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各类头痛、眩晕综合治疗;颈椎、周围神经疾病;躯体化障碍;脱髓鞘疾病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康复;各类头痛、眩晕综合治疗;颈椎、周围神经疾病;躯体化障碍;脱髓鞘疾病等。展开
  • 神经性血管性头痛症状

    神经性血管性头痛有多样症状表现,疼痛有单侧或双侧、多种性质及时长特点,还伴恶心呕吐、畏光畏声、头晕视物模糊等;不同人群有特点,儿童表述不清、女性特殊时期易患且可能与激素等有关、有基础病史人群有相应影响,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治。 疼痛特点:多为单侧头部疼痛,也可双侧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搏动性、胀痛、刺痛等。疼痛程度不等,轻度者可耐受,重度者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例如,有的患者会感觉头部像有东西紧紧箍住一样胀痛,有的则是类似脉搏跳动般的搏动性疼痛。这种疼痛一般会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 伴随症状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在头痛发作时会伴有恶心,严重时可出现呕吐症状。这是因为头痛发作时,可能会影响到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从而引发恶心呕吐。比如一些患者头痛发作时,先是感觉胃部不适,接着就会出现呕吐现象。 畏光畏声:对光线和声音比较敏感,在明亮的环境中或者听到嘈杂声音时,头痛可能会加重。这是由于光线和声音的刺激会进一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得头痛症状恶化。例如,患者在头痛发作时,会避开明亮的灯光,喜欢待在相对安静昏暗的环境中。 其他:还可能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头晕可能是因为头痛导致头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失衡引起的;视物模糊则可能是眼部的血管和神经受到头痛影响,导致视觉功能出现短暂异常。 不同人群神经性血管性头痛症状的特点 儿童:儿童神经性血管性头痛相对较少见,但也有发生。儿童可能表述不清头痛的具体性质,多表现为头部不适、哭闹不安等。由于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头痛时可能伴随的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更为突出,而且儿童对光线和声音的敏感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可能会比成人更易因外界刺激而加重头痛症状。例如,一些儿童在头痛发作时,除了哭闹,还可能表现出对周围光线和声音的过度烦躁。 女性: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更容易出现神经性血管性头痛。这可能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如月经前期雌激素水平的波动等,可能会影响血管的舒缩功能,从而诱发头痛。而且女性在生活中可能面临更多的压力、情绪变化等因素,这些也可能成为诱发头痛的诱因,在头痛症状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无明显本质区别,但在发作频率和与激素相关的周期性方面可能有一定特点。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神经性血管性头痛发作时可能会使血压进一步波动,因为头痛会引起身体的应激反应,导致血压升高,从而加重病情。而对于有偏头痛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生神经性血管性头痛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且头痛的症状可能更具家族性的特点,比如疼痛的部位、发作的规律等可能与家族中的其他偏头痛患者有相似之处。 神经性血管性头痛的症状表现多样,不同人群可能有其各自的特点,当出现上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2025-10-11 13:00:25
  • 中年妇女失眠是为什么

    中年妇女失眠的原因包括激素水平变化(雌激素下降致神经递质失衡)、心理社会因素(工作家庭压力、生活事件冲击)、生理机能衰退(睡眠调节功能减退、慢性疾病影响)、生活方式因素(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当),并给出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如关注情绪、保持规律作息、控制基础疾病、围绝经期妇女可在评估后考虑适当补充雌激素但权衡风险 一、激素水平变化 中年妇女处于围绝经期或绝经后阶段,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雌激素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雌激素缺乏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如5-羟色胺、γ-氨基丁酸等神经递质的代谢和功能,从而导致失眠。有研究表明,围绝经期妇女失眠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围绝经期妇女,其中雌激素水平低下是重要诱因之一。 二、心理社会因素 1.工作家庭压力:中年妇女往往在工作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位置,工作任务繁重,同时在家庭中要兼顾照顾老人、抚养子女等多项事务,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干扰睡眠,导致失眠。例如,一项对中年职业女性的调查发现,工作与家庭双重压力下的女性失眠发生率比压力较小的女性高出约30%。 2.生活事件影响:如亲人离世、家庭关系不和睦、自身健康出现问题等生活事件,会给中年妇女带来较大的心理冲击,使她们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进而影响睡眠质量,引发失眠。 三、生理机能衰退 随着年龄增长,中年妇女的身体各项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包括睡眠调节机制的功能减退。例如,睡眠中深睡眠期时间缩短,浅睡眠期增多,导致睡眠的整体质量下降,容易出现入睡困难、易惊醒等失眠症状。此外,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在中年妇女中有所上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疾病本身或其治疗药物可能会影响睡眠,也是导致中年妇女失眠的因素之一。 四、生活方式因素 1.作息不规律:部分中年妇女由于生活节奏的改变,如退休后生活变得较为闲散,容易出现作息不规律的情况,白天睡眠时间过长,夜间就难以入睡。 2.饮食不当:过度摄入咖啡、浓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或者晚餐过饱、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等,都可能影响睡眠。咖啡因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会干扰正常的睡眠-觉醒周期。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中年妇女若出现失眠情况,首先要关注自身情绪状态,可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进行瑜伽、冥想等放松身心的活动。同时,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白天避免过长时间睡眠,晚上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舒适、黑暗和适宜的温度。对于存在慢性疾病的中年妇女,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若药物可能影响睡眠,可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方案。另外,围绝经期妇女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适当补充雌激素来缓解因激素变化导致的失眠,但需权衡利弊,因为雌激素补充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增加患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的风险。

    2025-10-11 12:55:56
  • 脑梗恢复期突然胡言乱语乱抓乱挠怎么回事

    脑梗恢复期突然胡言乱语、乱抓乱挠可能由多方面原因引起,包括神经功能受损相关(大脑语言中枢及行为调控区域受累、脑功能重塑异常表现)、精神心理因素相关(抑郁或焦虑情绪、认知障碍相关)以及其他可能因素(合并其他脑部病变、药物因素影响),且受患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因素影响。 大脑语言中枢及行为调控区域受累:脑梗死会导致相应脑区的神经细胞受损,若涉及语言中枢以及调控行为、情绪等的脑区,可能影响患者的语言表达和行为控制能力。例如,大脑额叶等区域与行为的调节密切相关,脑梗后这些区域功能障碍可能使患者出现胡言乱语、无目的乱抓乱挠等表现。在一些研究中发现,脑梗患者若病变累及额叶-皮层下网络相关区域,容易出现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 脑功能重塑过程中的异常表现:脑梗恢复期,大脑处于重塑阶段,可能出现异常的神经电活动等情况。受损的神经通路在尝试重建连接过程中,可能会引发紊乱的神经信号传导,从而导致患者出现胡言乱语、行为异常等情况。这种重塑过程受患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影响,比如老年患者脑重塑能力相对较弱,可能更易出现此类异常表现。 精神心理因素相关 抑郁或焦虑情绪:脑梗后患者身体功能受限,生活方式改变,可能产生抑郁或焦虑情绪。抑郁可表现为情绪低落、言语减少等,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胡言乱语等情绪表达异常;焦虑时患者可能因紧张、不安而出现行为上的紊乱,如乱抓乱挠等。患者的年龄会影响其对疾病的心理适应能力,老年患者可能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中,女性患者在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下,相对更易出现情绪方面的问题。 认知障碍相关:脑梗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包括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当认知功能下降时,患者可能无法正常组织语言,出现胡言乱语的情况,同时行为控制也受影响而表现出乱抓乱挠等行为。对于有长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脑梗后认知障碍发生的风险可能更高,这些生活方式因素会加速脑功能的衰退,在脑梗恢复期更易出现精神行为异常。 其他可能因素 合并其他脑部病变:脑梗恢复期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脑部病变,如再次发生小的脑梗死、脑内出血等情况,这会进一步影响脑的正常功能,导致胡言乱语、乱抓乱挠等症状出现。患者的基础病史,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会增加再次发生脑部病变的风险,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 药物因素影响:某些药物的使用可能导致精神神经方面的不良反应,虽然脑梗恢复期用药主要是为了预防复发等,但部分药物可能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例如,一些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在个别患者中可能引发神经精神症状。不同年龄、不同基础健康状况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不同,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相对减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更易受药物不良反应影响。

    2025-10-11 12:52:36
  • 脑梗手脚无力多久恢复

    脑梗后手脚无力恢复时间个体差异大,受脑梗严重程度、治疗开始时间、康复治疗情况、患者年龄和基础健康状况影响,大部分患者3-6个月是重要恢复阶段,超6个月无明显恢复迹象完全恢复可能性小,仍可通过康复训练维持功能。 脑梗的严重程度: 轻度脑梗患者,若梗死病灶较小,对运动功能区影响较轻,手脚无力恢复相对较快,可能在数周内开始逐渐改善,3-6个月内有望较大程度恢复,部分患者可基本恢复正常的肢体运动功能,能独立进行日常活动。 重度脑梗患者,梗死病灶大,往往会累及较多的神经功能区域,手脚无力恢复时间较长,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数年,而且通常难以完全恢复到发病前的状态,多数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手脚无力、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治疗开始时间: 发病后尽快接受有效治疗的患者,比如在脑梗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且无禁忌证时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或在合适时间窗内进行取栓等治疗,能够尽早恢复脑血流,减轻脑损伤,有利于手脚无力的恢复,恢复时间可能相对较短。一般来说,治疗开始越及时,神经功能恢复的潜力越大,手脚无力改善的速度可能越快,恢复到一定程度的时间可能提前。 如果治疗开始时间较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脑损伤已经比较严重,手脚无力恢复会相对缓慢,恢复程度也往往受限。 康复治疗情况: 早期规范、积极的康复治疗对脑梗后手脚无力的恢复至关重要。康复治疗开始得越早,越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重组和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例如发病后1-3个月内是康复治疗的黄金时期,在专业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的运动康复训练,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能够帮助患者改善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等,加速手脚无力的恢复进程。如果康复治疗不规范、不及时或患者不积极配合康复训练,会明显延缓手脚无力的恢复,甚至导致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并发症,进一步加重手脚无力的程度和恢复难度。 患者的年龄和基础健康状况: 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自我修复和代偿能力相对较强,脑梗后手脚无力恢复可能相对较快。而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的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恢复能力较弱,手脚无力恢复时间往往较长,且恢复程度相对有限。例如一位70岁且合并有严重糖尿病、高血压的脑梗患者,相比30岁无基础疾病的脑梗患者,手脚无力恢复时间会明显延长,恢复效果也会差很多。 一般来说,大部分脑梗患者在发病后的3-6个月内是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阶段,经过积极治疗和康复训练,部分患者手脚无力能得到较好改善,但也有部分患者会遗留长期的手脚无力问题。如果超过6个月甚至1年,神经功能仍没有明显恢复迹象,后续完全恢复的可能性就比较小了,但仍可通过持续的康复训练等维持现有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2025-10-11 12:50:27
  • 小脑萎缩是阿尔茨海默病吗

    小脑萎缩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区别也有关联,小脑萎缩是小脑组织体积缩小、神经细胞减少的神经系统疾病,影响运动协调平衡等,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相关症状,影像学可见小脑体积缩小等;阿尔茨海默病是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影响认知功能,早期近记忆力减退,晚期生活不能自理,影像学可见大脑皮质、海马区萎缩等;二者虽为不同疾病实体,但某些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可能同时累及相关区域,表现出两者相关症状。 小脑萎缩是一种以小脑组织体积缩小、神经细胞减少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运动的协调、平衡等功能,其发病机制涉及遗传因素、衰老、神经系统变性等多种因素。例如某些遗传性疾病可导致特定基因变异,进而引起小脑神经元逐渐退化萎缩。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大脑皮质和海马区出现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老年斑、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丢失等,主要影响认知功能,如记忆、语言、思维等方面。 临床表现差异 小脑萎缩患者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相关症状,如走路不稳、步态蹒跚、容易跌倒,动作不协调,精细动作困难,例如拿东西时手抖、无法准确用筷子夹取食物等,还可能伴有言语不清(构音障碍)等表现。不同年龄段的小脑萎缩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和代偿能力不同,症状表现的严重程度和进展速度可能有所差异,年轻患者可能相对较早出现明显的运动协调障碍,而老年患者可能在原有衰老基础上症状逐渐凸显。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早期主要表现为近记忆力减退,尤其是对近期发生的事情遗忘明显,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远记忆力受损、认知功能全面下降,如计算力下降、定向力障碍(不认识回家的路、搞不清时间等)、言语障碍(找词困难、言语混乱等),晚期患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需要专人照料。不同性别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上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主要以认知功能减退为核心表现。 影像学检查特点 小脑萎缩在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上可清晰看到小脑体积缩小,脑沟增宽、加深等表现。通过MRI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到小脑区域的形态结构变化,对于诊断小脑萎缩有重要价值。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头颅MRI等检查中可见大脑皮质、海马区萎缩,尤其是颞叶内侧海马区的萎缩较为明显,同时可发现脑内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相关的异常信号改变等。 二者的关联与联系 虽然小脑萎缩和阿尔茨海默病是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但在一些情况下可能存在一定关联。例如某些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可能同时累及小脑和大脑的相关区域,表现出既有小脑萎缩相关的运动症状又有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认知症状的情况。但总体来说它们是不同的疾病实体,有各自不同的病理生理基础和临床特点。

    2025-10-11 12:42:3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