处理梗阻情况;成年男性若因不良生活方式致结石,如不爱喝水等,也需关注结石是否造成梗阻。 泌尿系统肿瘤:泌尿系统肿瘤如肾癌、膀胱癌等引起的尿潜血(+)相对严重。肾癌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血尿、腰痛、腹部肿块等,若不及时治疗会转移危及生命;膀胱癌也会出现无痛性血尿,晚期可发生转移。不同年龄人群患泌尿系统肿瘤概率不同,中老年相对高发,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某些致癌物质(如长期吸烟的人患膀胱癌风险增加)会增加患病严重程度的风险。 泌尿系统感染:单纯的泌尿系统感染引起尿潜血(+),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多可好转,相对不严重,但若感染未及时控制,上行感染累及肾脏,引起肾盂肾炎等,则可能比较严重,儿童泌尿系统感染若未及时有效治疗,容易反复发作并影响肾脏发育。 相关检查及意义 尿常规检查:除了尿潜血(+),还可观察尿中白细胞、蛋白质等情况,白细胞增多提示感染,蛋白质增多可能提示肾小球疾病等。 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可了解肾脏、输尿管、膀胱等结构是否有异常,如结石、肿瘤、积水等情况。 肾功能检查:包括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功能情况,若肾功能指标异常,提示肾脏受损较严重。

    2025-10-16 12:27:37
  •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特点有哪些

    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特点主要是肾脏病理切片可见大量肾小球囊腔内新月体形成即新月体性肾炎,按免疫病理分三型,Ⅰ型抗肾小球基底膜型免疫荧光见IgG及C3线条状沉积、电镜见基底膜破损断裂,好发于青少年和中老年男性;Ⅱ型免疫复合物型免疫荧光见IgG及C3颗粒状沉积、电镜见上皮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各年龄均可发病与感染后免疫复合物形成相关;Ⅲ型少免疫复合物型免疫荧光见基底膜无或仅有微量免疫球蛋白沉积、电镜无电子致密物沉积,各年龄均可发病多与非免疫复合物相关自身免疫炎症反应有关,大量新月体形成致肾小球滤过功能急剧下降,不同年龄、分型患者治疗和预后有差异。 Ⅰ型(抗肾小球基底膜型):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G及C3呈线条状沿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沉积,电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有破损、断裂。此型好发于青少年和中老年,男性相对多见,发病与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肾小球基底膜有关,不同年龄人群发病机制相关的自身免疫反应诱因可能存在差异,比如青少年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等引发的自身免疫反应相关。 Ⅱ型(免疫复合物型):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G及C3呈颗粒状沉积于系膜区及毛细血管壁,电镜下可见肾小球基底膜上皮下有免疫复合物沉积形成的电子致密物。该型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发病常与感染后免疫复合物形成相关,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病原体种类可能不同,如儿童可能更多与链球菌感染后相关,而中老年可能与其他病原体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 Ⅲ型(少免疫复合物型):免疫荧光检查肾小球基底膜无或仅有微量免疫球蛋白沉积,电镜下肾小球基底膜无电子致密物沉积。此型在各年龄均可发病,发病机制多与自身免疫炎症反应中非免疫复合物相关的因素有关,如与ANCA(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不同年龄人群ANCA相关血管炎的诱发因素可能有差异,比如老年人群可能与一些慢性炎症性疾病等相关。 新月体的形成是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的重要特征,大量新月体形成会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急剧下降,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很快会进展至肾衰竭。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分型的急进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治疗和预后可能存在差异,需根据具体病理类型等综合制定治疗方案,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特别关注药物对生长发育等方面的影响,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基础疾病等对治疗的耐受性等情况。

    2025-10-16 12:26:34
  • 多囊肾属于肾衰竭吗

    多囊肾分为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是慢性肾衰竭常见病因之一,其囊肿增大压迫肾实质致肾单位丢失等致肾功能减退,约50%患者60岁左右进终末期肾衰竭,囊肿出血也影响功能;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多见于婴儿儿童,病情进展快,婴儿期现肾衰表现,儿童期多进终末期;儿童患者要密切监测尿量等,控制液体摄入等;成年患者要控血压、避免剧烈运动、饮食限蛋白保热量。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引发肾衰竭的机制 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患者的肾脏会出现多个囊肿,这些囊肿会逐渐增大,压迫肾实质,导致肾单位大量丢失。随着病情进展,正常肾组织被囊肿取代的比例不断增加,肾脏的滤过功能逐渐下降。一般在30-50岁左右,患者可能会逐渐出现肾功能减退,进而发展为慢性肾衰竭。据相关研究,约50%的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患者在60岁左右会进入终末期肾衰竭。 囊肿内出血等情况也可能影响肾脏功能,囊肿破裂出血会引起疼痛等症状,同时可能导致肾脏局部炎症反应,进一步损害肾脏组织。 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与肾衰竭的关系 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多见于婴儿和儿童,患儿出生后肾脏会有大量囊肿形成,同时伴有肝脏等多器官的病变。这种疾病病情进展往往较为迅速,婴儿期就可能出现肾功能衰竭相关表现,如尿量减少、生长发育迟缓等,多数患儿在儿童期就会进展到终末期肾衰竭。 特殊人群在多囊肾相关肾衰竭中的情况 儿童患者: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的儿童患者,由于疾病起病早,肾脏功能受损迅速。在护理方面,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尿量、生长发育指标等。因为患儿肾功能差,排泄代谢废物能力弱,要注意控制液体摄入,避免加重肾脏负担。同时,要关注患儿是否出现呼吸困难等肝脏病变相关表现,因为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常合并肝脏病变。 成年患者: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的成年患者,在进入肾衰竭阶段后,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比如,要控制血压,因为高血压会加重肾脏损伤,一般要求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对于有囊肿出血等情况的患者,要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囊肿破裂。在饮食上,要限制蛋白质摄入,以优质低蛋白饮食为主,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每天每公斤体重0.6-0.8克左右,同时要保证热量供应,可多吃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类食物。

    2025-10-16 12:26:1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