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小儿血液病、普通儿科疾病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张乐萍,女,1987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获学士学位,1992年获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1年在美国St Jude儿童研究医院做访问学者,现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儿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小儿血液病的研究与治疗工作,任«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委员,负责并完成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并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参加“985国家重点学科”等项目,参加北京大学医学教材«儿科学»编写工作,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展开
个人擅长
小儿血液病、普通儿科疾病诊治。展开
  • 躺着喂奶对宝宝有什么影响吗

    躺着喂奶存在诸多风险,会引发窒息、影响牙齿发育、造成耳部感染且不利于建立良好喂养习惯,家长应尽量避免,选择半卧位或坐位喂养,特殊情况宝宝更要注意。 一、引发窒息风险 躺着喂奶时,宝宝的吞咽功能可能不如清醒且坐姿时协调,乳汁容易反流进入气管,引发窒息。尤其是新生儿,其气道较为狭窄,一旦发生乳汁误吸,后果较为严重。对于小月龄宝宝,由于他们的喉部位置相对较高,且咳嗽反射尚不完善,躺着喂奶增加了乳汁误入气道的可能性。 二、影响牙齿发育 长期躺着喂奶,宝宝的牙齿会长期浸泡在奶液中,奶液中的糖分等会与口腔内的细菌作用产生酸性物质,腐蚀牙齿,导致龋齿的发生风险增加。比如,1岁以内的宝宝如果经常躺着含着奶瓶睡觉,牙齿更容易受到奶液的侵蚀。不同年龄段的宝宝躺着喂奶对牙齿的影响程度不同,月龄越小,风险相对越高。 三、造成耳部感染 躺着喂奶时,奶液有可能通过咽鼓管流入中耳,引发中耳炎。因为婴儿的咽鼓管短而宽,且呈水平位,奶液更容易逆流进入中耳。例如,6个月以内的宝宝躺着喂奶,中耳感染的几率相对较大。这与宝宝的耳部解剖结构特点有关,其咽鼓管的生理结构使得奶液更易侵入中耳。 四、不利于建立良好喂养习惯 躺着喂奶这种喂养方式不利于宝宝形成良好的喂养节奏和口腔肌肉的锻炼。宝宝在躺着的状态下进食,无法很好地配合吞咽等动作,也不能通过主动的姿势调整来适应进食过程,长期如此可能影响其正常的进食技能发展。比如,会影响宝宝咀嚼、吞咽协调能力的培养,对后续添加辅食等进食阶段也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对于家长来说,为了宝宝的健康,应尽量避免躺着喂奶。可以选择让宝宝采取半卧位或坐位进行喂养。如果是母乳喂养,妈妈可以用手臂托住宝宝的背部和头部,使其身体呈一定角度;如果是奶瓶喂养,要注意奶瓶的倾斜角度,让奶液充满奶嘴,避免宝宝吸入过多空气,同时保持宝宝身体处于合适的体位。特别是对于有早产史、发育较慢等特殊情况的宝宝,更要格外注意喂养姿势,以降低躺着喂奶带来的各种风险。

    2025-10-11 10:39:46
  • 婴儿腹泻脱水补液方法有哪些

    婴儿脱水补液有口服补液法和静脉补液法。口服补液法适用于轻、中度脱水婴儿,按脱水程度计算补液量,少量多次给予,注意器具清洁和观察脱水改善情况;静脉补液法适用于重度或中度伴严重呕吐腹泻不能口服补液的婴儿,先根据体重等计算补液总量、种类和速度,包括累积、继续损失及生理需要量,注意无菌操作、观察反应、调整速度量、平衡电解质及补液顺序等。 静脉补液法 1.适用于情况:适用于重度脱水或中度脱水伴有严重呕吐、腹泻不能口服补液的婴儿。 2.补液方案制定:首先要根据婴儿的体重、脱水程度、脱水性质等计算补液总量、补液种类和补液速度。补液总量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累积损失量是补充发病以来所丢失的体液量,轻度脱水约50ml/kg,中度脱水约50-100ml/kg,重度脱水约100-150ml/kg;继续损失量是补充补液过程中继续丢失的体液量,一般按每小时10-40ml/kg计算;生理需要量一般按60-80ml/(kg·d)计算,可给予1/5-1/4张含钠液。补液种类方面,等渗性脱水用1/2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用2/3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用1/3-1/5张含钠液。补液速度遵循先快后慢的原则,累积损失量应在8-12小时内补完,一般每小时8-10ml/kg;继续损失量和生理需要量则在12-16小时内补完,速度约为每小时5ml/kg。 3.静脉补液注意事项:在静脉补液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感染。要密切观察婴儿的生命体征、补液反应等,如有无心率加快、呼吸急促、水肿等情况。对于小婴儿,静脉穿刺要轻柔,固定好针头,防止液体外渗引起局部组织肿胀。同时,要根据婴儿的年龄、病情等调整补液速度和补液量,避免补液过快或过慢导致不良后果。婴儿静脉补液时还需特别注意电解质的平衡,根据血生化检查结果及时调整电解质的补充量,如钾、钠、氯等的补充,防止出现电解质紊乱。另外,要注意补液的先后顺序,一般先补含钠液,再根据情况补充葡萄糖液等。

    2025-10-11 10:38:50
  • 小宝宝小肠气怎么处理

    小宝宝小肠气处理方法分情况,6个月内部分可观察等待,注意避免增加腹压;6个月内可在医生指导下用疝气带,要关注皮肤;超1岁未消或嵌顿需手术,手术选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前准备术后护理要做好,小宝宝处理中要轻柔细致,注意保持排便通畅,密切关注一般情况及身体反应。 一、观察与等待 对于6个月以内的小宝宝,部分小肠气有自行消退的可能。因为此阶段宝宝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腹壁肌肉等组织有进一步发育完善的空间。要密切观察小肠气的情况,比如观察肿块的大小、是否容易回纳等,但要避免宝宝长时间哭闹、便秘等增加腹压的情况,因为这些可能会导致小肠气突出加重。 二、使用疝气带 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疝气带。使用时要注意正确的佩戴方法,确保疝气带能够合适地压迫疝气突出的部位,同时要密切关注宝宝佩戴部位的皮肤情况,因为小宝宝皮肤比较娇嫩,长时间佩戴不合适的疝气带可能会引起皮肤损伤等问题。不过,疝气带的使用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需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 三、手术治疗 如果小宝宝小肠气超过1岁仍未自行消退,或者发生了嵌顿(表现为肿块不能回纳,宝宝出现剧烈哭闹、呕吐等情况),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一般采用疝囊高位结扎术,这是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小宝宝来说,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关键,医生会综合评估宝宝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来确定最佳手术时间。在手术前要做好宝宝的术前准备,包括完善相关检查等;术后要精心护理,比如保持伤口清洁,避免宝宝剧烈活动等,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 特殊人群(小宝宝)注意事项 小宝宝皮肤薄嫩,在处理小肠气过程中无论是观察、使用疝气带还是术后护理,都要格外轻柔细致。要注意保持宝宝排便通畅,避免便秘,因为便秘会增加腹压,不利于小肠气的处理。同时,要密切关注宝宝的一般情况,如精神状态、饮食等,一旦出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另外,小宝宝对疼痛等刺激的表达有限,家长要更加细心地观察其身体反应,确保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相应处理。

    2025-10-11 10:37:39
  • 9个月宝宝大便干硬怎么调理

    9个月宝宝大便干硬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水分摄入、调整辅食)、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每次5-10分钟,每天2-3次)、养成良好排便习惯(固定时间让宝宝坐马桶,每次5-10分钟)来改善,若调整后无改善或出现异常表现需及时就医,且因宝宝器官发育不完善,操作要格外小心,有特殊病史者需遵医嘱调理。 调整辅食:对于已经添加辅食的宝宝,可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例如可以将苹果、香蕉等做成泥状给宝宝食用,苹果中的果胶等成分有助于肠道蠕动;胡萝卜、西兰花等蔬菜也可做成细腻的辅食,这些食物中的膳食纤维能促进肠道蠕动,帮助大便排出。开始时量不宜过多,逐渐增加,观察宝宝的适应情况。 腹部按摩 操作方法:家长可以在宝宝空腹时,以宝宝的肚脐为中心,用手掌轻轻顺时针按摩宝宝的腹部。按摩的力度要适中,一般每次按摩5-1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通过按摩可以促进宝宝肠道的蠕动,有助于大便的排出。 养成良好排便习惯 定时排便:尝试每天固定一个时间让宝宝坐马桶,培养宝宝的排便反射。比如每天早上起床后或饭后半小时,让宝宝坐在小马桶上,每次坐的时间不宜过长,5-10分钟即可,即使没有排便也让宝宝形成习惯,这样有助于肠道形成规律的蠕动,改善大便干硬的情况。 观察与就医 观察情况:密切观察宝宝大便干硬的情况,如果经过上述调整后,宝宝大便干硬的情况仍没有改善,或者宝宝出现腹胀、哭闹不安、食欲减退等异常表现,需要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是否存在其他疾病因素导致的大便干硬,如先天性巨结肠等疾病。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9个月的宝宝,身体各器官发育尚不完善,在进行饮食调整和护理操作时要格外小心。比如在添加辅食时,要确保食物细腻,避免引起宝宝呛咳等情况。同时,要注意操作的轻柔,如腹部按摩时力度不能过大,以免损伤宝宝的腹部脏器。如果宝宝有特殊病史,如胃肠道疾病等,在进行调理时需要更加谨慎,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护理。

    2025-10-11 10:37:03
  • 20天宝宝鼻子呼哧呼哧的怎么办

    20天宝宝鼻子呼哧呼哧需从多方面排查处理,先观察清理鼻腔分泌物,考虑环境湿度温度影响,排查上呼吸道感染、先天性鼻腔结构异常等疾病因素,护理时要轻柔安全,异常及时就医。 一、观察鼻腔情况并清理分泌物 1.观察:首先要观察宝宝鼻腔内是否有明显的分泌物,如鼻屎等。20天的宝宝鼻腔比较狭窄,分泌物容易积聚导致呼吸时呼哧呼哧响。 2.清理:如果有分泌物,可以使用湿润的棉签轻轻擦拭鼻腔外部,但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宝宝娇嫩的鼻腔黏膜。也可以使用生理盐水滴鼻,待分泌物软化后,再使用吸鼻器吸出分泌物,这样能有效缓解因分泌物堵塞引起的呼吸不畅。 二、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 1.湿度:室内空气过于干燥可能会导致宝宝鼻腔黏膜干燥,从而出现呼哧呼哧的情况。适宜的室内湿度应保持在50%-60%左右,可以使用加湿器来调节室内湿度,让宝宝呼吸更舒适。 2.温度:温度不适宜也可能影响宝宝呼吸,要注意保持室内温度在22℃-25℃左右,避免宝宝因过冷或过热而出现呼吸异常。 三、排查疾病因素 1.上呼吸道感染:20天的宝宝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容易受到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引起上呼吸道感染。除了鼻子呼哧呼哧外,可能还会伴有轻微咳嗽、体温轻微波动等情况。如果怀疑是上呼吸道感染,要密切观察宝宝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如果出现精神萎靡、吃奶减少等异常,应及时就医。 2.先天性鼻腔结构异常:极少数宝宝可能存在先天性鼻腔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等情况,也会导致呼吸时出现异常声响。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通过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处理。 四、特殊人群(宝宝)的温馨提示 对于20天的宝宝,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与安全。要避免频繁刺激宝宝的鼻腔,以免引起宝宝的不适和损伤。同时,要密切关注宝宝的整体状况,包括呼吸频率、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切勿自行盲目给宝宝使用药物等进行不当处理。

    2025-10-11 10:35:3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