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慧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生长发育障碍等内分泌代谢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生长发育障碍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展开
  • 甲减都有哪些危害

    甲减对多个系统有广泛影响,对代谢系统致代谢率降低、血脂异常;对心血管系统致心率减慢、心脏扩大、血压异常;对消化系统致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吸收不良;对神经系统致儿童青少年脑发育受影响、成人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对内分泌系统致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及其他内分泌腺体功能;对肌肉与关节致肌肉无力酸痛、关节疼痛僵硬,严重可致黏液性水肿性昏迷;孕妇甲减影响胎儿神经智力发育,老年人甲减症状不典型且易现严重并发症需关注。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心率与心脏功能:甲状腺激素对心脏有正性肌力作用,甲减时心率减慢,可能低于60次/分钟。长期甲减还可能引起心肌黏液性水肿,导致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减少。研究发现,约30%-50%的甲减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脏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可能下降。 血压:甲减患者常出现舒张压升高,收缩压也可能有一定程度变化,增加高血压的发生几率,进而加重心脏负担。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甲减会使胃肠蠕动减慢,患者出现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症状。胃肠黏膜可能出现水肿,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长期如此可导致营养不良,影响身体整体状况。例如,部分甲减患者会因胃肠功能紊乱而出现长期便秘,影响生活质量。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儿童与青少年: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发生甲减,会影响大脑发育,导致智力发育迟缓、学习能力下降。甲状腺激素对神经系统的髓鞘形成、神经细胞的分化等有重要作用,甲减时这些过程受影响,可使患儿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成人:成人甲减患者常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嗜睡等。严重时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研究显示,约70%的甲减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甲减可影响垂体-甲状腺轴的调节机制,同时还可能干扰其他内分泌腺体的功能。例如,可导致性腺功能减退,女性患者出现月经紊乱、月经量增多或减少,甚至闭经,影响生育功能;男性患者可能出现性功能减退、精子质量下降等。此外,对肾上腺皮质功能也有一定影响,可使肾上腺皮质功能相对不足。 对肌肉与关节的影响 甲减患者常感到肌肉无力、酸痛,尤其是肩胛带和骨盆带肌肉。肌肉松弛,腱反射减弱,反射恢复时间延长。关节方面可能出现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受限,尤其在寒冷环境下症状加重。长期甲减还可能导致黏液性水肿性昏迷,这是一种严重的甲减并发症,可危及生命,患者会出现低温、意识障碍、呼吸抑制等严重表现。 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 孕妇:孕期甲减若未得到良好控制,会影响胎儿的神经智力发育。胎儿的甲状腺功能在妊娠早期主要依赖母体供应甲状腺激素,孕妇甲减会导致胎儿脑发育所需的甲状腺激素不足,增加胎儿智力低下、早产、流产等风险。所以孕妇需要密切监测甲状腺功能,及时发现并治疗甲减。 老年人:老年甲减患者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可能仅表现为乏力、嗜睡、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容易漏诊。而且老年甲减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黏液性水肿昏迷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更高,需要加强关注和规范治疗。

    2025-10-10 11:59:52
  • 吃糖过多会引起糖尿病吗

    目前无确凿证据表明吃糖过多直接引发糖尿病,但长期大量吃糖可能是诱因之一。长期大量吃糖会使血糖升高致胰腺分泌更多胰岛素,潜在胰岛素分泌问题人群胰岛β细胞易受损;不同人群吃糖过多患糖尿病风险有差异,儿童青少年肥胖增风险,成年人有潜在分泌不足倾向者负担加重,老年人胰岛功能衰退血糖波动大;应控制糖分摄入总量,均衡饮食结合健康生活方式,高危人群需特别关注,如家族糖尿病史者、肥胖者、老年人要严格控糖、监测血糖等。 1.吃糖过多对机体代谢的影响 长期大量摄入高糖食物,会使血液中葡萄糖浓度持续升高。人体为了维持血糖平衡,胰腺会分泌更多胰岛素来促进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对于一些胰岛素分泌功能存在潜在问题的人群,长期处于这种高负荷分泌胰岛素的状态,可能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受损。例如,有研究发现,高糖饮食喂养的动物模型中,胰岛β细胞的形态和功能会出现异常改变,胰岛素分泌能力逐渐下降,进而影响机体对血糖的调控能力。 2.不同人群吃糖过多引发糖尿病的风险差异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若长期大量摄入高糖饮料、糖果等,会增加肥胖的发生风险,而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肥胖会使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即出现胰岛素抵抗,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胰腺需要分泌更多胰岛素,长期如此可能引发2型糖尿病。 成年人:成年人本身如果有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潜在倾向,长期高糖饮食会进一步加重胰腺负担。比如一些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群,其胰岛β细胞功能相对较弱,长期大量吃糖会更容易打破血糖调节的平衡,增加患糖尿病的几率。 老年人:老年人的胰岛功能本身有一定程度的衰退,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长期大量吃糖会使血糖波动更大,增加了患糖尿病的可能性。而且老年人如果同时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高糖饮食带来的代谢紊乱会进一步加重这些基础疾病对血管和代谢系统的损害,间接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3.预防因吃糖过多导致糖尿病的建议 控制糖分摄入总量: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应控制高糖食物的摄入。例如,尽量减少碳酸饮料、奶油蛋糕、含糖果汁等含糖较高食物的摄取量。可以用低糖或无糖食品来替代部分高糖食品,如选择无糖酸奶代替含糖酸奶等。 均衡饮食与健康生活方式结合:保持均衡的饮食,增加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食物(如瘦肉、鱼类、豆类等)的摄入。同时,结合适量的运动,运动可以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调节血糖。例如,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儿童青少年每天保证至少1小时的户外活动时间等。 特殊人群的特别关注:有家族糖尿病史的人群、肥胖人群等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这类人群更要严格控制糖分摄入,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以便早期发现血糖异常情况并采取干预措施。老年人要更加关注自身血糖变化,定期进行体检,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检测,一旦发现血糖异常,及时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处理。

    2025-10-10 11:56:02
  • 甲状腺髓样癌彩超特征

    甲状腺髓样癌彩超特征包括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多数为低回声且内部回声不均匀;血流信号丰富、分布混合型;易致颈部淋巴结肿大且内部结构异常,不同人群检查时需结合具体情况,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要遵循规范。 一、肿块的形态与边界 形态:甲状腺髓样癌的肿块形态多不规则,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边界常不清楚。这是因为肿瘤细胞呈浸润性生长,没有明显的包膜限制,导致肿块形态不规则,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晰。例如,在彩超图像上可观察到肿块边缘毛糙,不呈规则的圆形或椭圆形。 边界:边界不清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等相比,髓样癌的边界清晰程度明显较低。这是由于髓样癌的生物学行为决定了其向周围组织浸润的特性,使得在超声图像上难以明确区分肿瘤组织与正常甲状腺组织的界限。 二、肿块的回声特点 回声强度:多数甲状腺髓样癌表现为低回声。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内部细胞排列紧密,间质成分相对较少,超声反射相对较弱,从而呈现低回声表现。例如,通过彩超检测可发现肿块区域的回声低于周围正常甲状腺组织的回声。 回声均匀性:肿块内部回声多不均匀。这是由于肿瘤组织内部可能存在坏死、出血、钙化等不同的病理改变,导致回声不均匀。在彩超图像上可观察到肿块内有强弱不等的回声区,提示肿瘤内部结构的复杂性。 三、肿块的血流情况 血流信号丰富程度:甲状腺髓样癌通常血流信号较丰富。这是因为肿瘤生长迅速,需要大量的血液供应来维持其代谢和增殖,所以血管生成较多,在彩超上表现为肿块内可见较丰富的血流信号。可通过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检测到肿块内有较多的血流分布。 血流分布特点:血流分布多呈混合型,即既有动脉血流,也可能有静脉血流,且血流走行不规则。这是由于肿瘤组织内部血管形成紊乱,血流的走向和分布没有规律可循。 四、颈部淋巴结情况 淋巴结肿大:甲状腺髓样癌容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所以在彩超检查时常可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回声不均匀,部分淋巴结可能出现囊性变或钙化等表现。例如,可检测到颈部淋巴结的长径与短径比值异常,一般大于2。 淋巴结内部结构:转移的淋巴结内部回声不均匀,血流信号丰富,这与肿瘤细胞在淋巴结内的浸润生长有关,导致淋巴结内部结构发生改变,超声表现出相应的异常特征。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甲状腺髓样癌的彩超特征在本质上并无明显差异,但在临床诊断时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史等情况综合判断。例如,对于有甲状腺髓样癌家族史的患者,在进行彩超检查时要更加仔细地观察甲状腺及颈部淋巴结的情况,以便早期发现病变。同时,在生活方式方面,没有直接的因素会改变甲状腺髓样癌的彩超特征,但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整体健康,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也应予以考虑。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在进行彩超检查时要注意检查的安全性,遵循超声检查的相关规范,确保检查对胎儿无不良影响,同时根据妊娠期的生理特点来准确判断甲状腺髓样癌的彩超表现。

    2025-10-10 11:53:50
  • 高尿酸血症可以治好吗

    高尿酸血症可通过规范治疗达临床控制,能否完全根治与生活方式、基础疾病、年龄、性别等因素有关,非药物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规律运动、控制体重,药物治疗需根据具体情况选药,多数患者经规范综合治疗可控血尿酸,但个体有差异,需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并遵医嘱规范治疗。 一、影响能否治好的因素 生活方式:如果患者能严格遵循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长期坚持低嘌呤饮食、规律运动、保持合适体重等,那么病情控制良好的可能性更大。例如,一项研究表明,长期坚持低嘌呤饮食的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尿酸水平持续达标率会明显高于不严格控制饮食的患者。 基础疾病:若患者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会增加治疗的复杂性。因为这些基础疾病可能会影响尿酸的代谢或治疗药物的选择。比如,合并肾功能不全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在选择降尿酸药物时需要更加谨慎,因为部分降尿酸药物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时可能需要调整剂量或选择其他途径排泄的药物。 年龄:不同年龄的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和耐受性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年轻患者如果能早期发现并积极治疗,相对更容易将血尿酸控制在理想范围;而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性别: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血尿酸水平相对男性较低,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血尿酸水平会逐渐接近男性。女性高尿酸血症患者在治疗时需要关注更年期带来的内分泌变化对尿酸代谢的影响。 二、治疗方法 非药物治疗 饮食控制: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内脏、海鲜、浓肉汤等,鼓励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低嘌呤食物。蔬菜中,像西兰花、黄瓜等都是低嘌呤的良好选择;水果方面,苹果、香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它们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有助于尿酸的排泄。 规律运动:适当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和强度,有助于控制体重,提高身体代谢能力,促进尿酸的排泄。一般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控制体重:肥胖是高尿酸血症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体质指数BMI在18.5-23.9kg/m2),可以显著改善尿酸代谢。 药物治疗:当非药物治疗不能使血尿酸达标时,需要考虑药物治疗。常用的降尿酸药物有抑制尿酸合成的药物(如别嘌醇)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如苯溴马隆)等。但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肾功能、有无泌尿系统结石等因素来决定。例如,苯溴马隆不适合有泌尿系统结石的患者,因为它可能会促进尿酸排泄,导致结石增多;而别嘌醇在使用前需要检测基因,因为某些基因类型的患者使用别嘌醇可能会发生严重的过敏反应。 总之,高尿酸血症通过规范的综合治疗,多数患者可以将血尿酸控制在理想水平,实现临床控制,但要达到完全根治且永不复发还存在一定个体差异,需要患者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2025-10-10 11:50:59
  • 糖尿病可以吃包子吗

    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包子,需注意选择合适馅料和面皮,如粗粮面皮、优质蛋白低糖馅料;控制食用量,一顿吃1-2个中等大小,依自身情况调整;搭配富含膳食纤维食物、无糖豆浆或适量低糖水果;注意进食时间并监测血糖,综合多方面合理安排以控血糖。 面皮方面:优先选择粗粮面皮,如全麦面粉、荞麦面等制作的包子面皮。粗粮富含膳食纤维,升糖指数相对较低。以全麦面粉为例,研究表明,全麦面粉制成的主食相比精制面粉制成的主食,进食后血糖上升速度更慢,能更好地控制血糖波动。 馅料方面:选择优质蛋白且低糖的馅料,如瘦肉馅、鱼肉馅、蔬菜馅等。瘦肉馅富含蛋白质,且脂肪含量相对较低,适量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功能,同时对血糖影响较小。例如,每100克猪瘦肉中蛋白质含量约为20克左右,其升糖作用相对平缓。鱼肉也是不错的选择,像鲈鱼,富含优质蛋白,且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且升糖指数低。蔬菜馅则要多选择低糖蔬菜,如白菜、菠菜、芹菜、黄瓜等,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高热量食物的摄入。避免选择高糖、高油的馅料,如含糖量高的果酱馅、油炸过的肉馅等。含糖量高的果酱馅会快速升高血糖,而油炸过的肉馅会增加油脂摄入,不利于血糖和血脂的控制。 控制食用量 即使是适合糖尿病患者的包子,也需要控制食用量。一般来说,一顿饭吃1-2个中等大小的包子比较合适。可以根据自身的血糖情况、身体活动量等进行调整。如果当天的运动量较大,可适当增加1个包子的摄入量,但要相应减少其他主食的量;如果血糖控制不稳定,则要适当减少包子的食用量。例如,一位体重正常、轻度活动量的2型糖尿病患者,早餐吃1个全麦蔬菜瘦肉馅包子是比较合适的量。 搭配其他食物 吃包子时可搭配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凉拌菠菜、凉拌黄瓜等蔬菜,或者搭配一杯无糖豆浆。无糖豆浆富含植物蛋白,每100毫升无糖豆浆中蛋白质含量约为1.8克左右,且升糖缓慢,能增加饱腹感,同时与包子搭配可使营养更均衡,有助于稳定血糖。还可以搭配一些低糖水果,如蓝莓、草莓等,但要注意适量,因为水果也含有一定糖分,一般每次吃50克左右即可。 注意进食时间和监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吃包子的时间也有讲究,尽量保持定时定量进餐。如果在两餐之间吃包子,要相应减少下一餐的主食量。例如,在上午10点左右吃1个包子作为加餐,那么午餐的主食量就要适当减少。同时,进食包子后要密切监测血糖,一般在进食后2小时监测血糖,了解包子对血糖的影响,以便调整饮食和后续的治疗方案。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对血糖变化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更要加强血糖监测。如果发现进食包子后血糖波动较大,要及时调整包子的种类、食用量等。 总之,糖尿病患者可以吃包子,但需要在馅料选择、食用量、搭配食物以及进食时间和血糖监测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合理安排,以达到既能享受美食,又能良好控制血糖的目的。

    2025-10-10 11:50:0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