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慧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生长发育障碍等内分泌代谢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甲状腺疾病、生长发育障碍等内分泌代谢疾病。展开
  • 有糖尿病可以吃鸡肉吗

    糖尿病患者可适量吃鸡肉,其蛋白质优质、脂肪低且GI低,但需注意烹饪方式选清蒸等,控制食用量并搭配蔬菜,儿童、老年及合并肾病的糖尿病患者食用时各有特殊注意事项,如儿童控量、老年保软烂易消化、合并肾病者依指标调整蛋白摄入等。 蛋白质含量与质量:鸡肉富含蛋白质,且其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与人体需要接近,属于优质蛋白。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充足的优质蛋白质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比如维持肌肉量等。每100克鸡肉中蛋白质含量约为20克左右(因鸡肉的具体部位不同会有差异,如鸡胸肉蛋白质含量相对更高)。 脂肪含量及类型:鸡肉的脂肪含量相对较低,且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相对较高,如鸡胸肉,每100克鸡胸肉中的脂肪含量约为5克左右,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占比较大,适量食用一般不会引起血脂的大幅波动,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脂水平有益,因为糖尿病患者常合并脂代谢紊乱等问题。 血糖生成指数(GI):鸡肉本身的GI较低,进食后一般不会导致血糖快速升高。但需要注意烹饪鸡肉的方式,如果采用油炸等方式烹饪鸡肉,会增加食物的热量和脂肪含量,进而可能影响血糖和血脂的控制。比如油炸后的炸鸡,其脂肪含量会大幅增加,同时热量也显著升高,糖尿病患者食用后可能会引起血糖波动以及体重增加等不利于病情控制的情况。 糖尿病患者吃鸡肉的注意事项 烹饪方式选择:建议选择清蒸、白煮等较为健康的烹饪方式。例如清蒸鸡肉,能最大程度保留鸡肉的营养成分,且不会引入过多的油脂等不利于病情控制的成分。避免采用红烧、油炸等方式,红烧会加入较多的糖、油等调料,油炸则会增加油脂含量。 食用量的控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控制食用量,一般来说,每天鸡肉的摄入量可控制在50-100克左右(根据患者的蛋白质需求、总热量摄入等情况调整)。如果患者同时合并有肥胖问题,那么鸡肉的摄入量还需要适当减少。比如一个体重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天可以吃约100克左右的鸡胸肉来补充蛋白质,但如果患者体重超重,那么每天的鸡肉摄入量可能需要控制在70克左右。 搭配饮食:吃鸡肉时要注意搭配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这样有助于延缓血糖的上升速度。例如可以搭配一份清炒青菜,青菜中富含膳食纤维,能增加饱腹感,同时也能平衡膳食营养。蔬菜的摄入量可以控制在200-300克左右,如一份小白菜、菠菜等。 特殊人群的情况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在食用鸡肉时,同样要注意烹饪方式和食用量。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有一定需求,但也要避免因为食用过多鸡肉导致热量摄入超标引起肥胖等问题。烹饪时尽量选择清蒸等方式,食用量可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以及每日总热量需求来调整,一般年龄较小的儿童(如6-12岁)每天鸡肉摄入量可控制在30-50克左右,随着年龄增长可适当增加,但也需注意不能过量。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在食用鸡肉时要保证鸡肉烹饪得足够软烂,便于消化吸收。同时,老年患者需要更关注总热量的控制以及营养的均衡搭配。食用量可根据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活动量等因素来定,一般每天鸡肉摄入量在50-80克左右比较合适,并且要注意与其他食物合理搭配,保证营养全面。 合并肾病的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尿病患者合并有肾病,那么对蛋白质的摄入需要进行更严格的控制,此时鸡肉的食用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需要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调整。因为肾病患者肾功能受损,过多的蛋白质摄入会加重肾脏负担,所以需要根据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等指标来精准调整鸡肉等蛋白质食物的摄入量。

    2025-10-10 12:47:39
  • 妊娠糖尿病为什么早上空腹血糖高

    妊娠糖尿病患者早上空腹血糖升高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肝糖原分解增加、胰岛素分泌节律异常、胰岛素抵抗加重、皮质醇等激素昼夜波动影响以及夜间相对缺水及身体代谢状态影响等,需密切监测并通过调整饮食、适当运动、定期产检、保持良好心态和作息来管理血糖以保障孕妇和胎儿健康。 一、肝糖原分解增加 妊娠期间,孕妇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尤其是生长激素、皮质醇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在夜间,人体处于相对空腹状态时,肝脏会分解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释放入血,以维持血糖的基本水平。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加重,肝脏对糖原分解的调控失衡,导致肝糖原分解增加,使得空腹血糖升高。例如,有研究表明,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肝脏糖异生和糖原分解相关酶的活性可能出现异常改变,从而促进了肝糖原的分解,进而使空腹血糖升高。 二、胰岛素分泌节律异常 正常人体的胰岛素分泌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在夜间通常会有相对稳定的分泌模式来调节血糖。然而,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节律可能出现异常。一方面,胰岛素分泌高峰可能延迟或不足;另一方面,胰岛素的基础分泌量也可能不能很好地匹配机体在空腹状态下对胰岛素的需求。比如,正常孕妇在夜间胰岛素的基础分泌能够较好地抑制肝糖原的过度分解和维持血糖的稳定,而妊娠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的这种节律异常,就无法有效控制肝糖原的分解和血糖水平,导致早上空腹血糖升高。 三、胰岛素抵抗加重 妊娠中晚期,孕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会下降,即出现胰岛素抵抗。夜间人体处于空腹状态时,机体需要胰岛素来抑制肝糖原分解等过程以维持血糖稳定。但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在夜间可能更为明显,使得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无法正常抑制肝糖原的分解,从而导致血糖升高。有研究发现,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如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会显著高于正常孕妇,这种加重的胰岛素抵抗在夜间空腹状态下更易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四、皮质醇等激素的昼夜波动影响 皮质醇是一种重要的应激激素,其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通常在清晨达到高峰。妊娠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皮质醇水平可能存在异常波动。在夜间到清晨的时间段,皮质醇水平的升高会促进肝糖原分解,同时还会减少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由于本身存在血糖调节的问题,皮质醇的这种昼夜波动对血糖的影响更为显著,容易导致早上空腹血糖升高。例如,相关研究显示,妊娠糖尿病患者清晨的皮质醇水平往往高于正常孕妇,并且这种升高的皮质醇水平与空腹血糖升高密切相关。 五、夜间相对缺水及身体代谢状态影响 夜间人体处于睡眠状态,水分摄入相对减少,血液会相对浓缩。同时,夜间身体的代谢率相对降低,但肝糖原分解等代谢过程仍在进行。妊娠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调节能力受限,在夜间血液浓缩以及代谢状态的影响下,更容易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尤其是空腹血糖。另外,夜间如果孕妇有睡眠不佳等情况,也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影响血糖的调节,导致早上空腹血糖升高。例如,睡眠质量差可能会进一步加重激素的失衡和胰岛素抵抗,从而促使空腹血糖升高。 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空腹血糖情况,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如控制晚餐的碳水化合物摄入等)、适当运动(如在餐后进行适量散步等)来改善空腹血糖升高的情况。同时,要定期产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血糖的管理,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孕妇自身也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因为这些因素也可能影响血糖的波动。

    2025-10-10 12:46:26
  • 糖尿病性血管病变的症状有什么

    糖尿病性血管病变包括大血管病变和微血管病变,大血管病变累及多动脉,有不同症状表现;微血管病变累及多部位,也有相应症状,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临床诊疗需考虑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评估和治疗。 一、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 主要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动脉等。 冠状动脉病变:若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心绞痛表现为发作性胸痛,多在劳累、情绪激动时诱发,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左臂等部位,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可缓解;心肌梗死时胸痛更为剧烈,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小时或更长,可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等表现,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脑动脉病变:缺血性脑卒中长期糖尿病患者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可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利、口角歪斜、视物模糊等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脑梗死,出现偏瘫、意识障碍等;出血性脑卒中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往往较急重,可出现突发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 肾动脉病变:肾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肾缺血,出现血压升高,且这种血压升高可能较难控制;长期肾动脉硬化还可导致肾功能减退,表现为蛋白尿、水肿等,随着病情进展,肾功能逐渐恶化,可发展为肾衰竭,出现少尿或无尿、贫血、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症状。 肢体动脉病变: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较为常见,早期可出现下肢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酸胀,休息后可缓解,继续行走又可复发;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静息痛,即在休息时也可出现下肢疼痛,夜间尤为明显,严重时可发生下肢溃疡、坏疽。 二、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 主要累及视网膜、肾脏、神经等。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眼前黑影飘动等,严重时可导致失明。其典型表现为视网膜微血管瘤、出血、渗出、新生血管形成等,通过眼底检查可发现这些病变。 糖尿病性肾病: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即尿中白蛋白排泄率轻度增高,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出现大量白蛋白尿,尿蛋白定量增加,可伴有水肿,开始多为眼睑和下肢水肿,晚期可出现全身性水肿;同时可伴有高血压,且这种高血压往往较难控制;病情继续发展,可出现肾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肾衰竭。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可表现为四肢对称性麻木、刺痛、烧灼样痛,呈手套或袜套样分布,下肢症状往往较上肢明显;患者还可出现感觉减退或消失,对温度、疼痛等刺激的感知能力下降,容易发生烫伤、冻伤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肢体无力,严重时可影响行走。 自主神经病变:可累及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等多个系统。心血管系统可出现静息性心动过速、直立性低血压等,患者站立时血压明显下降,可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消化系统可出现胃排空延迟,表现为腹胀、早饱、恶心、呕吐等,还可出现便秘或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泌尿生殖系统可出现尿潴留、尿失禁、性功能障碍(男性勃起功能障碍,女性性欲减退等)。 对于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相关检查,早期发现糖尿病性血管病变的迹象,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延缓病情进展。同时,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患者在糖尿病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及症状表现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老年患者血管病变发生风险相对较高,且症状可能不典型;有长期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的患者更易出现血管病变且病情进展可能更快等,在临床诊疗中需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治疗。

    2025-10-10 12:44:04
  • 70-80岁血糖控制在8左右可以吗

    70-80岁人群血糖控制在8mmol/L左右需综合多方面因素,要考虑个体基础健康状况、糖尿病病程等个体差异,饮食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原则,运动要适中,同时需特别注意低血糖防范,结合个体情况维持该血糖范围以保障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一、血糖控制目标的一般考量 对于70-80岁的老年人,血糖控制目标需综合多方面因素。一般来说,相对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较为常见,因为老年人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相对较高,且身体机能有所下降。通常建议空腹血糖控制在7-9mmol/L,非空腹血糖控制在10-11mmol/L左右,所以70-80岁血糖控制在8mmol/L左右,在非严格的严格控制范围内,但还需结合个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个体差异的影响 1.基础健康状况 如果老年人基础健康状况较好,没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那么血糖控制在8mmol/L左右可能相对较为理想。例如,一位75岁的老人,平时身体状况良好,没有糖尿病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其血糖控制在8mmol/L左右,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如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保证膳食纤维的充足,像多吃蔬菜、全谷物等)和适度的运动(如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散步等轻体力活动),可以较好地维持血糖稳定在这个范围,对身体的影响相对较小。 但如果老年人合并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梗死等,那么过于严格的血糖控制可能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风险,进而诱发心脑血管事件。此时,血糖控制在8mmol/L左右可能更为安全,因为严格控制血糖到更低水平时,低血糖的发生可能会导致心肌缺血加重、脑供血不足等不良后果。 2.糖尿病病程 对于病程较短的70-80岁糖尿病患者,在没有严重并发症的情况下,可以尝试稍严格的血糖控制,但也不宜过于激进。如果病程较长,且已经出现了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等慢性并发症,那么相对宽松的血糖控制目标更为合适。例如,一位80岁的老人,糖尿病病程已达10年,且伴有糖尿病肾病,此时将血糖控制在8mmol/L左右,避免过度降糖导致肾功能进一步恶化等情况。 三、生活方式的关联 1.饮食方面 70-80岁的老年人在饮食上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原则。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根据身体情况合理分配三餐的碳水化合物量,一般主食可选择粗细搭配,如大米和燕麦搭配食用等。同时,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如适量摄入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以维持身体的基本营养需求。如果血糖控制在8mmol/L左右,需要继续保持良好的饮食结构,避免高糖食物的摄入,如糖果、含糖饮料等,以免血糖波动过大。 2.运动方面 适度的运动有助于血糖的控制。老年人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的运动。运动时间和强度要适中,一般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每周运动3-5次。运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糖,防止运动后出现低血糖情况。如果血糖已经控制在8mmol/L左右,继续坚持适当的运动可以进一步帮助维持血糖的稳定,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四、特殊提示 对于70-80岁的老年人,在血糖控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低血糖的防范。由于老年人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后果,如意识障碍、摔倒等。所以在血糖控制在8mmol/L左右时,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尤其是在调整饮食、运动或药物等情况时。同时,家人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照顾,帮助老年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和身体检查,根据身体状况及时调整血糖控制方案,以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2025-10-10 12:43:01
  • 2型糖尿病首选降糖药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治疗首选药物之一,适用于超重或肥胖等情况,儿童需谨慎;SGLT-2抑制剂适用于伴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等情况,老年患者需关注肾功能等;GLP-1受体激动剂适用于伴肥胖等情况,老年患者需综合评估,三者在不同情况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各有适用及相关特点。 年龄因素:对于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通常是首选。在儿童2型糖尿病治疗中,需谨慎评估后使用,因为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证据相对成人较少。 性别因素:在性别方面,二甲双胍对男性和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无显著差异,均可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改善代谢指标。 生活方式因素:对于伴有超重或肥胖、饮食和运动干预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能较好地配合生活方式调整发挥降糖作用。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同时也有助于减轻体重,促进生活方式的改善。 病史因素: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或已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尤为重要。它可以在控制血糖的同时,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对于有相关病史的患者是较为合适的首选降糖药物。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 适用情况:某些SGLT-2抑制剂也是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尤其适用于伴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心力衰竭或需要减轻体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例如,恩格列净等SGLT-2抑制剂的研究表明,它们不仅能有效降低血糖,还可降低心血管死亡、心力衰竭住院等风险。 年龄因素:在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较为广泛,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没有禁忌证,也可考虑作为首选药物之一,其对老年患者的血糖控制和心血管保护等方面有一定益处,但需要关注老年患者的肾功能等情况。 性别因素:在男性和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中均可应用,在降糖和改善相关代谢及心血管指标方面,不同性别患者效果差异不大。 生活方式因素:对于生活方式中存在肥胖、心血管疾病风险较高等情况的2型糖尿病患者,SGLT-2抑制剂可以通过促进葡萄糖从尿液排泄来降低血糖,同时还有助于减轻体重,对改善生活方式相关的代谢异常有帮助。 病史因素:对于合并心力衰竭、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2型糖尿病患者,SGLT-2抑制剂的优势更为明显,能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改善心血管和心力衰竭相关的预后,是这类病史患者的合适首选药物之一。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 适用情况:部分GLP-1受体激动剂也是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物,适用于伴有肥胖、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或胃肠道不适等特定情况的2型糖尿病患者。例如,利拉鲁肽等GLP-1受体激动剂,不仅能有效降糖,还可减轻体重、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等。 年龄因素:在成人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对于老年患者需根据肾功能等情况谨慎选择,其在老年患者中的降糖效果和安全性需要综合评估,但对于适合的老年患者也可作为首选药物之一。 性别因素:男性和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均可使用,在不同性别患者中的降糖及相关代谢指标改善方面无显著性别差异。 生活方式因素:对于生活方式中饮食控制不佳、缺乏运动、肥胖明显的2型糖尿病患者,GLP-1受体激动剂可以通过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等作用,帮助患者控制饮食,减轻体重,改善生活方式相关的代谢紊乱。 病史因素:对于合并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GLP-1受体激动剂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和体重减轻等益处使其成为合适的首选药物,能在控制血糖的同时,改善患者的整体预后。

    2025-10-10 12:41:5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