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惊雷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擅长: 颈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微创治疗、脊柱及脊髓损伤研究、脊柱侧凸矫形技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骨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医学临床、教学、科研工作18年,年均主刀完成脊柱手术300余例。于2016年5月-2016年10月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UniversityofPittsburgh Medical Center,UPMC)做访问学者,完成SpineSurgeryFellowship轮训。在脊柱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颈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微创治疗、脊柱及脊髓损伤研究、脊柱侧凸矫形技术。参编3部医学专著,参与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专业论文10余篇,其中SCI5篇。担任湖南省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康复医学会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脊柱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展开
个人擅长
颈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微创治疗、脊柱及脊髓损伤研究、脊柱侧凸矫形技术。展开
  • 23岁了还能长高吗

    23岁人群长高情况关键看骨骺线是否闭合,未闭合者可通过遗传(虽遗传占比大但后天仍可努力)、营养(保证蛋白质、钙磷矿物质、维生素D摄入)、运动(选纵向运动并坚持)、睡眠(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等方式争取长高,未闭合者还需避不良行为、保持积极心态,闭合者也可通过保持良好体态展现健康自信。 一、骨骼闭合情况是关键 1.骨骺线状态判断:人体长高主要依赖长骨两端的骨骺软骨不断生长和骨化。一般来说,男性骨骺线闭合时间通常在18-25岁,女性相对较早,多数在16-23岁左右。可以通过拍摄左手腕部X线片来观察骨骺线是否闭合,如果骨骺线已经完全闭合,那么长高的空间就非常有限;若骨骺线尚未完全闭合,仍有长高的可能性。23岁的人群,大部分人的骨骺线可能已经接近闭合或者已经闭合,但也存在个体差异,比如部分人由于遗传等因素,骨骺线闭合时间较晚。 二、影响长高的因素及应对 1.遗传因素:遗传在身高方面占比较大,约60%-80%。如果父母身高较高,那么子女长高的潜力相对较大;反之,如果父母身高较矮,子女最终身高可能也会受到一定影响,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后天因素仍可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对于有遗传倾向但骨骺线尚未闭合的23岁人群,仍可通过其他方式努力争取长高。 2.营养因素:充足且均衡的营养是长高的物质基础。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肉类、蛋类、豆类等,蛋白质是构成骨骼和肌肉的重要原料;同时要摄入丰富的钙、磷等矿物质,牛奶、虾皮、海带等富含钙,可多食用;此外,维生素D也很重要,它有助于钙的吸收,可通过适当晒太阳以及食用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如深海鱼类)来获取。23岁人群若想通过营养促进长高,需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不挑食、不偏食。 3.运动因素:适当的运动可以刺激骨骼生长,尤其是纵向的运动,如跳绳、篮球、游泳等。运动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而生长激素对骨骼的生长有促进作用。23岁人群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坚持每周进行一定量的运动,每次运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为宜。但要注意运动的科学性和安全性,避免运动损伤。 4.睡眠因素:生长激素在睡眠时分泌旺盛,尤其是深度睡眠阶段。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对于长高非常重要,一般成年人需要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23岁人群应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创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以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利于长高。 三、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23岁的人群,若骨骺线未闭合,在通过上述方式努力长高时,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一些不利于长高的行为,如长期熬夜、过度吸烟饮酒等。同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因为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会影响内分泌功能,进而影响身高的增长。如果骨骺线已经闭合,也不必过于沮丧,身高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可以通过保持良好的体态等方式展现出健康自信的形象。

    2025-10-15 15:15:57
  • 脚踝骨折怎么办

    发生脚踝骨折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患肢负重,用木板等临时固定并冰敷受伤部位,尽快就医经体格检查、X线等检查后,骨折无明显移位可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并定期复查及康复锻炼,骨折移位明显等需手术治疗,康复中持续抬高患肢分阶段锻炼,儿童要关注对位对线按特点康复,老年人防并发症谨慎选方案加强营养,妊娠期女性用药谨慎注意体位产检康复轻柔。 一、现场初步处理 发生脚踝骨折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患肢继续负重,防止骨折移位加重损伤。可使用木板、硬纸板等作为临时固定材料,将脚踝与小腿固定在一起,保持受伤部位稳定。同时,若条件允许,用冰袋(包裹毛巾后)冰敷受伤部位,每次冰敷15~20分钟,间隔1~2小时一次,以减轻肿胀和疼痛,注意避免冻伤皮肤。 二、就医诊断 尽快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医生会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伤情,随后安排X线检查,必要时进行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明确骨折的具体部位(如内踝、外踝或后踝骨折等)、骨折移位情况及是否合并韧带损伤等。 三、治疗方式 (一)保守治疗 若骨折无明显移位或经复位后位置良好,可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患肢,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固定期间要注意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同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如肌肉等长收缩练习,防止肌肉萎缩。 (二)手术治疗 对于骨折移位明显、累及关节面或合并重要韧带损伤的患者,多需手术治疗,如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通过植入钢板、螺钉等固定骨折部位,以恢复踝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性。术后需遵循医生安排进行康复训练。 四、康复护理 骨折固定后应持续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减轻肿胀。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康复锻炼:早期可进行足趾屈伸、踝关节周围肌肉等长收缩等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骨折后期根据愈合情况逐步增加踝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度训练,以及负重训练,但需循序渐进,避免过早过度负重导致再次损伤。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脚踝骨折时,由于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需密切关注骨折对位对线情况,及时就医并按儿童骨骼特点进行固定和康复。康复过程中要避免过度活动,遵循儿童生长发育规律进行康复训练,家长需协助监督康复锻炼的规范性。 (二)老年人 老年人脚踝骨折常因骨质疏松等因素,骨折愈合较慢,且长期卧床易引发肺炎、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治疗时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康复期间要加强营养支持,预防并发症,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可在医生指导下结合抗骨质疏松治疗,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 (三)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发生脚踝骨折时,用药需格外谨慎,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式。固定和康复过程中要注意体位调整,避免压迫腹部,定期产检监测胎儿情况,康复锻炼要轻柔,遵循医生针对妊娠期特点制定的康复计划。

    2025-10-15 15:14:44
  • 后背筋膜炎有什么症状

    后背筋膜炎有多种症状,疼痛为弥漫性酸痛、胀痛等,晨起或久不动后加重、活动后稍缓又过度加剧,部位集中在后背肌肉筋膜区且有压痛点;肌肉紧张僵硬,触摸发硬发紧,活动受限;部分患者有皮肤感觉异常,如麻木或感觉过敏,不同人群症状可能有差异。 疼痛特点:后背筋膜炎常见的症状是疼痛,多为弥漫性的酸痛、胀痛或隐痛等。疼痛程度可轻可重,一般在晨起时或长时间不活动后加重,活动后可稍有缓解,但活动过度又会使疼痛加剧。例如一些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由于后背肌肉筋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引发后背筋膜炎,晨起时会感觉后背僵硬且疼痛明显,适当活动后疼痛会有所减轻,但如果持续工作较长时间,后背疼痛又会加重。 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后背的肌肉、筋膜所在区域,可累及整个肩背部的广泛区域,疼痛部位不固定,有时可能会集中在某一处肌肉附着点周围,比如肩胛骨内侧缘、胸椎两旁等部位,按压这些部位时可能会有明显的痛点(即压痛点)。 肌肉紧张与僵硬 肌肉状态:患者后背的肌肉往往处于紧张状态,触摸时可感觉到肌肉发硬、发紧。这是因为筋膜发生炎症后,会刺激肌肉引起肌肉的保护性收缩,长期如此就会导致肌肉紧张和僵硬。例如患有后背筋膜炎的人,自我感觉后背像有东西束缚一样,活动不灵活,转动身体时会明显感觉到后背肌肉的僵硬感。这种肌肉紧张和僵硬在早晨起床时尤为明显,随着活动的进行会有所缓解,但难以完全消失。 活动受限:由于肌肉紧张和疼痛的影响,患者的后背活动会受到一定限制。表现为弯腰、后仰、旋转等动作不灵活,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日常的穿衣、梳头、洗脸等动作。比如弯腰捡东西时,会感觉后背发力困难,后仰抬头看高处物体时也会受到阻碍。 皮肤感觉异常 麻木感: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后背皮肤的麻木感,这是因为筋膜炎症刺激周围神经引起的。麻木的范围一般与筋膜炎累及的区域相关,可能是局部的小范围麻木,也可能是较为广泛的麻木。例如有的患者会感觉后背某一区域有麻木不适的感觉,就像有一层东西覆盖在皮肤上一样。 感觉过敏: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后背皮肤对刺激的感觉过敏,比如对触摸、冷风等刺激较为敏感,轻微的触碰就会让患者感觉疼痛加剧或有明显的不适感。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后背筋膜炎的症状可能会有一定差异。比如老年人群由于身体机能下降,肌肉筋膜弹性减弱,筋膜炎引起的疼痛和肌肉僵硬可能会更明显;女性可能在产后由于身体激素变化、劳累等因素更容易引发后背筋膜炎,症状表现可能与其他人群类似,但需要特别注意产后恢复期间的身体状况;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不良姿势工作的人群,后背筋膜炎的症状出现的概率更高,且症状可能会持续加重,需要更加注重工作中的姿势调整和休息;有既往后背外伤史的人群,在受伤恢复后如果出现后背筋膜炎,症状的表现可能会受到既往外伤的影响,疼痛等症状可能会相对更复杂。

    2025-10-15 15:11:22
  • 弯腰后背脊柱中间疼痛是怎么回事

    弯腰后背脊柱中间疼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肌肉劳损(长期不良姿势致脊柱周围肌肉劳损,表现为弯腰酸痛胀痛,休息后缓解、劳累加重)、脊柱退变(年龄增长致椎间盘退变等,表现为弯腰疼痛伴活动受限,随年龄退变概率增加)、脊柱外伤(外力致脊柱损伤,有明确外伤史,疼痛明显伴肿胀淤血等)、椎间盘突出症(长期弯腰等诱发,表现为弯腰疼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强直性脊柱炎(与遗传免疫等有关,好发青少年青壮年,早期隐痛后脊柱僵硬活动受限等),出现疼痛应休息,不缓解或伴严重症状及时就医检查,特殊人群需特别评估诊断。 一、肌肉劳损 1.原因:长期弯腰工作、不良坐姿等可导致脊柱周围肌肉持续紧张,引发劳损。例如,长时间伏案工作且弯腰驼背的人群,脊柱中间的肌肉容易因过度使用而受损。 2.表现:弯腰时后背脊柱中间疼痛,多为酸痛或胀痛,休息后可有所缓解,但劳累后加重。不同年龄人群均可发生,年轻人可能因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引发,中老年人可能因肌肉本身功能退化及既往劳损积累导致。 二、脊柱退变 1.原因:随着年龄增长,脊柱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变,髓核水分丢失,椎间盘高度降低,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等。这在中老年人中较为常见,年轻人若有脊柱外伤史等也可能加速退变进程。 2.表现:弯腰时脊柱中间疼痛,可能伴有脊柱活动受限,疼痛程度随退变加重而可能逐渐明显,年龄越大发生退变的概率越高。 三、脊柱外伤 1.原因:外力撞击、跌倒等造成脊柱损伤,如椎体骨折、棘突骨折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年轻人可能因剧烈运动或意外事故,中老年人可能因骨质疏松后轻微外力即可导致。 2.表现:有明确外伤史,弯腰时脊柱中间疼痛明显,可能伴有局部肿胀、淤血等表现,严重时可能影响脊柱的正常活动功能。 四、椎间盘突出症 1.原因:椎间盘髓核突出,压迫周围神经组织。长期弯腰、久坐等因素易诱发,年轻人长期不良姿势可能增加发病风险,中老年人则多因椎间盘退变基础上发生突出。 2.表现:弯腰时后背脊柱中间疼痛,可能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能患病,症状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及病情严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 五、强直性脊柱炎 1.原因: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好发于青少年及青壮年,男性相对多见。 2.表现:早期可出现弯腰时脊柱中间隐痛,逐渐可发展为脊柱僵硬、活动受限,病情进展可能导致脊柱畸形等严重后果。 当出现弯腰后背脊柱中间疼痛时,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弯腰等动作。若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严重症状(如下肢无力、大小便失禁等),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脊柱X线、CT、MRI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需特别注意排除骨质疏松相关的脊柱病变风险,儿童青少年则要考虑是否有生长发育相关或外伤等因素,需由专业医生进行综合评估诊断。

    2025-10-15 15:09:28
  • 两个月宝宝胳膊关节响是怎么回事

    两个月宝宝胳膊关节响可能是正常生理性弹响,也可能是病理性弹响。正常生理性弹响因婴儿关节囊、韧带松弛等发育阶段特点所致;病理性弹响可能由关节发育异常(先天性因素、骨折脱位)、肌肉骨骼病变(腱鞘炎、软骨损伤)、其他疾病影响(神经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等引起,若伴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日常要注意护理。 一、正常生理性弹响 两个月宝宝胳膊关节响可能是正常的生理性弹响。婴儿的关节囊、韧带相对松弛,关节腔的空间较大,在活动关节时,关节内的气体形成小气泡破裂,或者是肌腱、韧带在关节活动时滑动产生声响,这种弹响通常不伴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异常表现,宝宝一般也没有哭闹等不适反应。这是因为婴儿的骨骼、关节等组织处于快速发育阶段,结构相对稚嫩,在活动时容易出现这种生理性的弹响,随着宝宝的生长发育,这种情况会逐渐减少。 二、病理性弹响的可能原因 1.关节发育异常 先天性因素:如果宝宝存在先天性的关节发育畸形,如先天性桡骨头半脱位倾向等情况,在活动胳膊时就可能出现关节响的现象。先天性关节发育异常可能与遗传因素、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等有关。这种情况下,除了胳膊关节响外,可能还会伴有胳膊活动范围受限等表现。 骨折或脱位:在分娩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等原因,可能导致宝宝胳膊部位的骨折或脱位,从而引起关节响。比如产伤导致的肱骨骨折等,会出现关节响,同时可能伴有局部肿胀、皮肤瘀斑、宝宝哭闹不止、胳膊活动明显受限等症状。 2.肌肉骨骼病变 腱鞘炎:两个月宝宝的肌腱相对脆弱,若受到过度牵拉等情况,可能引发腱鞘炎,导致关节活动时出现弹响。例如拇指腱鞘炎,在活动拇指关节时可能伴有弹响,同时拇指可能会出现屈伸不利的情况。 软骨损伤:如果宝宝胳膊关节受到轻微的外力撞击等,可能导致软骨损伤,进而引起关节响。软骨损伤后,除了关节响外,可能会有局部的轻微疼痛,宝宝可能会对胳膊的活动表现出抵触。 3.其他疾病影响 神经系统疾病: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影响宝宝的肌肉控制,导致关节活动异常出现弹响。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一般还会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相关的症状,如肌肉无力、运动发育落后等。 代谢性疾病:如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等代谢性疾病,会影响宝宝骨骼的正常发育,导致骨骼强度和韧性下降,容易出现关节弹响等情况。同时还可能伴有多汗、易激惹、颅骨软化等其他佝偻病的表现。 当发现两个月宝宝胳膊关节响时,家长要密切观察宝宝是否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局部是否肿胀、宝宝是否哭闹、胳膊活动是否正常等。如果宝宝胳膊关节响伴有上述异常情况,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就诊,进行详细的检查,如体格检查、X线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在日常护理中,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牵拉宝宝的胳膊,保持宝宝肢体的正常姿势,为宝宝提供良好的生长发育环境。

    2025-10-15 15:08:2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