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小儿血液病、普通儿科疾病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乐萍,女,1987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1年在美国St Jude儿童研究医院做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儿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儿血液病的研究与治疗工作,任«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委员,负责并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并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985国家重点学科”等项目,参加北京大学医学教材«儿科学»编写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小儿血液病、普通儿科疾病诊治。展开
  • 宝宝摔到后脑勺怎么办

    宝宝摔到后脑勺后,首先要判断意识与生命体征、检查头部伤口,接着观察呕吐、精神状态、肢体活动等后续症状,及时就医评估,包括把握就医时机和医院检查项目,居家护理要让宝宝休息观察,特殊人群更需谨慎,出现异常及时就医确保宝宝健康。 一、初步观察与处理 1.判断意识与生命体征:宝宝摔到后脑勺后,首先要观察宝宝的意识状态,看是否清醒、有无嗜睡、昏迷等情况;同时触摸脉搏,感受呼吸是否平稳。如果宝宝清醒,能哭能笑,一般情况相对较好;若出现意识丧失、呼吸心跳异常等情况,需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2.检查头部伤口:查看后脑勺是否有伤口、出血等情况。如果有轻微出血,可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按压止血;若伤口较大或出血不止,应尽快就医。 二、观察后续症状 1.呕吐情况:注意宝宝是否有呕吐现象,频繁呕吐可能提示颅内有损伤。观察呕吐的次数、呕吐物的性状等。如果出现喷射性呕吐(呕吐呈喷射状,量较多),这是比较危险的信号,需及时就医。 2.精神状态:持续关注宝宝的精神状态,是否有烦躁不安、过度嗜睡、哭闹不止等异常表现。与平时相比,如果宝宝精神明显不如往常,也要引起重视。 3.肢体活动:观察宝宝的肢体活动是否正常,有无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协调等情况。比如宝宝摔到后脑勺后,出现一侧手臂或腿部不能正常活动,要考虑可能有脑部损伤影响了肢体运动功能。 三、及时就医评估 1.就医时机:即使宝宝当时看起来精神状态还可以,但如果出现上述提到的呕吐、精神状态异常、肢体活动异常等情况,或者宝宝年龄较小(尤其是6个月以下婴儿),由于婴儿颅骨较软,脑部损伤后症状可能不典型,都应尽快带宝宝到医院就诊。 2.医院检查项目:到医院后,医生通常会进行头颅CT等检查,以明确颅内是否有出血、骨折等情况。对于小婴儿,医生还会密切观察其前囟门的情况,前囟门饱满可能提示颅内压增高。 四、居家护理注意事项 1.休息与观察:让宝宝在家中安静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在接下来的24-48小时内,持续观察宝宝的上述症状是否再次出现或加重。 2.特殊人群提示:对于早产儿、有先天性脑部疾病病史等特殊情况的宝宝,摔到后脑勺后更应谨慎对待,因为这类宝宝脑部耐受损伤的能力可能更差,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和及时就医。 总之,宝宝摔到后脑勺后要保持冷静,按照上述步骤进行观察和处理,一旦有异常情况及时就医,以确保宝宝的健康。

    2025-10-11 11:44:47
  • 宝宝拉肚子好了多久可以吃奶粉

    宝宝拉肚子好转后,先观察1-2天,然后选择合适奶粉,少量开始喂养并注意温度,不同年龄宝宝有差异,过敏史或有先天性肠道疾病史宝宝需特殊注意。 一、拉肚子好转后的初步观察期 一般来说,宝宝拉肚子完全好转后,可先观察1-2天,确保肠道功能进一步稳定。这是因为拉肚子期间肠道黏膜可能受到一定损伤,需要时间恢复,在初步观察期内没有反复腹泻等情况,可逐步考虑恢复奶粉喂养。 二、奶粉喂养的具体操作 1.选择合适奶粉:应选择接近宝宝肠道消化吸收特点的奶粉,比如部分水解蛋白奶粉等。如果宝宝是对普通牛奶蛋白过敏导致的拉肚子,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深度水解蛋白奶粉或氨基酸奶粉。对于有特殊病史的宝宝,如早产、先天性代谢疾病等情况,需遵循医生针对其特殊情况选择合适的奶粉类型。 2.喂养方式:开始时先从少量开始,比如原本每次喝150ml奶粉,可先尝试喂50-70ml,观察宝宝肠道的耐受情况。如果宝宝没有出现腹胀、腹泻反复等情况,可逐渐增加喂养量至正常量。喂养过程中要注意奶粉的温度,一般保持在37℃左右比较适宜,避免过凉或过热刺激宝宝肠道。 3.不同年龄宝宝的差异 婴儿期宝宝:婴儿期宝宝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拉肚子恢复后食用奶粉更要谨慎逐步添加。如果是母乳喂养转奶粉喂养的婴儿,在拉肚子恢复后转奶过程要更加缓慢,可采用新旧奶粉混合的方式,如第一天旧奶粉占2/3,新奶粉占1/3;第二天旧奶粉占1/2,新奶粉占1/2;第三天旧奶粉占1/3,新奶粉占2/3;第四天可完全转为新奶粉。 较大婴儿:较大婴儿拉肚子恢复后食用奶粉相对婴儿期可适当加快添加节奏,但也需密切观察。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较大婴儿,比如平时户外活动较少,可能维生素D合成不足,在食用奶粉时可考虑适当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的吸收,同时要注意保证宝宝整体营养均衡,除了奶粉外可逐步添加合适的辅食来辅助营养摄入。 三、特殊人群的温馨提示 对于有过敏病史的宝宝,在拉肚子好了后食用奶粉更要严格按照医生指导选择奶粉类型,并且在添加过程中密切观察宝宝是否有皮疹、呕吐、腹泻等过敏相关表现。如果宝宝有先天性肠道疾病病史,如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等,在拉肚子恢复后食用奶粉要格外小心,喂养量和喂养速度都要谨慎调整,最好在医生的全程监护下进行奶粉喂养相关操作,确保宝宝肠道能够耐受奶粉喂养,避免因喂养不当导致肠道再次受损。

    2025-10-11 11:44:11
  • 手足口原因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肠道病毒引起,传播途径有密切接触、飞沫、饮食传播,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特殊健康状况儿童为易感人群。 病毒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传播:这是主要的传播方式。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疱疹液、粪便等传播。例如,在幼儿园、学校等儿童聚集场所,儿童之间通过握手、拥抱、共用餐具、毛巾等密切接触,容易发生病毒传播。对于婴幼儿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且卫生习惯较差,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年龄较小的儿童在与患病儿童接触后,病毒可通过口腔等黏膜或破损的皮肤侵入体内。 飞沫传播:患者在说话、咳嗽、打喷嚏时产生带有病毒的飞沫,周围人吸入这些飞沫后可能被感染。在通风不良的室内环境中,飞沫传播的风险相对较高。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飞沫传播的影响有所不同,儿童由于活动范围相对集中,在有患者的环境中更容易吸入含有病毒的飞沫。比如,一个班级中有手足口病患儿,其咳嗽产生的飞沫在空气中悬浮,其他儿童吸入后就可能感染病毒。 饮食传播: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也可引起感染。例如,食用被患者粪便污染的水源、食物等。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或食品卫生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这种传播方式可能发生。对于有不良饮食习惯的儿童,如喜欢吃生冷食物、不注意饮食卫生等,感染风险会增加。比如,食用了被肠道病毒污染的未洗净的水果,就可能导致手足口病的发生。 易感人群特点 儿童群体: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这是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对肠道病毒的抵抗力较弱。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免疫系统逐渐发育完善,对肠道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会逐渐建立,所以年龄较大的儿童和成人相对不易感,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感染的可能。例如,一些学龄前儿童由于经常在公共场所活动,接触病毒的机会较多,一旦周围有传染源,就容易被感染。 特殊健康状况儿童:如果儿童本身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免疫缺陷病等,其免疫力比正常儿童更低,感染手足口病的风险更高,而且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这类儿童需要特别注意防护,尽量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者,家长要加强对其生活环境的卫生管理等。比如,患有免疫缺陷病的儿童,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抵御病毒,一旦感染肠道病毒,病毒可能更容易在体内复制,导致病情发展迅速,出现更严重的症状,如持续高热、神经系统受累等表现。

    2025-10-11 11:43:08
  • 四个月宝宝咳嗽发烧怎么办

    对于四个月宝宝发热咳嗽,需密切观察病情,包括体温、咳嗽情况等;低热时可通过降低环境温度、松散衣物、温水擦浴物理降温;出现体温超38.5℃、咳嗽伴喘息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家庭护理要保证宝宝充足休息、适当多喂水、避免交叉感染。 一、观察病情 1.体温监测:密切关注四个月宝宝的体温变化,每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了解体温是低热(37.5-38℃)、中度发热(38.1-39℃)还是高热(39℃以上)。因为不同体温范围处理方式有差异,低热时可先尝试物理降温,高热时可能需要及时就医评估。 2.咳嗽情况观察:留意咳嗽的频率、有无咳痰、咳嗽时的呼吸状态等。如果咳嗽频繁、伴有呼吸急促(表现为呼吸时胸廓起伏明显加快,婴儿呼吸频率通常超过60次/分钟)、口唇发绀等情况,提示病情可能较重,需尽快就医。 二、物理降温(适用于低热情况) 1.降低环境温度:将室内温度调节至22-25℃左右,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但要注意避免宝宝直接吹冷风。适宜的环境温度有助于宝宝散热,因为四个月宝宝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过高环境温度不利于散热。 2.松散衣物:给宝宝穿宽松、轻薄的衣物,避免穿着过厚加重散热困难。比如选择棉质的单衣,方便热量散发。 3.温水擦浴:用32-34℃的温水擦拭宝宝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约10-15分钟,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宝宝着凉。 三、及时就医评估 1.当出现以下情况时需尽快就医: 体温超过38.5℃且物理降温效果不明显。 咳嗽伴有喘息、呼吸困难、精神萎靡、拒奶等情况。因为四个月宝宝病情变化较快,精神萎靡可能提示感染较重,拒奶可能影响营养摄入和身体恢复。 发热持续超过3天仍无好转趋势。 四、家庭护理注意事项 1.保证充足休息:让宝宝多休息,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可为宝宝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减少外界干扰。 2.适当增加水分摄入:少量多次给宝宝喂温开水,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既有助于稀释痰液利于咳出,也能促进新陈代谢。因为四个月宝宝主要营养来源是母乳或配方奶,也可通过多喂奶来补充水分,但要注意喂奶时的姿势,避免呛奶。 3.避免交叉感染:家庭成员若有感冒等情况,应尽量避免与宝宝密切接触,接触宝宝前要洗手、戴口罩等。因为四个月宝宝免疫力较低,容易被传染。

    2025-10-11 11:42:22
  • 满月宝宝后脑勺有凹陷是怎么回事

    满月宝宝后脑勺有凹陷可能是正常的颅骨结构(后囟门,一般6-8周闭合),也可能是病理情况,如颅骨骨折(产伤或其他外伤致)、先天性颅骨发育异常(颅缝早闭相关、先天性颅骨缺损等),家长需观察宝宝有无异常表现,异常时带宝宝就医检查,正常后囟门按育儿流程护理,病理情况遵医嘱处理。 一、正常的颅骨结构相关凹陷 满月宝宝后脑勺有凹陷可能是正常的颅骨结构,即后囟门。后囟门一般在宝宝出生时已接近闭合或仅可容纳指尖,最迟约生后6-8周闭合。后囟门是颅骨之间的缝隙,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主要是为了适应胎儿通过产道以及出生后颅骨的生长发育等情况。 二、病理情况导致的凹陷 1.颅骨骨折 产伤因素:如果宝宝在分娩过程中,头部受到产道的挤压等外力作用,可能导致颅骨骨折,从而出现后脑勺凹陷的情况。这种情况通常有明确的分娩过程中头部受到异常外力的病史,需要通过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等)来明确诊断。 其他外伤:宝宝出生后如果头部受到意外撞击等外伤,也可能引起颅骨骨折出现凹陷。但这种情况相对产伤来说发生概率相对低一些,不过也需要家长密切观察宝宝是否有其他异常表现,如哭闹不止、呕吐、嗜睡等情况,一旦有异常需及时就医检查。 2.先天性颅骨发育异常 颅缝早闭相关:某些先天性颅骨发育异常疾病可能导致颅骨结构异常,出现后脑勺凹陷。例如,颅缝早闭相关的疾病,由于颅骨的颅缝过早闭合,影响了颅骨的正常生长发育,可能会导致颅骨形态异常,包括出现局部的凹陷等情况。这类疾病往往需要专业的儿科医生结合宝宝的临床表现、头颅影像学等多方面进行评估诊断。 先天性颅骨缺损:极个别情况下,宝宝可能存在先天性的颅骨缺损,从而表现为后脑勺有凹陷。这需要通过详细的检查来明确颅骨缺损的具体情况,包括缺损的大小、部位等,进而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 对于满月宝宝后脑勺有凹陷的情况,家长首先不要过于惊慌,要仔细观察宝宝是否有其他异常表现,如精神状态、吃奶情况、是否有呕吐等。如果发现有异常表现或者对凹陷情况不放心,应及时带宝宝到儿科或小儿神经科就诊,通过详细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头颅超声、头颅CT等)来明确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果是正常的后囟门等情况,家长只需按照正常的育儿流程进行护理即可;如果是病理情况,则需要根据具体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的治疗或监测等。

    2025-10-11 11:41:3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